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物多样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马克平

双月刊

1005-0094

biodiversity@ibcas.ac.cn

010-62836137

100093

北京香山南辛村20号

生物多样性/Journal Biodiversity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栏目有综述,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管理,资料库等。曾获2000年度中科院优秀期刊三等奖,98年度生物类影响因子第4各,99年度生物类影响因子第9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TC-YOLO模型的北京珍稀鸟类识别方法

    李柏灿张军国张长春王丽凤...
    12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京地区珍稀鸟类的保护对维护当地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自动识别鸟类成为鸟类调查保护的重要手段。实际鸟类图像存在背景复杂以及相近科属鸟类具有外观相似等特点,导致模型识别精度不佳。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TC-YOLO模型的鸟类识别方法。首先,为解决鸟类识别中复杂背景导致的漏检问题,本文方法结合CARAFE(content-aware reassembly of features)机制,自适应生成不同特征点所对应的上采样核,在更大的感受野内聚合上下文语义信息,有效聚焦鸟类前景区域。其次,为解决鸟类识别中相似外观导致的误检问题,本文方法引入TSCODE(task-specific context decoupling)解耦定位和分类任务,通过获取多层级特征图的信息以回归目标边界,并利用包含底层纹理和高层语义的特征进行物种分类,进而提高模型的鸟类识别精度。最后,本文开展对比实验以验证模型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TC-YOLO模型的平均精度均值在包含北京地区28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的自建数据集Beijing-28和鸟类公开数据集CUB200-2011上分别达到78。7%和75。3%,均优于已有方法,而且在公开数据集MS COCO上验证了TC-YOLO模型拥有较强的泛化性。本文提出的TC-YOLO模型对背景复杂或外观相似的鸟类图像都能有效识别,漏检率和误检率较低,能够为鸟类保护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珍稀鸟类图像识别YOLOv5s上采样解耦头

    中国海洋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和热点:物种分布模型及其应用

    董云伟鲍梦幻程娇陈义永...
    138-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生物地理学是研究海洋生物地理分布时空格局、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结构稳定以及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物种分布模型是研究物种地理分布变化的重要手段,其发展对于海洋生物地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综述了中国海洋生物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提供了物种分布模型的定义、类型、发展历程及相关重要数据库;整理分析了中国海洋生物地理学研究中的部分热点问题,主要涉及全球变化下海洋生物分布区变化、海洋生物谱系地理结构、海洋生物入侵、种群连通性、海洋保护规划、海洋生态修复、海洋生物对极端环境适应、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和海水养殖规划等。本文同时对海洋生物地理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强调了改进物种分布模型的重要性,提出要强化环境和生物数据库建设,加强海洋生物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等。本综述对于今后我国海洋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尤其是物种分布模型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海洋生物分布生物地理区划相关模型机理模型全球变化生物地理学

    基于传感器标记的野生动物追踪技术在中国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鲁彬悦李坤王晨溪李晟...
    169-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动物的标记、定位与追踪是研究其空间运动的重要途径。自20世纪80年代起,以动物个体佩戴的传感器为核心的野生动物追踪技术被引入我国,广泛用于野生动物行为与生态研究。为全面地了解中国野生动物追踪技术的应用现状,本研究系统检索了 1970-2022年间在中国开展的野生动物追踪研究论文,统计并汇总了基于传感器的追踪技术类别、应用动物类群、研究领域及研究地点等信息。本研究共收集到论文519篇,涵盖了分属7纲32目的共计185个物种。动物追踪研究地点覆盖我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其中最为集中的区域主要包括青藏高原东缘及周边山地、长江中下游区域、华东至华南沿海以及东北地区。所使用的技术类别包括5类:无线电遥测(RT)技术(占总研究数量的47。7%)、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3。2%)、光敏全球定位传感器(GLS)技术(0。6%)、基于Argos系统(ASS)的卫星追踪技术(9。3%)、基于全球定位导航系统(GNSS)的卫星追踪技术(39。3%)。在各类技术中,甚高频(VHF)RT技术是我国使用历史较长、数量较大的技术;ASS和GNSS技术引入较晚,但增长迅速,其中GNSS技术在近5年来已经成为应用最多的技术。RT技术在大中型哺乳动物、小型哺乳动物、陆禽鸟类以及两栖、爬行动物追踪中应用最多,游禽与涉禽鸟类的追踪以GNSS技术为主,鱼类追踪研究中ASS技术应用较多,而无脊椎动物的追踪研究则主要使用RFID技术。不同的研究领域中所使用的技术类别存在差异,其中迁徙研究主要应用GNSS和ASS卫星追踪技术。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基于传感器的野生动物标记、定位与追踪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规模正在快速扩大,标记动物数量、累积数据量快速增加。今后,中国的野生动物追踪研究应进一步扩展研究深度和广度,加强多学科合作与技术创新,倡导并推动数据共享与合作,并进一步推动国产追踪设备及技术的研发与完善,从而为我国野生动物生态研究与资源保护管理提供可靠的科学支持。

    动物追踪无线电遥测卫星追踪野生动物监测运动生态学

    《生物多样性》投稿须知

    后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