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沈阳市住宅区小区与街道灰尘重金属污染评价

    李苹苹苗纯萍陈玮于帅...
    804-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住宅区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与居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为了解沈阳市住宅区小区与街道灰尘中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采集了不同住宅区小区与街道的灰尘样品,分析了灰尘中重金属的含量,并使用富集因子和地累积指数评估了其污染程度.结果 表明,沈阳市灰尘中重金属Cr、Cd、Cu、Pb和Zn的平均含量均超过辽宁省表层土壤元素背景值.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街道灰尘中重金属Cu、Fe、Mn和Zn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小区灰尘中重金属Cd、Cr、Fe、Mn和Pb在空间上具有显著性差异.重金属Cd、Zn和Pb的平均污染水平较高,其中小区内Cd和Zn的污染程度高于街道.沈阳市不同方位住宅区灰尘中重金属的污染水平介于轻度污染至中度污染之间.

    灰尘重金属单因素方差分析富集因子地累积指数

    2015-2019年中东部地区PM2.5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

    姚荣鹏张勃王立兵张耀文...
    813-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中东部地区雾霾事件频发.作为雾霾的主因,科学识别PM2.5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力对于区域联防联控意义重大.基于国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2014年12月-2019年11月PM2.5数据,结合地统计、REOF、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我国中东部地区PM2.5污染的时空特征与演变规律,确定了3个同比变化区,并进一步探究了各区域PM2.5分异的驱动因素.结果 表明,中东部整体PM2.5年均浓度呈稳定下降趋势,年均下降3.2 μg·m-3,高年均PM2.5浓度区域在空间上呈快速收缩趋势,但存在部分区域PM2.5污染天数增加的不显著趋势;PM2.5浓度以京津冀地区为中心向外辐射降低,总体上呈“北高南低”的特征;中东部地区有显著的强空间集聚性,四季全局Moran I均超过0.70以上(P<0.01),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及其周围,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基于REOF分析得到3个同比变化区,其边界与地形地貌重叠较好,时间系数呈“脉冲型”的下降趋势,表明PM2.5污染有显著的改善趋势;气象因素与人类活动是引起各区域PM2.5分异的重要驱动因素,并在各区域具有不同的关键驱动因素.

    PM2.5时空特征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地理探测器

    锡林郭勒盟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气候影响

    王爽李庆旭张彪
    825-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表征生态系统质量与功能的核心指标,监测生态工程区NPP的时空变化是生态建设成效评估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2000-2015年时序遥感数据与光能利用效率模型(CASA),分析了锡林郭勒盟NPP的时空变化以及气温与降水的影响.结果 表明:2000-2015年锡林郭勒盟的NPP为108.66~359.74 g C·m-2·a-1,多年平均值为254.18 g C·m-2·a-1,年均增加13.47 g C·m-2;锡林郭勒盟的NPP由东向西递减趋势明显,40.13%的区域NPP高于280 g C·m-2·a-1,且集中在太仆寺旗、多伦县、西乌珠穆沁旗和东乌珠穆沁旗等地区;相比2000年,2015年锡林郭勒盟有94.56%的区域NPP升高,其中33.95%的区域NPP增幅高于120 g C·m-2;锡林郭勒盟的NPP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31.18%的区域NPP与气温呈正相关,NPP与年均气温及降水量的复相关系数为0.59.综合来看,锡林郭勒盟约55%的区域NPP明显受气候因素驱动,其生态修复治理应充分利用气候变化的积极影响,而其他区域则需注重施加生态工程措施.

    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生态工程京津风沙源区锡林郭勒盟

    基于水系连通的开都河生态需水及供水量分析

    纪昌明曹成琳王弋
    835-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都河是中国最大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的源流,开都河的水资源量和调度对焉耆盆地的生产、生活、生态及博斯腾湖和流域水系连通起着关键的作用.如何确保其生态基流、稳定生态功能是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提出改进的Tennant法,利用1971-2016年大山口水文站径流资料,通过划分周期综合考虑研究时段径流资料,并改进对应基流标准,计算分析了开都河丰、枯等不同时期的生态基流量和对应最小生态需水量.结果 表明:在“三条红线”地表用水量控制情况下以及去除河损后,研究期各年份开都河最小生态需水量基本能得到满足,但对于偏枯水年及特枯水年来说,剩余水量较少,河流基本生态需水量保障形势严峻;开都河在保证其自身最小生态需水量、河损及地表用水量后,剩余水量在丰、平水年均能支撑博斯腾湖及流域水系连通生态需水保障任务,但在偏枯和特枯水年无法满足对博斯腾湖的生态供水.研究结果将为维护开都河流域生态健康和流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的依据.

    生态基流开都河水系连通水资源管理

    北京市植物物候对热岛效应的响应

    孟丹刘芯蕊张聪聪
    84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都市的快速发展致使城市热岛效应日渐加剧.城市绿化对缓解热岛效应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时其物候也受到了影响.本文基于遥感影像数据,通过对照北京市热岛区与非热岛区、不同热岛强度等级的植物物候差别,研究热岛效应对植物物候的影响.采用Landsat 8影像对北京市地表温度进行反演,结合空间分析进行热岛效应分区分级识别;通过MOD13A1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采用Dallimer平均值法和动态阈值法提取植被生长季始期(SOG)、生长季末期(EOG)、生长季长度(LOG)等重要植被物候参数,研究植被物候在热岛区与非热岛区、不同热岛强度等级之间的差异.结果 表明:北京市夏季与冬季相比,热岛效应更为显著;利用Dallimer平均值法提取的北京市热岛区SOG比非热岛区提前4d,EOG延迟9d,LOG延长13d;利用动态阈值法提取的SOG提早10 d,EOG推迟4d,LOG延长14 d,动态阈值法提取的物候信息与观测的物候信息更为接近;随着热岛强度等级提高,SOG提前,EOG推迟,LOG延长.本研究丰富了我国华北地区植被物候对热岛效应的响应机制,同时对研究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一定价值.

    热岛效应植物物候NDVI北京市动态阈值法

    喀斯特山地城市内山体绿地对城市热岛的减温效应——以安顺市西秀区为例

    伍娬王志杰
    855-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体绿地是喀斯特山地城市内典型的城市绿地景观类型,其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喀斯特山地城市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以黔中典型喀斯特山地城市安顺市为研究对象,运用2011年和2016年两期热红外遥感影像和城市景观结构空间数据,在反演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强度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冷热点分析剖析了山体绿地与城市热岛效应冷点分布区的关系,揭示山体绿地对城市热岛的减温效应.结果 表明:基于Landsat热红外遥感数据反演地表温度结果显示,2011-2016年,安顺市西秀区平均反演地表温度升高约4℃;主城区一带热岛效应呈现加剧趋势,但总体热岛面积呈下降趋势,绿岛区多分布于水体和山体绿地中,且山体绿地对热岛效应减缓作用逐年增大;热/冷聚集面积呈现上升趋势,约40%~50%的冷聚集区由山体绿地贡献,热聚集区主要由建筑用地和其他用地构成;500m格网尺度下,山体绿地面积与地表温度呈显著负相关,表现为山体绿地面积占格网比例每增加10%,地表温度将降低0.17 ~0.27℃.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山地城市山体绿地管理、城市绿地空间规划和城市热环境缓解提供科学依据.

    山体绿地地表温度热岛效应热点分析喀斯特山地城市

    湿地植物根形态结构和泌氧与盐和重金属吸收、积累、耐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谢换换叶志鸿
    864-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大面积湿地面临着重金属污染和盐渍化问题.利用湿地植物修复这些受损生态系统和提高海水稻的产量、减少毒性金属元素在稻米中的积累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湿地植物(包括水稻)已发展出各种策略和机制来耐受不同的环境胁迫,它们的根系发育具有可塑性,如根形态和解剖结构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其对环境胁迫的适应性能.近年来,对湿地植物根形态和结构、泌氧与其对盐、重金属的吸收、积累和耐性之间的关系方面进行了一些重要研究.本文分别对湿地植物根系形态、质外体屏障、通气组织和泌氧与其对盐和重金属吸收、积累和耐性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根系形态解剖结构重金属耐性

    全球水稻梯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杨艳芬角媛梅刘澄静丁银平...
    876-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稻梯田生态系统具有多重服务价值,全球尺度上相关研究的系统梳理和总结可促进该领域的理解和认识.本文依据千年生态系统服务分类系统,采用系统文献分析法对全球水稻梯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行整理并综述其进展.已发表的全球水稻梯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文献主要分布在中国、越南、菲律宾.从评价方法看,中国偏重于价值量评价,而国外偏重于物质量评价;国内4个梯田的价值量评价显示,梯田的调节和支持服务高于其他服务,但由于计算单元和方法不同难以相互相比;物质量评价方面,调节服务研究开展了较为深入的水土流失、灾害和虫害调节研究,支持服务对水稻生长有益的硅元素的循环转化进行了研究,供给服务以影响水稻生长的因素及其情景预测为主;景观尺度上,增加其他作物种植斑块可提高各类服务;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矩阵与制图的分析框架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未来还应加强水稻梯田生态系统服务多尺度评估体系,从服务形成机理出发研究权衡协同关系,并加强景观尺度上的格局-过程-服务-人类福祉间的系统研究.

    价值量评价物质量评价权衡格局

    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的多情景模拟

    张晓瑶陆林虞虎张潇...
    887-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藏高原具有突出的生态服务价值,但气候多变、环境脆弱的基底,使其易受人类活动的干扰.本文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改进当量因子法,定量分析1992-2015年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布影响,并结合CA-Markov模型模拟探讨自然发展和生态保护情景下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相互关系.结果 表明:1992-2015年青藏高原土地利用结构稳定,以草地为主,林地、裸地为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增长趋势,草地、水体和林地是青藏高原生态价值的稳定供应者;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不同气候区分布具有空间异质性,冷点区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北部干旱气候区和东南部湿润气候区,热点区集中于中部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区;6000m海拔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趋势变化节点;生态保护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比自然发展情景下的更加均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增加,生态环境向优发展.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青藏高原

    陕西长武玉米降水指数保险设计

    杨晓娟刘布春刘园白薇...
    899-9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气指数保险能有效规避传统农业保险的弊端.本研究基于陕西长武长序列产量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种植面积、产量、单产、趋势产量、相对气象产量以及玉米生育期需供水的分析;采用基于损失的风险评估方法评价种植风险;采用基于Logistic模型的费率厘定方法进行纯费率厘定;根据降水指数和减产率的相关性,设计降水指数;采用投影寻踪的方法设计降水指数赔付方案.结果 表明:长武玉米种植面积、产量、单产、趋势产量以及相对气象产量都呈现出增加趋势;生育期平均需水650 mm,降水434mm,亏缺216 mm;从4月下旬到8月下旬,玉米呈现出水分亏缺的状态,7月中旬抽雄期水分亏缺最多,为33.65 mm;9月出现微弱的水分盈余;1994、1995和1997年为减产年,减产率分别为14%、20%和44%,相应降水距平分别为-42.44%、-47.72%和-29.71%;玉米种植轻、中、重和巨灾的发生概率分别是7.49%、3.40%、1.43%和1%;玉米降水指数保险纯费率为2.92%;生育期内旬降水(阈值为40 mm)累积值指定为玉米降水指数,并以降水指数为变量进行分段赔付.本研究剖析了长武玉米种植状况和干旱灾害,并设计了玉米的降水指数保险产品,为长武玉米农业保险提供了新的选择,对解决农业保险目前的困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天气指数分布模型风险评估费率厘定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