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文
水文

邓坚

双月刊

1000-0852

J.hyd@mwr.gov.cn

010-63203599,63204529

100053

北京宣武区白广路二条2号

水文/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Hydr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的专业技术性刊物,是我国地球物理学类和水利工程类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水文》杂志的报道范围是:水文水资源基础理论研究,水文站网规划设计,水文测验技术,水文资料处理与服务,水文水资源分析计算,水文情报预报,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质监测与预测,新技术在水文水资源方面的应用,测验仪器设备的研制,国内外水文水资源科技进展综述、信息和动态等。其读者对象是:从事水文水资源工作的广大科技人员、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有关大专院校的师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极值降水对雄安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影响研究

    黄薇鲁帆孔凡哲朱厚华...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径流总量控制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重要控制目标之一.为研究极值降水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影响,首先对雄安新区雄县、容城、安新三个站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进行推求,分析设计降雨量与控制率的关系并对雄安新区雨水径流源头控制效果分区进行验证,再利用广义帕累托分布和轮廓似然法估计3个站点不同重现期的降水值以分析极值降水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关系.结果表明:设计降雨量随着控制率增大而增大且设计降雨量增大速度高于控制率的速度,雄安新区雨水径流源头控制效果处于中量低率区;一年里超过设计降雨量的日数在0~10d范围内且2d概率最大;对应一定设计降雨量值每年的控制率会随降水丰枯、极值降水的日数量级的变化而变化;极值降水发生极有可能造成年控制率低于设计值,控制率还受超设计降雨量降水的日数、年降水总量的影响;极值降水虽然发生的日数少但是对排放量的贡献率大,并且随着极值降水重现期增加对控制效果的削弱影响增大;极值降水的日内降水分布不均匀,有可能造成低影响开发(LID)措施达不到设计目标.

    雄安新区极值降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广义帕累托分布轮廓似然估计

    成都黏土降雨入渗规律研究

    周根郯
    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都黏土作为一种典型的膨胀土,具有很强的水敏性,其降雨入渗规律较复杂.结合现场试验和数值计算结果,分析不同降雨条件下的降雨入渗规律.研究表明:降雨入渗深度范围内大部为非饱和区,降雨入渗深度主要受降雨时长、孔隙率和基质吸力控制,降雨入渗饱和深度主要受降雨强度、孔隙率和饱和渗透系数控制,成都地区单日降雨情况下,降雨入渗深度小于0.6m,饱和入渗区深度小于0.2m.

    成都黏土降雨入渗膨胀土数值模拟SEEP

    基于地形指数的混合产流关键土壤变量空间离散方法及其空间尺度效应

    王维刘佳王洋胡春歧...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下垫面作为产流过程发生的载体,其空间异质性表达会极大的制约流域水文模型的模拟效果.河北雨洪模型作为我国北方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混合产流的代表性流域水文模型,对关键土壤变量的处理方法(即以土壤蓄水容量和下渗能力分布曲线概化流域分布的空间异质性),使其难以发展为基于网格的概念性分布式模型.研究基于TOPMODEL中的地形指数概念,提出了一种实现土壤蓄水容量与下渗能力在空间网格上的离散方法,并进一步探讨在中小流域不同空间网格尺度下的洪水模拟表现.结果表明,采用该混合产流结构可以较好的再现历史典型洪水,但随着空间分辨率的降低,关键土壤变量的空间离散效果及最终的径流模拟结果可能会存在失真情况,需要依据流域面积进一步确定分布式模型的最佳空间尺度.研究为概念性水文模型产流结构移植以及混合产流关键土壤变量的空间合理表达提供了新的思路.

    混合产流空间离散空间尺度效应河北雨洪模型概念性分布式地形指数土壤下渗能力土壤蓄水容量

    甘肃省黄河流域典型灌区耗水系数试验研究

    王汉卿王海荣
    21-2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甘肃省黄河流域为研究区,选择洮河自流引水灌区洮惠渠、泾河自流引水加井灌区泾河南干渠、内陆河高扬程景电灌区,进行引退水量、土壤含水量、农作物生长监测,采用"引排差"与"VSMB模型"相结合方法开展典型灌区耗水系数试验研究.通过监测试验基本掌握典型灌区灌溉引、排关系,计算得出甘肃省黄河流域灌区耗水系数.研究成果可为其它相似灌区的农业耗水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今后黄河流域和甘肃省水资源公报编制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典型灌区典型地块引排差法VSMB模型耗水系数黄河流域甘肃省

    基于极值与洪量相结合的蓄洪区启用方式探讨

    贲鹏李京兵虞邦义胡余忠...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行蓄洪区启用时间和超额洪量出现时间不匹配导致的分洪效果不理想问题,需对行蓄洪区启用控制方式进行优化.以蒙洼蓄洪区为例,基于淮河王家坝断面洪水过程特点和河道洪水演进规律,分析王家坝特征时段洪量与最高水位关系,提出最大3d洪量与极值相结合的蒙洼蓄洪区运用控制方法.构建淮河干流淮滨至鲁台子段河道一维与行蓄洪区二维耦合的水动力数学模型,对蒙洼蓄洪区调度进行情景模拟.探讨蒙洼蓄洪区启用控制方法,采用2003年和2007年等实测洪水过程对蓄洪区洪量与极值相结合的运用控制方法进行效果分析与优化.结果表明,蒙洼蓄洪区按照王家坝3d洪量特征时段的初始时刻启用效果最佳,实际调度中,蒙洼蓄洪区综合考虑最大3d洪量第1d和控制水位作为启用条件,可以得到较好的分洪效果.

    王家坝蓄洪区洪水调度耦合模型极值与洪量蒙洼蓄洪区

    江苏水文基本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量化计算方法

    唐春生李聂贵李刚蒋新新...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已经建立的由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为框架的江苏水文基本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以客观评价为主、主观评价为辅的原则,对16个二级评价指标的主要内涵、评价标准和计算方法进行细化量化,着重分析阐述水情监测控制率、基础设施达标率、服务产品合格率、人才结构达标率4个关键性二级指标量化计算方法.

    水文基本现代化评价指标模型方案

    基于联合改进人工蜂群及K均值聚类算法的洪水分类研究

    尤烽骅余玉聪刘招刘宇...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引入一种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算法的K均值聚类算法,利用人工蜂群算法优化K均值聚类算法的聚类中心,消除K均值聚类算法因初始聚类中心随机性造成的影响和陷入局部最优解的可能;以金沙江流域下游的寸滩站为研究对象进行洪水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算法的K均值聚类算法得到的分类结果更加准确合理,并且通过判别分析,进一步说明该算法用于解决洪水分类实际问题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人工蜂群算法K均值聚类算法洪水分类金沙江流域

    WRF-Hydro模型在典型中小流域的日径流模拟研究

    刘洪波菅浩然孙明坤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一代蓄满超渗结合的水文气象模型WRF-Hydro可在陆面模式基础上进行精细的水文模拟.然而利用它进行日径流模拟的研究并不充足.将WRF-Hydro应用于半湿润的陈河流域和湿润的屯溪流域,并结合新安江模型以探索其在中小流域中的径流模拟能力,为流域的径流模拟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WRF-Hydro在屯溪日径流模拟表现较好,在陈河表现一般.虽然高估屯溪2014的洪峰,但整体表现较好,NSE与新安江模型相当或稍弱;在陈河,WRF-Hydro只在降水或径流较大的年份中表现较好,此时NSE稍弱于新安江模型.WRF-Hydro的表现与降雨径流关系的非线性程度有关,当降水或径流较小时模型表现可能不理想,这说明其计算超渗径流的机制仍需改进.该模型在湿润地区有较好的应用潜力;而应用在半湿润地区,可能需要更高质量的输入数据.

    WRF-Hydro模型日径流模拟半湿润地区湿润地区中小流域新安江模型

    基于Gabor滤波和霍夫变换的鄱阳湖流向提取

    彭文杰况润元赵艳福李梅梅...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水在遥感影像中的纹理特征包含了水体的流向信息.以鄱阳湖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8 OLI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Gabor滤波器和霍夫变换提取水体流向的方法:通过Gabor滤波对影像中的纹理特征进行增强处理,并基于灰度共生矩阵对纹理进行定量分析.然后对处理后的图像进行霍夫变换提取出水体的流向信息.结果表明:对比同时期现场实测的湖流数据,该方法对鄱阳湖流场的提取具有较好的效果.

    水体流向Gabor滤波灰度共生矩阵纹理霍夫变换

    长江源区典型流域冻土温湿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常福宣覃自成程卫帅何晓波...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长江源区典型流域观测数据,对冻土温度和湿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温湿度随埋深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浅层土温对气温响应快,时间上有明显昼夜变化,空间上向下传导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垂向传导速率为3~4h/10cm;深层土温与气温相关性较弱.气温对土壤湿度的影响主要在于土温变化影响冻土冻融过程,在冻融期土壤湿度变化迅速.降水和蒸散发主要影响表层土壤以及下渗过程.分析发现在40~50cm左右有明显分层,上层土壤在暖季由于冻土溶解加上降雨增大水分迅速饱和成为饱和带,饱和湿度为0.4;下层则为非饱和带;而40cm正是当地植被根系的深度.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气温升高将引起土壤温度升高,冻土溶解期变长,从而引起流域水循环发生变化,对流域植被和生态环境也会产生影响.

    长江源区冻土土壤温度土壤湿度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