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澜沧江中上游河谷植被的群落数量分类和谱系结构

    左艳洁戍国标王崇云彭明春...
    2665-2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澜沧江流域独特的地质演化历史与纵向河谷的生态环境梯度变化,为研究河谷植物群落分异和群落构建过程提供了理想场所.本文以澜沧江中上游河谷植被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TWINSPAN数量分类、群落排序和谱系结构分析方法,探讨河谷植被的群落特征及其维持机制.结果 表明:(1) TWINSPAN分类将澜沧江中上游河谷植物群落划分为28个类型.样方DCA排序结果与分类结果大致相同,CCA排序和DCCA排序显示海拔是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2)28个群落类型中,19个群落的净亲缘关系指数(net related-ness index,NRI)均值>0,河谷生境过滤作用明显,植物群落的谱系结构普遍呈聚集格局;(3)狭域分布于河谷的干热或干暖灌丛,如皱叶醉鱼草群落(Ass.Buddleja crispa),凹叶雀梅藤、白刺花群落(Ass.Sageretia horrida+ Sophora davidii),头花香薷、灰毛莸群落(Ass.Elsholtzia capituligera+Caryopteris forrestii),华西小石积、禾草群落(Ass.Osteomeles schwerinae-Gramineae sp.),鸡骨柴、吉塘蒿群落(Ass.Elsholtzia fruticose+ Artemisia gyitangensis),疏序黄荆、清香木群落(Ass.Vitex negundof.laxipaniculata+Pistacia weinmannifolia)等,群落谱系结构呈显著聚集格局(P<0.05).广布的植被群落类型,如滇青冈林(Ass.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云南松林(Ass.Pinus yunnanensis)、川西云杉林(Ass.Picea likiangensis var.rubescens)、白桦林(Ass.Betula platyphylla)等,群落谱系结构呈显著发散格局(P<0.05);(4)高山栲、栓皮栎群落(Ass.Castanopsis delavayi+ Quercus variabilis)的群落谱系多样性(PD)均值最高,物种丰度却并非最高;(5)气候和地形方面的10个环境因子分别能够解释物种丰富度、PD指数以及NRI指数变异的40.8%、38.59%和9.97%.数量分类和排序体现了澜沧江河谷植物群落的环境分异特征,结合谱系结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导致河谷植被生态分异的环境因子,反映出河谷生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澜沧江河谷植物群落数量分类谱系结构

    黄河引水工程对库布齐沙漠北缘植被的影响

    顾锡羚郭恩亮银山王永芳...
    2678-2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引水工程是缓解沙漠化、减轻凌汛、促进植被生长的有效措施.为了探究引水工程对库布齐沙漠北缘植被的影响,本文基于Landsat-7/8、GF-1/2、工程引水量和气温、降水量数据,利用Sen斜率、残差分析和双样本T检验等方法对有、无引水工程措施下的库布齐沙漠北缘土地覆被类型、植被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气温、降水和引水工程对ND-VI变化的贡献大小.结果 表明:近10年NDVI年最大值呈增加趋势,2015年前55%像元的NDVI值呈上升趋势,2015年后呈上升趋势的像元增加至73%;引水工程后草地面积由25 km2上升到41.31 km2,沙地面积由65.95 km2,缩减到17.73 km2;残差方法得到人类活动对NDVI产生促进作用的区域占52.92%;双样本T检验法计算出人类活动后NDVI产生显著性变化的区域占78.00%;2015年前降水是NDVI变化的主要驱动力,2015年后人类活动,即引水工程为NDVI变化的主导因素.

    引水工程NDVILUCC残差分析

    海南岛甘什岭青梅群落主要乔木树种生态位与种间联结

    舒琪徐瑞晶胡璇商泽安...
    2689-26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梅(Vatica mangachapoi)是海南岛热带雨林的关键种,对海南岛甘什岭低地雨林群落的恢复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阐明海南岛甘什岭低地雨林青梅群落结构特征,揭示其恢复现状,本研究以海南岛甘什岭青梅群落为对象,采用生态位与种间联结理论,分析了20个主要乔木树种(重要值前20)生态位特征与种间关联性.结果 表明,青梅与无翼坡垒(Hopea reticulata)生态位宽度明显大于其他物种,是海南岛甘什岭低地雨林主要建群种;主要乔木树种190组种对中仅71.05%存在生态位重叠,主要乔木树种对环境资源利用不充分,环境资源存在富余,有利于其他物种生长发育及物种多样性恢复;所有种对间无显著关联,种间竞争趋于和缓,群落处于稳定且快速恢复期;青梅在群落中环境资源利用、生长发育最优.综上,在群落发展与演替过程中,青梅能够威胁到无翼坡垒生长发育,呈现出取代无翼坡垒在群落中重要地位的趋势.而无翼坡垒是海南岛甘什岭特有物种,是群落重要组成部分.在群落恢复过程中,应适当施加人为干扰,及时保存竞争劣势物种遗传资源,保证生物多样性良性恢复.研究结果明晰了海南岛甘什岭热带低地雨林群落结构及恢复状态,为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热带雨林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低地雨林优势种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种间联结

    庐山常绿阔叶林常见树种根际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金涛涛赵明吴佳海李金苗...
    2698-27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庐山森林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特征,常绿阔叶林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庐山中部区域常见的森林类型,对于庐山生物多样性及生态服务功能有重要意义.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的动态变化是评价和指示森林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探明庐山森林GRSP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提高森林土壤质量具有指示意义.以庐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作为研究区域,选取该区域南北坡9种优势树种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蜡瓣花(Corylopsis sinensis)、山檀(Lindera reflexa)、女贞(Ligustrum lucidum)、榆树(Ulmus pumila)、老鼠矢(Symplocos stellaris)、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山胡椒(Lindera glauca)、连蕊茶(Camellia cuspidata)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检测根系丛枝菌根(AM)真菌侵染率、孢子密度、总GRSP(T-GRSP)和易提取GRSP(EE-GRSP)含量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不同优势树种间GRSP含量存在一定差异,EE-GRSP和T-GRSP均以蜡瓣花最高,分别为1.5和5.45 mg·g-1;老鼠矢最小,分别为1.12和4.07 mg·g-1,但二者比值在各树种间无差异.同一树种北坡T-GRSP均显著高于南坡(P<0.05).T-GRSP和EE-GRSP与土壤有机碳的比值分别为13.08%和3.62%,且南坡的蜡瓣花和山檀均显著高于北坡(P<0.05).AM真菌平均侵染率达35.43%,平均孢子密度为117.2个·10g-1干土.GRSP与全氮、有机碳、含水率及侵染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在庐山选取的9种优势树种均检测到AM真菌侵染及GRSP分布,且GRSP含量与多个土壤因子密切相关,可作为反映庐山森林土壤质量的有效指标,补充和完善了庐山森林土壤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

    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土壤因子丛枝菌根真菌根际土

    典型黑土区不同菌根类型树种根系分泌速率及根际效应差异

    蒋治岩邹青勤杨柳李汶倬...
    2709-27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生长在东北黑土区的红皮云杉、白桦、樟子松、山杏、糖槭、榆叶梅和鸡树条为研究材料,分析不同菌根类型树种间根系分泌速率和根际效应的差异,评价其对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 表明:7个树种的根系分泌速率差异显著(P<0.05),且外生菌根树种(红皮云杉、白桦和樟子松)的根系分泌速率显著高于丛枝菌根树种(山杏、糖槭、榆叶梅和鸡树条)(P<0.05).土壤化学性质受树种根际影响显著,相较于非根际土壤,pH在糖槭、山杏和鸡树条的根际增加了0.3%~5.9%,在榆叶梅、樟子松、红皮云杉和白桦根际降低了1.9%~5.1%;总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在根际分别增加了22.1%~250.4%、9.9%~ 146.9%、5.5%~23.8%、3.8%~48.8%和23.6%~189.1%,外生菌根树种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根际效应高于丛枝菌根树种,丛枝菌根树种土壤全磷和速效磷根际效应显著高于外生菌根树种.相较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增加了42.9%~ 309.6%和13.3%~ 134.7%;真菌数量在山杏和榆叶梅根际分别降低21.6%和8.6%,在其余树种根际增加43.5%~ 215.4%.外生菌根树种细菌和真菌数量的根际效应显著高于丛枝菌根树种(P<0.05),放线菌根际效应在两种菌根类型树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丛枝菌根树种根系分泌速率、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化学性质三者之间相关性显著高于外生菌根树种.对土壤质量的改良效果从高到低分别为红皮云杉、樟子松、白桦、鸡树条、糖槭、榆叶梅和山杏,外生菌根树种对土壤的改良效果高于丛枝菌根树种.

    根际效应根系分泌物丛枝菌根外生菌根土壤微生物土壤化学性质

    外生菌根真菌接种对干旱胁迫下构树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彭思利王晓燕李剑夏大娟...
    2719-2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接种不同外生菌根真菌后构树幼苗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生长及光合特征差异,为喀斯特山地森林植被恢复的人工促进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本试验以贵州喀斯特棕红壤和一年生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幼苗为材料,设置单接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Pt)、单接多根硬皮马勃(Scleroderma polyrizum,Sp)、单接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Pf)、混接Pt和Pf(Pt+Pf)、混接Sp和Pf(Sp+Pf)及对照(CK)6种接种处理和3种水分处理(正常水分、中度干旱和重度干旱),采用盆栽试验方法,测定了根系外生菌根真菌侵染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等指标.结果 表明:随着土壤水分供应量的减少,构树幼苗根系侵染率和根冠比显著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和生物量则显著降低(P<0.05).接种对根系外生菌根真菌侵染率、光合参数和地上、地下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但不同接种方式间表现出明显差异.总体上,与对照相比,接种外生菌根真菌能显著促进构树与外生菌根真菌的共生关系,且混合接种效果优于单独接种,混合接种Pt+Pf和Sp+Pf处理的根系侵染率分别比对照提高9.7和5.9倍,菌根帮助型细菌Pf对Pt在构树根尖的定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接种Pt+Pf、Sp+Pf和Pt后,构树幼苗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均显著增加;混合接种Pt+Pf和Sp+Pf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因此,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可以缓解干旱胁迫对构树幼苗生长和光合参数的影响,且混合接种外生菌根真菌+菌根帮助型细菌比单独接种外生菌根真菌的促进效果更明显.

    构树外生菌根真菌菌根帮助型细菌干旱胁迫光合特性

    高浓度臭氧下银杏凋落叶的分解特征

    王楠王义婧平琴徐胜...
    2727-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高浓度臭氧对凋落叶分解的影响,采用开顶箱(OTCs)模拟和凋落物网袋分解法,以经一个生长季自然条件(约40 nmol·mol-1)和高浓度臭氧条件(160 nmol·mol-1)熏蒸形成的10年生银杏凋落叶为实验材料,开展了不同浓度臭氧(对照约40 nmol·mol-1和高浓度160 nmol·mol-1)对这两种银杏凋落叶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影响的研究.实验包括4个处理:经自然条件形成的银杏凋落叶在自然条件下分解(AA);经自然条件形成的银杏凋落叶在高浓度O3条件下分解(AE);经高浓度O3熏蒸形成的银杏凋落叶在自然条件下分解(EA);经高浓度O3熏蒸形成的银杏凋落叶在高浓度O3条件下分解(EE).结果 表明:相比于自然条件下形成的银杏凋落叶,经高浓度O3熏蒸形成的银杏凋落叶中K、Mg、P、Ca、Mn、缩合单宁、木质素及总酚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而N含量则增加了15.87%(P<0.01).分解第195天,与AA组相比,AE组减缓了凋落叶木质素的分解(P<0.05),促进了C、N元素的释放,特别是经高浓度O3熏蒸银杏的凋落叶(P<0.05).AA组和AE组木质素剩余率分别为25.22%和29.89%,C元素剩余率分别为41.29%和36.61%,N元素剩余率分别为75.68%和70.17%.研究表明,高浓度臭氧通过改变凋落叶分解过程可间接影响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主要树种的C、N循环.

    银杏叶凋落物高浓度O3分解速率养分释放

    贡嘎山高低海拔上冬瓜杨雌雄植株径向生长特性

    夏红霞张跃樊艳欣杜流姗...
    2737-2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冬瓜杨(Populus purdomii)为典型的雌雄异株植物,常作为植被演替和生态恢复的先锋物种.在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针对雌雄异株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贡嘎山高(2600 m,性比偏雄)和低海拔(2000 m,性比平衡)雌雄冬瓜杨为对象,比较高低海拔雌雄冬瓜杨的径向生长的差异,探讨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表明:(1)低海拔雌雄冬瓜杨的年均径向宽度生长速率和断面积指数(BAI)无显著差异,高海拔雄株年均径向宽度生长速率和BAI均显著高于雌株;(2)低海拔处雌雄冬瓜杨BAI与前一年10月和2月最高气温、当年2月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当年2月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且雄株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的月份多于雌株;(3)高海拔雌雄冬瓜杨BAI与前一年12月和生长季5-7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雌雄冬瓜杨BAI与生长季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与降水量和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气候因子对冬瓜杨径向生长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雌雄差异和海拔差异,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高低海拔冬瓜杨不同性比格局的内在成因,为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预测冬瓜杨等雌雄异株植物种群数量和空间特征提供了参考依据.

    冬瓜杨径向生长气候响应适应特性

    不同光环境下洮河护岸林沙棘叶干重与叶面积、叶厚度间的关系

    唐玉瑞赵成章赵辉候刚...
    2745-2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功能性状之间的关联性是其提高自身空间资源利用能力的一种生境适应策略,反映了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途径和机制.本文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standardized major axis estimation,SMA)方法,对洮河护岸林全光、林隙、林冠下3种生境下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L.)叶干重与叶厚度、叶面积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植物群落的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光合有效辐射(PAR)逐渐降低,沙棘种群高度、郁闭度以及叶面积(LA)、叶厚度(LT)、叶干重(LDW)、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逐渐增加,比叶面积(SLA)逐渐减小;3种生境中沙棘的LDW与LA、LT呈现出不同的生长关系(P<0.05),全光环境沙棘LDW与LT、LA分别呈异速生长和等速生长关系,LDW的增加速度大于LT的生长速度,林隙中沙棘LDW与LA、LT均呈等速生长关系,林冠下沙棘LDW与LA、LT呈异速和等速生长关系,LA生长速率大于LDW的增加速率.生长在全光和林冠生境下的沙棘分别选择了小而薄和大而厚的叶片,体现了植物适应异质性光照环境的叶片功能性状投资权衡机制.

    光环境叶厚度叶大小异速生长沙棘洮河护岸林

    '赤霞珠'酿酒葡萄根颈和不同根系部位抗寒性比较

    陈仁伟张晓煜杨豫李芳红...
    2754-2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冻害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严重影响着西北内陆埋土防寒区酿酒葡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根颈部位于地上部和地下部的交界处,处于土壤和大气交界处,是营养与水分交流必经的通道.根颈部分在生长发育期间所受环境温度变化剧烈,对环境条件的变化较为敏感.本研究以宁夏贺兰山东麓主栽的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的根颈、一级侧根、二级侧根和须根为试材,并按形态学将各供试部位均分为上、中、下部进行抗寒性测定.模拟自然低温冷冻过程,测定其过冷却点、结冰点、相对电导率和根系含水率,并应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酿酒葡萄根颈部和不同根系部位的抗寒能力.结果 表明:供试材料不同部位间的抗寒能力有显著差异,根颈整体抗寒性最强,一级侧根上部抗寒能力强于二级侧根上部,一级侧根中部和下部与二级侧根对应部位的抗寒性相近而须根整体抗寒性最弱;根颈、一级侧根、二级侧根和须根基本表现为上部的抗寒能力最强,中部次之,而下部最弱;对供试根系聚类分析结果可分为三类,分别为抗寒性强的一级侧根上部和一级侧根中部,抗寒性居中的一级侧根下部、二级侧根上部、二级侧根中部、须根上部和须根中部,以及抗寒性弱的须根下部.研究结果对于酿酒葡萄根颈和根系越冬冻害监测、预警和防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赤霞珠根颈抗寒能力聚类分析半致死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