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半干旱区沙生植物繁殖对策

    刘志民
    1937-1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丘生态系统受到强烈的沙埋和风蚀干扰。虽然多数生态学家认为植物更倾向于借助繁殖对策适应干扰,但是沙生植物具备何种繁殖对策以适应风沙干扰鲜为人知。鉴于此,作者以生长在半干旱科尔沁沙地的典型沙生植物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乌丹蒿(Artemisia wudanica)、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黄柳(Salix gordejevii)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系统研究,阐释了沙生植物2种提高繁殖体可获得性机制(抗远距离传播和繁殖体持续供应)、2种无性繁殖适应机制("固守型"机制和"游走型"机制)、4种风蚀适应机制(流动沙丘上的有性繁殖机制、丘间低地的有性繁殖机制、沙丘上的有性+无性繁殖机制、丘间低地的无性繁殖机制)、4种繁殖与风沙活动互馈机制(风蚀和沙埋促进沙丘植物有性繁殖机制、风蚀和沙埋促进丘间低地植物有性繁殖机制、风蚀和沙埋促进沙丘植物无性繁殖机制、风蚀和沙埋调整丘间低地植物无性繁殖机制)。本文对生长在半干旱区的沙生植物的适沙繁殖对策进行了概念化和体系化总结。

    沙埋风蚀种子可获得性互馈机制科尔沁沙地

    烟促种子萌发研究新进展

    许宏力田亮杨晓菲聂强...
    1941-1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野火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植被更新的重要驱动力,野火伴生的烟气含有多种活性化合物,可以促进火后植物的种子萌发。传统观点认为,烟气中普遍含有纤维素热解产生的Karrikin类物质,是促进火后种子萌发的主要烟信号化合物。最新研究发现,木质素热解产生的丁香醛也可以促进火后植物的种子萌发。本文综述了烟信号化合物的发现历程,阐释了烟信号化合物与植物火后更新的生态相关性,并对植物烟信号适应性的演化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烟促种子萌发研究领域仍待解答的一些科学问题,并对本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烟信号丁香醛木质素火适应性火后萌发

    捐赠土壤种子库在植被恢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苏宇航王永翠阿拉木萨
    1951-1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逐渐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捐赠土壤种子库的方法不仅利用了土壤种子库是潜在的植被群落的特性,同时还可以将土壤以及土壤原生生物群落引入受损生态系统中,以促进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本文总结了捐赠土壤种子库方法在植被恢复领域的应用进展,分析了捐赠土壤种子库方法相较于其他植被恢复技术的优点,梳理了捐赠土壤种子库方法的发展、实施捐赠土壤种子库的关键影响因素、捐赠土壤种子库方法存在的局限和难点,评述了现阶段捐赠土壤种子库方法实施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捐赠土壤种子库研究和应用的侧重点:应着重开展捐赠土壤种子库方法与其他植被恢复方法相结合的研究、开展捐赠源地土壤取土后的保护工作、开展捐赠土壤种子库方法应用后的保育措施开发以及对受捐赠区域开展长期动态监测等。

    捐赠土壤种子库植被恢复影响因素效果评估土壤保育

    种子内生菌与植物互馈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李善家孙梦格雷雨昕王兴敏...
    1959-1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生菌与宿主植物之间存在着互馈共生的关系。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内生菌能够单独或者协作发挥各种生物学功能,并进一步参与宿主植物的生长过程。当种子内生菌适应宿主的共生环境后,它们会通过垂直传播的方式传递有益内生菌。本文以种子内生菌作为切入点,重点阐述其在合成植物激素、形成铁载体、溶解磷酸盐、产生ACC脱氨酶、固氮功能、对植物病原体的拮抗作用、合成次级代谢产物、产生活性氧等方面的重要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种子内生菌与植物互相获益的潜在机理,指出了未来植物-内生菌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的重要方向。

    种子内生菌促进生长抑制病原体共生关系

    土壤种子库与植被的关系:种子在生态系统恢复中的作用

    李雪华季飞龙刘志民李晓兰...
    1966-1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种子生活史过程的关键环节之一,土壤种子库能够有效链接过去植被的基因记忆和未来植被的发展趋势,具有追源植被演化机制、维持群落物种多样性和恢复生态系统等重要生态功能。本文基于种子生态学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全球陆域范围内多种生态系统土壤种子库的研究进展,剖析了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物种相似性关系,以阐明群落构建机理、把握群落演替方向及科学指导生态恢复工程。研究区域或生态系统差异对土壤种子库与植被间关系特征影响不大,总体研究结果以低相似性为主,高相似性的研究案例相对较少。二者之间相似性关系可以用非生物过滤器、地点历史和种子生产的种间差异来解释。土壤种子库与植被间较低的相似性结果表明,土壤种子库对稳定生态系统目标物种的自然生态恢复作用可能较小。但土壤种子库作为自然恢复的种源基础,能够有效弥补人工生态恢复措施中存在的单一且不稳定的问题。如何基于土壤种子库特征并辅以相适配的人工措施才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工程实施中亟需思考的关键问题。

    种子生态土壤种子库地上植被相似性生态恢复

    种子扩散与休眠关系研究文献计量与进展综述

    程生媛沈泽昊玉米提·哈力克田奥磊...
    1973-1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植物生活史中,种子扩散和种子休眠是物种为提高种子萌发率而进化出的生存策略,在时间和空间上规避从种子萌发到幼苗建成所遇到的风险,种子扩散与休眠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物种响应不同环境胁迫的进化选择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本研究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检索到1017篇1999-2022年期间发表的关于种子扩散与休眠等生活史策略的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工具CiteSpace 6。2。R1和R软件的"bib-liometrix"程序包提取样本文献数据,利用可视化手段展示了该领域年度发文量、发文国家、发文作者、关键词趋势等信息。根据对样本文献的统计分析发现:1)种子扩散与种子休眠之间显著负相关,显著性程度随环境和组织层次的变化表现出差异;2)某些荒漠植物为适应极端环境,进化出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的种子,不同形态的种子分别对应不同的扩散能力和休眠水平的组合,以提高种子扩散后的成活率,扩大种群范围;3)休眠使种子在扩散过程中保持活性,所以最佳扩散距离与休眠水平的权衡是物种繁殖策略领域探究的重要问题之一;4)种子的休眠和扩散特性及其他生活史策略具有协同进化特征,种子扩散与休眠之间的关系还受到环境温度、降雨量、种子数量和大小等因子的影响。种子休眠和扩散策略的进化目标均在于帮助物种应对生存环境的不可预测性,提高适合度,保持物种的更新繁衍能力。理解植物种子休眠与扩散的关系有赖于对植物生活史对策的联合探究。

    种子扩散种子休眠种子异形扩散-休眠权衡繁殖策略

    外来植物种子特征对其入侵过程的影响

    汪海洋周全来于航马瑛培...
    1981-1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来植物经历引入、定植、归化和入侵阶段,成为入侵植物,严重威胁本地生态系统,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外来植物种子对其入侵过程至关重要。本文通过综述利于外来植物引入、定植、归化和入侵过程的种子生活史、传播、生理和繁殖特征,发现:(1)外来植物的引入过程依靠种子的自体传播、风力传播、水力传播、动物传播、人为传播和多媒传播方式完成;(2)定植过程依赖种子的多种萌发、休眠和活力维持策略等生理特征;(3)归化过程依赖土壤种子库密度和持久性,利于在新生境逐渐建立稳定群落;(4)入侵过程依赖种子的传播、生理和种子库综合特征,提高植物入侵成功率。虽然入侵植物的种子特性对入侵植物的检疫、预测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但基于种子特性的防控技术尚不成熟。因此,需要集中科研力量,研发阻止外来植物引入、定植、归化和入侵的技术,为外来入侵植物防除提供技术基础。

    入侵植物传播特征生理特征土壤种子库防控技术

    薇甘菊种群在海南扩张过程中种子大小和萌发性状的进化

    朱彬黄乔乔
    1988-1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入侵植物经常在新区域扩散,相对于入侵中心,入侵前沿的种群可能进化出不同的性状,如小种子、高萌发率、快速发芽等。本研究以海南扩散的26个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种群为材料,研究其种子大小和萌发性状的进化模式。结果显示,薇甘菊种子萌发率均较高(70%以上)。薇甘菊种群盖度、频度和距入侵中心距离与野外采集和同质园实验收获种子的质量均无显著相关关系。种群盖度与野外采集种子的萌发率、萌发指数呈正相关关系,但与同质园实验收获种子的萌发率、萌发指数无显著相关关系;频度、距入侵中心距离与种子萌发率、萌发指数无显著相关关系。种群盖度、频度、距入侵中心距离与种子萌发速度均无显著相关关系。总体而言,薇甘菊种群在海南岛扩张过程中种子大小和萌发性状的进化规律不明显。

    扩散密度萌发植物入侵种子大小

    不同萌发阶段的羊草种子对干旱-复水的响应

    李祎亓雯雯李绍阳李亚晓...
    1995-20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干旱胁迫对不同萌发阶段种子的作用直接影响到植物的定植和生长发育。本研究对萌动、发芽和生长阶段的羊草种子进行不同时间的干旱胁迫后复水,分析了不同萌发阶段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复水后,干旱胁迫发生在萌动阶段的羊草种子萌发率为30%~56%,发生在发芽阶段为7%~33%;生长阶段进行干旱胁迫前萌发率为31%~62%,但干旱胁迫会造成羊草幼苗死亡,导致最终存活率为2%~41%,因此相同干旱胁迫强度对不同萌发阶段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程度为:生长阶段>发芽阶段>萌动阶段。此外,随着萌发期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种子萌发率呈下降趋势,超出种子所能承受的范围时,已萌动的种子也会死亡,且死亡率随干旱胁迫天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萌动阶段的羊草种子干旱6 d后复水发芽率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而发芽阶段干旱2d发芽率显著降低,生长阶段羊草幼苗耐干旱天数阈值为6 d。本研究揭示了干旱胁迫对不同萌发阶段羊草种子的不利影响,需要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来减轻干旱对植物生长和生存的影响。

    萌动发芽幼苗生长羊草干旱胁迫复水

    植物-土壤反馈对西南亚高山森林4种草本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刘露赵文强梁婷夏瑞雪...
    2001-20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种子萌发和初生幼苗生长存活对于植物能否成功定居至关重要,其常受到生物、非生物环境的影响。植物-土壤反馈是植物通过有机质周转、根际效应等影响土壤性质,而土壤性质的变化反过来影响该物种或其他物种的生长、定居以及植物群落组成的一种新的研究概念,对理解物种定居、植被恢复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西南亚高山森林恢复演替早期常见4种草本优势种为对象,采用室内盆栽实验,从植物-土壤反馈角度探究植物在不同演替阶段土壤中的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特征,为科学指导恢复初期群落物种搭配、提高草地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小花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种子发芽率在自土中显著高于波伐早熟禾(Poa poophagorum)土壤,可能与该物种对土壤硝态氮的较高的利用率和伯克氏菌科细菌相对丰度较大有关。波伐早熟禾幼苗和溚草(Koeleria macrantha)幼苗在小花草玉梅、莓叶委陵菜(Potentilla fragari-oides)土壤中的生长为负反馈,小花草玉梅、莓叶委陵菜土壤中存在较多的被孢霉科真菌,可通过加速凋落物分解、调节根际细菌群落来促进植物生长。溚草、小花草玉梅、莓叶委陵菜幼苗在波伐早熟禾调节土壤中的生长均为负反馈,土壤有机碳、硝态氮可间接调控细菌、真菌群落从而对幼苗生物量产生促进作用。结果显示,草本幼苗比种子更容易出现负反馈,土壤有机碳、有效氮和土壤微生物能直接或间接调控草本植物定居。

    植物-土壤反馈种子萌发初生幼苗生物量细菌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