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物多样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马克平

双月刊

1005-0094

biodiversity@ibcas.ac.cn

010-62836137

100093

北京香山南辛村20号

生物多样性/Journal Biodiversity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栏目有综述,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管理,资料库等。曾获2000年度中科院优秀期刊三等奖,98年度生物类影响因子第4各,99年度生物类影响因子第9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种基于公众科学数据的区域性鸟类多样性评价方法

    顾燚芸薛嘉祈高金会谢心仪...
    133-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鸟类是理想的生物多样性指示类群。中国观鸟记录中心(以下简称"记录中心")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鸟类监测公众科学数据平台,其记录覆盖94%的全国鸟种和94。3%的县级行政区。本研究基于公众科学数据,参考《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HJ 623-2011)中的受胁物种丰富度指数,构建了鸟类丰富度指数(RBA)和珍稀濒危鸟类丰富度指数(RTB_A),继而提出一种对区域鸟类多样性进行评价的新方法。本研究计算了自2014年起,各省级、地级、县级行政区(不含市辖区)每年在记录中心的累积记录鸟种数对官方发布鸟种数的覆盖率和省级行政区记录的累积珍稀濒危鸟种数对官方发布数据的覆盖率,并计算了自2018年起各级行政区每年的RB_A和RTB_A,以了解各地鸟类丰富度指数的逐年变化情况,并分析记录中心数据集的发展趋势和两个指数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记录中心数据对全国各级行政区的鸟种覆盖率自2014年起逐年增加,在2023年分别有94。1%的省级、59。0%的地级和49。0%的县级行政区(不含市辖区)的鸟种覆盖率超过90%;记录中心的累积珍稀濒危鸟种数据在省级行政区的覆盖率亦呈上升趋势,但略低于所有鸟种覆盖率。自2020年起,全国每年观测到的鸟种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但其中部分省份每年观测到的鸟种总数在2022年出现下降。自2020年起,各省级行政区的RB_A和RTB_A整体呈现上升趋势。RB_A范围为0。50-0。96,RTB_A范围为0。45-0。98,显示RTB_A更为敏感。本研究结果表明,RB_A和RTB_A在本地用户提交记录数量充足的地区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可作为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应用。RTB_A对于鸟类多样性的变化更为敏感,更能体现在地鸟类保护状况。随着记录中心等公众科学平台的发展,以RB_A和RTB_A为代表的基于公众科学的评价指数在物种多样性评估和物种监测方面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公众科学鸟类鸟类丰富度指数珍稀濒危鸟类丰富度指数生物多样性评价

    中国莎草科最新物种名录和分类纲要

    李邦泽张树仁
    144-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开展,中国莎草科内族、属和种的名称以及分类学地位产生了诸多变化,因此需要进行及时的整理以减少使用上的谬误。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外有关莎草科的分类学文献,结合野外调查和网络数据库(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中的标本数据,全面整理并更新了中国莎草科物种名录与分类纲要。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现有莎草科植物2亚科19族32属932种(世界范围内为2亚科24族95属5,719种)。与《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相比,本文将翅鳞莎属(Courtoisina)、水蜈蚣属(Kyllinga)、湖瓜草属(Lipocarpha)、扁莎属(Pycreus)和海滨莎属(Remirea)的全部物种归并到莎草属(Cyperus),水葱属(Schoenoplectus)、飘拂草属(Fimbristylis)的部分物种和三肋果莎(Tricostularia undulata)按最新研究结果进行了重新归类,并将长柄果飘拂草(Fimbristylis longistipitata)组合到棒拂草属(Abildgaardia)。中国莎草科植物物种多样性在中国南部亚热带地区属、种数较多;薹草属(Carex)种数最多,为632种,莎草属次之,有84种,分别占比67。8%和9。0%;在国内仅分布1种的属有8个,占比25。0%;在国内外标本数据平台没有标本记录的有67种,需要进行深入调查、采集、研究以确认其分布现状。本文整合了目前最新的分类学研究结果,给出中国现有莎草科植物的名录和分类纲要,并对该科植物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可为中国莎草科分类、系统、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等提供数据基础。

    中国莎草科植物名录分类纲要分布记录

    南岭地区鱼类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许佳崔小娟张翼飞吴昌...
    154-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鱼类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系河流生态系统稳定性发挥关键作用。鱼类多样性作为评价河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可以直接反映该地区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南岭地区河流众多,淡水鱼类多样性十分丰富,但目前尚缺乏对此地区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的系统研究。本文基于历史文献资料和相关书籍(截至2024年1月10日),系统整理了南岭地区鱼类物种组成信息。结果表明,南岭地区共有淡水鱼类261种,隶属11目29科121属。其中,土著鱼类248种,外来鱼类13种。南岭地区鱼类以鲤形目鲤科和爬鳅科鱼类为主,分别占南岭地区鱼类总物种数的56。7%和7。3%;受威胁鱼类共19种,占南岭地区鱼类总物种数的7。3%,有11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有28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物"。南岭地区鱼类多样性正面临严峻挑战,主要由于河流污染、水利设施开发和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该地区受威胁物种和入侵物种比例上升。建议今后加强治理河流污染、保护鱼类栖息地、科学开展增殖放流等。本文整理所得的南岭地区鱼类物种名录可作为今后南岭地区鱼类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参考依据。

    淡水鱼类物种多样性地理分布受威胁物种南岭地区

    中国维管植物生长型和生活型数据集

    郑博瀚陈鑫瑶倪健
    165-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生长型和生活型是理解植物响应和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形态性状,对研究植物与环境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理解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和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中有关植物生长型和生活型的描述存在分类标准不统一,部分信息缺失、错误或模糊不清等问题。本文基于全国和地方植物志书及野外调查的植物性状信息,订正了中英文版维管植物的生长型和生活型性状,建立了中国维管植物生长型和生活型数据集。该数据集包含35,329种维管植物,内容包括植物名称、生长型和生活型性状及其数据来源,其中植物名称包括来自《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和来自《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的两个分类系统版本,以便读者相互对照不同分类系统的差异。依据茎木质化程度分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两类,木本植物有12,600种,占35。7%;草本植物为22,729种,占64。3%。木本植物以中灌木生长型(2,917种,占23。2%)和常绿生活型(7,107种,占56。4%)为主,草本植物以杂类草生长型(19,900种,占87。6%)和多年生生活型(19,554种,占86。0%)为主。木本生长型中乔木物种以樟科和壳斗科占比较大,灌木物种以杜鹃花科、蔷薇科和豆科占比较大;常绿生活型以杜鹃花科占比较大,落叶生活型以蔷薇科占比较大。草本生长型中杂类草以菊科占比较大,禾草以禾本科占比较大;生活型中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分别以禾本科、紫草科和菊科占优势。本数据集涵盖了目前中国所有维管植物物种的生长型和生活型信息,可为植物性状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维管植物生长型生活型植物性状

    路径依赖的选择——统一自然选择与中性选择

    王瑞武于云云朱其凯王超...
    175-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化思想和方法论并行的、相互独立的自然选择理论和中性选择理论是否能够有效统一起来,一直是理论生物学重点关注的问题,而路径依赖的选择提供了一种可能。与中性选择理论一致,路径依赖的选择也采用了完全对称性的前提假设——自然界的突变完全是基于统计随机性,不具备方向性,因而突变没有适合度的差异。但是在一些特定的时空环境下,环境的正反馈效应导致中性选择对称性的破缺,促使该突变产生递归效应——拉马克的主动选择或者获得性遗传效应,这种适宜环境正反馈作用下的生物主动选择与环境自然选择压力下的被动选择产生相互拮抗作用,并因此在多维的空间条件下形成路径。路径依赖的选择认为生物演化的过程将是一个路径频率的选择过程而不是适合度提高的过程,并强烈依赖于其历史上所经历的事件或者环境变化等外界条件;由于不同演化路径之间存在转移概率(比如生物演化中的质粒转移、转座子、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等),路径的演化会存在加速或者减速效应,解释了古尔德等主张的间断平衡论。当环境选择压力很小或者为零的时候,多数或者所有路径都等价(类似中性选择结果);而随着环境压力的增大,不同路径的频率将差异化,且路径频率比较高的更容易被选择。当环境压力很大,历史事件等外界因素或者演化过程对路径本身的演化没有影响的时候(静态的、均衡状态),频率最高的那条路径就是演化所用时间最短或者最优的路径——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的结果。在借鉴了现代物理学,尤其是量子力学所用的路径积分方法,路径依赖的选择也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来解释生物的演化过程。

    路径依赖自然选择中性选择拉马克学说间断平衡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