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庆城郊紫色土小流域草地入渗特征

    刘春红韦杰肖晰文苟俊菲...
    2345-2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植物根系对紫色土小流域草地渗透性能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重庆城郊紫色土小流域4种常见草本植物(窃衣、黄鹌菜、黑麦草和蒲儿根)的根土复合体为研究对象,以无根土为对照,采用单株植物根系进行一维入渗实验,探讨植物根系结构特征与根土复合体渗透性能的关系,并采用入渗模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根土复合体和无根土入渗均呈现先陡降后趋于稳定的趋势;与无根土相比,根土复合体稳定入渗率可提高1。35~2。96倍,且须根系根土复合体入渗率均高于直根系,其中蒲儿根提高土壤入渗性能更好;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分形维数与根土复合体的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平均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根体积密度与土壤初始入渗率、根重密度与稳定入渗率相关性不显著(P>0。05);Mezencev模型最适合表征4种草本植物根土复合体和无根土入渗(R2均为0。99),其后依次是Kos-tiakov模型、Horton模型和Philip模型;直根系根土复合体对Kostiakov、Philip和Horton等3种模型的适用性优于须根系根土复合体。研究结果可从植物根系角度为紫色土区防治水土流失提供理论依据。

    重庆城郊紫色土小流域草地壤质土土壤入渗

    雄安新区土壤氮空间分布预测方法

    郭晓雪刘志军高东丽徐成立...
    2354-2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全氮(soil total nitrogen,STN)和速效氮(available nitrogen,AN)的空间分布是影响植被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以雄安新区东部91个取样点的上下两层共182个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地利用方式为辅助变量的克里格(kriging combined with land-use,KLU)、普通克里格(ordinary kriging)、反距离加权法(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IDW)、径向基函数法(radial basis function,RBF)4 种方法对 STN 含量、AN 含量、土壤全氮密度(soil total nitrogen density,STND)、速效氮密度(available nitrogen density,AND)的空间分布分布进行预测,并以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和相关系数(R)为指标比较分析4种插值方法的预测效果,进而对研究区STN、AN空间分布格局和区域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垂直分布上,STN、AN含量和密度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水平分布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STN、AN含量和密度之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预测STN、AN含量和密度空间分布的最优插值方法是KLU;在表层土壤中,由KLU得到的R分别为0。574(STN)、0。426(AN)、0。555(STND)和0。407(AND),比其他 3 种插值方法平均提高 0。350、0。390、0。304、0。310;RMSE 分别为 0。2255(STN)、21。5902(AN),0。0901(STND),8。5365(AND),比其他 3 种插值方法平均减少 0。0481、3。7874、0。0166、1。4236;MAE 最接近于0;在下层土壤中KLU也具有相同的优势。

    雄安新区土壤全氮速效氮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分布

    中国森林类自然保护区植被时空变化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候静侯鹏高海峰肖如林...
    2365-2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在贡献初级生产力、植被生物量、碳储量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该区域生态变化态势可以为评估生态保护工程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中国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为对象,采用MOD09反射率数据定量植被覆盖度,借助趋势分析、核密度分析、重新标度极差分析等方法研究近20年来保护区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TerraClimate气候再分析资料与相关分析,探讨了自然保护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植被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2000-2020年,中国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平均植被覆盖度为52。29%,明显高于全国非农田地区的植被覆盖,但各保护区间差异较大,总体上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2000-2020年中国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平均增加速率为0。26%·a-1,98。29%的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呈现增加趋势,其中山西、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山东所在的半湿润温性(0。61%·a-1)与湿润温性生态系统地区(0。58%·a-1)的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增加速率较快,且该区域植被覆盖度提升情况在将来具有较强的持续性,而中国南部地区保护区植被覆盖度普遍较为稳定;从气候因子来看,全国44%保护区2000-2020年呈现不同程度的升温趋势,气温平均升高0。013 ℃·a-1,降水则总体保持稳定,气温升高促进中国多数保护区植被生长,而降水对中国不同区域植被覆盖作用有差异;对于植被覆盖度增速较快的半湿润温性等区而言,除受气温升高影响外,近年来中国在该区域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工程、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建设项目及长江、珠江、沿海和太行山绿化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对区域植被恢复起到明显的作用。

    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度气候因子

    2010-2021年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赵冬林朱仕荣
    2373-2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地形、气候及人为干扰的影响,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基于MODIS-NDVI数据,运用趋势分析、残差法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2010-2021年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并对影响其变化的气候、人为和海拔因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2010-2021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增长速率为0。0093 a-1,植被覆盖度增加面积大于减少面积;植被覆盖度变化类型以低波动为主,未来变化趋势以上升为主;气温、降水因子与植被覆盖度呈弱正相关性,弱正相关性面积占比分别为60。23%、60。26%,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区域占比为3。47%、5。08%;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以改善为主;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覆盖度变化受海拔影响明显:低、中低植被覆盖度占比随海拔上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再次增加的趋势,高植被覆盖度则与之相反。

    植被覆盖度干热河谷趋势分析驱动力

    林窗大小对青海云杉林灌草层维管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沙欢梁咏亮彭妞高锋...
    2382-2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窗普遍存在于森林生态系统中,是物种更新的重要空间场所,可改变森林空间结构和植物群落组成,对物种更新和森林演替具有重要意义。以贺兰山青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24对不同大小林窗及林内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差异及分布格局,阐明林窗大小对青海云杉林维管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揭示林窗和林内灌木-更新幼苗-草本共生物种的互作网络差异。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林下灌木植物以置疑小檗、铺地柏、金露梅、小叶忍冬为主要优势种,更新层为青海云杉幼苗和杜松幼苗,薹草是草本层的优势种;林窗物种数高于林内,以大林窗的灌、草层科属种数最高;灌木层丰富度指数随林窗面积的增加而增大,多样性指数在中林窗(100~200 m2)达到最高,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随林窗面积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草本层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均随林窗面积的增加而增大并显著高于林内;Beta多样性随林窗面积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分解后的丰富度差异组分对灌木层、草本层贡献最大,且随林窗面积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林窗网络结构较林内的规模大、复杂且集中;不同大小林窗及林内多形成以草本与草本物种间互作的密切共生关系,中林窗的出现还可增加更新幼苗、灌木与草本物种间的互作共生;林窗对提高贺兰山青海云杉林灌草层维管植物多样性、促进物种共生起着积极作用,当林窗面积在100~200 m2时可提高物种多样性和促进林下植被更新。

    林窗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共生指数互作网络

    低温胁迫下褪黑素对秋茄幼苗光合效率、碳同化以及激素的调控作用

    岳丹斐张慧玉刘伟成潘晓娇...
    2395-24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不同低温胁迫时间下褪黑素(MT)对秋茄幼苗光合效率、碳同化以及激素代谢的调控特征,本试验采用昼夜温差(8 ℃/-3 ℃)设置,进行为期2、4和6 d的低温胁迫处理,研究叶片喷施0。2 mmol·L-1 MT对秋茄幼苗叶片光合作用和内源激素平衡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MT对秋茄光合作用的调控作用表现先增后降,其中低温处理4 d时效果最优;在低温胁迫4 d,叶片喷施MT的秋茄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Fv/Fm)、PS 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分别较低温处理增加13。67、2。40、1。48、2。03、1。42、2。00倍,而幼苗叶片胞间C02浓度(Ci)、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分别降低76。29%和50。36%;幼苗叶片光呼吸速率(Rp)、CO2饱和点(CSP)、羧化效率(CE)、RuBP最大再生速率(Jmax)分别较低温处理提高1。28、1。09、4。24、12。70倍;此外,秋茄幼苗叶片内源MT、生长素(IAA)、赤霉素(ABA)、脱落酸(GA)分别较低温处理增加1。23、1。24、1。17、1。61倍;叶片喷施MT能够提高低温胁迫下秋茄幼苗叶片光呼吸速率和光合碳同化能力,提高内源激素含量,增强秋茄幼苗的光合能力,减轻低温胁迫对植株的伤害,但其对低温胁迫的缓解效应与低温胁迫时间相关;秋茄幼苗内源MT与Pn、Tr、Fv/Fm、ΦPSⅡ、Rp、CE、Jm、IAA、GA、ABA等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内源褪黑素在调控光合效率、碳同化以及激素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褪黑素低温胁迫秋茄内源激素光合碳同化

    亚热带11种常见竹种春季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清单及异戊二烯排放通量

    王超杨滨锴李丽崔博文...
    2403-2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竹子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排放,利用动态顶空箱式法采集亚热带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凤尾竹(Bambusa multiplex cv。Fernleaf)、菲白 竹(Pleioblastus fortunei)、红秆寒竹(Chi-monobambusa marmorea f。variegata)、刺黑竹(Chimonobambusa purpurea)、茶秆竹(Pseudosasa amabilis)、孝顺竹(Bambusa multiplex)、筇竹(Chimonobambusa tumidissinoda)、长 叶苦竹(Pleioblastus china f。hisauchii)、少穗竹(Oligostachyum sulcatum)和金镶玉竹(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Spectabilis')共 11 种常见竹种排放的VOCs,对VOCs的物质组成、各物质的相对含量、所含的污染气体、有益成分以及异戊二烯(ISO)排放通量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不同竹子高度(大、中、小型)对IS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1种竹子共排放8大类VOCs,包括烃类、醇类、酮类、酸类、酯类、醛类、醚类和其他VOCs;从VOCs总数来看,11种竹子共排放VOCs 339种,其中茶秆竹排放种类最多(48种),凤尾竹排放种类最少(11种);11种竹子均未检测出单萜烯、倍半萜烯,其中7种竹子排放萜烯类物质,物质组成均为ISO;11种竹子VOCs排放中有6种有益VOCs和16种大气污染物,其中茶秆竹排放的污染物数量最多,而毛竹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相对含量最大;7种产生ISO排放的竹子的ISO标准化排放速率为0。16~7。75μg。g-1·h-1,其中毛竹排放速率最高,为7。75μg·g-1·h-1,显著高于其他6种竹子,长叶苦竹最低(0。16 μg。g-1·h-1);与中、小型竹相比,大型竹排放更多的ISO,约为中型竹的6倍,小型竹的19倍。

    竹子挥发性有机物(VOCs)物质组成异戊二烯排放速率

    攀西地区芒果关键生育期干旱指标判识

    袁月陈东东杜成勋廖伟...
    2414-2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芒果开花坐果期和果实膨大期作为研究时段,在综合考虑芒果不同生育阶段水分供需状况的基础上,利用攀西地区气象资料、芒果物候观测资料和小样本的芒果灾情资料,以聚类分析、样本距离分析等方法确定芒果关键生育期的干旱判识指标。使用T检验、预留历史样本检验和典型站、典型年份判识等方法,对干旱判识指标有效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芒果干旱触发阈值,开花坐果期为0。89,果实膨大期为0。80;基于芒果关键生育期干旱判识指标提取的干旱指数与历史样本在序列上具有一致性,判识指标对预留历史样本判识准确率为81。5%,典型站长时间序列灾害样本的指标判识准确率为95%;指标可应用于典型年份的干旱灾害判识,典型年份干旱区域的指标判识准确率为85。7%。研究结果可为攀西地区芒果干旱监测和防旱减灾提供技术支撑。

    芒果水分盈亏指数干旱指数指标判识

    松嫩平原春玉米全生育期干旱特征

    张富国段居琦蒋志慧靳亚忠...
    2421-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松嫩平原春玉米各生育期的干旱特征及趋势,采用2001-2020年松嫩平原气象数据,以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为衡量指标分析松嫩平原春玉米干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松嫩平原春玉米全生育期内,降水量与需水量的变化趋势相近,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7月中、下旬达到峰值;CWDI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7月中、下旬达到最低值,在生育初期和后期较高,干旱发生程度较重;全生育期、播种-出苗、抽穗-乳熟阶段呈干旱化趋势,出苗-抽穗、乳熟-成熟阶段呈湿润化趋势,除出苗-拔节阶段外均具有显著性,干旱逐步向生育后期转移;松嫩平原春玉米各生育阶段,轻旱的影响范围相较于其他等级干旱占据主导地位,其次为中旱、重旱和特旱,在空间分布上干旱发生频率大致表现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未来需加强对干旱的监测预警工作,增加干旱灾害防御投入,为玉米稳产保供提供有力的保障。

    水分亏缺指数干旱春玉米松嫩平原

    大熊猫国家公园小相岭片区及周边居民对生态旅游发展的感知及参与意愿

    胡佳媛郑海朋杨兵代勤龙...
    2433-2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社区参与模式发展生态旅游,既能提高当地居民生态旅游的参与和归属感,又利于加强居民对生态旅游的认同和支持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小相岭片区为例,采用问卷和访谈结合的方法,调研当地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发展过程中居民的民族文化感知、经济感知和参与意愿。结果表明:目前研究区域内居民生态旅游参与度较低,获取收益较少;民族文化感知对居民的参与意愿有显著正影响,路径系数为0。30(P<0。01);经济感知对居民的参与意愿具有显著正影响,路径系数为0。65(P<0。001),同时,经济感知在民族文化感知对参与意愿的正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43(P<0。01)。为提升居民参与意愿,研究从民族文化融入、产品优化和专业培训3个方面提出建议,为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生态旅游社区参与经济感知民族文化感知参与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