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日本海舍氏贝乌贼渔业生物学特性

    王洪浩何涛陆化杰陈子越...
    2478-2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2018年12月在日本海采集的舍氏贝乌贼(Berryteuthis magister shevtsovi)样本,对其形态特征、胴长与体质量、性腺成熟度、摄食强度与肥满度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舍氏贝乌贼的优势组胴长和体质量分别为100~ 120 mm和30~ 70 g,鳍长与鳍宽的平均值为(58.36±5.81) mm和(90.44±6.89) mm;在体质量与胴长的关系中,条件因子a为0.0007,异速生长因子b为2.3934,胴长的增长速度快于其体质量的增加;性腺成熟度以Ⅰ和Ⅱ期个体为主;胴长小于110 mm时,摄食强度多以1~2级为主,胴长大于110 mm时,摄食强度为3~4级的个体占比上升;随着胴长的增加,个体肥满度呈现下降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研究其种群鉴定、生活史、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提供参考.

    舍氏贝乌贼渔业生物学胴长体质量胃饱满度性腺成熟度

    安庆七里湖湿地鱼类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胡敏琦王银平刘思磊朱庆...
    2485-2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水位、水温等因子对七里湖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2020年分别在高水位(丰水期)、平水位(平水期Ⅰ、Ⅱ)和低水位(枯水期)对七里湖展开4次鱼类调查,同步进行水域生态环境采样.本次调查共采集鱼类47种,隶属4目10科36属,鲤科鱼类占65.96%,60%以上为淡水定居性鱼类,主要栖息在中上层水域,以浮游生物食性鱼类为主,其中似鳊(Pseudobrama simoni)为第一优势种.丰水期和平水期鱼类平均物种数分别为35和33种,均显著多于枯水期的22种(P<0.05);丰水期平均渔获数量为1008尾,显著高于平水期、枯水期的662尾、594尾(P<0.05),平均渔获重量不同水期间无显著差异(P>0.05).丰水期鱼类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高于枯水期(P<0.05),但优势度指数仅0.14,显著低于枯水期(P<0.0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枯水期鱼类物种组成为类群Ⅰ,丰水期与平水期为类群Ⅱ,且类群Ⅰ与类群Ⅱ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总体上,丰水期鱼类群落多样性高于平水期和枯水期,水位、水温、总磷和透明度是影响鱼类群落结构重要环境因子(P<0.05).

    七里湖湿地群落结构多样性影响因子聚类分析冗余性分析

    中国翘角姬兜成虫的两性异形及雄性角异形

    柏天琦解德宏陈于福张翠仙...
    2496-25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阐明中国翘角姬兜成虫的两性异形及雄性角异形,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比较雌雄成虫形态性状大小差异,并通过雄性头角和胸角的异速生长类型判断分析其是否存在大小异形.在室内观察了大型雄性及小型雄性个体对雌性的雄-雄竞争行为.结果 表明:所测量的雌雄8个共有性状大小在两性中存在较大程度重叠,但总体上雄性性状大小皆显著大于雌性(P<0.05);雄性头角长及胸角长变异系数分别为25.0%和30.8%,显著大于其他测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且它们的分布皆为正态分布(P>0.05);头角及胸角长的异速生长方程分别为y=1.796x-2.8(R2=0.765,P<0.05)和y=2.059x-2.628 (R2=0.951,P<0.05),皆为简单线性正(斜率大于1)异速生长;在狭小空间内,通过概率分级划分的小型雄性(头角长<6.56 mm)和大型雄性(头角长>11.92 mm)都会使用角进行雄-雄竞争来试图获得配偶.因此,该虫总体上存在雄性偏大的两性异形.雄性的头角和胸角长具有较大的变异,但通过异速生长分析未发现其存在明显异形性的证据.是否不同体型雄性存在不同繁殖行为策略需在野外进一步评估.

    中国翘角姬兜两性大小异形雄性角异形异速生长配偶竞争

    基于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多情景模拟下的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及生态环境效应

    邓楚雄彭勇李科李忠武...
    2506-2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模拟流域未来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变化对制定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和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2000-2015年四期湘江流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FLUS模型、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等,对湘江流域过去和未来的土地利用转型特征和生态环境效应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表明:2000-2015年,湘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特征主要表现为生产和生活用地增加,而生态用地不断减少;湘江流域生态环境整体质量从2000年的0.641下降到2015年的0.637,工矿生产用地和城镇、农村生活用地对林业生态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的侵占是导致此期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2030年基准情景和快速发展情景下,低质量区、较低质量区和中等质量区面积扩张速度加快,生态环境质量分别下降到0.6334和0.6327,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越发严峻;仅生态保护情景下,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开始减缓,生态环境质量上升到0.639,高质量区面积增加明显.总体来看,过去15年湘江流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大于生态环境改善趋势,且这种趋势可能在未来15年间不断加剧.因此,模拟流域多种情景下未来土地利用转型及定量研究其生态环境效应变化可以为湘江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空间管控提供政策决策参考.

    多情景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湘江流域

    1982-2019年长江经济带植被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

    崔浩楠罗海江张学珍
    2517-2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利用两套NDVI数据集(GIMMS3g NDVI和MODIS NDVI)和中国气象基本要素月值数据集,基于1982-2019年暖季(4-10月)平均NDVI及变化,解析了植被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借助气温、降水和辐射气象数据与NDVI进行多元回归及残差分析,量化了气候要素和非气候要素对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的贡献.结果 表明:1982-2019年长江经济带多数区域暖季平均NDVI> 0.5,植被覆盖较好;1982-2019年长江经济带暖季平均NDVI呈显著增加趋势,但伴随鲜明的阶段性特征;1982-1990年植被覆盖明显增加,主导因素是非气候因素,典型地区是四川、云南中南部和西北部、湖南东部及江西地区;1990-2003年植被覆盖总体平稳,局部降低,气候因素主导的增加与非气候因素主导的降低趋势强度相当,基本相互抵消,气候驱动NDVI增加的典型区域为江西南部、重庆和贵州等地,非气候要素驱动NDVI降低的典型区域为长三角、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等区域;2003-2019年植被覆盖又显著上升,气候和非气候因素共同驱动植被覆盖增加,二者贡献相当.总体来说,1982-2019年,非气候要素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大于气候因素的影响.

    NDVI植被覆盖气候要素非气候要素多元回归残差分析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祁连山国家公园植被NDVI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张华李明宋金岳韩武宏...
    2530-2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被是联结大气圈、土壤圈、水圈和生物圈的重要纽带,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其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在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祁连山国家公园植被NDVI、气候、植被类型、地貌、土壤类型和DEM数据,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2000-2019年祁连山国家公园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 表明:(1)祁连山国家公园植被在2000-2019年处于逐渐变好的态势;(2)祁连山国家公园植被NDVI低和中低等级面积占比超过55%,中和中高等级占比在35%左右,高等级面积占比极低,植被NDVI等级由东向西呈下降趋势;(3)降水、海拔、土壤类型和气温是影响祁连山国家公园植被NDVI的主要因素;(4)各评价指标之间对植被NDVI变化存在交互作用,分别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效应;(5)祁连山国家公园植被最适宜生长范围或类别为:年均降水量320.7~385.8mm,湿润指数2.9~21.3,年均温0.2~5.2℃,植被类型为针叶林和阔叶林,土壤类型为黑土和灰色森林土,DEM为2875~3365 m,≥10℃积温为346.2~720.5℃,地貌类型为中起伏山地,坡度为17.1°~22.8°,坡向为0°~31.55°.

    植被NDVI祁连山国家公园地理探测器模型时空变化

    近40年青海省草地植被时空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魏晓旭魏伟刘春芳
    2541-2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Landsat 8 OLI、GIMMS NDVI 3G数据、MODIS数据及相关统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相关分析法以及地理加权回归法,分析了1982-2018年青海省草地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 表明:(1)1982-2018年青海省草地NDVImax总体呈减少趋势,年均减少速率为1.2×10-4.(2)从空间分布特征看,西南部和中部草地NDVImax对放牧强度响应程度明显,而东北部草地NDVImax对放牧强度的响应不明显,这可能与农业和牧业互补优势明显及生态工程实施有关.(3)从扰动要素看,人均GDP、交通、居民点以及总人口与草地NDVImax的局部回归系数分别为0.20、0.11、0.04和0.03.其中,人均GDP与草地NDVImax的局部回归系数呈西部高、东部低的分布格局,其他呈现东西部高、中部低的空间格局,主要是由于西部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东部是交通枢纽和人口聚集区.

    NDVImax趋势人类活动空间格局

    基于GEE的亚马逊生态区火灾变化特征及与降水关系

    盛艳玲张荫乔纪纲
    2553-2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9年亚马逊生态区内的火灾引起全世界关注,围绕这次火灾,仍有若干问题亟待解决:燃烧范围到底集中在哪些区域,持续时间以及受灾程度有待探究,是否出现降水异常偏少的严重气象干旱问题.本研究使用MOD14A2火产品、MCD64A1火烧迹地、降水、地表覆盖类型等多源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对亚马逊生态区内火灾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利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火灾与降水的时空相关关系,对起火原因进行合理推定.结果 表明:亚马逊生态区内火灾的时空分布有较为明显的特征,在时间上体现为集中发生于7月末至9月末,在空间上体现为多数火点分布于研究区域南部的巴西和玻利维亚,并且主要发生在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和稀树草原生态系统;降水量与滞后1~2个月的火灾数目呈显著负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火灾的时序分布,但空间相关系数接近0,说明降水与火灾在空间上不存在直接相关性,加之部分火灾分布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与人为因素存在一定的关联.

    GEE亚马逊生态区火灾时空特征MODIS降水

    薄片青冈潜在适生区及气候变化对其分布的影响

    郭恺琦姜小龙徐刚标
    2563-2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快速变化会影响森林的分布和群落组成.了解森林优势种的适宜分布范围及气候变化对其分布的影响,是进行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基础.本研究基于物种分布模型,分析特有分布于东喜马拉雅的半常绿阔叶林重要组成树种——薄片青冈(Quercus lamellosa Sm.)的分布动态.收集了54个薄片青冈现实分布点及8个与温度和降水有关的环境变量.采用5种物种分布模型(最大熵模型、人工神经网络、广义线性模型、广义加性模型和随机森林)构建组合模型模拟薄片青冈过去(末次盛冰期)、当前及未来(2041-2060、2081-2100)的潜在适宜分布区.使用R语言和ArcGIS计算物种分布面积和质心随时间的变化.结果 表明:5种模型中,随机森林模拟效果最好,广义加性模型评分最低;组合模型的真实技巧统计值(TSS)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87和0.999,说明模拟结果较好;年均温和温度季节性为影响薄片青冈潜在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当前薄片青冈主要分布于东喜马拉雅-横断山脉区域;薄片青冈当前时期分布面积比末次盛冰期时少了约1/3;随着未来气候变化,薄片青冈适生区面积进一步减少;薄片青冈适生区的质心随着气候变暖而向北迁移,迁移速度与变暖程度呈正相关.本研究整合多模型的分析结果,获得了可靠的薄片青冈潜在分布范围;同时,通过阐述薄片青冈适生区的分布动态,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半常绿阔叶林生态稳定的维护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资料.

    薄片青冈biomod2组合模型适生区质心

    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入侵植物大狼把草在中国的潜在分布

    杜志喧苏启陶周兵闫小红...
    2575-2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以大狼把草(Bidens frondosa)为对象,基于全国范围内大狼把草237个分布点和19个气候因子变量,预测了当前及未来(2050s、2070s)3种气候情景RCP2.6、RCP4.5、RCP8.5(RCP: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代表性浓度路径情景)下大狼把草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域.结果 表明:(1)影响大狼把草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最暖季度降水量和温度季节性变化;(2)当前气候模式下大狼把草的适生面积为350.12万km2,占我国国土的36.32%,除新疆、青海和海南3省以外,其余省市均有覆盖;(3)未来气候模式下,大狼把草适生面积在3种情景中增加10.72~ 98.15万km2,其中在RCPS.5情景下2070s达到最大值(448.27万km2),并且适生区域整体向内蒙古东北部扩散.综上,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大狼把草在我国的适生区域增加并向北扩张.

    大狼把草MaxEnt模型适生区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