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苜蓿品种种子发芽对温度和模拟干旱的响应:基于积温和水势模型的分析

    郑艳赵明张红香
    2010-2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积温模型用于研究种子在低于和高于最适温度下的发芽响应,水势模型用于描述发芽速度与水势之间的关系。为了研究和比较不同苜蓿品种的发芽对温度和模拟干旱的响应,本研究以北方育成的6个苜蓿品种——敖汉苜蓿、东苜1号、甘农3号、公农1号、龙牧803号紫花苜蓿和草原3号杂花苜蓿为对象,以聚乙二醇(PEG 6000)模拟干旱条件,设置8个温度(5、10、15、20、25、30、35和40℃)和6个水势(0、-0。2、-0。4、-0。6、-0。8和-1。0MPa),开展发芽试验。结果显示:不同苜蓿品种对温度和干旱的响应不同。6个苜蓿品种的萌发最低温在-2。3~6。2℃,草原3号最低,龙牧803号最高。所有苜蓿品种在20 ℃或35 ℃萌发最快,40 ℃高温显著抑制苜蓿发芽。萌发最低水势在-0。91~-0。68 MPa,敖汉苜蓿萌发最低水势最低,甘农3号萌发最低水势最高,-0。8和-1。0 MPa显著抑制了所有苜蓿品种的发芽。从种子发芽响应的角度,草原3号和公农1号的抗寒性较高;敖汉苜蓿和龙牧803号的抗旱性较强。这些结果为苜蓿栽培和选育提供了重要信息。

    发芽速度聚乙二醇积温模型水势模型苜蓿抗寒性抗旱性

    外源钙对镉胁迫下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梁晓宁梁爽梁宇鹏张杰...
    2018-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钙作为一种必需元素,对植物根系发育、茎叶生长、细胞壁的合成等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能源植物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作为对象,通过种子萌发实验,比较250 μmol·L-1 Cd胁迫下外源Ca的加入对植物种子萌发、生长参数、抗氧化酶活性、膜损伤程度、光合色素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等的影响,探讨外源Ca对Cd胁迫诱导的种子萌发受阻和幼苗氧化损伤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250 μmol·L-1 CdCl2胁迫导致植物体内的ROS含量增加,细胞的氧化损伤程度加重,致使荻的萌发指标显著下降,幼苗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外源Ca的加入则能够通过增强脂肪酶和蛋白酶活性,将荻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提高至单独Cd胁迫的1。22、1。33、1。32和1。96倍;通过减少植物对Cd的摄入、增加游离脯氨酸含量、维持膜稳定性等途径减弱Cd诱导的氧化损伤,缓解Cd诱导的植物根长、鲜重、光合色素含量减少的情况,降低荻幼苗体内的SOD、POD、CAT活性;其缓解作用随外源Ca浓度增加表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趋势,5 mmol·L-1 CaCl2处理时缓解Cd胁迫的效果最好。这为今后利用Ca化合物修复Cd污染土壤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能源植物镉胁迫种子萌发特性土壤修复

    赤霉素对珍稀濒危植物银缕梅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阳艳芳罗来开丁聪尹明月...
    2026-2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银缕梅(Parrotia subaequalis)现为中国Ⅰ级保护植物,其自然条件下种子萌发率较低。为提高种子利用率,探究赤霉素对银缕梅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野外采集的银缕梅种子进行不同浓度赤霉素(GA3)浸种实验。实验分别采用浓度为0、600、800、1000和1200 mg·L-1的GA3浸泡48 h,而后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成苗率以及不同时期幼苗的茎长、胚根长、侧根数、叶片数、鲜重等指标。结果表明:适宜浓度GA3浸种后银缕梅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成苗率均有提高;GA3浓度为800 mg·L-1时,银缕梅种子萌发率最高,达81。1%,成苗率为92。67%,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分别为36。67%、24。94;幼苗在GA3浓度为800 mg。L-1的浸种条件下长势最佳,90 d后平均茎长为65。92 mm,胚根长44。84 mm,根数11。6,叶片数4。2片,鲜重0。444 g,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在银缕梅的人工繁育过程中,可以使用适宜浓度的GA3处理,提高种子的萌发率,缩短萌发时间。

    濒危植物银缕梅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赤霉素

    不同种类大黄萌发及幼苗内源激素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对温度与渗透胁迫交互的响应

    李媛媛王多一高静张岗...
    2033-2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不同温度下干旱与盐胁迫对3种大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以聚乙二醇6000和NaCl分别模拟不同强度的干旱和盐胁迫,纯水处理为对照组(CK),分别置于3种温度(10、20、30 ℃)的人工气候箱内培养。结果表明:20℃各处理下3种大黄的最终发芽率和发芽势均较高,30℃与干旱或盐的交互胁迫会抑制大黄种子萌发且不成苗;10℃时,随盐胁迫的加剧掌叶大黄地上和地下部分的脱落酸(ABA)含量呈升高趋势;20℃时,随干旱、盐胁迫的加重掌叶大黄地上和地下部分赤霉素(GA)、生长素(IAA)含量均呈降低趋势,且随干旱加剧3种大黄地上/地下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10℃和20℃下,随盐胁迫加剧药用大黄地上GA/地下GA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地上IAA/地下IAA为先降后升的趋势,而随干旱加剧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的地上和地下部分NSC含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不同处理下药用大黄的萌发指标低于其他2种大黄,表现为更易受到温度和干旱胁迫的影响;20℃为3种大黄萌发适宜温度,高温会加剧渗透胁迫对大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危害而适宜的温度能对渗透胁迫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大黄通过调节不同部位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及其比例以保持细胞渗透平衡,通过调整激素含量与分配模式维持生理与代谢活动以缓解逆境危害。

    大黄渗透胁迫温度胁迫内源激素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响应模式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林隙径高比下冠层特征及其对幼苗幼树生长的影响

    张宇冯泳翰赵怡闫珏...
    2046-2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关帝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隙径高比现状,探究不同等级林隙径高比的冠层结构、光照因子及其对林隙下更新的幼苗幼树生长的影响,本研究划分Ⅰ(0。1~0。4)、Ⅱ(0。4~0。7)、Ⅲ(0。7~1。0)、Ⅳ(1。0~1。3)和Ⅴ(1。3~1。6)5个林隙等级,分析不同林隙等级下冠层结构和光照因子的变化规律、冠层结构与光照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对幼苗幼树更新密度和生长指标的影响以及冠层结构和光照因子对幼苗幼树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林隙径高比结构范围大致分布在0。17~1。52,在0。4~0。7范围内林隙数量最多;林冠开阔度(CO)、直接辐射(Ttdr)、散射辐射(Ttdf)和总辐射(Ttot)随林隙径高比等级的增大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而叶面积指数(LAI)随林隙等级增大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在相同径高比等级下服从总辐射>散射辐射>直接辐射的规律;华北落叶松幼苗在Ⅰ级生长指标最大(平均地径为2。40 cm、平均高为2。69 m),幼树在林内(CK)时生长指标最大(平均地径为4。15 cm、平均树高为5。04 m),在Ⅴ级时次之(平均地径为3。41 cm、平均高为3。34 m);云杉幼苗幼树在Ⅳ级生长指标最大(幼苗平均地径为1。31 cm、平均高为0。47 m;幼树平均地径为4。03 cm、平均高为2。89 m)。研究表明,林隙径高比结构处于Ⅴ级时冠层结构及光照环境条件最好,处于Ⅰ、Ⅴ和Ⅳ级能够为华北落叶松林隙下幼苗幼树的建立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林隙径高比冠层结构林下光环境幼苗幼树生长

    南盘江流域次生林中枯倒木的数量和结构特征

    李杰李远发韦丽婷刘通...
    2055-2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枯倒木是森林演替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形成原因和分解过程已有不少研究,但很少涉及数量和结构。本研究在中国西南地区南盘江流域的松栎混交林中建立3块面积分别为80 m×80 m、100 m×60 m和80 m×70 m的固定样地,依据现存状况将枯倒木分为DCs-Ⅰ、DCs-Ⅱ、DCs-Ⅲ、DCs-Ⅳ和DCs-Ⅴ 5个分解等级,统计了每个分解等级的物种丰富度、株数和蓄积,并用林分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uniform angle index,W;混交度,mingling,M;大小比数,domi-nance,U)分析它们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乔木的丰富度高,但株数少,对蓄积量的贡献大。灌木的丰富度低,但株数多,对蓄积量的贡献少;随着分解等级的增加,枯倒木的株数和蓄积呈增加或先增后减的趋势。种间的分解状况差异很大;枯倒木以中小径阶个体为主,大径阶个体较少;枯倒木的大小分化均衡(U=0。49~0。50),整体处于中低度混交(M=0。38~0。62)和轻微聚集(W=0。55~0。58)状态;随着分解等级的增加,枯倒木大小分化加剧。这些结果展示了南盘江流域次生林中枯倒木的组分、数量和空间结构特征,并暗示其分解程度与树种、个体大小以及空间属性相关,为粗木质残体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枯倒木分解等级空间结构次生林粗木质残体

    放牧强度对宁夏盐池荒漠草地土壤与植被恢复的影响

    贾继宝代惠萍刘恒青田超...
    2066-2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放牧强度:围栏封育(NG,no grazing)、中度放牧(MG,moderate grazing)、重度放牧(HG,heavy grazing),运用主成分分析与路径分析对草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比较不同放牧条件下草地植被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以期为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NG处理下草地植被生物量较MG和HG处理分别提高10。78%和74。85%,植被高度与盖度显著提高31。21%~131。27%和26。03%~93。29%。NG处理的土壤机械稳性团聚体以粒径>0。25 mm的大团聚体为主,HG处理以<0。25 mm的微团聚体为主,不同放牧处理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粒径>0。25 mm的大团聚体占比、表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大小依次为:NG>MG>HG;NG处理下的土壤供肥潜力、土壤供肥强度和土壤综合质量显著高于HG。综上所述,围栏封育下的草场植被、土壤结构和肥力恢复效果更好,对土壤的综合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是适合的草地生态恢复措施。

    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土壤肥力生物量

    天山西段北麓主要草地类型的地上生物量时空分布格局

    杨永强张青青徐海量林涛...
    2075-2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天山西段北麓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2012-2021年实际调查并结合遥感影像数据对不同类型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和温性荒漠草地地上年均生物量分别为114。65±18。04、58。67±8。49、46。56±7。34、57。74±8。57 g·m-2。空间上,随纬度自北向南方向生物量呈现高-低-高的分布模式,随着经度的增加,生物量由西向东方向呈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草地地上生物量在空间上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时间上随时间推移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山地草甸类下降最为显著(P<0。05)。分析该区域草地生物量时空变化可为天山西段北麓草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指导。

    草地类型生物量空间变化时间变化

    山西黎城野生萱草群落特征及稳定性

    李志娟李素清
    2083-2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野生萱草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的变化,本研究在进行野生萱草群落样方调查的基础上,整合TWINSPAN分类和DCA排序、α与β多样性、Godron群落稳定性等方法,分析了山西黎城野生萱草群落特征及稳定性。结果表明:(1)TWINSPAN分类将该区野生萱草群落72个样方划分为两大类12个野生萱草群丛类型。(2)样方的DCA第一、二排序轴显示了不同野生萱草群丛优势种和物种多样性的梯度变化,沿DCA第一轴从左至右,共有优势种由以北萱草为主的群丛(Ⅷ-Ⅺ)逐渐转变为以黄花菜为主的群丛(Ⅰ-Ⅶ、Ⅻ);沿第二轴从上到下,群丛物种多样性呈递减趋势。72种植物DCA排序和样方DCA排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12个群丛的Shannon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Patrick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差异明显,且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群丛相似性的Sørensen系数与Jaccard系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12个群丛的物种组成和生境条件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4)12个群丛不稳定,且群丛多样性与稳定性关系不一致。综上,黎城野生萱草群落不稳定,受生境条件和人为干扰(旅游、放牧等)影响较大,未来应加强其种质资源的科学保护。

    野生萱草群落分类与排序物种多样性群落稳定性

    稀土尾矿王草产量和根系生长对施肥的响应

    邱静芸雷小文连海郭海宁...
    2093-2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施肥处理对稀土尾矿植物生长的影响,可为尾矿废弃地的生态治理和饲草生产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以王草为试验材料,设置6组施肥处理,分别为对照组(CK)、沼液组(T1)、牛粪组(T2)、牛粪+沼液组(T3)、蚯蚓粪组(T4)和蚯蚓粪+沼液组(T5),测定不同施肥处理下王草的农艺性状、产量、根系生长指标,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王草地上和地下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组相比,施用有机肥后,王草年鲜草产量提高4。57%~1066。11%,其中T5组鲜草产量最高,种植第二年达83。26 t·hm-2,T2、T3、T4、T5四组株高、分蘖数和茎粗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同时,施用有机肥后,王草根长、根尖数、交叉数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T5组根长最长且交叉数最多,分别为CK组的1。79倍和2。55倍;T5组根系生物量显著增加(P<0。05),为2。52 g;施用有机肥后,王草细根(0~0。5 mm径级)根长和根尖数显著增加(P<0。05),根系构型趋向于鱼尾状结构。相关性分析发现,鲜草产量与根系长、根系生物量和0~0。5mm径级根长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0~0。5 mm径级根根尖数和拓扑指数呈显著相关(P<0。05)。综上,有机肥可提高王草鲜草产量,促进根系生长,蚯蚓粪沼液组合效果更优,是王草植物修复稀土尾矿的最佳施肥处理。

    有机肥尾矿治理植物修复王草根系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