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中下游滩区泥沙淤积对土壤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陈志杰肖宇童董雄德王唯锦...
    1334-1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化学计量是生态系统元素循环的重要指标.然而,滩区洪水漫滩过程中的泥沙淤积差异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在黄河中下游滩区选取季节性水淹区的3个不同位置的样地(与主河道距离由近及远分别为100、1000和1800 m),按0~10、10~20和20~30 cm三层采集土壤样品,每个样点3次重复,分析土壤有机碳(SOC)、全碳(TC)、全氮(TN)、全磷(TP)含量以及其他土壤性质.结果表明:SOC、TC、TN 和 TP 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 3.49±0.29、15.13±0.76、0.46±0.03 和 0.59±0.01 g·kg-1,C/N、C/P和N/P的平均值分别为37.14±2.40、25.38±1.17和0.78±0.06,表明研究区土壤属于严重的氮缺乏.另外,土壤C、N含量以及C/N、C/P和N/P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而显著降低(P<0.05),但土壤TP含量在深度上的变化较小.土壤C、N含量及C/N、C/P和N/P值均距河道距离越远而越高(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C、N、P含量高低主要与土壤粒径组成相关,且离河道距离越远含量越高,而化学计量比则与TC、TN、TP含量相关.这些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滩区漫滩洪水在3个样地淤积程度不同,而距河道远近差异的位置引起的淤积程度是影响滩区土壤粒径组成的主要因素,进而影响滩区土壤养分含量,从而影响滩区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黄河中下游滩区前沿植被的泥沙截留有助于促进远离河道区域的土壤发育和植被发展.

    土壤有机碳黄河化学计量比漫滩湿地

    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逯承鹏刘志良刘祎平毛锦凰...
    1342-1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生态化是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科学认知产业生态化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本文从产业与生态两个系统维度构建产业生态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泰尔指数和Tobit回归模型对黄河流域9省区2005-2019年产业生态化水平进行定量测度,阐明其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9省区产业生态化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呈"东强西弱"的空间格局,具体表现为下游地区发展水平较高且增速较快,而上游地区尤其是青海省和甘肃省产业生态化进程较为落后,且差距不断扩大.(2)各省区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总体上由失调向协调方向发展,但速率有所减慢,耦合协调度仍有待提升.(3)各省区间产业生态化耦合协调度差异明显,但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亟需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促进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4)经济发展与产业生态化水平呈显著的"U"型关系,清洁生产和市场化程度对产业生态化水平的提升起正向作用,末端治理和财政分权起负向作用,产业集聚效应尚不明显.

    产业生态化生态文明时空格局影响因素黄河流域

    多尺度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以延安市为例

    裴渊杰罗漫雅赵永华韩磊...
    1351-1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对指导生态系统管理和高效配置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利用、气象、土壤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分析了延安市2000、2010和2020年土壤保持、净初级生产力(NPP)、生境质量和产水量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并对4种服务的热点区进行了识别,从全域、县域和流域3种尺度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并核算了不同地类的生态系统服务量.结果表明:2000-2020年延安市总体上土壤保持量增幅较大,固碳量先降后升,生境质量降幅较小,产水量先升后降,4种服务的空间格局基本保持不变;延安市非热点区、Ⅰ类热点区和Ⅳ类热点区面积明显减少,Ⅱ类热点区和Ⅲ类热点区面积明显增加;全域尺度下,延安市各生态系统服务之间主要表现为协同关系,县域尺度和流域尺度下各服务间关系与全域尺度差异明显.林地是延安市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地类,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气候和地形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产生尺度效应.

    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热点区多尺度表达

    基于Budyko理论和互补模型的浑河流域实际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蒋小满王国强薛宝林姚继平...
    1361-1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弥补缺资料地区实际蒸散发模拟的不足,本研究以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典型植被恢复区——浑河流域为对象,建立基于Budyko理论与互补模型的耦合模型(BC2021),实现对缺少实测蒸散发资料地区1982-2020年实际蒸散发的模拟,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与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建立的BC2021模型对浑河流域年际与年内不同时间尺度的实际蒸散发模拟具有良好的效果,其参数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与 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2)浑河流域近40年平均实际蒸散发为413.24 mm,1982-1999年以0.44 mm·a-1的不显著下降,而自1999年大规模植树造林以来,该流域平均实际蒸散发则以2.53 mm·a-1的速率显著上升;年内实际蒸散发以春季变化最为显著,而年际变化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此外,受地形、气候、植被覆盖的综合影响,浑河流域实际蒸散发呈现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递增的地带性特征;(3)降水是影响浑河流域年际实际蒸散发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影响年内实际蒸散发变化的驱动因素存在一定差异,降水、NDVI与 日照时数分别是影响夏季、秋季与冬季实际蒸散发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为缺乏实测蒸散发资料地区实际蒸散发的长时间模拟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且对于植被恢复显著的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实际蒸散发Budyko理论互补模型时空变化

    氮添加对蒙古栎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王睿照毛沂新云丽丽尤文忠...
    1369-1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s)及其组分含量对于理解植物体的养分利用效率和生态策略具有重要作用.树木个体的生长发育状况和保护防御能力受资源可利用性的影响,与林分密度密切相关.林地施肥能够改变林分的养分状况,然而施肥对植物叶片化学计量和NSCs含量以及碳利用策略的影响仍不清楚.本研究选取3年氮添加的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中龄林为对象,设置2种林分密度(D1:1300 株·hm-2和 D2:1700 株·hm-2)和 3 个氮添加水平[0(CK)、100 g N·tree-1·a-1(N1)和200 g N·tree-1·a-1(N2)],测定了叶片C、N、P和NSCs含量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N添加水平增加,叶片N含量显著升高,C∶N降低.低密度林分(D1)随施N量增加叶片P含量缓慢升高,C ∶P降低,N∶P先上升后下降;高密度林分(D2)随施N水平增加叶片P含量先降低后升高,C∶P和N∶P先上升后下降.N添加升高了D1林分叶片NSCs和可溶性糖(SS)含量,降低了淀粉(ST)含量,而D2林分叶片的NSCs、SS和ST含量均先上升后下降.叶片P含量与SS含量在D1林分具正相关关系,在D2林分具负相关关系.本研究表明,蒙古栎林生长受到林分密度和氮磷元素的多重限制,N添加加剧了高密度蒙古栎林分P限制,碳利用策略由生长转为防御保护.

    蒙古栎氮添加林分密度可溶性糖淀粉碳利用策略

    武夷山不同海拔青冈叶片功能性状差异

    邵静范强勇陈晓萍李锦隆...
    1378-1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响应以及对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策略.本研究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青冈为对象,分析了青冈不同叶片功能性状在海拔上的差异.结果显示:(1)随着海拔的升高,叶片的氮含量(N)、磷含量(P)、叶面积(LA)、比叶面积(SLA)、叶质量(LM)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海拔1600 m处显著高于1400 m与1800 m;(2)海拔1400 m处的青冈叶片功能性状变异程度明显高于1600 m与1800 m,此外,除海拔1400 m叶面积与叶生物量变异系数高于25%外,各海拔其他功能性状指标(C、N、P含量、C/N、C/P、N/P、比叶面积)变异系数均在9%以下;(3)海拔1400 m与1800 m青冈采取的是资源保守策略,而海拔1600 m则采取资源获取策略.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青冈的叶片功能性状存在差异,且采取的资源获取与利用策略不同.

    海拔叶片功能性状资源获取策略青冈

    流速对梅尼小环藻生长与光合活性的影响

    李波张羽珩邓睿朱宇轩...
    1385-1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流速对硅藻生长增殖的影响,以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的常见硅藻优势种梅尼小环藻为对象,测定不同流速培养下该藻的比生长速率、营养摄取、光合色素、光系统Ⅱ(PSⅡ)活性以及碱性磷酸酶(APA)活性.结果表明:低流速(0.3 m·s-1)促进藻细胞的生长与营养摄取,提高光合色素含量、PSⅡ活性以及APA活性;高流速(>0.5 m·s-1)抑制藻细胞的生长与营养盐摄取,降低光合色素含量、PSⅡ活性以及APA活性,流速越高抑制效应越明显;与其他流速相比,1.0 m·s-1的流速对藻细胞生长的抑制效果极显著(P<0.01),光系统Ⅱ活性最低,该流速可作为抑制硅藻细胞生长增殖的参考流速.本研究结果可为通过流速调控抑制中线干渠硅藻生长增殖提供依据.

    流速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梅尼小环藻生长光合活性

    苏干湖盐沼湿地盐角草和海韭菜种群空间格局及其关联性

    柏旭倩赵成章张志伟康满萍...
    1391-1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其关联性是其在群落中地位与生存能力的外在表现,反映了种群的生态调控能力及环境可塑性机制.在小苏干湖湿地,根据土壤含盐量大小选择轻度盐化区、中度盐化区和重度盐化区3个试验样地,应用点格局分析方法,研究了小尺度上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和海韭菜(Triglochin maritima)种群的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随土壤盐分增加,盐角草种群空间格局呈现出"随机分布-聚集、均匀分布-聚集分布"为主的转变;海韭菜种群由聚集分布为主转变为随机分布;二者空间关联性以负相关和不相关为主,种间关系由竞争转向无明确关系.苏干湖湿地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差异对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影响显著,植物种群自身特性、种内种间关系以及环境条件等综合作用引起了湿地群落优势物种的更替.

    点格局分析种间关联内陆盐沼湿地海韭菜盐角草小尺度

    1961-2018年陕西葡萄连阴雨时空特征及对产量的影响

    杨晓娟刘园白薇胡伟...
    1398-1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连阴雨是影响陕西葡萄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构建陕西葡萄连阴雨指标,摸清其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对产量的影响,对葡萄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依据陕西1961-2018年气象数据以及1978-2018年葡萄产量数据,基于构建的陕西葡萄连阴雨指标,采用统计分析、Mann-Kendall(M-K)趋势检验、突变检测和双变量及多变量小波分析方法,分析陕西葡萄连阴雨时空特征及不同时间尺度葡萄连阴雨与气象产量关系.结果显示:1978-2018年,陕西葡萄单产从3166 kg·hm-2增加到15604 kg·hm-2,种植面积从600 hm2增加到46680 hm2,产量从0.19万t增加到72.84万t.2009、2011、2014和2015年是典型葡萄连阴雨灾害年.在空间上,葡萄连阴雨、轻度连阴雨和重度连阴雨的发生次数、累积时间和累积降雨量都呈现出由北向南增加的特征;在时间上,葡萄连阴雨和重度连阴雨的累积时间、累积降雨量和发生次数呈减少趋势,轻度连阴雨累积时间、累积降雨量和发生次数呈增加趋势.1978-2007年,葡萄气象产量以8~10 a为主要变化周期;2008年以后,以4~6 a为主要变化周期.葡萄气象产量与连阴雨显著相关.

    连阴雨时空变化多尺度小波分析产量

    四川盆区油菜播期涝渍害时空特征及危险性

    郭翔赵金鹏王茹琳李旭毅...
    1406-1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油菜播种期内的涝渍害时空变化特征及危险性,有利于增加油菜种植气候适应能力,,从而为种植结构调整、农业政策制定、防灾减灾提供依据.基于四川盆区105个气象站点逐旬气象数据、油菜生育期观测数据、统计资料,利用显著性检验、地理信息技术,分析了 1981-2020年4个年代际油菜播种期涝渍指数、轻/中度涝渍害发生频率、涝渍害危险性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1-2020年,油菜播期涝渍害指数均值为0.12~0.56,且各年代际、各区域间差异明显.在各年代际,中度涝渍害发生频次均高于轻度涝渍害发生频次.危险性指数的平均值和最高值在1991-2000年均为最低水平,空间分布上盆南和盆周较高,盆西和盆东较低.研究结果与四川盆区气候变化趋势、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相吻合.在涝渍害较重且种植面积较大的区域,推广育苗移栽和耐湿品种,减轻涝渍害影响.

    油菜播种期涝渍害时空分布特征四川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