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胡杨和灰胡杨克隆生长及光合生理的差异

    李秀陈向向翟军团李志军...
    1997-20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新疆阿拉尔市人工胡杨、灰胡杨混交林为研究区,比较不同地下水位生境条件下胡杨和灰胡杨种间及种内克隆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差异.结果表明:同一生境条件下种间相比较,胡杨和灰胡杨克隆分株生长指标仅在叶面积、叶干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灰胡杨的叶面积、叶干重均显著高于胡杨;灰胡杨克隆分株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及CO2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胡杨;不同生境条件下种内相比较,胡杨、灰胡杨克隆分株的每丛分株基径、株高、叶片数、叶面积、茎干重及叶干重在地下水位1.5 m的生境显著高于地下水位2.6 m生境,而每丛分株数、比叶面积与之相反;低地下水位生境中的胡杨克隆分株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灰胡杨克隆分株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高地下水位生境.综合分析,同一生境下,灰胡杨克隆分株对光资源的获取能力较胡杨克隆分株更强;不同生境下,胡杨、灰胡杨克隆分株生长、光合生理特性的差异与地下水埋深度有关.

    混交林克隆分株生长特征光合生理

    外源脱落酸对NaCl盐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气孔特征及光合性能的影响

    张浩吴子龙付伟叶嘉...
    2005-2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脱落酸对盐胁迫下玉米气孔特征和光合性能的影响,以玉米品种"京科665"为试材,利用100 mmol·L-1的NaCl溶液模拟盐胁迫环境,以不施加NaCl溶液和ABA的处理为对照,研究了外源脱落酸(0、1、2.5、5和10 μmol·L-1)对NaCl盐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气孔特征和光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施脱落酸能够显著提高盐胁迫下玉米的株高、叶长、根冠比、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P<0.01);外施脱落酸能够减小叶片近轴面的气孔宽度(P = 0.001)和气孔面积(P<0.001),但远轴面的气孔宽度(P = 0.001)和气孔面积(P= 0.012)却随着脱落酸浓度的提高而增加,且均在脱落酸浓度为5 μumol·L-1时达到最大值;不同浓度外施脱落酸均导致叶片远轴面气孔空间分布的L(d)值低于盐胁迫处理,表明外施脱落酸使远轴面气孔空间分布比盐胁迫处理下更加规则;外施脱落酸不但可以减缓盐胁迫下玉米叶片Pn、Tr、Gs、Ci和WUE的下降趋势,而且能够提高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P<0.01);外施脱落酸还明显降低了盐胁迫下玉米叶片的相对电导率(P = 0.002),提高了叶片Fv/Fm值(P<0.001);外源脱落酸可以通过调整气孔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进一步优化叶片的气体交换过程,最终缓解NaCl盐对玉米生长和发育过程造成的生理胁迫.

    玉米脱落酸NaCl盐胁迫光合作用气孔形态特征

    玉米镉转运基因ZmNramp1的鉴定及对镉胁迫的响应

    李亚敏巩宗强贾春云李晓军...
    2016-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NRAMP(natural-resistance-associated macrophage)转运蛋白家族在调控植物吸收、转运重金属镉(Cd)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基于拟南芥、水稻、番茄和山荆子的Nramp1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玉米该基因的兼并引物,克隆测序得到该基因,片段全长314 bp,包含10个外显子,编码104个氨基酸,将其命名为ZmNramp1;对比上述已知植物的Nramp1基因及氨基酸序列后发现,它们具有相同的保守结构域,碱基序列高度相似.生物信息学预测ZmNRAMP1蛋白分子量为11.5 kD,理论等电点为6.92,拥有典型的跨膜螺旋区,属跨膜蛋白.RT-PCR(reversal transcript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玉米幼苗在Cd(50100 μmol-L-1 CdCl2)胁迫24 h 后,ZmNramp1基因在根部的表达显著增加,分别增加了 57%、83%,在叶片中的表达亦明显上调;玉米幼苗根中ZmNramp1基因表达与C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叶片中二者之间亦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ZmNramp1基因可能参与玉米对Cd的吸收、转运过程,为玉米抗重金属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

    玉米镉转运蛋白Nramp1基因克隆与表达

    鲜食玉米干物质积累、氮素利用及产量对新型缓释肥料的响应

    谢婷婷赵欢肖厚军陈云梅...
    2024-2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新型缓释肥对鲜食玉米干物质积累、氮素利用、光合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合贵州黄壤区鲜食玉米种植的新型缓释肥料,采用盆栽试验,设不施N(T1)、习惯施肥(T2)、包膜缓释肥(T3)、稳定性缓释肥(T4)4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新型缓释肥料对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生物性状、玉米全氮积累量、光合特性、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缓释肥均能提高玉米产量,以包膜缓释肥最高,达65.31 g·株-1;在玉米收获期,施用包膜缓释肥的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为127.89 g·株-1,显著高于另一种新型缓释肥料;玉米株高和茎粗表现出稳定性缓释肥>包膜缓释肥,穗位高和叶绿素均表现出包膜缓释肥>稳定性缓释肥,但两种缓释肥料之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各产量构成要素指标除百粒重外,均以施用包膜缓释肥处理最优;玉米全氮积累量随着生育期的增加,逐渐由叶、茎转向籽粒,在收获期以包膜缓释肥处理最高,占整株的58.2%;氮素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表观利用率以包膜缓释肥处理最高,分别为13.73 g·g-1、17.42 g·g-1和68.49%,但两种新型缓释肥料之间无显著差异;施用新型缓释肥料能够显著提高玉米光合特性,其中Pn、Tr和Gs在拔节期达到峰值.综上,包膜缓释肥对干物质积累量、生物性状、产量构成要素、光合特性、全氮积累量及肥料利用率产生积极影响,并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可见,包膜缓释肥更适合于贵州黄壤区鲜食玉米的高产栽培.

    氮素利用产量新型缓释肥料干物质积累量

    荒漠草原生物结皮演替对结皮层及层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樊瑾李诗瑶王融融余海龙...
    2033-2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生物结皮演替对结皮层及层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以位于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荒漠草原的不同演替阶段(藻结皮(ZB)、混生结皮(HB)和藓结皮(TB))的生物结皮和其下0~5 cm 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Illumina NovaSeq PE250平台对细菌16S rRNA的V3-V4高变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了生物结皮演替过程中结皮层及层下土壤细菌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细菌α多样性指数表现出了基本一致的趋势,生物结皮下层0~5 cm 土壤细菌群落的Chao1指数、ACE指数和香农指数均明显高于结皮层,但不同类型生物结皮细菌α多样性差异不显著(P>0.05);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生物结皮下层0~5 cm 土壤中细菌OTUs相近,细菌群落物种组成结构相似;藻结皮和混生结皮细菌群落结构有一定的相似性,而藓结皮与藻结皮、混生结皮差异较大.在门水平上相对丰度最高的5个菌群分别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芽单胞菌门和浮霉菌门,且均表现为下层0~5 cm土壤的优势菌群相对丰度高于结皮层,下层0~5 cm 土壤的特有属和共有属数量多于结皮层.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效钾、全氮和有效磷是影响生物结皮层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分别解释了 21.4%、18.9%和17.4%的群落结构变化(P<0.05),而EC是影响结皮层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主导因子,解释度为20.5%(P<0.05).这些结果证实了在生物结皮演替进程中,土壤微生物的发育过程与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相互依存,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的变化可能会促进结皮层理化性质的改善.

    荒漠草原生物结皮细菌群落结构高通量测序

    不同定植年限核桃园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碳代谢功能特征

    顾美英徐万里马凯冯雷...
    2045-2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核桃园土壤细菌群落随定植年限的变化规律,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与Biolog ECO微平板相结合的方法,测定定植1~3、5、8~10、15和20~25年核桃园表层(0~20 cm)和亚表层(20~40 cm)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碳代谢功能多样性,并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高通量测序表明,核桃园土壤细菌群落存在明显表聚现象,定植5年以后,表层土壤OTUs数量和多样性指数高于亚表层土壤.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和绿弯菌门是优势菌门,随着定植时间延长,不同土层其丰度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对已明确分类的优势属而言,不同土层总体均表现出定植10年左右相对丰度最高.Biolog碳代谢功能分析表明,核桃园表层土壤细菌活性显著低于亚表层土壤.随着定植年限延长土壤细菌活性和Shannon指数先升高后降低,10~15年左右细菌代谢活性和多样性最高.表层土壤细菌对氨基酸类和多聚物类碳源的利用呈逐渐升高趋势,其余先升高后降低;亚表层除酚酸类碳源的利用程度升高外,其余碳源的利用均下降.相关性分析表明,表层土壤细菌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理化性质呈负相关,Simpson多样性指数与理化性质呈正相关,pH、总盐和养分是影响表层土壤细菌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核桃定植1~3年和20~25年左右不同土层细菌群落多样性和对碳源利用均明显较低,加剧了土壤微生态失衡,应合理添加微生物菌肥和有机肥,以改善核桃园土壤微生态环境.

    定植年限核桃园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高通量测序Biolog

    大兴安岭4个树种根围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李敏郝伟
    2057-2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以及对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响应,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大兴安岭根河地区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和偃松(Pinus pumila)的根围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同时解析了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关键土壤因子.结果表明:4个树种的根围土壤细菌包括20个门,63个纲,127个目,225个科,371个属;相对丰度大于1.0%的细菌门有10个,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主要优势菌门,在4个树种根围土壤中相对丰度之和均高于75.0%;樟子松根围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均匀度显著高于其他3个树种;对细菌群落α多样性指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受土壤理化性质的显著影响;进一步采用RD A分析了 土壤理化因子对形成细菌群落的贡献程度,所有因子共解释了群落变异的94.0%,其中pH值对细菌的分布有极显著影响,解释度为70.1%(P<0.01);其次为硝态氮,解释度为6.9%(P<0.05).研究结果为认识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结构与功能提供了依据.

    细菌群落结构土壤理化性质高通量测序

    大气CO2浓度升高和Cd污染耦合对刺槐幼苗根微域土壤酚酸积累的影响

    王子威贾夏闫占宽曹柯萌...
    2067-2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微域土壤酚酸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植物根系的分泌和枯枝落叶及土壤腐殖质分解等,对土壤有机及有机无机复合胶体的形成和稳定、重金属的活化和运移、微生物生长代谢等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刺槐幼苗为材料,探讨了连续135天大气CO2浓度升高[(750±31)μmol·L-1]与Cd污染(0、0.45和4.5 mg·kg-1干土)耦合下根微域土壤酚酸积累特征.结果表明:CO2、Cd和幼苗生长时间及其交互作用对根微域土壤酚酸积累影响显著;CO2浓度升高提高了 Cd污染下根微域土壤对羟基苯甲酸、咖啡酸及对香豆酸含量(P<0.05);没食子酸含量表现出不同特征,45天时耦合条件下较Cd处理增加(P<0.05),90天时降低(P<0.05),而135天时未检测到积累;尽管耦合条件下对羟基苯甲酸、咖啡酸及对香豆酸含量表现出较Cd污染下显著增加现象,但总酚酸只在90天时增加(P<0.05);皮尔逊和冗余分析表明,根系生物量、根系C、根系Cd积累和土壤Cd含量是酚酸积累变化的显著影响因子.

    总酚酸酚酸单体CO2浓度升高Cd污染土壤根微域

    模拟氮沉降与外源养分和碳源耦合对杉木林土壤碳氮转化的后期影响

    郑琪王小东卜文圣刘斌...
    2076-2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氮沉降、磷等养分供应和碳输入影响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本研究以丘陵山区杉木人工林表层土壤为对象,研究氮沉降与外源养分和碳源耦合对其有机碳矿化和矿质氮释放的后期影响,分别对土壤做以下条件处理:未做处理(CK)、单独添加外源氮[N]、添加外源氮和碳源[N+C]、外源氮和非氮养分添加[N+nutrient]、外源氮、非氮养分和碳源等混合添加[N+both].结果表明:在土壤培养720 d期间,不同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积累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而矿化速率则逐渐下降;施加360 d后,各组土壤中NH4+-N、NO3--N和矿质氮含量均高于CK,且彼此之间无差异;施加720 d后,各组土壤中NH4+-N含量均高于CK,但无明显差异;土壤中NO3--N和矿质氮含量均高于CK,且[N]处理最高,[N+nutrient]、[N+both]处理次之,最低是[N+C]处理;720 d时土壤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依次为[N+both]、[N+C]、CK和[N]处理;土壤中N-乙酰-葡萄胺糖苷酶活性为[N+both]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土壤中酸性磷酸酶活性为[N+both]、[N+C]处理显著高于[N]处理和CK.在氮沉降背景下,碳和非氮养分的长时间输入将影响土壤有机碳分解,从而减弱森林土壤碳汇功能.

    杉木氮沉降有机碳稳定性酶活性

    不同改良措施提高沙地初级生产力的机制:土壤微环境

    王杰张运龙贾晓彤赵晋灵...
    2085-2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微环境恢复是实现沙地和沙化草地恢复的基础.然而,改良措施如何作用于土壤微环境从而提高沙地初级生产力的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半固定沙地开展改良措施修复试验,设置对照、立体措施(结皮+保水剂)和综合措施(撒种+结皮+保水剂)处理,测定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容重、团聚体、温度和水分)和植物生物量,研究不同改良措施对沙地土壤微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立体措施和综合措施均改善了土壤结构(土壤容重降低、水稳性大团聚体增加),降低了水分蒸发,提高了土壤入渗,从而提高了土壤含水量;两种改良措施均降低了夏季日均温,这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立体措施提高了早春日均温,可能会促进植物的萌发,从而提高雪水的利用率;两种改良措施均降低了温度日变化,白天较低的温度有利于降低水分的蒸发;综合措施较立体措施增加了撒种处理,提高了植物生物量,反过来又改善了 土壤微环境,改良效果更佳.本研究揭示了立体措施和综合改良措施改善沙地土壤微环境,从而提高初级生产力的机制,为沙地和退化草原改良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结皮保水剂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微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