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BIOMOD2集成模型的黄河源高原鼠兔潜在分布与干扰强度分析

    赵健赟姜传礼丁圆圆李国荣...
    1192-1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的啮齿动物,也是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之一.为明确高原鼠兔在黄河源地区的潜在分布、干扰强度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利用野外调查和环境等因子数据,结合BIOMOD2生态位模拟平台,开展高原鼠兔分布与干扰强度的模拟验证.结果表明:(1)广义增强回归模型(GBM)、随机森林(RF)和最大熵模型(MaxEnt)的精度明显好于其他模型,且RF模型的卡巴统计量(Kappa)、真实技巧统计值(TSS)、曲线下面积(AUC)和临界成功指数(CSI)最优;(2)利用Kappa值大于0.8的RF独立模型进行集成后,Kappa、TSS、AUC和CSI值分别提高0.125、0.129、0.027和0.120,精度显著改善,集成模型能够可靠模拟高原鼠兔的潜在空间分布;(3)鼠洞数量和秃斑面积呈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R2=0.928),秃斑密集处鼠洞密度较高,鼠洞越密集秃斑的面积越大、聚集程度也越高;(4)研究区中北部和中部地区高原鼠兔的密度较大,东南部和西部地区密度相对较小,高原鼠兔干扰中、轻度面积占51.61%,主要分布在玛曲县、达日县和久治县、玛沁县中东部、同德县南部、玛多县西部、曲麻莱县东北部和称多县北部地区;重度和极度干扰强度占18.32%,极度干扰主要分布在泽库县、河南县、兴海县北部、玛沁县东南部和甘德县北部等区域,重度干扰主要分布在极度干扰区域的周边,以及同德县东部、兴海县中部、玛多县中东部、达日县西北部和甘德县中部等地区;(5)温度、植被、坡度、降雨、土壤特性和海拔是影响高原鼠兔分布的重要因素,高原鼠兔干扰强度与温差、最低温度、地温、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降雨的季节性和黏粒含量呈正相关,而与平均海拔、沙粒含量和阳离子交换能力呈负相关;(6)极度干扰区域NDVI的最小值比其他区域大,最大值在各个干扰区域的差异不显著;年平均地温的最大值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而减小,黏粒含量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高原鼠兔干扰强度最大的区域集中在海拔3100-4500 m.

    高原鼠兔潜在分布干扰强度高寒草甸集成模型黄河源

    除草布在崖柏回归初期幼林抚育中的应用

    秦爱丽马凡强简尊吉赵玉娟...
    1202-1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重庆市开州区马云林场崖柏回归试验基地,采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布设覆盖单层、双层除草布和无覆盖的田间试验.通过对不同处理下崖柏的存活率、树高、地径、冠幅、冠层结构、根系垂直分布、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及其分配、枝叶养分含量以及杂草盖度的调查,研究不同处理方式的控草效果及其对崖柏幼树生长和发育的影响,为回归初期崖柏种群维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覆盖单层和双层除草布的杂草盖度分别为5%和3%,无覆盖的杂草盖度为87%;2)覆盖单层和双层除草布的崖柏存活率均在95%以上,无覆盖的仅65%,覆盖与无覆盖差异显著,覆盖单层和双层除草布的差异不显著;3)崖柏大部分生长指标和冠层结构指标、崖柏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根系分布深度和崖柏嫩枝叶氮含量等指标均为:覆盖单层和双层除草布>无覆盖,覆盖单层和双层除草布的差异不显著;4)除草布的控草效果和对崖柏存活和生长的促进作用与除草布的特殊结构和功能有关.由此可见,在崖柏回归初期,地表覆盖除草布既能有效控制杂草,又能提高崖柏的存活率和促进崖柏幼树的生长,同时还可降低人工除草成本;覆盖单层和双层除草布的差异不显著,选用覆盖单层除草布的方式即可获得理想的抚育效果.

    崖柏除草布冠层结构根系分布生物量分配

    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措施的效果及其环境启示:以西南某铬污染场地为例

    郑佳刘嘉烈李广辉刘元元...
    1209-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西南地区某化工厂原厂址为例,建立风险管控概念模型,分析场地内地下水、场地外敏感水体和场地外土壤等Cr含量,结合废水处理站2004-2020年长期 日常监测数据,探究2004-2020年长期风险管控措施对场地内地下水、场地周边土壤和敏感水体的正向效果和潜在影响.结果表明,自场地实施污染源控制、传输过程和末端处置等风险管控措施以来,场地含Cr废水的Cr(Ⅵ)浓度由1200 mg·L-1降为400 mg·L-1,下降明显并趋于平稳;场地地下水的产生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最大和最小废水量分别为25.63万和3.68万m3.2004-2020年,地下水抽出-处理系统累积处理废水量216万m3,累积削减Cr(Ⅵ)排放负荷1376 t;2010年后出水中Cr(Ⅵ)浓度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排放限值(0.5 mg.L-1)要求,并呈持续下降的趋势.2020年各对照点的土壤Cr(Ⅵ)含量较2012年降低;同时,场地周边的敏感水体不同断面(上游、下游)中Cr(Ⅵ)浓度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Ⅰ类标准限值(10 μg·L-1)要求.本研究表明,该场地风险的长期管控措施有效,场地地下水和周边环境中Cr(Ⅵ)污染得到较好的控制,这为污染场地Cr(Ⅵ)污染风险的长期管控措施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类似重金属污染场地的风险控制提供了参考.

    污染场地铬(六价)风险管控长期管控工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