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东北兴安落叶松林空间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张喜娟陈琛郜飞飞原树生...
    1041-1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着植被地理分布.兴安落叶松林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林区,地处北方针叶林南缘,对水热条件变化极为敏感.本文利用MAXENT模型模拟兴安落叶松林空间分布现状、不同排放情景(RCP2.6、RCP4.5和RCP8.5)下2050s和2070s的潜在空间分布以及其适生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对兴安落叶松林地理分布起主要贡献的环境因子包括温度年度范围、坡向、温度季节性变化、最干燥季度的平均温度、最冷月份的最低温度,5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83.80%;兴安落叶松林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和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东北部(即大兴安岭国有林区),以及黑龙江省黑河市和伊春市(即小兴安岭国有重点林区的中北部);无论哪种未来气候情景,兴安落叶松林在2050年和2070年新增适生区较少,大兴安岭东麓、小兴安岭适生区面积下降较多,适生区丧失率为15.06%~38.87%,下降区域主要为黑龙江省黑河市和伊春市.应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探讨了兴安落叶松林空间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温度季节性变化的降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的降低、最干燥季降水的升高、最暖月最高温度的升高是兴安落叶松林适生区缩小的主要原因.

    兴安落叶松林MAXENT空间格局气候变化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树种间相互作用对树木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褚阔何海燕陈庆英蔡凤坤...
    1050-1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物种间相互作用关系,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森林生态系统中,树种间相互作用关系是影响森林群落构建的关键因素.邻域效应是树种间相互作用的突出体现.邻域密度作为邻域效应的一种量化,影响着一定范围内的树木个体的生长与存活,并在不同树种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对象,基于25 hm2长期固定监测样地的两次调查数据,通过分析邻域密度对树木生长与死亡的影响,探索树种间相互作用在群落树种共存中的作用.研究表明:相对于树木存活,邻域密度对阔叶红松林树木生长的影响更强,且主要以负作用为主.其中,白牛槭、色木槭、稠李、毛榛和暴马丁香的生长与邻域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将邻域组成划分成相同树种(同种)和不同树种(异种)分析后发现:树木生长与两种邻域组成的密度间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且与异种邻域密度间以负效应为主;树木存活与同种邻域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异种邻域密度关系较弱,其中同种邻域密度的负效应主要集中在色木槭、假色槭、紫椴和簇毛槭.综上所述,树种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树木生长存活的重要因素,且其作用方向在不同物种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本研究明确了树种相互作用对温带阔叶红松林树木生长与存活的影响,为有效保护温带森林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

    阔叶红松林长白山物种共存相互作用生长存活

    间伐和施肥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丁驰雷梅甘子莹王浩...
    1056-1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间伐强度和施肥对人工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是准确评估人工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能力的重要基础.以我国亚热带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为对象,通过设置3种间伐强度(轻度、中度和重度)和2种施肥处理(不施肥和施肥)来研究间伐和施肥对杉木人工林土壤CO2、CH4和N2O排放通量以及全球增温潜势的影响,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阐明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与中度间伐相比,轻度间伐显著促进了土壤CO2的排放和CH4的吸收,施肥显著提高了轻度间伐土壤的Q10值,施肥显著抑制了中度间伐土壤N2O的排放,施肥与重度间伐共同处理显著促进了土壤CO2与N2O的排放以及CH4的吸收;从全球增温潜势来看,重度间伐与施肥共同处理下的全球增温潜势最大,其次为轻度间伐处理,中度间伐处理最低.从整个观测期来看,杉木人工林土壤是大气CO2和N2O的源,是CH4的汇;土壤湿度是影响CO2排放和CH4吸收的主导因素,其次为土壤N素有效性,而土壤N2O的排放主要受土壤温度的调控;不同间伐强度和施肥处理通过改变土壤水热条件和N素有效性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产生显著影响,中度间伐土壤具有良好的减排限排能力.

    间伐强度施肥杉木人工林温室气体排放全球增温潜势

    林窗尺度对侧柏人工林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潘昱阳孙晓丹费菲赵家豪...
    1066-10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磷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限制性养分元素.当前,林窗尺度对磷组分的影响研究关注较少,特别是不同尺度林窗中不同位置磷组分含量的变化特征尚不清楚.本文以徐州市赵瞳林场开设林窗4年后的50年生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对照及小、中、大3种林窗(半径R分别为4、8和12 m)下不同位置(林窗中心D1、林缘D2、林下D3、D4)土壤磷组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林窗尺度对全磷、NaHCO3-Po、NaOH-Pi、NaOH-Po、HCl-Pi、Residual-P 含量的影响表现为:中林窗>小、大林窗;对 NaHCO3-Pi含量的影响表现为中、大林窗>小林窗;对H2O-Pi含量的影响表现为:小林窗>大林窗>中林窗;土壤NaH-CO3-Po含量在林窗不同位置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小、中林窗不同位置呈现"低-高-低"的单峰趋势.(2)与对照相比,林窗形成4年后土壤pH值下降,水分增加;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含量在小林窗中增加,在中、大林窗中降低;不同林窗尺度对微生物生物量磷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中林窗>大林窗、小林窗.(3)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磷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是影响土壤磷组分的重要因子.综上,中林窗有利于提高土壤磷素的有效性,本研究可为侧柏人工林林窗合理尺度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为改善土壤缺磷状况、提高林分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提供理论基础.

    林窗尺度土壤磷组分碱性磷酸酶微生物生物量磷理化性质

    热带低地雨林两种攀缘竹关键适生因子

    徐瑞晶刘广路胡璇彭超...
    1072-1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攀缘竹在热带低地雨林区分布的关键适生环境因子,采用样地调查、冗余分析,结合去趋势对应分析方法,研究了海南岛甘什岭保护区热带低地雨林的无耳藤竹(Dinochloa orenuda)和响子竹(Bonia levigata)群落的土壤理化、林分结构和立地条件等32个环境因子,以及它们与群落优势种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1)无耳藤竹和响子竹的丛密度分别为(258.75±99.10)和(81.25±78.64)丛·hm-2;单丛平均株数分别为(19.56±8.34)和(12.00±2.65)株;株数密度分别为(2027.50±547.69)和(558.75±521.19)株·hm-2;立竹平均胸径分别为(20.45±0.55)和(6.18±0.66)mm.(2)影响两种攀缘竹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及影响大小排序为:坡位>凋落物厚度>岩石裸露度>土壤容重>坡度>田间持水量.攀缘竹丛数受土壤田间持水量和坡度正向影响,土壤容重是攀缘竹分布的限制因子;岩石裸露度和凋落物厚度分别是促进响子竹和无耳藤竹丛数的关键因子.(3)两种攀缘竹与群落优势种分布差异性较大,关系较为疏远;无耳藤竹倾向分布于大型乔木树种的热带雨林中,而响子竹更多分布于小乔木较多的雨林中.两种攀缘竹的分布主要受地形、土壤物理性质和凋落物厚度的影响,并倾向生长于土壤容重低、田间持水量高、下坡陡峭的山谷地带,但无耳藤竹喜欢凋落物厚度大的区域,而响子竹喜欢岩石裸露度大、凋落物厚度低的区域.

    攀缘竹土壤理化性质林分结构立地条件

    蒙古高原植被碳水利用效率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尹超华罗敏孟凡浩萨楚拉...
    1079-1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反映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重要参数,植被碳水利用效率动态变化及驱动要素分析对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基于MODIS的GPP、NPP、ET数据、ERA5的降水和温度数据以及生态分区数据,利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以及残差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19年蒙古高原植被碳利用效率(CUE)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其与降水、温度以及人类活动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9年蒙古高原植被CUE呈显著增加趋势,增长速率为0.2%·a-1;而WUE呈不显著下降趋势;除落叶林、混交林和高山草甸外,各生态分区CUE均显著增加;而WUE仅在针叶林和荒漠草原区呈增加趋势;超过60%的区域植被CUE和WUE与降水呈正相关,与温度呈负相关;受人类活动影响,高原上62.9%区域的CUE残差显著增加,仅10.6%区域的WUE残差呈显著增加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蒙古高原地区碳水循环研究提供参考.

    蒙古高原碳水利用效率气候变化人类活动

    降水量对4种荒漠草原植物凋落物碳氮磷释放的影响

    韩翠康扬眉余海龙李春环...
    1090-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降水量对荒漠草原植物凋落物分解特征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全球变化下草原植被-土壤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规律.基于2014年设立于宁夏荒漠草原的降水量变化野外控制试验,通过480 d的分解试验,研究了 4种植物凋落物分解特征(C、N、P释放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元素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480 d的分解过程中,4种植物凋落物C释放缓慢.除猪毛蒿(Artemnisia scoparia)外,多数情况下分解360 d后C释放率仍低于50%.4种植物凋落物N和P释放均前期快于后期,大多情况下分解180 d后N和P释放率即可超过50%;与 自然降水量相比,减少50%降水量显著降低了猪毛蒿3种元素累积释放量和白草(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P累积释放量(P<0.05).增加降水量表现出相反的效应,但增加50%降水量显著降低了猪毛蒿C和N累积释放量(P<0.05);与减少30%降水量相比,减少50%和增加降水量改变了 4种植物凋落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但其影响程度随物种不同而异,且缺乏明显的规律性;猪毛蒿和草木樨状黄芪(Astragalus melilotoides)凋落物P累积释放量均与土壤全P呈显著正相关(P<0.05),意味着二者凋落物P释放有助于促进土壤P库积累.

    降水格局改变荒漠草原凋落物分解凋落物元素释放土壤元素归还

    冬小麦免耕覆盖与有机肥施用对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刘文娟马琨王兵兵何亚玲...
    1101-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农业活动对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选取免耕覆盖不施有机肥(NC)、免耕覆盖施有机肥(NF)、传统耕作不覆盖不施有机肥(TC)和传统耕作不覆盖施有机肥(TF)4个处理,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宁夏南部山区免耕覆盖与有机肥施用冬小麦土体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MF)多样性及群落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耕作措施显著影响了 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与不施有机肥处理相比,有机肥施用显著改变了 土壤pH、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免耕覆盖施用有机肥后(NF),土壤速效钾及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2)从16个土壤样本中所获得的AMF分属于1门、3纲、4目、5科和7属.其中,球囊霉属(Glomus)、近明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和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为各处理AMF群落的优势属;但有机肥施用对AMF优势菌属的相对丰度有抑制作用.(3)耕作和施用有机肥,均对土壤AMF的丰富度指数无显著影响.耕作措施显著改变了均匀度指数(Pielou_e)和多样性指数(Shannon和Simpson指数).NC处理促进土壤AMF的均匀度指数(Pielou_e)和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耕作和施用有机肥均对土壤AMF群落多样性产生了影响,但以耕作措施对土壤AMF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较明显.(4)非度量多维尺度及多元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全N影响AMF群落组成,但不是驱动土壤AMF群落变化的主要因子.因此,在宁夏南部山区实施免耕覆盖、施用有机肥的保护性农业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AMF群落多样性.

    免耕覆盖有机肥高通量测序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

    水位变化及退水恢复对藜蒿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李枭曹昀谢芹招尧晓晨...
    1109-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在周期性变化的水位中存活和退水后的恢复状况体现了其对水淹的适应能力.为深入了解鄱阳湖典型湿地植物藜蒿(Artemisia selengensis)对水淹胁迫的耐受能力,研究了藜蒿植株对3种水环境处理下及退水恢复后形态特征、生理指标的响应.实验采用双套盆法,共设置上升、下降和稳定3种处理.上升水位组:设置6个水位,水位均从0 cm开始每日增加高度,处理强度分别为0.1、0.2、0.3、0.4、0.5、0.6 cm·d-1,即50 d后水位分别为5、10、15、20、25、30 cm;下降水位组:设置6个水位,水位分别从5、10、15、20、25、30 cm开始每日降低高度,处理强度同上升水位组,即50 d后水位均为0 cm;稳定水位组:设置6个水位,分别为5、10、15、20、25、30cm,试验期间水位保持恒定.另外,设置水位0 cm(即培养盆中水刚好没过土壤表面)的对照组.水位波动处理时间50 d和退水恢复时间10 d,共60 d.结果表明:(1)3种水位环境类型中,当水位低于15 cm时,株高增幅、叶片数呈逐渐上升趋势;当水位高于15 cm时,株高增幅呈降低趋势、叶片数有所减少,其中上升水位中处理强度为0.1~0.3 cm·d-1的株高、叶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2)上升水位中,处理强度0.3 cm·d-4为藜蒿水淹耐受范围,当处理强度小于0.3 cm·d-1时,抗氧化酶活性变化与大于0.3 cm·d-1存在明显差异;下降水位由于受到初始水位影响,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10~20 d时活性达到最大;稳定水位中,淹水深度为10、15 cm,抗氧化酶活性均不断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水淹时长推移和胁迫强度的增加不断下降,而过氧化物酶活性不断增大.(3)3种水位环境类型中,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和丙二醛含量在低强度胁迫中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试验前期与抗氧化酶活性变化显著相关;高强度处理组的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和丙二醛含量随着淹水深度与试验时间增加而增加,且显著高于对照组.(4)退水后,低强度处理组各项指标均能迅速恢复,且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高强度处理组各项指标恢复缓慢或不能完全恢复.因此,藜蒿适合在短时间内、低强度水位变化的环境下作为生态修复和重建的主要植物.

    藜蒿水位波动逆境胁迫退水恢复

    非生物因子对东方香蒲种群有性更新的影响

    胡可严光荣唐安军
    1121-1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消落带的淹水时机、持续时间与频次对其生态条件、湿地植物更新与生物多样性等有着极大的影响.为解析三峡库区消落带东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有性更新过程中的多种非生物因子的调节作用,本文基于三峡库区水文的时空变化特点,研究了淹水、温度、光和萌发基质等多种非生物因子对东方香蒲种子萌发和幼苗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方香蒲种子是需光性的,且对萌发温度和基质有明显的偏好性;在湖水中,随着入水深度的增加,种子萌发率降低;当入水深度达2 m时,种子萌发率下降至4.5%;模拟淹水试验中,东方香蒲幼苗在全淹56 d后仅有21%的存活率,当淹水时间超过60 d后则存活率为零,而在非淹水和半淹水条件下幼苗却生长良好;据此认为,严重的淹水胁迫是东方香蒲种子难以萌发及幼苗死亡的直接原因;当光、温度和萌发基质等都适宜时,种子才能顺利萌发.综合而言,东方香蒲种群的有性更新受阻是三峡库区消落带水位变化主导下的多种非生物因子共同驱动的.

    需光性种子幼苗建植淹水胁迫有性更新湿地植物三峡库区消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