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北京城市森林空气负离子浓度对温度的响应

    时聪鲁绍伟赵娜徐晓天...
    1365-1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掌握城市森林中空气负离子(NAI)浓度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特征,以北京地区的4个城市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包括北京朝阳公园(中心城区)、南海子郊野公园(近郊湿地区)、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近郊浅山林区)和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远郊山地林区),利用设置的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站NAI监测仪和自动气象站等连续动态数据,分析2017-2020年NAI浓度随温度变化响应特征.结果表明:2017-2020年各季节的中心城区NAI浓度与温度小时变化呈负相关,14:00-15:00 NAI浓度和温度分别达到最低值和最高值;近郊浅山林区和近郊湿地区的NAI浓度与温度在春、秋、冬三季小时变化呈正相关,夏季呈负相关;在月变化尺度上城市森林各区域NAI浓度与温度均呈正相关,但远郊山地森林区NAI浓度对温度的响应有滞后性;年尺度上NAI浓度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2020年温度在0~10 ℃时,与近郊浅山林区NAI浓度负相关强度最强(r=-0.441);10~20℃时,与近郊浅山林区NAI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r=-0.253),与远郊山地林区NAI浓度呈正相关;温度介于20~30℃,与近郊湿地区和远郊山地林区NAI浓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2020年不同城市森林区域NAI浓度与其他气象因素(风速、太阳辐射)的相关性具有明显季节差异;春季近郊湿地区NAI浓度与太阳辐射呈显著正相关;夏季近郊浅山林区NAI浓度与风速呈负相关,近郊浅山林区和远郊山地森林区NAI浓度与太阳辐射分别呈负相关、正相关;秋季远郊山地森林区NAI浓度与太阳辐射呈显著正相关;冬季中心城区和远郊山地森林区NAI浓度与太阳辐射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

    城市森林空气负离子温度相关性

    6属22竹种箨叶养分与竹笋食味品质的关系

    徐森董亚文陈双林郭子武...
    1373-1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箨叶是竹笋特有器官,居于箨鞘顶端,其养分含量是否存在种间差异,对竹笋食味品质形成是否有重要影响尚不清楚.以立地条件和人工干扰措施一致的6个属22个竹种(或变型)为研究对象,对各竹种箨叶养分含量以及竹笋呈味物质和粗糙度物质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竹种箨叶N、P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异系数介于23.66%~35.30%,属中等变异指标,而箨叶C、淀粉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0%,属弱变异指标;竹笋草酸、单宁、木质素含量和苦味、芳香类氨基酸含量及其比例及鲜味氨基酸比例的变异系数均达54%以上,属强变异,其他食味品质指标变异系数介于22.95%~49.31%,属中等变异;冗余分析结果显示,箨叶N、P含量与竹笋草酸、总酸、单宁含量和苦味、芳香类氨基酸含量及其比例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纤维素含量和甜味、鲜味氨基酸含量及其比例呈显著负相关;箨叶C和可溶性糖含量与竹笋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及其比例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竹笋草酸、总酸和甜味氨基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箨叶淀粉含量与竹笋木质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箨叶N是影响竹笋食味品质的主要养分指标.可见,箨叶养分含量和竹笋食味品质均存在种间差异,箨叶养分含量对竹笋食味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高N促进竹笋苦味、酸涩味和芳香类物质的合成,而抑制甜味和鲜味物质的合成.

    竹笋箨叶养分食味品质种间差异

    水分胁迫和高浓度CO2处理下水稻幼苗光合生理响应特征

    崔景会王怡丹齐秀芬王旭昊...
    1381-1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试验以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辽星一号"为材料,在不同CO2浓度(380±10 μmol·mol-1,760± 20 μmol·mol-1)下,利用PEG-6000模拟根系水分胁迫(PEG-6000浓度为0、5%、10%和15%),通过对光合参数测定,研究高浓度CO2和水分胁迫对水稻幼苗光合生理影响,为阐明植物如何应对复杂环境变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单一水分胁迫抑制水稻幼苗的生长,株高、根长、鲜重和干重显著降低,且对地上部分的抑制作用大于地下部分,对鲜重的抑制作用大于干重;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显著低于对照,轻度(5%)和中度(10%)水分胁迫下胞间CO2浓度(Ci)显著低于对照,Pn的降低主要由气孔因素决定,重度(15%)水分胁迫下Ci显著高于对照,Pn的降低主要由非气孔因素决定;叶绿体色素含量(Chla、Chlb、Car)、初始荧光产量(Fo)、PSII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及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在轻度水分胁迫下未发生显著变化;中度水分胁迫下Fo无显著变化,重度胁迫下Fo显著提高,中度、重度胁迫下,Fv/Fm、Fv/Fo和Chla、Chlb、Car显著降低;与对照比较,单独高浓度CO2促进水稻幼苗生长,株高和根长显著增加,且对根长的促进作用大于株高,对干重的促进作用大于鲜重,使地下部分干重显著增加;高浓度CO2显著增加Pn,显著降低Gs、Tr和Ci,且通过提高Fv/Fm、Fv/Fo及叶绿体色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复合处理与单一水分胁迫比较,高浓度CO2促进水稻幼苗生长,也使水分胁迫下Pn、Gs和Tr显著升高,通过降低Fo,提高Fv/Fm、Fv/Fo及叶绿体色素含量促进光合作用,减轻水分胁迫对水稻幼苗的伤害,使重度水分胁迫Pn下降由非气孔因素转化为气孔因素.

    水稻高浓度CO2水分胁迫光合生理响应

    舟山白山采石场边坡人工重建植被边缘效应

    王莹韦博良吴雁南徐慧...
    1389-14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浙江省舟山市选取人工植被重建后第16年的采石场岩质边坡,在边坡人工植被和邻近原有植被(主要是自然植被)内设置样方,调查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分析自然和人工植被内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以及不同边缘梯度下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和郁闭度的差异,探究是否存在边缘效应现象及边缘效应对采石场边坡人工植被和自然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1)距人工和自然植被边缘更近处的人工植被区域,其与 自然植被的相似度要高于距边缘更远的人工植被区域,在乔木和灌木的物种组成上也与 自然植被区域更加接近;(2)人工植被区域与 自然植被区域的植物物种组成间尚存在较大差异,人工植被样方的乔木物种数远低于自然植被,且人工植被各层次优势物种均更明显;相比自然植物群落,边坡人工植被尚处于演替前期的阶段;(3)人工植被的群落物种组成受到邻近自然植被的影响,人工喷播或栽植的物种逐渐被本地物种替代,人工植被的灌木层、草本层和藤本层物种多样性与邻近自然植被没有显著差异.在研究区内,未发现人工喷播或栽植外来物种对周边自然植被造成的物种入侵和生物多样性下降问题.研究结果证实,边坡人工植被与 自然植被交界处存在边缘效应,且对人工植被中植物群落的正向演替、降低森林片段化程度具有积极作用.

    采石场边坡植被重建边缘效应群落演替舟山

    光照周期对中华绒螯蟹扣蟹摄食习性和肝胰腺酶活性的影响

    李春波冯广朋庄平张涛...
    1402-14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360只体重为(10.04±1.03)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设置全光照(24L)、全黑暗(24D)和仿自然光照(10D:14L)3个光照周期,研究光照周期对扣蟹的摄食量、摄食节律及肝胰腺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D:14L组扣蟹摄食量明显多于24D组,但24L组摄食量与其他两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24D组和10D:14L组在白天和夜晚的摄食量存在显著性差异;24L组扣蟹在各时间点的摄食量无显著性差异,在10:00-13:00以及22:00-01:00时摄食量最高;24D组扣蟹在各时间点的摄食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在01:00-04:00摄食量最高,明显高于其他时间点;10D:14L组扣蟹在各时间点的摄食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样在01:00-04:00摄食量最高;在肝胰腺酶活性方面:24L组淀粉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在01:00和13:00达到最高峰,脂肪酶活性在01:00达到最高峰,Na+/K+-ATP酶活性在04:00达到最高峰;24D组淀粉酶、脂肪酶、Na+/K+-ATP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在04:00达到最高峰;10D:14L组淀粉酶活性在07:00达到最高峰,脂肪酶、Na+/K+-ATP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在04:00达到最高峰;不同光照周期下肝胰腺酶活性无明显差异.总之,光照周期对扣蟹摄食量具有一定的影响,扣蟹在全黑暗和仿自然光照下存在明显的摄食节律,全光照下扣蟹存在与其他组相同的摄食高峰,但无明显的摄食节律,揭示光照周期对中华绒螯蟹扣蟹的摄食节律无显著影响.

    中华绒螯蟹光照周期摄食节律肝胰腺酶

    越冬集群水鸟营养盐输入对升金湖滩涂土壤氮、磷分布的影响

    冯嘉伟周立志徐文彬
    1409-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迁徙水鸟在迁徙停歇地和越冬地往往以集群的形式活动,水鸟群的取食和排泄活动对其栖息地营养状态可能产生影响,其排泄物甚至成为主要外部营养盐来源.氮、磷元素作为湖泊营养水平的重要指示物,研究水鸟活动对氮、磷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本研究调查了升金湖滩涂水鸟数量和土壤氮、磷含量,运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探究了水鸟对土壤0~10 cm层营养盐状态的影响,并分析水鸟对滩涂土壤氮、磷累积的贡献.结果表明,水鸟集群活动的滩涂土壤总氮、总磷、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滩涂,由于鸟粪提供了大量有机态氮和磷酸盐,鸟群活动显著影响了土壤总氮与硝态氮、总磷与硝态氮、总磷含量与pH值的相关性.土壤氮、磷含量随着水鸟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雁类是导致土壤氮、磷含量增长的主要水鸟.研究结果对于加深湖泊滩涂氮、磷等营养盐环境行为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水鸟总氮总磷硝态氮铵态氮升金湖

    冬眠与非冬眠状态密点麻蜥肝脏的氧化应激及代谢适应

    张修静钟秋梅郑杨慧王建礼...
    1417-1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氧化应激的研究对理解动物生活史与生境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动物的氧化应激与其代谢密切相关.为研究生境及冬眠对蜥蜴氧化应激及代谢的影响,本实验以高海拔山地分布的秦岭滑蜥(Scincella tsinlingensis)为对照,检测了低海拔荒漠分布的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肝脏在非冬眠状态(夏季活动期)抗氧化物酶和代谢酶的基础酶活及糖原含量,并比较了密点麻蜥肝脏在夏季活动期(7月)、冬眠期(12月)和出眠期(4月)这些酶的活力及糖原含量变化,同时用q-PCR法检测了编码肝糖原合成酶(GYS2)、肝型糖原磷酸化酶(PYGL)以及黄嘌呤脱氢酶(XDH)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与秦岭滑蜥相比,密点麻蜥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氢酶(CAT)及柠檬酸合酶(CS)活力较低,丙二醛(MDA)含量较高,肝糖原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冬眠期和夏季活动期密点麻蜥肝脏的SOD、GPX和CAT活力显著低于出眠期,冬眠期CS活力显著高于其他时期,冬眠期和出眠期MDA含量显著低于夏季活动期;冬眠期和夏季活动期糖原含量显著高于出眠期;冬眠期GYS2、PYGL和XDH基因表达显著低于夏季活动期和出眠期;生活于低海拔荒漠地区的密点麻蜥较生活于高海拔山地的秦岭滑蜥具有更低的氧化代谢依赖;密点麻蜥氧化应激抗性和代谢表现出了季节性适应,出眠期而非冬眠期表现出的较高氧化应激水平可能与出眠期代谢恢复有关.本实验结果拓展了对蜥蜴氧化应激适应的认识.

    氧化应激冬眠蜥蜴代谢环境

    淮河安徽段秀丽白虾肠道菌群时空变化特征

    张宁应聪萍刘思磊王银平...
    1426-1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淮河干流安徽段底栖动物群落的肠道菌群时空分布特征,本研究利用16S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对区域优势虾类秀丽白虾的肠道菌群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秀丽白虾肠道菌群共检出37门855属,其中假单胞菌属、短波单胞菌属、青枯菌属、柄杆菌属、乳球菌属和鞘脂单胞菌属为主要优势属;对比枯水期(3月)、平水期(6月)和丰水期(9月),秀丽白虾肠道菌群丰富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β多样性指数显示从枯水期到丰水期各水域秀丽白虾肠道菌群的组成逐渐趋于相似;从枯水期到丰水期,各水域秀丽白虾肠道菌群共有ASVs逐渐增多,且在枯水期和平水期存在显著差异菌群(P<0.05),而丰水期则未发现;因不同水域生境差异及水文情势变动的影响,淮河干流安徽段秀丽白虾肠道菌群表现出规律的时空特性,各水域肠道菌群组成差异呈现为枯水期最大、平水期次之、丰水期则不显著的总体特征.

    秀丽白虾水期肠道菌群差异性标志菌

    长江下游干流虾类群落多样性时空特征

    赵星王银平刘思磊李佩杰...
    1434-1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长江下游干流虾类群落多样性的时空特征,于2020年9月—2021年8月开展周年季节调查.本调查共采集虾类10种,隶属于3科6属,数量及重量分别为34922尾、62.57 kg,其中沼虾属种类最多为5种,其他5属种类数均为1种,采集到罗氏沼虾和克氏原螯虾2种外来种.长江下游干流虾类群落呈现明显的时空特征,安庆江段采集种类数为10种,数量及重量分别为17815尾、32.55 kg,均显著高于当涂、镇江、常熟江段(P<0.05),不同江段间丰富度指数(D)差异不显著(P>0.05),但多样性(H)和均匀度(E)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夏季采集种类数为9种,数量及重量分别为15748尾、26.23 kg,均显著高于春季、秋季和冬季(P<0.05),春季均匀度指数(E)显著高于秋季(P<0.05),但不同季节间多样性(H)和丰富度(D)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聚类分析表明,在空间和时间上,相似性最低的虾类群落分别位于常熟江段和冬季;安庆、镇江江段虾类群落丰度/生物量曲线发生交叉,表明受到的扰动程度较高,当涂和常熟江段虾类群落受到扰动程度则较轻.长江下游干流虾类群落多样性水平总体偏低,群落受到一定程度的扰动,虾类群落的动态变化及保护措施应加以关注.

    长江下游虾类多样性群落结构时空特征

    菲胁迫对泥鳅转氨酶活性及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杨超超谭婷杨娜王佳...
    1443-1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低分子量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本研究探讨了菲(phenanthrene,Phe)对雌、雄性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肝脏结构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将泥鳅分别静水暴露于1.29、1.67、2.16和2.79 mg·L-1 Phe 4个浓度的水溶液中,设置1个丙酮溶剂对照组、1个空白对照组,分别于处理7、14、21和28 d取样,采用赖氏比色法测定泥鳅肝脏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与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活性的变化;制作胁迫14和28 d泥鳅肝脏组织切片,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并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随着Phe胁迫浓度升高和时间延长,AST和ALT活性呈现显著的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表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和时间累计效应,且雌性泥鳅肝脏的AST和ALT活性均显著高于雄性泥鳅;肝脏组织学观察显示,1.29 mg·L-1 Phe胁迫14 d时,泥鳅肝细胞轻微肿大,少数肝细胞出现核溶解、变形、空泡化现象,2.79 mg·L-1 Phe胁迫28 d时,肝组织严重损伤,且雄性泥鳅肝脏结构受损更为严重;Phe在一定程度上对泥鳅肝脏AST和ALT具有先诱导后抑制的作用,且对雌性泥鳅影响更为显著;高浓度Phe持续胁迫可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且对雄性泥鳅肝损伤更为显著.

    泥鳅肝脏转氨酶组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