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江源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张超飞马素萍何晓波汪少勇...
    1665-1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年冻土区有机碳对气候变暖存在迅速而强烈的响应和反馈.基于长江源多年冻土区40个采样点的120份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源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0~10、10~20、20~30 cm层有机碳含量分别为8.00±4.95、7.65±5.21、7.28±5.00 g·kg-1;随海拔升高而增加,4400~4500、4500~4600、4600~4700、4700~4800、4800~4900、4900~5000、5000~5100、5100~5250 m 的 30 cm 以内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 3.25±0.43、3.67±1.88、7.76±4.77、7.62±3.24、6.78±3.28、7.85±4.94、11.61±4.31、11.48±4.73 g·kg-1;随纬度增加 而降低,33°~34°、34°~35°、35°~36°N的30 cm以内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9.47±4.44、3.42±2.04、4.21±1.58 g·kg-1.研究区0~10、10~20和20~30 cm 土层有机碳含量与年均NDVI、年均降水量以及土壤体积含水量、全氮、阳离子交换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年均气温及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P<0.01).土壤容重对0~10 cm 土层的有机碳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黏粒含量对0~10和10~20 cm 土层的有机碳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是影响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能够为准确模拟和估算长江源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碳储量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

    青藏高原长江源区多年冻土有机碳影响因素

    长白山区域森林主要树种迁移动态对气候变化的滞后响应

    张鹏翼梁宇马天啸刘波...
    1674-1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树种为了适应新的温度和降水格局,其分布边界可能会不断改变.本文通过耦合森林景观模型和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模拟了树种迁移过程,并量化了未来100年长白山森林主要树种的迁移速度.为了探讨树种迁移动态对气候变化的滞后效应,本研究将未来100年的气候变化变量(温度、降水)的动态变化具象化为在空间上的迁移速度,通过比较气候变化速度与气候变化驱动下的树种迁移速度,从而量化了长白山区域主要树种对气候变化的滞后性.结果表明:未来100年长白山区域的温度在纬向上向北的平均迁移速度为0.57 km·a-1,降水在纬向上向北的平均迁移速度为1.17 km·a-1.长白山区域臭冷杉(Abies niephirolepis)、色木槭(Acer mono)、枫桦(Betula costata)、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春榆(Ulmus davidiana var.japonica)的分布北界在未来 100年以1.17~9.05 m·a-1的速度向北扩张,枫桦、黑桦(Betula dahurica)、长白鱼鳞云杉(Picea jezoensis var.kom-arovii)、红松(Pinus koraiensis)、紫椴(Tilia amurensis)、春榆的分布南界以0.97~10.03 m·a-1的速度向南扩张.臭冷杉、色木槭、枫桦、胡桃楸、长白落叶松、黄檗和春榆的分布北界向北迁移的速度滞后于气候向北迁移的速度,枫桦、黑桦、长白鱼鳞云杉、红松、紫椴和春榆的分布南界向南扩张同样显示了对气候变化的滞后响应.

    森林景观模型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气候变化树种迁移滞后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光合有效辐射的垂直分布格局和季节动态

    李元宋亮莫雨轩谭正洪...
    1683-1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合有效辐射(PAR)是植物初级生产力的主要控制因子,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等都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不同群落层次(林冠上方77.7 m、乔木上层61.3 m、乔木中层24.3 m、乔木下层16m和幼灌层2m)、不同季节(雨季、旱季)PAR的变异特征,并结合混合线性模型解析了影响PAR分布特征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1)各层次PAR旱季和雨季的 日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最大值均出现在正午前后,且旱季PAR略大于雨季.(2)各层次PAR月最大值多出现在旱季的干热期(3-4月),最小值多出现在旱季的多雾期(11-2月).(3)各层PAR年总量分别为林冠上方7533.63 mol·m-2、乔木上层 5327.93 mol·m-2、乔木中层 1346.69 mol·m-2、乔木下层 1036.87 mol·m-2、幼灌层58.63 mol·m-2,旱季和雨季的占比接近.由于受到不同程度的遮挡,乔木上层、乔木中层、乔木下层和幼灌层的PAR年总量分别占全光照的70.72%、17.88%、13.76%和0.78%.(4)混合线性模型的结果表明,时间因素(时刻、季节)和空间因素(森林群落上一冠层的PAR)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群落内各层次的PAR.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中,PAR进入森林内部后随林冠深度的增加逐级递减,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光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类群.

    热带雨林光照林冠垂直梯度生境异质性

    凋落物对杉木幼苗存活及早期生长的机械效应

    罗航赵冲王正宁李梦琪...
    1691-1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凋落物覆盖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作用机制的研究多集中在物理作用和化感作用方面,机械作用机制尚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以杉木已萌发种子为对象,通过室内控制实验研究3种凋落物类型(杉木、木荷、杉木和木荷1∶ 1混合(简称混合凋落物,下同))和4个覆盖厚度(对照,0 g·m-2;浅层,200 g·m-2;中层,400 g·m-2;深层,800 g·m-2)模拟不同凋落物覆盖条件对杉木幼苗存活和早期生长的机械效应.结果表明:(1)凋落物覆盖对已萌发种子的出苗率具有抑制作用.幼苗30 d的存活率总体表现为浅层促进,深层抑制的规律.出苗90 d后,混合凋落物深层覆盖和木荷凋落物中层和深层覆盖下已无幼苗存活.杉木凋落物中层和深层覆盖下的90 d存活率显著小于对照.(2)地径生长在杉木和混合凋落物覆盖下表现为浅层促进,深层抑制规律.根长生长随凋落物覆盖厚度的增加而降低,茎长则随覆盖厚度的增加而增加.与对照相比,杉木凋落物覆盖对幼苗苗高有促进作用,木荷和混合凋落物覆盖对苗高无明显影响.(3)杉木凋落物对总生物量的覆盖作用表现为浅层促进,中层不影响,深层抑制;混合凋落物浅层覆盖对总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中层覆盖有抑制作用;木荷浅层凋落物覆盖对总生物量有显著抑制作用.(4)根生物量比和根冠比随着凋落物厚度的增长逐渐减低.与对照相比,3种类型凋落物覆盖后叶生物量比和光合与非光合组织生物量比都显著增加,但不同覆盖厚度之间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杉木凋落物浅层覆盖对粗壮度无显著影响,但中层和深层覆盖有显著抑制作用;木荷凋落物浅层覆盖对粗壮度有抑制作用.总体来看,凋落物机械作用对杉木幼苗生长的影响大小表现为:木荷凋落物>混合凋落物>杉木凋落物,即阔叶凋落物对杉木幼苗生长的影响最大.

    凋落物机械作用生物量早期生长

    控释复合肥和播种量对机械旱直播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袁嫚嫚孙义祥钟成虎王家宝...
    1700-17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机械旱直播下控释复合肥和播种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籼稻和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连续3年开展了田间大区试验研究.每个水稻品种分别设置3个处理:一次性施控释复合肥处理(OTA)、一次性施控释复合肥+增加播种量处理(OTA+S)和农民习惯施肥处理(FPP).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机械旱直播下供试籼稻和粳稻的2个控释复合肥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幅相近,平均分别为8.9%和8.8%;一次性施控释复合肥处理与增加播种量的一次性控释复合肥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同样,2个控释复合肥处理提高了水稻群体的成穗率、地上部和根生物量、根冠比、收获指数和单株生物量,但同种品种下这些指标在2个控释复合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一次性施控释复合肥处理比农民习惯施肥处理降低了水稻总氮素积累量,但显著增加了氮、磷、钾肥偏生产力.2个控释复合肥处理的净利润均高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其中OTA的净利润最高,籼稻OTA比FPP净利润增加了 41.1%,粳稻OTA比FPP净利润增加了 57.0%.因此,机械旱直播下一次性施控释复合肥可以促进水稻增产,节肥省工,提高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机械旱直播稻控释复合肥产量物质积累肥料偏生产力

    模拟氮沉降对凋落物早期混合分解中相互作用的影响

    张晓曦周雯星王丽洁刘楚波...
    1708-17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凋落物参与混合分解时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非加和效应",使混合物的实际分解速率偏离基于单种凋落物分解速率的预期,显著影响凋落物的分解和养分释放.然而,在全球氮沉降增加的背景下,环境中氮浓度的提高是否影响凋落物混合分解时的相互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油松、刺槐凋落物及其组成的混合凋落物为对象,分别在0(对照)、4、8和12gN·m-2·a-1水平的模拟氮沉降处理下进行150 dl的室内模拟分解.在试验结束后分离2种凋落物分别拟合分解过程,与单独分解条件下的分解过程比较,以研究氮沉降对参与混合分解时不同凋落物间彼此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照条件下,油松凋落物在混合分解中显著抑制了刺槐凋落物的分解和碳释放(P<0.05),4 g·m-2·a-1氮沉降处理使上述抑制消失,而8和12 g·m-2·a-1氮沉降处理则使上述抑制作用更为显著(P<0.05);(2)所有处理下刺槐凋落物均在分解前1~2个月时显著抑制了油松凋落物的氮释放(P<0.05),而前者的氮释放仅在8 g·m-2·a-1氮沉降处理下受到油松凋落物的抑制(P<0.05);(3)对照条件下油松凋落物显著抑制了刺槐凋落物的磷释放(P<0.05),而4~12 g·m-2·a-1氮沉降处理使上述抑制消失.(4)总体而言,早期分解中,轻度氮沉降有利于缓解凋落物混合分解时油松凋落物对刺槐凋落物分解以及养分释放的抑制,而中、重度氮沉降则倾向于加剧该负面效应,从而妨碍混交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氮添加非加和效应相互作用分解速率养分释放

    添加腐植酸与生化抑制剂尿素在黄土水稻栽培中施用效果

    肖富容李东坡薛妍宋玉超...
    1717-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添加腐植酸和生化抑制剂尿素肥料在黄土水稻栽培中的施用效果,可为黄土水田专用的新型高效稳定性增效尿素肥料配方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盆栽试验方式,以不施氮肥(CK)及单独施用尿素肥料(N)为对照,将腐植酸(H)、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和2-氯-6-三甲基吡啶(CP)及腐植酸与3种生化抑制剂分别组合添加至尿素肥料中,制成7种高效稳定性增效尿素肥料.相比尿素单独施用,腐植酸的添加能抑制土壤硝化作用,明显促进水稻生长,显著提高水稻稻谷产量、稻谷吸氮量,分别提高13.3%、21.7%,氮肥利用效率也有所提高(P<0.05).相较NBPT处理,腐植酸的添加未对尿素氮转化特征造成显著影响,但其协同作用能显著提高植株总吸氮量、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8.0%、9.3%.相较DMPP处理,腐植酸的添加能有效抑制生育前期土壤硝化作用,显著提高水稻生物产量7.3%.相较CP处理,腐植酸的添加有效抑制土壤硝化作用,但显著降低水稻稻谷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及农学效率,分别降低11.3%、11.3%、13.2%(P<0.05).结果表明,在黄土地区种植水稻,应首选腐植酸与DMPP结合配方制成新型高效稳定性增效尿素肥料,其次NBPT与腐植酸配合施用效果也较好,2种配方均有利于氮肥利用率的提高,而CP与腐植酸结合产生负效应,其效果明显不如单一添加CP的效果.

    水稻生物刺激素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氮肥利用率

    蜡蚧轮枝菌JMC-01粗毒素对桃蚜和小菜蛾4种酶活的影响

    柴军发赵雪怡张暄翊洪波...
    1726-1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开发蜡蚧轮枝菌的新型制剂防治蔬菜害虫,本实验利用乙酸乙酯提取蜡蚧轮枝菌JMC-01发酵8 d后的粗毒素,以无翅桃蚜和小菜蛾3龄幼虫为试虫,测定了粗毒素对试虫的室内毒力及处理后试虫体内解毒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羧酸酯酶(CarE)),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JMC-01粗毒素对桃蚜和小菜蛾的毒力分别高达94.25%和85.41%,LC50为37.62和43.42 mg·L-1;处理蚜虫后,CarE 活力为 0.81 U·mg-1 prot,AchE 活力为 0.1173 U·mg-1 prot,GST 活力为 22.52 U·mg-1 prot,POD 活性为 5.29 U·mg-1 prot;处理小菜蛾后,CarE、AchE、GST、POD 活性分别达0.85、0.1176、27.5和13.25 U·mg-1 prot.本试验通过研究蜡蚧轮枝菌JMC-01粗毒素对桃蚜和小菜蛾的毒力及体内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变化,进一步验证了粗毒素中含有天然的杀虫活性物质,为真菌生防制剂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思路.

    蜡蚧轮枝菌粗毒素致病性酶活

    低温寡照对菊花光合特性的影响与灾害指标的确定

    龙宇芸苏泽阳姜雨函张瑶...
    1731-1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低温寡照对菊花光合特性及荧光参数的影响,以菊花'红面'('Hongman')品种为试材,在Venlo温室开展环境控制试验.试验设计L16(21×42)正交试验,低温设计(13℃(昼温)/3℃(夜温)、16℃/6℃、19℃/9℃及22℃/12℃)4个水平,寡照设计(200和400 μmol·m-2·s-1)2个水平,以28℃/18℃、800 μmol·m-2·s-1为对照(CK),持续时间设置3、6、9和12d.测定不同处理叶片的细胞色素、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参数.结果表明:随着低温寡照交互程度的加深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片细胞色素含量降低;其中T4处理的叶绿素a、叶绿素b与类胡萝卜素下降幅度最大,比CK分别降低了 23.17%、42.39%和47.04%;光合参数中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光饱和点(LSP)、气孔限制值(Ls)等在T4处理下比CK下降了70.11%、60.31%和60.61%;而光补偿点(LCP)、暗呼吸速率(Rd)随低温寡照胁迫程度加剧和胁迫时间延长而升高,在T4处理下相较CK分别升高了 162.27%和211.95%;随着低温寡照程度加剧和胁迫时间的延长,最大量子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等指标显著下降,其中T4处理的Fv/Fm、qP、ΦPSⅠ分别较CK降低了 48.85%、27.17%和41.10%,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比CK高88.77%,说明随着低温寡照胁迫程度的加深和时间的延长,光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不可逆的伤害;构建了基于光合参数的低温寡照胁迫指数,确定了设施菊花花期的低温寡照胁迫气象指标.研究结果为设施多头菊'红面'的低温寡照气象灾害防御及设施环境优化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菊花低温寡照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气象灾害指标

    寒露林蛙繁殖期生境特征及影响其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

    夏昕李媛杨道德皮扬焱...
    1740-1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掌握野生动物的生境特征及生境选择性,对其种群及栖息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为中国特有种.2020年9-10月,在其模式标本产地——湖南阳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方法对其繁殖期生境特征和选择性进行了研究.共测量72个样方,记录了坡度、坡向、水温、植被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等13个生境因子,并利用生境喜好系数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寒露林蛙的生境选择性.结果表明:寒露林蛙生境特征偏好为地形平缓的半阴半阳坡,地表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较高,植被类型主要为水稻(Oryza sativa),喜好选择距离道路和居民点较远、水深较浅、水温较高、水体含氧量较高、水体pH值偏中性的水田产卵;地理因子、温度因子和水体因子是影响寒露林蛙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结合实地调查结果,建议加强寒露林蛙种群生态学研究、实施栖息地保护和修复措施、提高物种保护等级.

    生境特征生境选择寒露林蛙繁殖期湖南阳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