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变态幼蛙对蝌蚪时期农药胁迫的毒性响应

    杨淑玉张蕊赵文阁于东...
    503-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探讨阿特拉津和毒死蜱染毒东北林蛙蝌蚪对变态幼蛙肝脏组织抗氧化酶、解毒酶、细胞色素P450 3A(CYP3A)mRNA的影响.实验通过二者梯度剂量,单独、共同胁迫蝌蚪,变态完成后分析了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乙酰胆碱酯酶(AChE)、羧酸酯酶(CbE)及CYP3A mRNA表达的响应.结果表明:东北林蛙肝脏组织中的抗氧化酶(SOD,CAT)活性随农药剂量的上升而显著下降,解毒酶(AChE,CbE)随农药剂量的上升而明显下降,CYP3A mRNA相对表达显著下降.结果证实,该两种农药单独或共同染毒蝌蚪会对变态后东北林蛙产生毒性作用,使东北林蛙抗氧化酶、解毒酶活性和CYP3A mRNA相对表达发生显著变化,CYP3A mRNA相对表达与抗氧化酶水平和解毒酶水平的变化相同.

    东北林蛙抗氧化酶CYP3A阿特拉津毒死蜱

    农业景观异质性对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影响的最优尺度分析

    边振兴杨玉静果晓玉关明昊...
    512-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景观均质化与破碎化是近代农田生物多样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明确景观异质性对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对下辽河平原典型农区——昌图县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与不同尺度景观异质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000 m为研究景观指数对农田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影响的最优尺度;地表节肢动物Simpson多样性指数与景观香农多样性指数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蔓延度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呈显著相关(P<0.05).表明农业景观异质性强、斑块类型复杂且存在优势斑块时,农田中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较高且分布均匀;地表节肢动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景观香农多样性指数呈极显著相关(P<0.01),地表节肢动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景观香农多样性指数呈显著相关(P<0.05).表明农业景观中景观破碎化程度低、斑块类型数较少、各斑块类型复杂性及变异性低时,农田地表节肢动物的物种数较高,群落较复杂.

    农业景观景观指数景观尺度景观异质性地表节肢动物

    鼠李糖脂粗提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

    陈瑶史荣久郑良灿韩斯琴...
    520-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表面活性剂对植物真菌病害的防控效应受到广泛关注.鼠李糖脂是由铜绿假单胞菌合成的一种阴离子生物表面活性剂,作为植物病原真菌抑制剂的开发潜力较大,但目前对其抑菌谱和抑菌能力还缺乏全面的评价.本研究收集了 29种常见的植物病原真菌,依据真菌Ainsworth系统分类法评价不同分类地位的病原真菌对鼠李糖脂抑制作用的敏感性.结果显示:鼠李糖脂对分类地位较低的鞭毛菌亚门(Oomycota)抑菌效果最好,鼠李糖脂粗提产物浓度为0.3 g·L-1时,卵囊腐霉(Pythium attrantheridium)、畸雌腐霉(Pythi-um irregulare)和棘腐霉(Pythium acanthicum)的菌丝抑制率达80%,对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a)抑菌效果次之;浓度为0.5 g·L-1时,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立枯丝核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菌丝抑制率可达80%以上,对子囊菌亚门(Ascomycota)及接合菌亚门(Zygomycota)的致病菌抑菌效果较差,甚至没有抑制作用.对真菌菌丝形态结构的观察发现,鼠李糖脂可破坏真菌菌丝细胞壁,改变细胞膜通透性,进而抑制菌丝的生长.本研究首次发现,鼠李糖脂对半知菌亚门的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芬芳镰孢菌(Fusarium redolens)具有抑制作用,1.0 g·L-1的鼠李糖脂粗提产物对菌丝抑制率分别为63%、74%.本研究从病原真菌分类地位角度,全面评价了鼠李糖脂的抑菌谱及抑菌能力,为植物病原真菌生物防治技术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鼠李糖脂植物病原真菌抑菌作用生物防治

    乌鲁木齐市公园常见乔木对空气颗粒物的滞纳量

    凯丽比努尔·努尔麦麦提玉米提·哈力克娜斯曼·那斯尔丁阿丽亚·拜都热拉...
    528-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公园绿化乔木叶片对大气颗粒物的滞纳量在冠层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变化,选择乌鲁木齐市人民公园内分布广且冠层结构有差异的3种阔叶乔木夏橡(Quercus robur)、火炬树(Rhus typhina)、大叶白蜡(Fraxinus rhynchophylla),在7月叶片成熟期对其树冠不同高度(2、4、6m)和方向(东、南、西、北)的12个位置分别进行叶片采集,分析不同乔木叶片对大气颗粒物(PM0.2~3、PM3~10、PM>10及PMtota1)的单位叶面积滞纳量在冠层不同位置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乔木叶片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单位叶面积滞纳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PM3~10的单位叶面积滞纳量大小排序为夏橡>火炬树>大叶白蜡;对PM0.2~3、PM>10及PMtotal的单位叶面积滞纳量均呈现为夏橡>大叶白蜡>火炬树.夏橡对于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纳量最高且稳定,火炬树对PM3~10的滞纳量较高,而大叶白蜡叶片对除了 PM3~10以外的颗粒物滞纳量较高.(2)3种乔木叶片对PM0.2~3、PM3~10、PM>10及PMtotal的滞纳量在冠层不同高度上具有一定的差异,且差异性均遵守同一规律,即:2m>4 m>6m;树冠高度对于叶片滞纳PM0.2~3、PM>10及PMtotal的影响显著(P<0.05),对于PM3~10的滞纳量极显著(P<0.01);叶片对不同粒径颗粒物滞纳量在冠层方向上未呈现显著性(P>0.05);树冠高度和方向的交互作用也未呈现显著性(P>0.05).(3)所选树种冠层各点位叶片表面滞纳的颗粒物以PM>10为主,PM3~10次之,PM0.2~3量则最小;PM0.2~3主要集中在树冠西北方向4 m处,PM3~10集中在西北方向而树冠高度上无明显规律,PM>10在树冠底层2 m处分布较多而方向上并无明显规律.本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园林管理部门合理选配绿化树种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公园园林树木颗粒物滞纳量冠层结构

    季风边缘区极端降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黄菊梅周俊菊窦娇马东峰...
    536-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变暖导致大气湿度和降水强度总体增加,也加剧了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科学认识区域极端降水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对水资源的管理与合理利用、生态保护与治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1960-2018年石羊河流域4个气象站逐日降水量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以及相关分析法,对石羊河流域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就全流域而言,1960-2018年石羊河流域极端降水指数除持续干旱日数和持续湿润 日数呈下降趋势外,其他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年总降水量、异常降水量和极端降水量上升趋势显著.在空间上,除连续湿润日数外,其余极端降水指数变化倾向率基本表现出明显的海拔梯度效应,即海拔越高增速越大;石羊河流域极端降水的变化是北极区极涡、西太平洋副高、东亚大槽以及青藏高原局部环流等不同的大气环流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区域气温的上升也加剧了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

    极端降水影响因素季风边缘区石羊河流域

    乌梁素海长时序水质变化及其驱动因子

    朱鹏航于瑞宏葛铮孙贺阳...
    546-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乌梁素海长时间的水质变化规律,本文基于1999-2019年乌梁素海水质数据,采用幂函数加和型普适指数EI进行富营养化评价,并利用Mann-Kendal与STARS突变检验法,研究乌梁素海水质突变.结果表明:乌梁素海富营养化程度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入口、湖中、出口区域水质突变年份分别为2012年、2014年和2016年,突变时间相继后推;3个区域中,入口区总体处于中度和重度富营养化水平,水质突变前后营养盐浓度显著下降,EI下降20.56%,但仍为藻型浊水状态,外源输入与内源富集是造成入口区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湖中及出口区处于轻度富营养化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在草藻共存与藻草共存状态之间波动,湖中区主要受沉积物的内源营养物释放影响,而出口区主要受植物数量减少与鱼类消化代谢影响;乌梁素海3个区域中氮磷比>16的采样占比分别为44.2%、65.7%、72.8%,为典型的磷限制湖泊.本研究为乌梁素海治理及水质突变预警提供科学依据,为干旱区浅水富营养化湖泊水质变化研究提供参考.

    乌梁素海富营养化突变检验驱动因子磷限制

    基于VPM模型的甘肃省植被总初级生产力动态变化

    李亮刘旻霞宋佳颖张国娟...
    554-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光能利用率模型(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model,VPM)对2005-2017年甘肃省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进行估算,并对植被GPP的时空变化特征、不同植被区划的GPP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等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2005-2017年甘肃植被GPP呈显著增加态势,平均变化率为6.53 g C·m-2·a-1;不同植被区划GPP存在显著差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最高,为1056.03 g C·m-2·a-1,温带荒漠最低,为164.4gC·m-2·a-1.(2)空间分布上,GPP呈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祁连山地、庆阳和甘肃南部为高值区域,GPP大于500 g C·m-2·a-1的区域占总面积的40.15%,GPP持续增长区域占比83.65%;GPP稳定性较差和差的区域占总面积的30.41%,主要分布在酒泉、武威、兰州和白银;GPP高高聚集类型占比由29.53%升至30.14%,陇南和庆阳高值增多且更加集中.(3)祁连山地、白银和陇南等地林地面积显著增加,酒泉和张掖的草地面积明显增加而裸地面积显著减少,草地和林地的增加以及裸地的减少是甘肃植被GPP增长的主要原因.(4)甘肃中部地区GPP随气温和降水的增加而增长;降雨对甘肃北部GPP的增长起积极作用,而气温对甘肃北部GPP增长起消极作用,甘肃南部与之相反.

    总初级生产力甘肃省VPM模型时空演化

    基于地面高光谱和GF-1卫星的区域花生LAI估算

    李军玲李梦夏陈争
    562-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掌握作物叶面积指数(LAI)及其动态变化对于作物生长监测和估产等有重要意义.利用地面高光谱数据进行作物生长参数的反演是农业遥感研究的热点,但其中大多是利用地面高光谱数据建立作物LAI的估算模型研究,难以进行区域化应用.为把地面高光谱研究结果应用到卫星尺度,实现区域花生LAI的反演,从而对大面积花生长势进行监测,本文利用GF-1卫星传感器的光谱响应函数和地面高光谱数据,在试验站小区试验和大田试验基础上,基于地面观测光谱数据构建多种宽波段光谱指数,建立基于高光谱指数的花生LAI遥感估算模型.通过比较估算模型的决定系数和验证精度,认为基于RVI指数建立的模型(LAI=0.481RVI0.830)是LAI估算的最佳模型.基于最优模型进行花生LAI遥感制图,获得花生LAI分布情况.利用野外试验观测数据验证遥感反演LAI精度,结果表明,利用宽波段指数和GF-1适用于花生LAI估算,对今后进行大面积花生长势监测有重要意义.

    光谱响应函数高分一号卫星叶面积指数宽波段指数

    基于景观破碎化的西南自然保护区生境保护成效分析

    冷仙曾源周键杨飞龄...
    569-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活动导致的景观破碎化是加速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驱动因子,亦是保护区面临的主要威胁,但从区域尺度上开展的有关自然保护区在阻止景观破碎化方面的有效性研究还很有限.本文基于1990、2000、2010和2015年4期土地覆被数据,通过计算景观破碎度指数,量化分析我国西南102个自然保护区在阻止景观破碎化方面的有效性,并对比不同管理级别、建成时间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组间的成效差异;同时,计算各自然保护区内人类干扰指数,以揭示人类干扰对景观破碎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近25年间,景观破碎化减小的保护区数量多于加剧的数量,体现了一定的生境保护有效性,但总体平均景观破碎度呈上升趋势,说明部分保护区保护生境完整性的能力较差;(2)4种类型保护区的生境保护成效无显著差异;但管理级别和建成时间对其有一定影响,2000年以前,表现为省级优于国家级、1981-1990年优于1958-1980年所建保护区(P<0.01),2000年以后,国家级与省级、1981-1990年与1958-1980年所建保护区保护成效逐渐趋同(P>0.05);(3)人类干扰与景观破碎度的关系具有时段差异性,1990-2000年,两者没有显著相关性,保护区表现出较强的抵消人类干扰的作用;2000-2010年,两者极显著相关,人类干扰很可能是景观破碎化加剧的主导因素;2010-2015年,两者相关性不再显著.而对于人类干扰减小但景观破碎化加剧的保护区,还需考虑自然干扰因素的影响.

    自然保护区景观破碎化生境保护成效人类干扰西南地区

    黑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协同与权衡变化

    胡秀芳赵军王蓓高超...
    580-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河流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流域内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其社会-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受到高度关注,因此开展黑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及协同/权衡关系研究对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基于时间序列的双变量逐像元相关分析,对黑河流域1990-2015年的各项关键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定量评估,并对服务之间的空间协同/权衡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全流域整体以协同关系为主.两两服务之间协同与权衡地区的面积比,协同>权衡的有19对:在产水、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水质净化(N保持和P保持)、碳储存之间;协同=权衡的有6对:食物供给-产水/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产水/水源涵养/P保持;权衡>协同有2对:生物多样性-土壤保持/N保持.(2)黑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协同/权衡关系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30%的区域不存在协同与权衡关系;空间分布南北差异很大,南部协同/权衡明显,协同或权衡区呈东南-西北的长条状分布;北部没有明显的协同/权衡关系,协同或权衡区域呈多点零星分散分布;协同与权衡区域絮状交错分布,集聚性低.

    黑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协同与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