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砷输入对河口沉积物微生物厌氧发酵的影响

    高孟姗李永斌王少锋席一梅...
    2842-2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外源五价砷(arsenate,As(Ⅴ))输入对砷污染环境沉积物原位微生物厌氧发酵和群落结构影响,阐释As(Ⅴ)与砷污染河口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互作效应,本研究以辽宁省葫芦岛市某锌厂排污口下游高砷污染的五里河河口沉积物为对象,通过外源添加As(Ⅴ)(1、10、60mg·L-1)进行富集培养,测定产氢产酸、pH与碳源消耗等理化参数,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同时采用平板稀释涂布方法筛选高浓度As(Ⅴ)富集菌液中优势菌株。结果表明,富集培养过程中,所有处理组的砷形态都发生了转化,其中在60 mg·L-1外源As(Ⅴ)投加下,约43%的As(Ⅴ)转化为三价砷(tarsenite,As(Ⅲ));微生物群落组成自原始沉积物的11个门转为单一厚壁菌门(Firmicutes),优势菌属狭义梭菌属1(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占据优势生态位。自60 mg·L-1的As(Ⅴ)输入的富集菌群中,筛选分离出一株厌氧发酵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 CXL-1),该菌株具有较高的As(Ⅲ)耐受性(≥200 mg·L-1),并能利用葡萄糖发酵代谢产生有机酸和H2等发酵产物,为硫酸盐还原菌、产甲烷古菌等提供氢气和碳源。本研究结果可为砷污染环境微生物厌氧矿化修复提供参考。

    砷污染厌氧发酵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ClostridiumbutyricumCXL-1

    工农业废料在养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孙娜刘长风石亚楠陈希娟...
    2850-2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农业废料在去除养殖废水中污染物方面有一定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以养殖废水为对象,选用镁矿渣、铁矿渣和生物炭3种工农业废料,按体积比1∶1∶1混匀制成混合材料,然后将其与表层土壤按体积比0。75%、2%、5%和10%混合后填装柱体,在室内稳态饱和条件下进行土柱迁移实验。试验结果显示:养殖废水中污染物质的去除率与混合材料添加量呈正相关,总体上以5%~10%混合材料掺入量最佳。此时对总氮的去除率为29。89%,累计去除量达到21。95 mg·kg-1;对总磷的去除率为57。49%,累计去除量为15。03 mg·kg-1;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为18。08%,累计去除量为363。11 mg·kg-1;生化需氧量的去除率为38。52%,累计去除量为6。59 mg·kg-1;浊度的去除率达到19。22%,累计去除量为210。78 NTU。研究表明,以5%~10%混合材料与土壤混合,可有效去除污水中20%以上的污染物质,本研究可为养殖废水为主的面源污染拦截阻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工农业废料养殖废水动态迁移土壤过滤COD去除

    钙基胡敏酸改性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对镉污染的修复

    谭慧王少锋廉梅花曾祥峰...
    2859-2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炭是修复Cd污染土壤的常用材料,但效率总体不高。为提高生物炭对Cd2+的吸附性能,采用稻杆生物炭作为原材料,通过负载Ca2+和胡敏酸氧化浸渍对其进行活化改性,制备钙基胡敏酸改性生物炭材料。采用扫描电镜及能谱(SEM-EDS)、红外光谱(FTIR)、光电子能谱(XPS)对材料进行表征,并通过吸附实验和盆栽实验,探究钙基胡敏酸改性生物炭对Cd2+的吸附固定性能和机理。结果表明:(1)生物炭与胡敏酸质量比为1∶1,碱性石灰水中Ca2+浓度为1。5 g·L-1的改性生物炭(RHB1-1)对Cd2+的吸附性能最佳,最大吸附容量为74。46 mg·g-1,较改性前提高了 61%;(2)钙基胡敏酸改性生物炭的表面酸性含氧官能团显著增加,并且新生成了游离态羟基,通过配位螯合、络合共离子交换作用,从而高效吸附Cd2+,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3)钙基胡敏酸改性生物炭能够吸附固定土壤中Cd2+,促进Cd2+由酸可提取态转化为残渣态,降低了土壤Cd2+的生物有效性。

    生物炭胡敏酸Ca2+Cd2+

    活化铁尾砂硅-纳米硒复合营养液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赵祥张晓蓉巩宗强苏丹...
    2871-2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制备一种铁尾砂硅-纳米硒复合营养液,为促进水稻生长和硒吸收利用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以稻花香2号为研究对象,开展两因素实验,设置4个硅水平(0、300、600、900 g·hm-2)和4个纳米硒水平(0、18。75、37。5、56。25 g·hm-2),另设亚硒酸钠组(硒37。5 g·hm-2+硅600 g·hm-2)作为对照组,探究营养液中硅、纳米硒水平对水稻幼苗生长及富硒的影响,明确最优硅-硒配比,阐明硅对水稻幼苗富硒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相较于单硒或单硅的处理组,硅-硒配施对水稻生长有一定协同作用,硅元素通过提高水稻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进而影响水稻幼苗生长。响应曲面法结果表明,营养液中硅水平600 g·hm-2、纳米硒水平37。5 g·hm-2时,水稻幼苗生长显著优于其他处理组,株高、根冠比分别较施用亚硒酸钠处理组增长了 9。9%和5。3%;根、茎、叶硒含量分别增加了 41。4%、32。4%和42。3%。

    纳米硒营养液铁尾砂水稻幼苗酶活硒含量

    不同选冶固废材料对土壤重金属稳定化效果的影响

    白旭琴贾春云刘长风韩秀云...
    2881-2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碱性工业废渣已经广泛应用于土壤重金属修复,经复配、加工、改性后可稳定化土壤中的重金属,从而降低重金属的毒性。本文探究了高炉渣(FG)和铁尾砂(T)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稳定化效果,并结合SEM-EDS和XRD等手段揭示土壤中重金属的钝化机制。高炉渣材料水洗和高温煅烧后获得产品WFG和HFG;铁尾砂高温煅烧后获得产品HT。结果表明:稳定化材料施加显著提高土壤pH,电导率值变化不显著,稳定40 d后,土壤pH有所下降;土壤DTPA提取态Cd、Pb、Zn含量均下降,HFG-10%处理对Cd和Zn的稳定化效果最佳,稳定化率分别为66。04%和92。21%,HT-10%对Pb的稳定化效果最佳,稳定化率为69。67%;施加稳定化材料导致土壤重金属残渣态和可还原态含量随时间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生态风险指数表明,施加10%高炉渣材料(FG、WFG、HFG)后土壤中Cd、Pb、Zn的风险指数下降了一个等级。总的来说,HFG-10%处理对土壤中Cd、Pb、Zn的稳定化效果最好,重金属钝化机制主要包括表面吸附和络合反应。

    高炉渣铁尾砂土壤重金属稳定化机制

    互花米草治理工程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上海南汇边滩为例

    龚吕胡阳李贲宋远昊...
    2892-29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花米草是中国海岸带典型的入侵植物,清除互花米草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海岸带生态修复任务。刈割+翻耕是当前互花米草治理的主要方法之一。为评估该方法对滨海盐沼生态系统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本研究于2021-2022年9-12月,即南汇边滩生态修复工程开展互花米草物理治理前后的两年间对工程区域内12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与沉积物理化指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两年间共鉴定出22种大型底栖动物,隶属于3门5纲12目19科;工程后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密度、生物量、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Chao1指数较工程前均显著增加;在群落组成方面,多毛纲、双壳纲与软甲纲动物占比提升,腹足纲与昆虫纲动物的占比则呈减少趋势;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与相似性分析(Anosim)结果显示,工程前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优势种由工程前的绯拟沼螺、尖锥拟蟹守螺和背蚓虫,变为工程后的拟沼螺、绯拟沼螺、背蚓虫、中国绿螂和尖锥拟蟹守螺;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互花米草治理工程之后沉积物盐度、含水率等理化因子的改变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互花米草生态修复大型底栖动物沉积物理化因子

    铜绿假单胞菌SQ6开放式发酵生产鼠李糖

    马信张阳修建龙白雪...
    2901-29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降低发酵成本,提高微生物采油效率,本研究开展了采油功能菌SQ6(鼠李糖脂产生菌)的开放式发酵探索研究。考察了菌株SQ6在常规发酵和开放式发酵方式不同温度下的生长、鼠李糖脂产量、表面张力及乳化指数等参数,采用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分析了鼠李糖脂产物同系物组成,高通量测序分析了开放式发酵的细菌群落结构和杂菌率。结果表明:菌株SQ6最高生长温度是45℃,能够合成大量鼠李糖脂的最高温度是40℃;开放式发酵产量最高、杂菌率最低的发酵温度是37℃,鼠李糖脂产量达到7050。1 mg·L-1,仅比常规发酵的10513。2 mg·L-1降低了 33%,杂菌率最低,达到3。13%;针对SQ6菌株,高温发酵并没有更好的杂菌抑制效果并且降低了鼠李糖脂产量,发酵产物结构显示产物以单鼠李糖脂为主,占比达到96。1%。高浓度单鼠李糖脂的合成可能是中温条件下开放式发酵具有较好杂菌抑制率的主要原因。菌株SQ6是一株具有较大开放式发酵潜力的采油功能菌。

    铜绿假单胞菌开放式发酵鼠李糖脂杂菌抑制率

    细菌残体对趋触效应介导的细菌迁移行为的影响

    卢恩陈希娟石亚楠杨新瑶...
    2908-2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菌能够沿着液相中和固相上污染物的浓度梯度进行运动,进而达到降解污染物的目的,其中细菌在固相上的运动称为趋触效应,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至关重要。而土壤胶体则会通过影响有机污染物的固液分配比例影响趋触效应。本研究选取对萘具有化学响应的假单胞菌5RL(Pf5RL)为目标细菌,以其残体为土壤胶体代表,通过迁移实验探究细菌残体对趋触效应作用下Pf5RL迁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菌残体在石英砂中可稳定存在,Pf5RL及萘均对其迁移行为无影响,其最大穿出相对浓度(max C/C0)均约为0。6;细菌残体的存在却会阻碍Pf5RL迁移,使max C/C0由0。97±0。02降低至0。75±0。01;主要是因为细菌残体提高了静电引力,增加了 Pf5RL在细菌残体上的附着;萘也会阻碍Pf5RL迁移,主要是因为石英砂对萘的吸附产生了近表面趋化性及趋触性,使max C/C0由0。97±0。02降低至0。75±0。04;在萘存在的情况下,细菌残体则会通过增加萘的吸附位点增强近表面趋化性及趋触性,从而进一步阻碍Pf5RL迁移,使max C/C0由0。75±0。04进一步降低至0。50±0。03。细菌残体在有机污染物介导的趋触和趋化效应上有很重要的作用,是影响原位细菌降解动物粪便和再生水带来的土壤有机污染物的重要影响因素。

    细菌细菌残体趋触效应近表面趋化性迁移

    阿莫西林对厚壁菌门微生物生长及代谢的影响

    陈文悦李伟明李波涛廉梅花...
    2917-2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生素污染对微生物生态造成严重影响。发酵是厌氧条件下的重要生物过程,但其对于抗生素污染的响应仍有待研究。本研究以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阿莫西林为例,探究了不同浓度抗生素对两种厚壁菌门产芽孢微生物——丁酸梭菌和凝结芽孢杆菌发酵代谢的影响,主要关注两株菌发酵过程中生长曲线、碳源消耗、有机酸产量和pH的变化。结果表明:阿莫西林对丁酸梭菌和凝结芽孢杆菌的生长和碳源消耗均有抑制作用,对细菌形态的影响较小,50 mg·L-1阿莫西林使丁酸梭菌停止生长,而凝结芽孢杆菌在培养24 h后可继续生长。在有机酸代谢方面,阿莫西林对凝结芽孢杆菌影响更为显著。两株菌的丁酸、甲酸、乳酸和乙酸生产均受到抑制,但在添加低浓度(1 mg·L-1)阿莫西林时,凝结芽孢杆菌的乳酸产量显著提高。

    丁酸梭菌凝结芽孢杆菌抗生素发酵代谢

    导语

    贾永锋
    前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