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物多样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马克平

双月刊

1005-0094

biodiversity@ibcas.ac.cn

010-62836137

100093

北京香山南辛村20号

生物多样性/Journal Biodiversity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栏目有综述,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管理,资料库等。曾获2000年度中科院优秀期刊三等奖,98年度生物类影响因子第4各,99年度生物类影响因子第9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市动物需要更多关注与研究

    李晟王放
    1-3页

    城市化对动物的影响:从群落到个体

    牛红玉陈璐赵恒月古丽扎尔·阿不都克力木...
    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事件之一。城市化导致环境快速变化,加速了城市生物的进化过程,重塑了群落结构和种间互作关系。本文从群落、种群、个体3个水平综述了城市化对动物的影响,总结了研究的热点和不足,并对相关研究领域提出展望。目前相关研究主要以不透水面积比例或者城郊梯度来反映城市化水平,以空间代替时间,对比研究城市化下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动物种群的数量和遗传结构,动物的性状、物候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研究多集中在描述性对比分析,深入的机制研究以及实用性的应用研究还相对缺乏。因此,今后研究应该结合现象观察,利用控制实验寻找城市化中影响不同动物的关键因子,并利用分子手段探讨城市动物进化的分子遗传基础;特别关注城市中灰色栖息地的适应物种,它们往往与人类、宠物和食物等相关,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预测城市化对动物甚至人类健康的影响;由于复杂的种间互作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可缓冲动物数量变化和行为改变对传粉、种子扩散、害虫防治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因此应加强研究城市化对群落中多营养级网络的影响;最终将动物多样性研究以及遗传结构等基础研究推广到城市生态规划与修复等应用方面。

    城市化适应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性状

    城市化对中国蝙蝠影响的研究进展

    耿江天王菲赵华斌
    1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拥有超过140种蝙蝠,约占全球蝙蝠种类的10%,是世界上蝙蝠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我国蝙蝠的物种多样性已遭受到严重威胁。本文对城市蝙蝠进行了初步的定义,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城市化对蝙蝠影响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国内外城市化对蝙蝠影响的研究和城市蝙蝠的生存现状。现有研究显示,中国蝙蝠主要因栖息地丧失、栖息地干扰、生物资源利用而受到威胁,这些因素均与城市化紧密相关。因此,我们建议加强分类学、保护基因组学等领域的研究,开展针对城市蝙蝠的专项调查,加强对蝙蝠的立法保护,重视蝙蝠栖息地的恢复与管理,并增强对大众的科普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更有效地保护蝙蝠。

    城市化中国蝙蝠研究进展保护

    城市化对鸟类参与的种间互作的影响

    胡志清董路
    2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种间互作是物种间相互影响的核心途径,也是生态系统功能实现的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区域不断扩张井深刻改变了自然景观。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差异驱动了物种组成的改变,进而影响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城市环境影响种间互作的途径与机制,为开展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参考。本文聚焦于鸟类参与的捕食者-猎物互作、寄主-寄生虫互作、种间竞争互作、鸟类-植物互惠互作4种典型种间互作关系,讨论了城市化对各类种间互作的影响模式与因素。城市环境中鸟类与互作类群的群落组成变化会直接改变种间互作对象,造成原有种间互作关系的弱化和新互作关系的建立。城市化对物种表型性状、种群密度等多方面产生影响,进而改变种间互作的强度、过程与结果。本文还以鸟类与植物间的互惠互作网络为例,讨论了城市环境对互作网络结构的影响。目前城市鸟类参与的互作变化研究仍然主要在描述互作的变化模式,关于互作全过程响应城市化的具体机制还缺乏全面认识,且互作变化导致的群落组成改变、物种适应性演化等生态、演化效应还缺乏进一步研究。随着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全面推进,城市中鸟类与相关类群种间互作的监测技术有待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并结合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发展种间互作网络的相关理论和模型,拓展城市生态系统中鸟类种间互作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

    鸟类城市化种间互作互作网络生物多样性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天津城市地栖哺乳动物昼夜活动节律评价

    卢佳玉石小亿多立安王天明...
    4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化进程可导致自然栖息地大量丧失和破碎化,继而影响野生动物的活动节律和生态位关系。因此对各物种活动节律和生态位关系的精准评价是理解城市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关键基础。为探究地栖哺乳动物昼夜活动节律以及物种之间的时间生态位关系,作者于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天津城镇区域架设60台红外相机进行调查。本研究从平均活动时间、聚集度、方差、活跃度水平和活动属性等角度评价了狗(Canis lupus)、猫(Felis catus)、黄鼬(Mustela sibirica)、东北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蒙古兔(Lepus tolai)和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等物种的昼夜活动特征,同时使用核密度分析评价了物种的时间生态位重叠程度,并利用广义加性模型探究城市化水平对时间生态位重叠系数的影响趋势。本研究共获得有效相机监测天数11,517天,监测到地栖哺乳动物独立事件数2,428个。结果表明,狗表现出偏昼行性活动特征;黄鼬、东北刺猬和亚洲狗獾表现出夜行性或偏夜行性活动特征,猫和蒙古兔则为间歇性活动。蒙古兔表现出最高的活跃度水平(0。68,95%CI:0。56-0。73),亚洲狗獾的活跃度水平最低(0。40,95%CI:0。29-0。44)。80%的物种对表现出高度的时间生态位重叠,但物种在昼夜活动的时间分配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猫-黄鼬表现出最高的时间生态位重叠程度((^Δ)=0。88,95%CI:0。82-0。93),狗-东北刺猬的时间生态位重叠程度最低((^Δ)=0。35,95%CI:0。31-0。40)。猫-东北刺猬、东北刺猬-蒙古兔的时间生态位重叠系数与城市化水平呈现线性正相关关系,狗-东北刺猬的时间生态位重叠系数随城市化水平增加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非线性趋势。本研究首次对天津城镇区域地栖哺乳动物的昼夜活动节律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物种昼夜活动节律存在较高的异质性,同时揭示了物种时间生态位关系对城市化水平具有多响应模式。本研究有助于解析我国城镇景观野生动物的区域共存机制,同时可以为城市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性参考。

    城市化红外相机技术地栖哺乳动物昼夜活动节律时间生态位关系

    北京近郊浅山地区的野生豹猫分布及环境影响因素

    韩思成陆道炜韩宇辰栗若寒...
    5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是亚洲特有的小型野生猫科动物,当华北豹(Panthera pardus japonensis)等大型食肉类绝迹后,成为北京地区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捕食者,是衡量其所在生态网络完整性的底线。本研究自2022年10月至2023年6月在北京西部一段环绕北京城区的马蹄形山地(定名为"京西半月湾"),沿百望山-香山-西山-鹫峰-阳台山-妙峰山-凤凰岭-白虎涧一线共计开展16次徒步调查,总路线覆盖180km,通过粪便样品的非损伤性采样和DNA分子遗传学物种鉴定,获得258个豹猫分布位点,确定了距离北京城区最近的浅山地区豹猫种群的广泛存在。本研究基于豹猫分布位点和选取的8个环境变量,构建了豹猫物种分布的集合模型。结果显示,在栖息地完整的情况下,豹猫的分布主要受人为干扰因素影响,其中到道路、不透水层等人类设施的距离对豹猫分布的解释率最高,为42。71%;其次是徒步强度,解释率为20。12%。人类设施作为一种较强程度的人为干扰,到此类生境的距离与豹猫的分布概率呈正相关,豹猫的适宜栖息地与城市环境中的人类设施保持1,000 m以上的缓冲距离。徒步强度作为相对温和的人为干扰与豹猫的分布呈负相关,但总体影响有限,豹猫对于适度的人类活动表现出一定的生态可塑性和耐受能力。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确保栖息地连续和食物链完整的前提下,将人类干扰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华北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中以豹猫为代表的捕食者野生动物,即便在毗邻北京城区的近郊浅山地区也有续存的希望。

    京西半月湾豹猫人兽共存非损伤性采样物种分布模型

    上海城市环境中貉的食性分析及家域范围内的栖息地选择

    李佳琪冯一迪王蕾潘盆艳...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市生态系统中,部分具有高行为可塑性的物种能够通过快速的行为改变逐渐适应并在人类活动强度高的环境中定殖。研究食肉目物种在取食行为、栖息地选择等方面的行为变化,有利于理解城市动物对不同环境的利用和适应差异。本研究自2021年5月至2023年12月开展,以上海地区的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作为研究对象,在城市化程度指数较高的居民住宅区和城市化程度指数较低的森林公园两类区域取样,通过基于粪便样本内容物的形态学鉴定比较了食物组成差异,基于颈圈式兽类追踪器收集的活动数据并构建资源选择函数,评估了家域内的栖息地选择差异。基于568份粪便样品的分析结果发现,与森林公园相比,居民住宅区中分布的貉对人源食物(P<0。001)和哺乳类(P<0。01)的摄入显著提高。基于32只貉个体的持续30天以上的追踪获得了36,881个卫星定位位点,发现森林公园中分布的貉回避建筑(β=-0。222),而居民住宅区中分布的貉对建筑存在正向选择(β=0。021)。研究初步揭示了貉在上海城市环境中的食源和栖息地需求,发现不同景观类型对貉的食物组成和栖息地选择等有重要影响,反映了貉响应城市环境的行为可塑性,可以为探究城市野生动物的适应机制、提升保护与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城市野生动物城市化行为可塑性食性栖息地选择

    广东珠海凤凰山和淇澳岛小灵猫的分布与活动节律

    高翔潘淑芳孙争争李霁筱...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是灵猫科的小型食肉动物,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近年来种群数量呈现快速下降趋势,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于对小灵猫分布区、栖息地特征与活动节律的认知尚不足,我们于2021-2023年在广东省珠海市的凤凰山(城市化程度较高)和淇澳岛(城市化程度较低)开展野外调查研究,依据公里网格分别布放了30台和15台红外相机,有效相机工作日分别为6,640个和4,109个,获得了329和702条小灵猫的独立有效探测。我们发现,小灵猫在珠海市淇澳岛的网格占有率为100%,相对多度指数(IRA)为17。08,而凤凰山的种群密度略低(网格占有率=92。6%,IGRA=4。95)。小灵猫的相对多度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P<0。001),表明其更偏好在低海拔平原地带活动。凤凰山的小灵猫栖息地被高人口密度的城市所包围,而淇澳岛的栖息地及周边区域的人口密度较低。凤凰山和淇澳岛的小灵猫年活动节律相似,但日活动节律差异显著(P<0。05)。在城市化较低的淇澳岛,小灵猫的日活动节律为典型的"双峰型",而在城市化较高的凤凰山,呈现为"阶梯型",可能是其对城市中人类活动节律的一种适应性对策。本研究表明,华南沿海的低海拔平原是小灵猫的适宜栖息地,面临着城市开发建设导致栖息地丧失以及与人类冲突增加的风险;需要在其重要种源地加强监测,并通过栖息地修复与生态廊道建设等措施,促进小灵猫种群的健康稳定与保护。

    小灵猫红外相机城市化相对多度活动节律

    城市化对鸟类群落组成及功能特征的影响——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段菲刘鸣章卜红亮俞乐...
    8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之一,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对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与影响广受关注。鸟类是城市及市郊环境中分布最为广泛的野生动物类群之一,对环境变化敏感,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示类群。本研究以京津冀地区鸟类为研究对象,以"城市-乡村-郊野"分类体系图层为基础,探究京津冀地区不同景观分区中鸟类多样性及其功能特征的差异。研究收集汇总来源于中国观鸟记录中心、GBIF数据库、ebird数据库等2000-2019年的鸟类实地观测数据58,620条,筛选获得繁殖季(6-8月)和越冬季(12月至翌年2月)共计17,978条鸟类观测有效记录,使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多元核密度估计(multivariate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等方法,分析不同分区内鸟类群落的物种组成与功能特征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2000-2019年共记录到鸟类482种,分属于23目77科。经数据筛选后,用于分析的总物种数为280种。其中,乡村地区记录到的鸟类物种数最多(258种),分属于20目64科,占本研究京津冀地区记录鸟种总数的92。1%;其次为城市(251种)和郊野地区(228种)。有70。7%(198种)的鸟种在3个分区中均有记录。就单个位点上鸟类局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来看,乡村和郊野地区均显著高于城市,而乡村和郊野之间差异不显著。从物种组成来看,城市、乡村和郊野3类分区的鸟类物种间存在较大重叠。不同分区下的鸟类功能特征分析结果显示:(1)城市和乡村局地群落内的鸟类体重均值显著高于郊野,而城市和乡村之间无显著差异;(2)各分区之间鸟类的窝卵数没有明显区别;(3)城市中的鸟类多为广布种,而郊野中的鸟类多为狭域种;(4)城市、乡村和郊野中鸟类物种整体上具有相似的食性特征。本研究揭示了生态良好、生境丰富的城市及周边环境能成为鸟类多样性的适宜载体,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着鸟类对人类城乡景观的适应。对此,我们建议持续探索高密度人口及高强度土地利用下的有效保护方式,维持京津冀地区城市绿地公园、水域及湿地、乡村耕地等多类型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资源可用性。

    城市化城市-乡村-郊野梯度功能特征公民科学京津冀地区鸟类多样性

    城市绿地作为迁徙陆鸟中途停歇地的栖息地质量及其受留野措施的影响

    刘双褀华方圆夏舫闫亮亮...
    99-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全球候鸟的种群数量正普遍下降,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多种候鸟,特别是迁徙陆鸟,会利用城市绿地作为中途停歇地进行能量补给。鉴于全球范围内城市化进程还将持续,如果城市绿地能为迁徙陆鸟提供高质量的中途停歇地,将给迁徙陆鸟保护带来重大机遇。实现这个愿景的一个关键基础,是准确评估城市绿地作为这些鸟类中途停歇地的栖息地质量(包括在特定的绿地建设与管理措施下)。本研究从能量补给条件的视角出发,以体重增长率为指标,利用鸟类环志数据评估了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作为迁徙陆鸟中途停歇地的栖息地质量。研究还聚焦留野(即停止或减少园林养护操作,降低对自然演替的干预)这一广受提倡的"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绿地管理措施,探究了该措施对迁徙陆鸟中途停歇地栖息地质量的提升成效。在分析的所有"迁徙陆鸟物种-春/秋季"的组合中,大部分都表现出显著大于0的体重增长率,表明翠湖湿地公园能为多种不同生态需求的迁徙陆鸟提供能量补给条件。但是,总体而言留野措施对能量补给条件的影响并不明显,仅有2个"物种-季节"组合显示留野有提升能量补给条件的迹象。

    城市绿地迁徙陆鸟中途停歇地能量补给留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