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物多样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马克平

双月刊

1005-0094

biodiversity@ibcas.ac.cn

010-62836137

100093

北京香山南辛村20号

生物多样性/Journal Biodiversity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栏目有综述,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管理,资料库等。曾获2000年度中科院优秀期刊三等奖,98年度生物类影响因子第4各,99年度生物类影响因子第9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植物迁地保护若干问题的讨论

    陈进杨玺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迁地保护将是正在建设的国家植物园体系的核心任务,然而,有关植物迁地保护在植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地位与作用、我国植物迁地保护的目标应该如何确立等诸多问题尚待讨论。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简要回顾了植物迁地保护的发展历史、过去40年国内外植物迁地保护取得的成绩,澄清了人们对植物迁地保护工作的一些疑虑;结合《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和即将发布的《支持<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实施的植物保护相关的自愿补充行动》,提出我国植物迁地保护的目标应该为"对所有受威胁植物实施有效的迁地保护,包括保护其遗传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植物迁地保护国家植物园体系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迁地保护目标

    迁地保护应当具有明确的灵活性

    刘夙杜诚胡永红
    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期的新闻报道中提到国家植物园体系"逐步实现中国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全部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得到迁地保护"的建设目标引发了质疑。实际上,《中国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明确了更为实际的目标,包括到2025年设立5个左右国家植物园,实现7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得到迁地保护;到2035年设立10个左右国家植物园,实现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得到有效迁地保护。植物园体系应当建立明确的迁地保护分级标准,即使在迁地栽培无法达到最高级别的保护标准时,仍可视为某种较低级别的迁地保护。迁地保护工作应与中国植物园体系有机结合,包括国家植物园、地区优秀植物园和地方植物园。通过全国植物引种数据联网共享的可能性,区域性和基层植物园可参与到迁地保护工作中,共同承担任务份额。迁地保护与就地保护、引种驯化并非对立的关系。就地保护优于迁地保护,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迁地保护和引种驯化并非绝对对立,可实现既保护又开发的目标。总体而言,未来迁地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建立清晰的分级标准和数据网络,以明确迁地保护与其他保护形式的关系,实现明确的灵活性。

    国家植物园体系迁地保护灵活性

    迁地保护:从植物活体保存到种子库

    张志翔尚策
    12-13页

    质疑关于野生本土植物85%的迁地保护目标

    刘华杰
    14-17页

    关于植物园迁地保护目标的思考

    任海
    18-20页

    浙江百山祖25 ha亚热带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群落组成与结构特征

    刘啸林吴友贵张敏华陈小荣...
    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百山祖常绿林是亚热带中高海拔地区保存较好的森林类型,群落结构复杂。本研究以百山祖25 ha亚热带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简称百山祖样地)为平台,对样地内胸径(DBH)≥1cm的所有木本植物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了其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样地内DBH≥ 1 cm的木本植物独立个体有210,556株,分属43科85属163种。热带分布的科(20个)多于温带分布的科(17个),但在属水平上以温带性质为主(温带分布的属为47个,热带分布的属为33个)。常绿树种有90种,占总树种数的55。21%。样地内稀有种和偶见种分别占所有物种数的35。58%和25。77%。重要值≥ 1%的物种共有25个,分别占样地总个体数和总胸高断面积的85。84%和91。18%。重要值最大的3个物种分别是鹿角杜鹃(Rhododendron latoucheae)、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样地内所有个体的平均胸径为5。26 cm,整体径级分布呈倒"J"型,小径级个体较多,群落更新良好。样地内优势种在1-100 m尺度上呈聚集分布,且不同优势种表现出不同的生境偏好。本文可为后续开展亚热带中高海拔地带常绿林群落构建及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研究提供科学基础。

    百山祖自然保护区森林动态监测样地植物区系组成中高海拔常绿林群落结构

    土壤类型和地下水埋深对黄河三角洲典型盐沼植物群落空间分异的影响

    张乃鹏梁洪儒张焱孙超...
    3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对黄河口盐沼和贝壳堤盐沼植被带状分布序列分异的水盐耦合机制仍不清楚。为了更好地保护与利用黄河三角洲典型盐沼生态系统,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7种常见植物组成的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温室模拟控制实验,探究了两种常见土壤类型(贝壳砂土壤和滨海潮土)和8个地下水埋深水平(10 cm、20 cm、30 cm、40 cm、50 cm、60 cm、70 cm和80 cm)对实验群落特征和表层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滨海潮土相比,贝壳砂土壤能维持更高的植物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植物丰富度在贝壳砂土壤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呈单峰变化,而在滨海潮土无显著变化;(2)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加,贝壳砂土壤植物群落由盐生群落逐步变为中旱生植物群落类型,而滨海潮土始终为盐生植物群落类型;(3)贝壳砂土壤表层含水量显著低于滨海潮土,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贝壳砂土壤表层含水量呈"凹"型变化,而滨海潮土表层含水量呈线性递减变化;(4)滨海潮土表层含盐量显著高于贝壳砂土壤,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贝壳砂土壤表层含盐量呈双峰变化,而滨海潮土无明显变化。综上所述,不同土壤类型和地下水埋深决定了不同的水盐运移规律,从而产生了不同生境类型,这是黄河三角洲典型盐沼——黄河口湿地和贝壳堤湿地植物群落分异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的主要机制。

    滨海湿地贝壳砂土壤滨海潮土土壤水盐运移植物多样性

    中国芦苇沼泽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

    孟敬慈王国栋曹光兰胡楠林...
    4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大尺度物种丰富度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一直是生态学及生物地理学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其对于预测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的响应和制定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保护方案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全国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野外调查数据,结合气候、地理、土壤等环境因子,探讨了中国芦苇沼泽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中国的芦苇沼泽植物物种丰富度总体表现为亚热带湿润区和温带湿润半湿润区较高,青藏高原区、温带干旱半干旱区和滨海区较低的特点;(2)芦苇沼泽植物物种丰富度与年降水、土壤有机碳、土壤总氮、纬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年均温、最冷月最低温、土壤pH值、海拔之间表现为显著负相关;(3)土壤因子特别是土壤pH值是影响芦苇沼泽植物物种丰富度的最主要因素,其次分别为淹水状况、气候因子和地理因子;(4)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土壤因子、淹水状况和气候因子直接影响植物物种丰富度,而地理因子通过调控土壤因子、淹水状况与气候因子间接影响植物物种丰富度。总体而言,中国芦苇沼泽植物物种丰富度具有空间异质性,其分布格局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土壤因子是影响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的关键环境因素。

    物种丰富度芦苇沼泽分布格局土壤因子

    上海城市公园苔藓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吴相獐雷富民单壹壹于晶...
    5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苔藓植物是公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成分,但因其体型小、难以鉴定等,容易被人们所忽略,因此对其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也相对薄弱。本文基于文献资料和生态调查数据,整合上海市中心城区和郊区共35个样点的苔藓植物名录,应用聚类分析对公园进行分组,比较了市区和郊区两个区域的苔藓植物相似性;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及层次分割的方法,定量研究环境因子与城市公园苔藓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关系。结果表明,35个公园共有苔藓植物34科74属164种,包括苔类7科8属9种、藓类27科66属155种,其中有12种中国特有种和4种近危种。根据聚类分析结果,35个公园可划分为两组,主要与人口密度、与市中心距离、与主干道距离及公园面积等因素有关。市区和郊区两个区域的科、属、种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94、0。89和0。30,表明两个区域的物种组成各有特点。层次分割结果显示,环境因子对城市公园苔藓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解释率从高到低分别为人口密度、公园年龄、与市中心距离、与主干道距离、森林覆盖率、湖泊覆盖率及公园面积。整体上,上海城市公园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较高,而且市区公园和郊区公园物种组成存在一定差异,两个区域对于苔藓植物多样性保护都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揭示了人口密度、与主干道距离和森林覆盖率等不同环境因子对城市公园苔藓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有助于对城市苔藓植物多样性的全面认识,促进城市生态系统及苔藓植物多样性的保护。

    苔藓植物生物多样性城市公园聚类分析典范对应分析

    基于红外相机的黔金丝猴及其同域分布物种种间关联

    黄小龙蒙秉顺李海波冉伟...
    6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种间关系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研究物种演化和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掌握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与其所在群落物种的种间生态学关系对黔金丝猴的综合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2017-2022年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运用空间关联方法构建黔金丝猴地栖鸟兽关联网络,探讨了黔金丝猴在群落中的生态学作用及其保护问题。结果表明:(1)黔金丝猴与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食蟹獴(Herpestes urva)、马来豪猪(Hystrix brachyura)、猪獾(Arctonyx collaris)、野猪(Sus scrofa)、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和小麂(Muntiacus reevesi)存在空间关联,其所处群落的物种组成与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较为相似。(2)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没有捕食黔金丝猴的地栖性天敌。(3)黔金丝猴与中华鬣羚、食蟹獴、马来豪猪、野猪、小麂和勺鸡存在竞争生态学关系,这些物种种群的过度增长可能会排挤黔金丝猴的生存空间,抑制黔金丝猴种群的增长。(4)黔金丝猴能够从藏酋猴和红腹角雉的存在中获利,对二者的有效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黔金丝猴的生存。(5)对黔金丝猴的有效保护有助于猪獾和红腹角雉的生存,也更有利于维持群落的稳定。本研究从空间角度初步探讨了黔金丝猴的种间生态学关系,研究发现,黔金丝猴不仅从群落中获益,也具有维持群落稳定的重要作用。在未来的保护和管理中,加强对黔金丝猴的单物种保护措施的同时,应强化多物种的综合平衡保护措施。

    种间关系空间关联黔金丝猴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