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晋西黄土小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左启林于洋查同刚
    1373-1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被恢复影响土壤有机碳(SOC)空间分布.为阐明黄土丘陵沟壑小流域SOC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晋西蔡家川流域内的4个典型子流域(南北窑农地流域、北坡人工林流域、柳沟封禁流域、人祖山天然次生林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测定SOC含量,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流域尺度0~100 cm SOC的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子流域SOC含量不同,柳沟封禁流域>天然次生林流域>北坡人工林流域>南北窑农地流域;相对于人工恢复,自然恢复能累积和储存更多的SOC;空间上,SOC呈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随深度增加,SOC的分布格局更具均一性;植被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地形特征等因素影响小流域尺度SOC空间分布格局;灌草地SOC含量最高(14.43±8.91 g·kg-1),其次是林地(13.11±6.98g·kg-1),农地SOC含量最低(8.48±2.98g·kg-1);较之农地,灌草地和林地SOC含量分别提高70.2%和54.6%;在0~20 cm 土层,坡度为15°~25°时SOC含量出现最大值;在0~20 cm土层,不同坡向对SOC含量大小排序为阴坡(15.82±7.63 g·kg-1)>半阴坡(12.94±7.53 g·kg-1)>半阳坡(11.48±6.28g·kg-1)>阳坡(11.1±6.19g·kg-1).研究结果为评价黄土流域植被恢复的土壤生态效应提供依据.在植被恢复和重建过程中,要注意人工林天然化、对应的天然林进行封禁管理.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地统计学

    天津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和有效磷的盐度响应及影响因素

    李苏青管冬兴李希媛张坚超...
    1381-1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滨海湿地是脆弱的生态敏感区,正面临着海平面上升等严峻的环境挑战.海水的入侵导致了土壤盐度升高,带来土壤养分失衡、生产力水平降低等一系列负面效应.为探究土壤盐度对土壤有机碳(SOC)和有效磷(AP)含量的影响,采集了天津市典型滨海湿地土壤,对土壤样品中SOC、AP和不同形态磷的含量及土壤盐度、pH、粒径、碱性磷酸酶活性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SOC含量为1.88~8.51 g·kg-1,AP包含H2O提取态磷和NaHCO3提取态磷,其含量为10.50~56.07 mg·kg1-;天津滨海湿地土壤中的无机磷以HCl提取的Ca结合态磷为主;随着盐度的升高,SOC和AP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SOC含量与土壤总氮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NaOH-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AP含量与土壤总磷、NaHCO3-P、NaOH-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H2O-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本研究揭示了滨海湿地SOC和AP含量的盐度响应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对于全球变化背景下滨海湿地的养分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滨海湿地盐度土壤有机碳植物可利用磷

    降水季节性分配格局对亚热带灌木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武启骞李彦
    1390-1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变化导致的降水季节性分配格局变化对水分可利用性、微生物活性及相关酶类活性的改变,可能对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施加不同程度的影响,亟待深入研究.2020-2021年采用野外原位控制实验法和分解袋法,研究了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常见的灌木树种早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和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凋落叶于1年内干季和湿季不同阶段的分解动态.共设置对照(CK),干季更干、湿季极端降水增加(DD)和干季更干、湿季降水等比例增加(EW)3种处理.结果表明:物种、降水处理和分解阶段均影响着凋落物分解率.试验期内,干季更干、湿季更湿的降水格局显著提升了两种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早竹2.01%以上,八角枫4.69%以上),并以湿季降水等比例增加的影响最为显著.此外,干季更干、湿季更湿的降水格局提升了两种凋落物湿季对全年分解总量的贡献率,同样以湿季降水等比例增加的影响更为明显.这是因为干季更干、湿季更湿的降水格局可通过对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的正效应,降低凋落物中难降解物质和元素含量,间接提升凋落物分解率.因此,由气候变化带来的降水季节性分配格局改变不但会显著影响亚热带森林凋落物的分解过程,还会改变干季和湿季对全年分解总量的贡献率.

    凋落物分解亚热带森林全球变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干湿季

    东北农林交错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及归因分析

    杨永李瑞红刘航王学文...
    1399-14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北农林交错区生态系统复杂且受人类干扰强烈,探究其生境质量变化及归因对于揭示区域生态环境动态演变规律与驱动机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区域自然资源保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东北农林交错典型地区阿荣旗为例,基于多期土地利用数据,应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In VEST模型定量分析阿荣旗景观格局和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识别生境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80-2020年,阿荣旗主要土地利用转移方向为耕地转入(626.36 km2),主要由林地(330 km2)、草地(190 km2)和沼泽地(170 km2)转移而来,不同时间段土地利用转移差异较大,1990-2000年转移最为剧烈;1980-2000年,阿荣旗景观斑块密度呈现先降后升趋势,斑块数量减少,斑块连通性和集中性变好,破碎化程度降低,2000年后景观格局指数变化不明显;阿荣旗多年平均生境质量为0.794,由西北到东南降低,高等和中等等级生境质量区域面积分别占52.07%、32.14%;1980-2020年,阿荣旗生境质量呈下降趋势,降幅主要在0.2以内;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影响显著,耕地转入占生境质量恶化贡献率的54.42%,林地转入占生境质量改善贡献率的81.08%;阿荣旗生境质量受潜在多因素驱动,不同潜在驱动因素主要呈现双因素增强效果,其中主要潜在驱动因素为人口密度和高程(单独解释率51%).研究成果可为东北农林交错地区生态修复和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提供科学参考.

    农林交错区土地利用生境质量InVEST模型地理探测器

    强化金银花修复镉砷复合污染土壤的螯合剂和有机酸施用效果

    张雅睿徐峰黄益宗保琼莉...
    1408-1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Cd和As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效率低的问题,采用螯合剂和有机酸辅助金银花萃取土壤Cd和As,以提高植物修复效率.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螯合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皂素(SAP))和有机酸(柠檬酸(CA)、苹果酸(MA))对金银花提取农田土壤Cd和As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螯合剂和有机酸对金银花的生长和产量没有产生任何不良影响;不同螯合剂和有机酸对金银花各器官Cd和As含量影响不同;与空白(CK)处理相比,施用EDTA显著提高了金银花茎部的Cd含量72.4%;EDTA、SAP、CA和MA使金银花根系As含量分别显著提高54.0%、87.3%、133.3%和39.7%;金银花茎Cd的富集系数是13.1~23.3,EDTA处理比CK处理显著提高了茎Cd的富集系数56.4%,CA和MA分别使茎As富集系数显著提高了116.7%和143.3%;4种螯合剂和有机酸处理对根际土壤Cd和As含量影响均显著,其中MA处理降低效果最显著,分别使土壤Cd和As含量比CK降低了 32.5%和31.3%.研究结果可为Cd和As复合污染农田的植物强化萃取提供理论参考.

    重金属金银花螯合剂有机酸植物修复植物萃取

    采石场废弃地植被恢复效果:以北京房山区大石窝镇采石场为例

    侍柳彤史常青赵廷宁邱军付...
    1416-1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采石场废弃地植被恢复效果,以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采石场废弃地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运用主成分分析、冗余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不同恢复模式下的植被恢复效果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石场废弃地共有植物17科32属33种,以草本植物为主,其中禾本科、菊科种类最多,优势种为紫花苜蓿、青蒿、狗尾草等;自然恢复区和未治理区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高但植被覆盖度低,人工修复下的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高但物种多样性差,且相同恢复模式不同地形的植被恢复效果表现出坡下>坡中>坡上,平地优于坡面;土壤养分与植被盖度、生物量呈正相关,与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呈负相关,其中有效磷与植被盖度的相关性最大,而土壤养分主要受到恢复模式的影响;恢复模式对植被恢复效果的影响较大,其对植被盖度影响最大(r=0.940),地形因子的影响较小,坡位和坡度对丰富度指数的影响最大(r=0.633、-0.656).今后都市周边采石场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时可以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模式相结合,同时喷播绿化时可多选取乡土植物种,结合植苗技术,以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群落稳定性.研究结果为今后指导矿山生态修复和改善植被恢复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

    采石场废弃地植被恢复地形因子土壤养分

    典型砷污染场地及周边生境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分子网络特征

    徐墨馨叶丽丽陈永山李浩闻...
    1426-1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砷污染严重环境下不同生境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选择广西贺州某砷污染场地附近裸地、农田、草地和林地4种生境下的土壤,利用16S rRNA 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分子生态网络的方法,比较4种生境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差异、微生物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微生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种生境土壤均呈酸性,裸地土壤酸性最强.裸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最低,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最高.细菌门水平上,农田最关键菌门为放线菌门,而其他3种生境土壤最关键菌门为绿弯菌门,且相对丰度均最高.分子生态网络结构分析表明,农田土壤的网络节点数、连接数和模块数最少,联系较为简单,系统稳定性较低,林地土壤和草地土壤的连接数和平均连接度较高,微生物物种之间的联系更为复杂,系统稳定性更高.4种生境土壤微生物物种间均主要呈现出相互合作关系.冗余分析表明,环境因子中,土壤pH、速效K、全N和有机质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

    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子生态网络高通量测序

    铅锌废渣场周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重金属分布及植物富集特征

    孔星杰王广昊孙彩丽吴攀...
    1434-1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铅锌废渣场周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重金属含量、形态变化以及土壤-植物体系中重金属的富集特征,本研究以铅锌废渣场周边2种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及6种常见植物(玉米、萝卜、荞麦、云南松、柳杉、荚莲)为对象,通过采集土壤和上覆常见植物不同部位样品,分析土壤和植物中重金属(Cr、Ni、Cu、Zn、As、Cd、Pb)含量和形态,利用富集、转运系数评价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对土壤重金属富集能力,并探究土壤重金属形态与植物体内重金属、土壤pH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除Cd外,土壤重金属含量表现为林地低于耕地;土壤Cr、Ni、Cu、As主要以残渣态为主,Pb以可还原态和残渣态为主,Cd、Zn以酸可提取态和残渣态为主;土壤与植物系统中Zn、Cd迁移能力最强,且玉米对重金属整体表现出了较强的根部富集能力、较弱的迁移能力,萝卜则相反;林地植物中荚莲对重金属表现出了较好的富集和迁移能力;研究区大部分重金属弱酸提取态和可还原态易被植物富集且Zn、Cd和Pb弱酸提取态和可还原态占比较高,导致它们在土壤与植物体内含量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P<0.01);鉴于渣场周边土壤重金属中Cd、Pb、Zn有效态含量较高,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易被植物吸收利用,土壤修复和治理工作中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铅锌废渣场耕地林地重金属形态植物

    植物功能性状种内变异的来源、量化及应用

    陈世仁臧丽鹏吴宇航杨泽宇...
    1442-1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会产生诸多适应性特征以适应环境、维持生长,而这些性状特征的变异可以在多个尺度发生.传统生态学大多聚焦于物种间尺度上的变异,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物种内的变异程度不容忽视,忽略种内变异会导致在量化植物群落构建、生态策略及物种生态位空间等方面缺乏置信度.本文在归纳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植物功能性状的种内变异主要来源于遗传变异、表型可塑性、植物功能性状的局域快速适应以及个体发育差异等几个方面.而植物功能性状种内变异的量化方法主要包括变异系数、性状梯度分析法、方差分解法、T统计量法及植物功能多样性法.本文以植物功能性状种内变异为主题,系统综述了植物功能性状及其变异在来源、量化方法上的发展,评估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探讨了其在植物群落构建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其在未来发展的应用.

    植物群落生境异质性群落构建机制

    盐碱土壤植物修复机制研究进展

    周杰王志春杨帆
    1453-1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盐碱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却难以开发为农业用地,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过去几十年以来,人们致力于探索盐碱土的改良方法并初见成效.但在这些改良方法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投入和成本等制约因素.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入关注,利用植物修复盐碱土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植物修复是一种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盐碱土改良方法.虽然大多数植物在盐碱胁迫下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但一些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盐碱环境的适应机制,能够通过生理、形态和分子的变化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而达到修复盐碱土的效果.本文从植物地上部收获带走盐分、根系生长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植物残体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根系分泌物增加H+、根呼吸以及微生物协同植物修复共六个方面对盐碱土植物修复机制进行了综述.在系统总结现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指出未来研究应对植物修复过程中如何在节省时间成本的基础上发挥其修复功效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旨在最大程度发挥植物的修复作用,为盐碱地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盐碱土植物修复根区CO2根系分泌物根际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