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氮添加加剧了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次生林植物生长的磷限制

    游慧敏查苏娜吴桂林陈德祥...
    2102-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活动改变了生态系统中氮(N)和磷(P)的有效性,正深刻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本研究以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和次生林为对象,通过11年野外氮(N)、磷(P)和氮+磷(NP)添加实验,量化氮、磷添加对土壤和植物叶片N、P含量的影响,探讨热带森林的养分限制格局。结果表明:N添加对原始林和次生林土壤和叶片N、P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和NP添加显著提高了原始林和次生林土壤有效P含量,而对叶片N、P含量无显著影响;自然条件下原始林和次生林叶片N∶P均超过16,P与NP添加均显著降低了两种林型叶片N∶P;N添加显著增加了次生林叶片N∶P,而对原始林叶片N∶P影响不显著;次生林中土壤有效N和土壤有效P呈显著负相关,原始林中两者关系不显著,而两种林型中叶片N∶P均与土壤有效P呈显著负相关。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和次生林植物生长均受P限制,P添加可以有效缓解P限制;N添加加剧了热带山地雨林次生林的P限制作用。该研究为增进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养分限制格局的了解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氮添加磷添加热带雨林营养元素限制氮磷比

    模拟氮沉降对毛竹根际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

    孙继磊施曼赵明水李全...
    2109-2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竹(Phyllostachy sedulis)作为国内经济价值最高的竹种,其主要分布区是我国氮(N)沉降较为严重的地区。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作为毛竹根系和土壤之间的重要纽带,其对氮沉降的响应机制还不清楚。为揭示毛竹根际土壤AMF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对氮沉降的响应规律与潜在驱动因子,本研究模拟不同氮沉降水平(低氮(N30)、中氮(N60)、高氮(N90)和对照(N0)),测定不同氮沉降水平下毛竹根际土壤理化性质,提取根际土壤微生物总DNA并采用AMF特异性引物对(AMV4。5NF和AM-DGR)对真菌18S rRNA基因进行扩增子测序。结果表明:N60处理下土壤全磷、全氮、碱解氮以及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N30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含量;与对照相比,氮沉降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含水量,且土壤pH随氮沉降水平的增加逐渐降低。氮沉降改变了毛竹根际土壤AMF群落组成,在属水平上,AMF以球囊霉属为主(96。20%~99。70%);在种水平上,氮沉降显著增加了虚拟种(Virtual taxa,VT)—sp。VTX00219的相对丰度,其相对丰度随氮沉降水平的增加从4。32%分别增加至38。00%、36。64%和33。93%;sp。VTX0089的相对丰度随氮沉降水平的增加从41。78%分别降低至1。56%、2。39%和0;sp。VTX00370的相对丰度随氮沉降水平的增加从12。86%分别降低至0。39%、1。31%和1。25%。毛竹根际土壤碱解氮、pH和含水量是影响总AMF群落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此外,氮沉降改变了毛竹根际土壤AMF群落的α多样性,N60处理显著提高了 AMF群落的α多样性,而N90处理显著降低了 AMF丰富度,其关键驱动因子随着氮沉降水平的增加从土壤碱解氮和有效N∶P转变为土壤pH。本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氮沉降对毛竹根际土壤AMF群落特征的影响,为探索毛竹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参考。

    氮沉降毛竹丛枝菌根真菌根际土壤α多样性

    淹水对丹江口库区新增消落区土壤养分的影响

    王恺丽李潜李林洋葛乐...
    2118-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水库大坝加高引起的水位变化深刻影响库区消落区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以丹江口库区新增消落区为研究对象,采集淹水前后消落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探讨淹水对丹江口库区新增消落区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影响新增消落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高程的土壤养分含量。淹水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综合养分指数处于Ⅰ~Ⅱ级水平,顺序依次为弃耕区>自然恢复区>乔木区>灌木区>农田区;淹水后,土壤综合养分指数提升到Ⅱ~Ⅲ级水平,其中,乔木区综合养分指数最高,依次为灌木区、农田区、自然恢复区和弃耕区。土壤综合养分指数的空间分布表明,高程和土地利用方式共同影响新增消落区土壤质量,基于自然的人工植被恢复有利于新增消落区生态功能的快速恢复,保证库区水质的安全。

    消落区丹江湿地植被恢复土壤养分退耕还湿

    顶坛花椒衰退对生长、结实和养分储存的影响

    陈翠萍周美玉周朝彬王景燕...
    2127-2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黔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顶坛花椒出现大量雄花分化,表明无融合生殖为主的顶坛花椒人工林出现了衰退现象,然而其生长、结实以及养分特征尚不清楚。本研究以贵州省关岭县顶坛花椒为对象,测定了正常开雌花植株(Np)与衰退雄花植株(Dp)新梢生长、各器官生物量以及养分含量特征,分析了衰退对资源在生长、养分储存和生殖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Np的果实生物量显著高于Dp(P<0。05),一年生枝和叶片生物量显著低于Dp(P<0。05)。雄花芽中氮、磷、钙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低于雌花芽(P<0。05),花芽中钙含量与氮、磷、钾和镁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雌花序长度显著高于雄花序(P<0。05),Np的新梢长度及单位多年生结果母枝上新梢抽生数量显著低于Dp(P<0。05),尽管Np根系和枝干养分含量显著高于Dp(P<0。05),但种子粗蛋白却显著低于Dp(P<0。05)。本研究表明,开雄花的顶坛花椒显著改变资源在生长、结实和养分储存间的分配,反映该植物对石漠化区域养分胁迫环境的适应。

    顶坛花椒衰退雄花资源分配养分特征

    不同滴灌方式下生物炭对采煤沉陷区花生根系形态及土壤无机氮的影响

    陈东周欣姜浩郑俊林...
    2134-2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煤沉陷区复垦是采煤区难点问题之一。为探究采煤沉陷区不同滴灌方式和生物炭用量对花生增产的影响,于2021年和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灌溉方式,分别设置膜下滴灌(M)和浅埋滴灌(Q)两种方式,副区为生物炭施用量,分别设置0(B0)、10(B10)和20(B20)t·hm-2三个水平,研究了不同灌水方式和生物炭施用量对花生根系生长、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产量及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浅埋滴灌相比,膜下滴灌显著提高了花生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饱果期干物质积累量、百仁质量、百果质量及产量,但显著降低了 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膜下滴灌处理下花生产量、百仁质量和百果质量较浅埋滴灌分别提高了 14。9%、8。9%和6。3%。随着生物炭用量的增加,花生根长(苗期除外)、根体积(苗期和结荚期除外)、根表面积(苗期除外)、饱果期干物质积累量、百果质量、百仁质量及产量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生物炭施用量为10 t·hm-2时达到最大值,B10处理花生产量较B0处理提高了 19。8%。土壤铵态氮含量随生物炭用量的增加逐渐降低(花针期除外),而硝态氮(花针期除外)和植株氮素积累量则随生物炭用量的增加逐渐增加;MB10处理下花生根长、根体积(结荚期除外)、根表面积(苗期除外)、饱果期干物质积累量、百果质量、百仁质量及产量均为最优,产量较QB0处理提高了 38。8%。花生产量、百仁质量及百果质量与根长、根表面积呈显著正相关,百果质量与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亦呈显著正相关。综上,膜下滴灌条件下,施用10 t·hm-2生物炭处理促进花生根系生长,提高植株对土壤无机氮素的吸收,进而增加干物质积累并最终提高产量。研究结果可为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参考。

    花生膜下滴灌生物炭采煤沉陷区产量

    不同马铃薯品种对桃蚜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孔利利张克信张强艳陶妍...
    2143-2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不同马铃薯品种对桃蚜生命表参数的影响,为马铃薯品种抗蚜性评价及桃蚜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提供依据,在室内观察了桃蚜在"荷兰15号"、"陇薯10号"及"陇薯14号"三个马铃薯品种上的生长发育参数;通过建立特定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分析了不同马铃薯品种对桃蚜生长发育、存活率、繁殖力、寿命期望值(exj)、繁殖值(vxj)及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桃蚜取食"陇薯14号"相比,取食"荷兰15号"后的发育历期较长、寿命较短、繁殖力较低、寿命期望值较短、繁殖值较低;取食"荷兰15号"的蚜虫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与周限增长率均低于取食"陇薯10号"和"陇薯14号",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加倍时间则长于取食"陇薯10号"、"陇薯14号";桃蚜对不同马铃薯品种适应能力不同,"荷兰15号"对桃蚜的抗性显著强于"陇薯10号"和"陇薯14号"。

    桃蚜马铃薯种群适应性抗蚜性两性生命表

    化肥减量配施不同有机肥的植烟土壤-微生物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余顺平熊于斌杨娅俞海冰...
    2150-2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明化肥减量合理配施不同有机肥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明确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与养分供应之间的平衡效应,对促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高效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连续9年的植烟土壤为对象,进行长期定位施肥试验。试验设不施肥(CK)、当地常规推荐施肥(100%化肥,CF-1)、化肥减量20%(CF-2)、化肥减量20%配施有机肥(OF)和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有机肥(BF)处理。分析比较植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及生态化学计量比,探讨其化学计量内稳性指数。结果表明,与常规推荐施肥处理相比(CF-1),化肥减量20%配施有机肥处理(OF)和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BF)均显著提高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且土壤C∶N、C∶P、N∶P和微生物生物量C∶N、C∶P、N∶P呈降低趋势。回归分析表明,微生物生物量C、N、P、C∶N和N∶P的内稳性指数1/H均≥0。75,具有敏感型特征。冗余分析表明,植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与土壤C、N、P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微生物生物量C∶N、C∶P与土壤C、N、P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表明化肥减量配施不同有机肥对植烟土壤C、N、P的改变直接导致微生物生物量C、N、P化学计量比的改变。综上所述,连续化肥减量20%配施不同有机肥能不同程度提高植烟土壤养分含量,对于维持土壤碳氮磷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化学计量平衡、提高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

    植烟土壤化肥减量微生物生物量生态化学计量比内稳性

    园林废弃物生物炭对镉胁迫下油菜生理及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霍瑞朋张召娣徐雪芹王子铭...
    2158-2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改性园林废弃物梧桐生物炭对镉污染土壤下油菜生理特性影响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设置5个不同处理:CK、Cd、壳聚糖+Cd(K+Cd)、生物炭+Cd(C+Cd)、壳聚糖改性生物炭+Cd(Kc+Cd),测定油菜的生理、光合荧光特性。结果表明,壳聚糖、生物炭、壳聚糖改性生物炭的应用均对镉胁迫下油菜抗氧化系统(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有积极作用。改性生物炭处理后对比镉处理油菜SOD活性下降28。1%;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增加187。7%、32。7%(P<0。05);有效提高叶绿素合成,光饱和点(LSP)、表观量子效率(AQY)、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和暗呼吸速率(Rd)等光合指标上升;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电子传递效率(ETR)、实际光化学效率产量(Y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等荧光参数上升。壳聚糖、生物炭、改性生物炭均可减轻重金属诱导油菜的氧化应激,对镉胁迫下油菜光合特征、荧光特性有着促进作用,改性生物炭效果最好。

    园林废弃物生物炭油菜生理特性

    铜绿微囊藻产毒株及非产毒株生理生化特性对UV辐射的响应

    吴晓栋臧纱纱张春霞左进城...
    2166-2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铜绿微囊藻产毒株和非产毒株为材料,将其置于可见光PAR(400~700 nm)和全波长辐射PAR+UVR(295~700 nm)两种辐射处理下,设定辐射强度为PAR=40。8 W·m-2和UVR=5。0 W·m-2,每天辐射处理2 h(12:00-14:00)持续7 d,研究其对UV辐射的适应性。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产毒株与非产毒株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在接受UV辐射的初期均受到抑制,后期逐渐恢复;UV辐射存在条件下藻胆蛋白(APC/Chl-a与PC/Chl-a)及类胡萝卜素(Car/Chl-a)相对含量均高于可见光条件下,并随辐射时间延长表现升高趋势;产毒株中光合色素含量的增加程度要显著低于非产毒株,而抗氧化酶活性在产毒株中被快速诱导且活性较高;UV辐射下胞外多糖EPS含量上升,同时产毒株中微囊藻毒素含量显著诱导增加;在PAR和PAR+UVR两种辐射处理下,产毒株相较于非产毒株具有较高的生长速率,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

    铜绿微囊藻紫外辐射光系统Ⅱ抗氧化酶光合色素

    瓜实蝇和南亚实蝇幼虫取食阶段的种间竞争

    李星星闫振华刘娜陈思蓉...
    2175-2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明瓜实蝇(Zeugodacus cucurbitae)和南亚实蝇(Z。tau)在南瓜上的幼虫取食阶段的种间竞争,可以为田间两种实蝇的种群动态、发展演替提供参考。在实验室条件下,选用南瓜为寄主,接种不同密度的瓜实蝇和南亚实蝇,测定蛹历期等生长发育参数,并进行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瓜实蝇和南亚实蝇的种间竞争导致的密度效应具有相似性,主要表现为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两种实蝇蛹历期延长、蛹重下降和羽化率降低;在各60头·10 g-1饲料时瓜实蝇和南亚实蝇的蛹历期分别从7。83 d和8。01 d延长至9。14 d和9。31 d,而羽化率则分别从67。50%和19。91%降低至8。33%和5。40%;瓜实蝇和南亚实蝇各自的生长参数间存在相关性:蛹历期和其余生长参数呈负相关,蛹重、羽化率、性比3种生长参数间均为正相关。随着竞争强度的升高,两种实蝇的性比均下降。南亚实蝇的性比与蛹重呈显著正相关,而瓜实蝇的性比与蛹重无显著相关性。瓜实蝇和南亚实蝇在南瓜上同时发生时,瓜实蝇的抗拥挤能力更强,在种间竞争中更占优势。

    瓜实蝇南亚实蝇种间竞争生长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