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常绿阔叶林中壳斗科树种细根形态与养分含量的序级变化特征

    李石一宁熊德成姚晓东王小红...
    833-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福建省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的天然常绿阔叶林内8种壳斗科树种为研究对象,对细根形态和化学计量性状的序级和种间变异规律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8个壳斗科树种直径、组织密度、比根长、N含量以及C/N在1~5序级间呈现出规律的变化;直径、组织密度、C/N随序级的增大而增大,比根长和N含量随序级的增大而降低,C含量没有随序级呈现出明显变化趋势;影响树种间比根长变异的因素随序级而异,低级细根比根长变异主要由直径引起,较高级细根比根长变异主要由组织密度引起.此外,壳斗科树种细根并不符合单一轴的"根经济谱",而与全球尺度上发现的两个变异维度类似,即"自己动手vs.菌根依赖"维度和"资源获取vs.保存"维度;不同壳斗科树种细根生态策略仍存在明显差异.

    壳斗科功能性状化学计量学生态策略细根根序

    中金杨幼苗叶功能性状与碳氮分配对氮添加的响应

    高钿惠王卫锋尚佳州李涛...
    841-8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树木个体对氮沉降的生理生态响应过程和机制有待进一步明确.为探究杨树幼苗功能叶经济性状、植株生长以及生物量和碳氮分配对氮添加的响应,本文以欧美杂交杨中金杨2号(Populus×euramericana'Zhongjin2')幼苗为材料,研究了连续2年氮添加梯度处理(0、3、6和9gNH4NO3·a-1·plant-1)对其叶片光合速率、叶经济性状、生长以及器官间碳氮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添加第一年,随氮添加浓度增加,中金杨叶片变大变薄,叶肉组织厚度显著降低,单位叶面积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则随氮添加浓度增加而先升后降,而蒸腾速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和光合氮利用效率不变;单株生物量和碳氮元素积累量显著增加,茎器官的碳投资显著增加而根的碳投资显著降低;氮添加第二年,功能叶光合固碳速率随氮添加量增加更快达到饱和,且高剂量氮添加处理表现出氮毒害现象;仅低量氮添加处理的单株生物量积累显著增加,并且进一步增加了对茎器官的碳投资,而中高剂量氮添加的根系生长明显受到抑制.氮添加下中金杨叶片耗水增加导致的茎输水需求增加可能是驱动向茎碳投资的原因之一,而持续降低的根冠比可能会降低其对干旱等逆境的抵抗力.

    氮添加杨树叶经济性状碳氮分配

    平茬高度对云南松苗木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蔡年辉唐军荣车凤仙陈诗...
    849-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平茬对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苗木各器官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探讨C、N、P含量间的相关关系及其异速生长关系,本研究对不同平茬高度(对照、5、10和15 cm)的云南松苗木采样测定,分析主根、侧根、茎、侧枝、母株针叶、萌条枝、萌条针叶共7个器官的C、N、P含量及其C ∶ N、C ∶ P、N ∶ P值.结果表明:除C含量在平茬高度间无显著差异外,N含量、P含量、C ∶ N、C ∶ P、N ∶ P在平茬高度、器官、平茬高度×器官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随着平茬高度的增加,N含量、P含量和N ∶ P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C ∶ N和C ∶ P呈现相反的趋势;不同平茬高度下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及比值的变异系数波动低,表明平茬对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稳定性的影响较小;平茬处理下C含量与N、P含量间的相关关系有一定的改变,随着平茬高度的增加,C含量与N、P含量间的相关关系减弱;平茬未改变它们之间的异速生长关系,表现为C的积累速率低于N和P,苗木生长以N调控为主;综合来看,平茬改变植株体内的营养元素含量,进而改变植物体内C、N和P含量的平衡关系,云南松苗木表现以N调控为主,随着平茬高度的增加,苗木对N和P的利用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N受限程度也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

    C∶N∶P化学计量养分限制异速生长

    施氮对干旱胁迫下毛竹幼苗生物量和根系形态的影响

    高歌李正才葛晓改黄润霞...
    858-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氮素添加对水分胁迫下毛竹幼苗地上生物量及地下根系形态的调控作用,选取1年生毛竹实生苗为材料,采用水分和施氮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以田间持水量的80%~85%作为水分对照(CK)、50%~55%为中度干旱(MD)、30%~35%为重度干旱(HD)设置3个水分水平,氮处理分未施氮(N0,0 mg N·kg-1)和施氮(N1,100 mg N·kg-1)2个水平,通过盆栽试验,测定毛竹实生苗根系形态特征及各器官生物量.结果显示:施氮显著增加了同一水分下毛竹幼苗叶、根及整株生物量,其中,N1MD和N1HD分别较NOMD和NOHD地上生物量增加15.6%、11.9%,总生物量分别增加36.7%、25.0%(P<0.05);施氮降低了相同水分处理下毛竹的比根长、茎叶比,显著促进了中度和重度干旱下根冠比的增加(P<0.05);水分胁迫下,除根生物量比显著增加外,茎、叶生物量比均随氮素添加呈减小的趋势;施氮对毛竹幼苗根系形态特征(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施氮对中度干旱下毛竹幼苗干物质积累的缓解作用比重度干旱大,但在毛竹根系形态中,施氮对于重度干旱的作用效果更强.研究表明,施氮促使干旱胁迫下毛竹调整自身物质分配以优化对有限资源的获取,也有助于干旱胁迫下毛竹根系形态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干旱胁迫对毛竹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

    毛竹氮肥干旱胁迫生物量根系

    CO2浓度升高对木荷幼苗光合特征的影响

    潘鸿曹吉鑫陈展尚鹤...
    865-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报告预测,到 2100 年 CO2 浓度会出现 430~480、580~720、720~1000和>1000 μmol·mol-14种不同情景,而目前同时探究所有CO2情景下植物响应情况的研究很少.本试验利用开顶式气室分别探究自然大气浓度(约400 μmol·mol-1)、550、750和1000 μmol·mol-1 4个CO2水平在生长季内对一年生木荷(Schima superba)幼苗气体交换参数、光合色素含量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熏气期间,550、750和1000 μmol·mol-1浓度下木荷幼苗净光合速率分别平均提升32.7%、66.7%、82.7%,胞间CO2浓度分别平均增加60.3%、126.2%、223.9%,而高浓度CO2对净光合速率的提升作用随着熏气时间延长,可能受叶片氮含量减少等非气孔因素的影响而降低;3个高浓度CO2处理下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在5-7月均增加,而1000 μmol·mol-1下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在8-10月逐渐下降到与 自然大气无显著差别;5-10月1000和750 μmol·mol-1处理下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叶片N含量下降程度高于550 μmol·mol-1处理;熏气7个月后550和750 μmol·mol-1处理下木荷生物量分别提高79.2%和48.9%,而1000 μmol·mol-1处理下生物量减少.因此,高浓度CO2处理有助于木荷幼苗对大气中CO2进行固定及保存水分,从而增加木荷幼苗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性,同时550和750 μmol·mol-1浓度下有利于木荷生物量积累.

    CO2浓度升高OTC气体交换参数光合色素生物量

    山西省主推小麦品种芽期及苗期的抗旱性评价

    魏良迪李宁杨进文史雨刚...
    873-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分对小麦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山西省水资源严重匮乏,鉴定山西省主推小麦品种的抗旱性,对于培育优异抗旱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40份山西省各麦区主推小麦品种为试材,分别在芽期和苗期对其进行模拟干旱(20%PEG-6000)处理,分析干旱胁迫对小麦芽期和苗期形态指标的影响,并利用隶属函数和抗旱综合评价值,对参试小麦品种的抗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小麦芽期和苗期的各项指标均不同程度受干旱胁迫的影响,芽期的芽长、根长、芽鲜重、根鲜重和苗期的叶鲜重、根鲜重受干旱胁迫的影响较大;芽期共筛选出抗旱型品种21个(52.5%),其中山农17综合评价值最高,达0.783;苗期共筛选出抗旱型品种5个(12.5%),分别为山农24、晋麦66、长麦6135、晋麦62、长麦3897;芽期和苗期皆为抗旱型的小麦品种是长麦3897;拟合芽期和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值之间的关系表明,参试品种2个时期的抗旱性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山西省选取旱地小麦生产用品种以及抗旱性的改良提供参考.

    小麦PEG聚类分析综合评价

    播期对西南地区垄作直播高粱生长、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尹学伟李强王秋月鲁远源...
    880-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西南地区直播高粱播期不定、苗情不稳、低产低效等问题,以高粱新品种'川糯粱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2015-2016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处理下高粱生育进程、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高粱生育期逐渐缩短,而高粱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其构成(穗粒数、千粒重、单穗粒重)均随播期的推迟先增加后降低,两年变化规律一致,D3播期(4月20日)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其构成均高于其他播期;生育期与 日均温呈显著负相关,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均与积温呈显著正相关,温度是引起高粱播期间产量差异的关键气象因子;温度影响生育进程和干物质积累,进而调控穗粒数与单穗重,最终影响高粱籽粒产量.因此,西南地区'川糯粱1号'的适宜播期为4月20日.

    高粱播期直播干物质产量

    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针叶-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及稳态性特征

    程昊天孔涛吕刚王东丽...
    887-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樟子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特征和稳定机制,在辽西北章古台地区选取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阶段的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土壤-针叶-微生物C、N、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分析各组分的耦合关系和内稳态特性.结果表明:辽西北樟子松人工林土壤C、N、P养分贫瘠;与全球尺度相比,针叶具有较高C、P和较低N的特征;不同林龄相比,土壤C含量峰值12.93 g·kg-1出现在过熟林,土壤N、P含量峰值0.41、0.25 g·kg-1,针叶C、N、P含量峰值641.38、10.18、1.81 g·kg-1,微生物C含量峰值165.68 mg·kg-1,均出现在成熟林,微生物N、P峰值9.29、2.92 mg·kg-1出现在中龄林;各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C:N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现为N限制;仅过熟林土壤C: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现为P限制;樟子松土壤、针叶、微生物C:N、C:P均在过熟林达到峰值,此阶段N、P限制最为强烈.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植物、微生物3个组分间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存在显著的耦合关系,其中以微生物与土壤的耦合关系更为紧密.总体上看,针叶养分和计量学指标的内稳态性远高于微生物;建议该地区合理施用N肥以改善土壤养分供给,并通过引入固氮植物等方式保障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同时,在樟子松人工林的经营管理中,应高度重视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状况,适时补充有机肥,促进土壤质量的改善.

    樟子松生态化学计量学内稳态微生物量林龄沙地

    黄帚橐吾对高寒草甸凋落物分解及氮释放的影响

    梁德飞蒋宏宇李宏林
    895-9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过度放牧等干扰因素的影响,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在高寒草甸逐渐扩张成为优势种而被称为"退化指示种",从而威胁生态系统功能和养分循环.然而,黄帚橐吾扩张引起的凋落物比例增多,对分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尚不清晰.凋落物分解连结着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对于系统功能维持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在三江源区黄帚橐吾为优势种的高寒草甸中,设置黄帚橐吾和其他物种凋落物的多梯度混合分解试验,测定黄帚橐吾和其他物种凋落物的重量损失和氮释放,分析黄帚橐吾生物量增多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1)分解1年后,黄帚橐吾重量损失及氮素释放较其他物种更缓慢;(2)随着黄帚橐吾生物量比例的增加,凋落物整体重量损失及氮素释放显著降低;(3)混合凋落物中黄帚橐吾能限制其他物种的分解,这种拮抗效应进一步延缓了混合凋落物的分解.综上,高寒草甸黄帚橐吾扩张引起的凋落物生物量增多通过延缓凋落物分解及氮释放,阻碍土壤养分输入,进而对草地碳氮循环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高寒草甸黄帚橐吾生物量凋落物重量损失氮释放分解混合效应

    黄河口湿地典型植物群落土壤水、盐入渗过程模拟

    曲芷程栗云召于君宝杨继松...
    903-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积水条件、盐分条件对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实验室原位土柱实验,对芦苇、柽柳和盐地碱蓬3种典型河口湿地植被土壤的入渗过程及水盐重分布过程进行观测,并采用Hydrus-1D模型模拟水分入渗及重分布后的土壤剖面含水率、含盐量分布状况.结果表明:积水深度对土壤水分运移影响明显,不同积水深度条件下3种类型土壤的入渗速率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骤降的变化趋势,并随入渗时间延长而不断衰减并趋于稳定;入渗实验结束后,0~30 cm 土层含盐量基本与入渗水含盐量一致,在水盐运移末端(深度100 cm)趋近于土壤原始含盐量;水盐重分布后,剖面各层土壤含水率的差异减小,各层含盐量同入渗实验结束时含盐量相比基本保持不变;Hydrus-1D能很好地模拟土壤水盐入渗速率及土壤剖面的整体变化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河口湿地水盐调控、湿地水文连通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Hydrus-1D模型水盐运移河口湿地黄河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