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扎龙湿地不同群落芦苇种群数量特征及其对土壤因子的响应

    于保刚焦德志王昱深杨允菲...
    1545-1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扎龙湿地不同群落芦苇种群数量特征及其对土壤因子的响应,进一步解析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群动态的变化规律,采用单位面积取样法,按照群落的物种组成依次设置芦苇群落、芦苇+羊草群落和羊草+芦苇群落3个样地,比较不同群落芦苇种群密度和种群生物量,分析土壤因子与种群密度和种群生物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芦苇群落、芦苇+羊草群落、羊草+芦苇群落中,芦苇种群密度分别为309~570、176~375、79~191株·m-2,芦苇种群生物量分别为130~4395、97~2453、32~1041 g·m-2,密度和生物量均以芦苇群落中最高,芦苇+羊草群落中次之,羊草+芦苇群落中最低,最高为最低的3.2~5.4倍;芦苇种群密度和生物量均呈对数函数形式的单峰型生长动态,峰值均为9月份.不同群落土壤环境具有异质性特点,芦苇种群数量特征受多种土壤因子综合作用的影响,其中土壤含水量、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为正相关,pH和可溶性盐为负相关.不同优势种对土壤因子存在适应性的差异,芦苇种群通过调节密度和生物量扩展生态位和提高竞争力,最终引起群落结构和组分的质变,扎龙湿地处于进展演替.

    扎龙湿地群落芦苇种群种群密度种群生物量

    不同生境下木棉树形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黄郑雯杨霖王玉洁毛开泽...
    1552-1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树形结构对异质生境的响应特征,不仅能了解树木对生境的适应性,还能研判其生长策略.通过对元江和勐腊地区气象、地形及土壤的分析,耦合该区域木棉枝下高、树高、胸径、冠幅、树冠比和一级分枝数等,探明不同生境下(干热河谷、热带雨林)木棉树形结构的变化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元江和勐腊地区木棉树形结构有较大差异,勐腊地区各径级木棉的枝下高、树高、胸径和冠幅大于元江地区,而一级分枝数、树冠比较小.另外,主导两地木棉树形结构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各不相同,元江地区木棉树形结构主要受年均最高气温(37.8%)、坡向(7.2%)、平均水汽压(5.2%)、日照时数(6.8%)、年均降水量(7.0%)、全磷含量(3.6%)、硝态氮含量(2.6%)影响,勐腊地区主要受平均气温(63.5%)、硝态氮含量(8.9%)、全磷含量(3.1%)、全氮含量(2.4%)、铵态氮含量(2.2%)、年均最低气温(1.8%)、有效磷含量(1.7%)、平均相对湿度(1.8%)影响.气候、地形及土壤因素是影响木棉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但影响程度不同,元江及勐腊地区环境因子因素解释木棉树形结构的变异分别为81.9%与87.2%,但勐腊地区木棉树形结构受土壤养分的影响程度更大.总体而言,木棉树形结构能够通过功能性状的可塑性来适应两种极端生境,研究结果可为探索树形结构对异质生境的适应关系提供科学借鉴.

    木棉植物功能性状环境因素冗余分析

    生物炭与解磷菌配合施用对磷胁迫水稻苗期生长及根际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刘赛男杜慧婷黄玉威兰宇...
    1560-1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中的磷素缺乏严重影响水稻的生产.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生物炭与解磷细菌(Bacillus megaterium 1.234)配合施用对磷胁迫条件下水稻苗期生长及根际磷素有效性的影响.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木村B磷酸二氢钾培养液(CK1)、不溶磷源Ca3(PO4)2培养液(CK2)、无磷培养液(CK3)、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 1.234)菌悬液+Ca3(PO4)2 培养液(MP)、B.megaterium 1.234 菌悬液+生物炭+Ca3(PO4)2培养液(MBP)、生物炭+Ca3(PO4)2培养液(BP).结果表明:生物炭与解磷菌配合施用(MBP)使培养20 d水稻苗的株高较CK1、CK2和CK3处理分别提高了 21%、35%和23%,干物质量分别提高了 11%、17%和21%,植株全磷含量分别提高了 179%、277%和199%;MBP处理显著提高了总根长、根系总表面积、根系总体积和根尖数;MBP处理使培养液中有效磷含量较CK2提高309%,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分别提高444%和284%;培养液中有效磷含量是影响水稻苗根系生长最关键的环境因子,培养液碱性磷酸酶活力和有效磷含量是影响水稻苗期生长和全磷含量的关键环境因子.综上,生物炭与解磷菌配合施用对磷胁迫水稻苗生长具有显著的促生效应.

    根系形态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水稻磷吸收微生物肥料

    生物炭陈化对玉米产量及土壤水肥的影响

    王宣茗王丽学苏旭祝晓妍...
    1570-1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生物炭陈化对农田土壤水肥的作用效果,设置2种陈化时间的生物炭Y1、Y5(新施入土壤的生物炭、田间自然陈化第5年的生物炭)和3个生物炭施用量C0、C6和C12(0、6和12 t·hm-2)的田间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生物炭陈化对玉米产量、不同土层含水率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炭量下,陈化第5年的生物炭较新鲜生物炭对玉米产量及土壤水肥效应所表现出的正向效应均降低.Y1C12处理玉米产量提升最高(28.3%),Y5C6处理玉米产量提升最低(6.9%);相同施炭量下,陈化第5年生物炭的玉米增产效应小于新鲜生物炭.除Y5C6处理外,其余生物炭处理与Y1C0(Y5C0)处理相比均显著提高了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P<0.05),提升幅度为5.4%~16.7%.施用生物炭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陈化生物炭处理的土壤含水率较新鲜生物炭处理的土壤含水率显著降低,5年低量生物炭Y5C6处理下的土壤含水率与Y1C0(Y5C0)处理无显著差异.施用生物炭显著增加了土壤硝态氮、铵态氮、碱解氮、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进而提升土壤综合肥力,但陈化第5年的生物炭对土壤养分提升效果低于新鲜生物炭,各处理土壤综合肥力表现为Y1C12>Y5C12>Y1C6>Y5C6>Y1C0(Y5C0).本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利用生物炭提供科学依据.

    生物炭陈化土壤含水率水分利用效率土壤综合肥力

    菌剂混施对紫花苜蓿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黄丽华孔涛张开狄军贞...
    1580-1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哈茨木霉菌(TH)、胶质芽孢杆菌(BM)与摩西球囊霉菌(GM)在土壤改良中的协同作用,设置单施处理、双菌混施处理、三菌混施处理及对照共8个处理,进行盆栽试验,测定紫花苜蓿生长指标、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微生物指标.结果表明:各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紫花苜蓿的生长指标,其中以TH+BM双菌混施为效果最优,生物量比对照显著提高93.8%.在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方面,单施处理中BM对土壤综合改良效果最佳,能够显著提高土壤速效磷、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氮,比对照显著提高58.1%、8.9%、13.1%和77.6%;双菌混施处理中,TH+BM双菌混施对土壤综合改良效果最佳,对速效磷、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分别比对照提高93.1%、26.7%、23.1%、78.7%、143.3%;TH+BM+GM三菌混施对土壤基质的改良效果介于3种双菌混施处理之间.综合来说,双菌混施处理对土壤综合改良的效果好于单施和三菌混施,TH+BM双菌混施对土壤综合改良效果最佳,可以作为土壤质量提升的一种良好的改良技术.

    哈茨木霉菌胶质芽孢杆菌摩西球囊霉菌菌剂混施

    木醋液引发对盐胁迫下羊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马梦谣马红媛李绍阳亓雯雯...
    1588-1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种子引发技术在提高盐碱胁迫下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长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本实验研究了由木醋液引发后的羊草种子在0、25、50、100、200 mmol·L-1浓度NaCl胁迫下萌发率及幼苗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NaCl浓度、木醋液引发处理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羊草种子的萌发率.木醋液引发处理的种子在0~100 mmol·L-1 NaCl胁迫下萌发率达到84.0%~94.7%,比没有木醋液处理的种子萌发率提高了28.0%~60.0%.木醋液引发缩短了羊草种子在正常及盐碱胁迫下的萌发时间,始萌天数比相应H20引发的对照处理缩短2~5d.此外,木醋液引发促进了盐碱胁迫下羊草幼根的长度、数量以及叶片的数量.因此,木醋液在提高盐碱胁迫下羊草种子的萌发率、缩短萌发时间及促进幼苗的生长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引发盐胁迫种子萌发羊草

    矿质元素缺失对鱼腥草幼苗生理特征及次生代谢组分的影响

    丁倩罗世琼杨占南杨顺兴...
    1594-16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矿质元素缺失对植物生理特征及次生代谢组分的影响,采用无菌鱼腥草幼苗,设置不同元素水平的固体培养基,模拟土壤环境,包括缺P(T1)、缺Ca(T2)、缺Mg(T3)、缺K(T4)、缺Fe(T5),以完全培养基(CK)为对照,培养30 d,分析鱼腥草幼苗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丙二醛(MDA)、叶绿素、酚类及挥发性组分含量以及根系分泌草酸量.结果表明:形态上,处理组叶面积瘦小,过早老化(缺P、Ca),变黄(缺K),新生根少(缺Fe);抗氧化胁迫上,MDA含量、SOD、POD活性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MDA含量增加了 99.7%(P<0.05,缺Mg),SOD活性增加了 24.1%(P<0.05,缺Ca),POD活性增加了 29.4%(P<0.05,缺P);生理生化上,在缺Mg、Fe、P处理下,叶绿素含量分别降低了 29.4%、59.9%、56.1%(P<0.05);草酸含量增加了 51.3%(P<0.05),为4.84 μg·mL-1(缺Fe);次生代谢组分上,不同处理有利于酚类和挥发性组分的积累,其中,缺P、Ca、Mg、K处理下,异槲皮苷分别增加了 259.7%、213.7%、177.1%、411.7%(P<0.05),绿原酸增加了 108.2%(P<0.05,缺K),在缺P、Mg、K处理下,顺-3-己烯乙酯分别增加了130.1%、160.3%、166.9%(P<0.05),γ-松油烯增加 了 140.3%(P<0.05,缺 Mg),癸醛、龙脑分别增加了125.2%、227.2%(P<0.05,缺Fe).结果暗示,矿质元素缺失影响鱼腥草幼苗生理特征及代谢组分累积,这为鱼腥草的定向培育及药用价值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营养元素胁迫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次生代谢组分

    渭河陕西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子

    白海锋王怡睿宋进喜徐文瑾...
    1602-1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渭河作为黄河的支流之一,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随着气候变化和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的加强,近年来渭河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质量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摸清浮游动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关键驱动因子,更好地为渭河水资源管理及水生态保护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于2017年枯水期(3、4、5月)和丰水期(8、9、10月)分别对渭河陕西段9个断面(27个采样点)的浮游动物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动物41种,轮虫占主导(18种),丰水期浮游动物种类数(32种)多于枯水期(26种);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7~499.5 ind·L-1和0.0017~0.616 mg·L-1,枯水期大于丰水期,空间上整体呈现河段中下游大于河段上游;浮游动物优势种主要为节盖虫(Opercularia articulate)、球形砂壳虫(Difflugia globulosa)、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和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浮游动物Shannon指数为1.74~3.62,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47~0.98,Margalef指数为0.48~3.00,渭河陕西段水质呈现中污染状态;相关性分析表明,驱动渭河陕西段枯水期浮游动物群落的环境因子主要有海拔和总溶解性固体,而驱动丰水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流速和溶解氧.

    渭河陕西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水质评价驱动因子

    植被种植方式对城市微环境热舒适度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帅林茹冯莉阳少奇
    1611-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热环境持续恶化不利于人类身心健康,通过热舒适度评价能有效衡量城市热环境情况.合理安排植被种植方式并结合绿地景观和建筑物间的相互影响,可以有效改善城市微热环境.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植被情况和建筑格局,共抽象出8种不同植被种植方式模型,利用微气候数值模拟软件ENVI-met进行建模模拟和时空特征分析,探索不同植被种植方式对微环境热舒适度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植被对热舒适度的影响在一天内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钟型曲线,11:00和16:00改善效果最明显;乔木对热舒适度的改善效果强于草坪和灌木丛形成的简单绿地;乔木密集排布和乔灌草种植方式对热舒适度的改善效果强于其他种植方式.

    城市微环境热舒适度植被种植方式ENVI-met

    外生菌根真菌及其菌根辅助细菌协同解磷的研究进展

    梅言戴传超贾永
    1619-1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磷素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参与植物体内多数生物代谢过程.然而,土壤中矿物对无机磷的强吸附性以及有机磷的难降解性都大大降低了磷素对植物的有效性.植物与外生菌根真菌形成外生菌根共生体,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磷素的植物有效性,促进植物对磷素的高效吸收.在此过程中,外生菌根辅助细菌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对其综述性分析还鲜有报道.本文介绍了外生菌根真菌及其菌根辅助解磷细菌的相互作用;解析了外生菌根真菌及其菌根辅助解磷细菌溶解无机磷和水解有机磷的协同作用,并分析了其溶磷机制;阐明了外生菌根真菌对磷素的吸收过程;展望了外生菌根真菌及其菌根辅助解磷细菌互作促进植物磷素吸收的研究前景.

    外生菌根菌根辅助解磷细菌解磷作用磷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