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风化矸石山不同侵蚀微生境的水热特征

    王东丽李佳张子倩刘阳...
    2583-2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风化矸石山坡面侵蚀微生境对植被定居的驱动机制,选取典型矸石山裸坡、细沟、浅沟与堆积体为对象,研究其地表气温、湿度与基质温度、水分等特征及其关系.结果 表明:浅沟侵蚀微生境地表气温日变化较大,不同侵蚀微生境垂直剖面温度日变化规律各有不同,早上温度均表现为由表层至下逐渐升高,中午除浅沟的温度随土层深度增加先下降后升高外,裸坡、细沟与堆积体均由表层至下逐渐降低;堆积体的地表湿度最大;基质含水率与毛管持水量均表现为堆积体>裸坡>浅沟>细沟;水热特征中温、湿度与基质水分特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其中,裸坡基质含水率与裸坡地表湿度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浅沟独特的水热分布特征可能是其植被定居困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基于不同类型侵蚀微生境的水热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对风化矸石山上进行高效的植被恢复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矿山废弃地微生境细沟浅沟辽西

    少花蒺藜草生物生态学特征与综合防除策略

    周全来王正文齐凤林杨达志...
    2593-26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分布于辽宁省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和吉林省南部三省交汇区,是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具有高抗逆性、高繁殖力、传播途径多样和高侵染力等特点,对草地产量、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然而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本文综述了少花蒺藜草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传播途径、危害性和现有防除措施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现有防除措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少花蒺藜草综合防除策略,并展望了未来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方向,旨在为我国北方少花蒺藜草防除提供科学依据.

    恶性外来物种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传播途径危害性

    禾本科-豆科间作模式中作物产量和氮素利用的研究进展

    俞霞肖世豪李淑娟杨文亭...
    2601-26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禾本科-豆科间作是传统农业中主要间作模式之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巨大需求,科学家们进一步挖掘了禾本科-豆科间作模式作物产量优势和氮素吸收利用的机制.本文对近十年来禾本科-豆科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进行了归纳总结.从间作的时空生态位、种间竞争、根系互作、作物种类等角度,阐述了间作促进作物产量和氮素高效利用的有效机制;同时提出了禾本科-豆科间作模式中应加强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研究.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禾本科-豆科间作种植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间作模式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土壤微生物

    生境对挺水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反馈作用机制综述

    方源谢培谭林孙妍晗...
    2610-2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湿地水生植物生态恢复是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本文将影响挺水植物生长的生境条件分为三类:主要限制因子、重要约束因子以及一般影响因子.其中,水深对挺水植物不同生长阶段起着最主要的限制作用,不同生长阶段其需水量也不同,为主要限制因子;光照、温度、pH、营养盐、有机污染物、底质等对挺水植物生长影响也较明显,各生境因子存在一定的取值范围满足挺水植物最佳生长的需要,为重要约束因子;水流、水体盐庹、水体重金属、生物因素适宜取值范围相对较大且作用程度较低,影响较小,属一般影响因子.同时,挺水植物生长对生境也起到净化水质、调节区域小气候、改良土壤、抑制藻类生长等作用.因此,在挺水植物管理方面应重视控制水深和外源污染输入,修复和改善挺水植物生境条件,合理构建挺水植物群落等.

    湿地挺水植物生境因子水质改善生态恢复

    濒危鸟类中华秋沙鸭的研究进展

    鲁庆斌王伟波陈彦汲徐卫南...
    2620-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是全球范围内的濒危物种,起源悠久.本文分析了中华秋沙鸭的研究现状.结果 表明:(1)数量分布:俄罗斯远东地区承载了中华秋沙鸭繁殖群体的主体,而我国承载了中华秋沙鸭越冬群体的主体.(2)生境选择:森林要素、水域特征、隐蔽性是中华秋沙鸭生境选择的3个核心要素.(3)行为学:行为习性主要受温度、性比、集群特征等因素影响.(4)繁殖生态:营巢条件是限制中华秋沙鸭种群繁殖的重要因子之一.(5)濒危机制:致危因素有遗传多样性、自身习性等,也受种间胁迫,但人类活动是主要威胁因素.(6)保护策略:宜结合物种习性对其生境进行优化,构建保护网络.总体来说,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学及相关领域,形成了对中华秋沙鸭的基础认知,但不少结论相互矛盾或处于猜测阶段.建议从越冬地忠实度、水域特征、求偶交配时间等几方面开展研究;同时,应用新的技术和思路,多学科结合,以加深对中华秋沙鸭的全面理解,最终促进对这一珍稀物种的有效保护.

    中华秋沙鸭水域特征营巢条件濒危机制物种保护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森林健康评价

    曹小玉委霞赵文菲李际平...
    2635-2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指标权重是影响森林健康评价结果的关键因素.探索更科学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为森林健康评价提供全新的思路,也为提升森林评价结果的公认性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基础.将林分作为研究尺度,以研究区杉木纯林、杉木混交林和天然次生林3种典型森林为研究案例,依据复杂系统思想构建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将森林组织结构、生产力、土壤状况和稳定性4个准则层因子作为一阶因子,森林健康作为4个要素的二阶因子,依据传导机制建立森林健康评价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指标权重确定,并对其健康进行评价.结果 表明:1)构建的森林健康评价结构方程模型平均绝对适配度指数x2/df为1.793,介于1~3,RMSEA为0.079,增值适配度指数CFI、NFI和TLI的数值分别为0.943、0.908和0.929,假设模型与观测数据适配,综合来看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良好,可满足研究需要.2)森林健康评价体系中4个准则层因子——生产力、组织结构、稳定性和土壤状况的权重分别为0.2515、0.2263、0.2277和0.2944,说明土壤状况是决定森林健康的关键要素.3)研究区3种森林健康评价的综合分值处于2.1772~4.1708,健康等级集中在健康、亚健康和中健康3种状态,总体上,3种森林的健康等级为天然次生林>杉木混交林>杉木纯林.结构方程模型具有充分提取原始数据信息和克服多重共线性影响等方面的优势,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森林健康评价指标的赋值思路是科学合理的,可为森林健康评价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研究区3种森林的健康评价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3种森林的健康现状.

    林分森林健康指标权重结构方程模型

    一株富硒菌的鉴定及富硒条件优化

    万鹰昕张静张子轩郭子真...
    2648-2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生物在硒的生物和环境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多微生物能将Se(Ⅳ)和Se(Ⅵ)还原为低毒的Se(0)并形成纳米硒微粒,这些生物源的纳米硒微粒在环境修复、生物传感器和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研究天然富硒菌的富硒条件对于富硒微生物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16S rDNA测序、生理和形态特征对实验室保存的富硒菌WNJ40进行菌种鉴定,并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亚硒酸钠对菌株的影响,同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应用响应面法对富硒菌株的富硒条件进行方法设计、优化并验证富硒方案.结果 表明:富硒菌株WNJ40经鉴定为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肠杆菌目肠杆菌科的Serra-tia marcescens.SEM分析表明,菌株WNJ40在含亚硒酸钠的培养基中生长能产出直径在100~800 nm的球形微粒聚集体.响应面法优化后的最佳富硒发酵条件为:接种量8%,转速120 r· min-1,培养时间为58 h,在此优化条件下,菌株富硒量为248.70 mg·L",较优化前提高了22.74%,为菌株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Serratiamarcescens响应面法富硒优化

    智能手机图像参数与玉米氮素营养状况关联解析

    魏雪贾彪兰宇马胜利...
    2656-2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便携的作物氮素营养诊断方法,可以有效监测玉米营养状况,精准实现氮肥施用量推荐,快速完成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滴灌玉米各生育时期氮肥追施.本研究利用智能手机照相技术获取2年不同施氮量下玉米四叶期至乳熟期冠层RGB图像,计算得到7种通用的色彩参数,分析色彩参数与植株氮浓度(NP)的相关关系,构建植株氮浓度与手机图像色彩参数模型,利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相对误差(nRMSE)进行模型精度评价.结果 表明:玉米植株氮浓度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六叶期植株氮浓度与图像蓝光标准化值(NBI)呈显著正相关,与归一化差异黄度指数(NDYI)呈显著负相关;抽雄期植株氮浓度与图像绿光标准化值(NGI)、红绿蓝植被指数(RGBVI)、归一化差异黄度指数(NDYI)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蓝光标准化值(NBI)呈极显著正相关;六叶期植株氮浓度与色彩参数NDYI拟合效果最优,决定系数为0.796和0.821(2年),变异系数为2.14%和2.32%;抽雄期植株氮浓度与色彩参数NBI拟合最优,决定系数为0.836和0.773,变异系数为2.49%和2.21%;六叶期植株氮素营养诊断模型为NP=5.38×NDYI-109(R2=0.736);抽雄期植株氮素营养诊断模型为NP=2.07×103 ×NBI3.31(R2=0.791);模型检验结果R2分别为0.734、0.790,RMSE为0.363、0.746,nRMSE为1.52%、4.01%,均方根误差和标准均方根误差较小,预测模型精度较高,因此,利用智能手机图像参数可定量估测宁夏滴灌玉米植株氮浓度,为作物氮素营养诊断提供理论参考.

    玉米手机图像色彩参数关联解析氮营养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