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05-2020年北京城市绿地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应急避险功能

    徐慧婷谢军飞李新宇李嘉乐...
    2247-2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05-2020年北京市遥感数据和人口数据,在RS与GI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时期北京市区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特征及应急避险能力。结果表明:2005-2020年,北京市区城市绿地总面积呈逐渐增加趋势,其中2010-2015年涨幅较快,公园绿地面积也呈相似的特征,但附属绿地和防护绿地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生产绿地面积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2005-2020年,面积在50 hm2以上的大型绿地斑块面积逐年增加,有利于应急避险疏散;从空间分布来看,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绿地斑块的最近邻点指数均超过1。5,斑块的空间分布较均匀,但大型斑块(50 hm2以上)主要分布在北京市区的中部和西北部,北京南部区域分布较少,在后期城市绿地规划建设过程中,应予以综合考虑;2020年北京核心城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大,人口密度由内向外围逐渐递减,西南与东北区域人口密度相对较低,按照500 m服务半径,2020年北京市区绿地缓冲区覆盖范围为1076。36 km2,占市区总面积的96。6%,仅有38。06 km2的服务盲区,服务盲区主要分布在核心城区,按照1000 m服务半径,服务盲区仅为0。59 km2,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城市绿地斑块应急避险功能空间格局评价

    长春市城市热岛效应月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潘立志杨朝斌任志彬张树文...
    2257-2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热岛效应已成为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然而有关我国寒冷地区城市热岛效应季节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限制了对不同气候区城市热岛效应的全面理解。本文以我国东北地区典型城市吉林省长春为例,综合Landsat 8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GF2等数据,提出4个地表热岛效应强度指标,结合光谱解混模型、剖面线分析以及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热环境月变化规律以及潜在驱动因子对热岛效应季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春热环境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月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8月温度最高(39。44 ℃),12月最低(-18。60 ℃);冬夏两季存在明显城市热岛效应而春秋两季不明显。(2)不同指标表征的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基于土地利用类型差异表示的热岛强度在7月可高达10。56 ℃,而部分月份(2月、3月和11月)甚至呈现出农村温度高于城市的"逆城市热岛效应"。(3)植被和不透水地表面积是影响城市热环境时空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且影响机制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两者之间在夏季拥有最显著相关关系,而冬季几乎不产生影响。(4)城市功能区热环境特征同样存在显著季节性差异,工业区等人造建筑密集的区域地表温度较高,但人类活动如秸秆焚烧等使农田在部分月份拥有最高的地表温度。本研究阐明了城市热环境月变化和季节变化的驱动机制,对寒冷地区热环境生态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热岛效应地表温度逐月变化影响因素寒冷区域

    城市化背景下重庆主城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刘婷婷袁燕萍叶许春
    2266-2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影响,重庆市主城区自然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本文基于2000-2020年的MOD17A3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数据集,并结合区域气候和土地利用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定量归因等方法分析了重庆市主城区NPP的演变特征,探讨了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NPP呈波动上升趋势,NPP总量从2。15 Tg C增加到2。87 Tg C;其中对NPP总量贡献率最大的是耕地,为65。30%,其次是林地,占30。28%;区域降水量和温度与NPP呈正相关,降水与NPP的关系最为突出,太阳辐射的影响不大;总体上,气候因素是研究区域植被NPP总量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2000-2005年、2005-2010年和2010-2015年,气候变化对NPP总量增加起促进作用,贡献率分别为88。65%、80。53%和90。93%;2015-2020年,气候变化对NPP增长起抑制作用,其贡献率为35。95%;城市扩张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对NPP总量变化产生显著负效应,2000-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5年和2015-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分别对NPP总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0。92%、16。77%、8。56%和56。51%;研究区内景观斑块密度与香农多样性指数的增加以及景观聚集度的降低对植被NPP总量增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对认识城市化背景下植被固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区域生态监测和保护、空间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土地利用变化净初级生产力MOD17A3NPP景观格局指数

    大南昌都市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杨晓帆蔡海生张学玲左腾云...
    2275-2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时空差异,有利于明确生态保护的着力点。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当量因子、空间自相关以及地理探测方法,分析大南昌都市圈ESV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大南昌都市圈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为建设用地(+141。43%)和水域(+12。68%)面积增加,草地(-12。25%)和耕地(-6。31%)面积减少,变化类型以林地转为草地、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和水域为主;研究区ESV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总体增加164。38×108元,究其原因主要由于水域和湿地面积的增加;从空间分布看,鄱阳湖地区ESV呈现最高值,由此向周边地区递减,西部地区ESV较南部地区高;从ESV的空间自相关来看,局部相关性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趋势,高-高集聚区分布在鄱阳湖区域,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2000-2020年研究区ESV的空间集聚效应逐渐递减;植被覆盖变化是影响研究区域产生空间分异的关键因子,同时,自然与社会因子对ESV空间分异具有交互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时空分异地理探测器大南昌都市圈

    南昌城市化强度对森林植被特征和景观格局指数的影响

    钟嘉琳李心刘玮张佛熠...
    2285-2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快速城市化正在塑造中国城市森林与绿化,其对植被特征与景观格局影响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本研究以南昌市建成区184个样方为研究地点,按不透水面面积比例划分城市化强度等级,调查并测定样方内植被和景观指标。结果表明:不同城市化区域景观格局和植被特征具有较大的差异;随着城市化强度的提高,平均边缘面积比、最近邻距离和景观分离指数等景观指数分别增加了 130。8%、63。2%和92。4%,而景观类型面积比、最大斑块指数和聚合度指数下降了 82。8%、85。5%和22。3%;高城市化区域的树高、胸径和草本丰富度最小,而木本密度则呈相反趋势。方差分解分析显示,不透水面面积和景观指数分别解释植被特征差异的0。8%和17。1%,但二者交互作用的解释率高达82。1%;皮尔森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的结果共同表明,平均边缘面积比、景观类型面积比、斑块密度和景观分离指数与森林植被的变化显著相关,增加平均边缘面积比有利于提高中、低城市化区域的草本丰富度和草本盖度等。本研究从景观格局视角,提出保护城市森林和增加植物多样性的建议,以期为最大程度发挥城市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提供参考。

    城市化强度城市森林不透水面面积物种多样性景观格局

    深圳市建成区入侵植物特点及其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李建庄春晓杨芳芳卢世君...
    2295-23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是多数外来植物的主要分布区,也是很多入侵植物开始入侵过程的重要起点。城市入侵植物种类构成及其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问题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以深圳市为例,对建成区600个城市植物样地(100 mx100m)进行实地调查,并分析入侵植物种类构成及其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调查共记录到入侵植物55科153属214种,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乔木植物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灌木植物马缨丹(Lantana camara)、光荚含羞草(Mimosa sepiaria)和草本植物鬼针草(Bidens pilosa)、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以及微甘菊(Mikania micrantha)是主要的严重入侵物种;不同入侵等级的草本植物样方中,其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重度入侵<中度入侵<轻度入侵。本文揭示城市入侵植物轻度入侵对草本植物多样性的显著影响,以及入侵程度不断增加后草本植物多样性逐渐降低的显著规律。相关结果及方法为城市入侵植物研究、城市外来植物入侵的防范提供一定的参考。

    城市植被入侵等级TWINSPAN物种多样性

    北京市海淀区农业外来入侵植物

    张岳张国良郑禾孔垂智...
    2304-2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淀区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为主,受人类影响更频繁更直接,更易遭受外来植物入侵。本研究在完善海淀区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本底数据的基础上,明确农业外来植物的入侵现状,以期为外来植物入侵防控、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管理提供依据。本研究实地踏查了海淀区5个涉农乡镇48个位点的外来入侵植物。记录生境、调查面积、外来入侵物种种类、危害对象等信息,并查阅文献书籍资料获取原产地、生活型等特征信息。根据实地踏查结果,选择危害重、分布广的圆叶牵牛(Ipomoea purpurea)、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等12种植物开展标准样地调查,以平均盖度量化危害程度。海淀区5个涉农乡镇共有18科35属55种外来入侵植物,以双子叶植物(16科32属52种,占比94。5%)为主体。菊科和苋科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占绝对优势,分别为18种(32。7%)和10种(18。2%);一年生草本植物(37种,67。3%)为主要生活型;原产北美洲的物种最多(29种,52。7%),其次为南美洲(17种,30。9%)。圆叶牵牛、反枝苋、裂叶牵牛(Ipomoea hederacea)、小蓬草(Erigeron canadensis)、婆婆针(Bidens bipinnata)、茼麻(Abutilon theophrasti)、凹头苋(Ama-ranthus blitum)、皱果苋(Amaranthus viridis)、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意大利苍耳(Xanthium italicum)、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和粗毛牛膝菊(Galinsoga quadriradiata)等10种外来入侵植物分布范围广(出现频率超过40%)且危害程度严重(除小蓬草和苘麻外)。在海淀区,分布范围广且造成严重危害的农业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多。建议持续开展外来入侵植物实地调查和监测工作、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继续完善外来入侵植物清单并持续做好公众科普教育工作。

    海淀区外来入侵植物分布格局危害程度防控建议

    沈阳市采暖期PM2.5浓度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孔凡晴吴美阳屈海燕
    2313-2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主要经济发达地区的雾霾天气频发,导致大气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本研究基于2020-2021年沈阳市城区采暖期国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的PM2。5浓度和同步的气象数据,探讨沈阳市不同环境尺度下的PM2。5空间分布、时间变化规律,以及各气象因子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PM2。5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沈阳市城区PM2。5浓度呈现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城区在采暖期间PM2。5平均浓度大小依次为2021年3月>2021年1月>2021年2月>2020年12月>2020年11月;温度、相对湿度与PM2。5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风速与PM2。5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在3种不同缓冲区下,绿地、水体与PM2。5浓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广场在500 m和1000 m缓冲区与PM2。5浓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在2000 m缓冲区呈极显著负相关;层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温度、相对湿度和绿地对PM2。5浓度的贡献度最大,这说明采暖期沈阳市雾霾天气主要受大气温湿度的影响,城市绿地、水体、广场和风可以显著降低PM2。5浓度。本研究为城市雾霾天气的管理和城市规划提供了参考。

    采暖期PM2.5气象因子土地利用类型沈阳市

    武汉城市水体热环境调节机制的尺度效应

    谢启姣杨晨哲任陆
    2325-2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理解城市水体的热环境调节机制是以热环境优化为导向的城市蓝绿基础设施规划及实践的重要基础。基于300 m、1000 m和3000 m的统计尺度,探讨常用景观指数与地表温度关系的尺度响应规律,识别不同尺度水体热环境调节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地表温度与水体斑块类型水平景观指数的关系比景观水平指数的关系稳定,受尺度影响更小。(2)斑块类型水平表征水系面积、邻近度和聚散性特征的指数基本不受尺度影响,但与水体密度、形状及边缘特征相关的指标表现出尺度依赖性;景观水平的各指数与地表温度的关系随着尺度增加更加紧密,其更适合解释粗尺度的热环境变化。(3)城市水体降温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机制表现出明显的尺度效应,水体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在不同统计尺度均是最大的贡献者,但相对贡献度随着尺度增大变弱;此外,局地尺度(300 m)水体的降温还主要受到水体的形状和边缘特征的影响,而粗尺度(3000 m)则更多受到水体间的邻近程度和空间分布距离的影响。(4)考虑其他景观要素的交互作用时,局地尺度地表温度的变化更多受到建设用地面积及其空间分布的影响,水体的作用被弱化;但随着统计尺度增大,城市水体尤其是水体面积比例对热环境调节的贡献度增加。这些发现能为城市蓝绿基础设施规划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参考。

    热岛效应蓝绿基础设施降温效应景观指数

    基于Sentinel-2影像的城市植被土壤有机碳密度估算及空间分布特征

    董子悦刘建红吕晓青王俊...
    2334-2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有机碳密度(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SOCD)是评价土壤碳汇功能的重要指标,研究城市植被SOCD的空间分布对探究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驱动作用及城市碳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西安市主城区206个采样点(0~20 cm)的SOCD数据和Sentinel-2遥感影像,采用多元线性、二次拟合以及指数模型,分别建立乔木、灌木、草地3种植被的最优SOCD估算模型,从而反演研究区植被SOCD,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SOCD为0~16。47 kg·m-2,平均SOCD为3。24 kg·m-2,总体呈现出"边缘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较高空间异质性;不同植被类型SOCD存在较大差异,3种植被类型的平均SOCD为乔木(3。75 kg·m-2)>灌木(2。72 kg·m-2)>草地(2。04 kg·m-2);城市植被SOCD与城市化强度存在负向相关关系(P<0。001),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地区其平均SOCD越高;总的来说,西安市城市化对植被SOCD具有负面影响,提高城市植被覆盖度是提升SOCD的有效手段之一;遥感技术与样地实测调查方法相结合能够快速有效实现研究区乔木、灌木和草地SOCD反演,为未来城市发展中土壤碳管理提供了参考。

    土壤有机碳密度Sentinel-2西安市遥感估算回归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