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物多样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马克平

双月刊

1005-0094

biodiversity@ibcas.ac.cn

010-62836137

100093

北京香山南辛村20号

生物多样性/Journal Biodiversity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栏目有综述,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管理,资料库等。曾获2000年度中科院优秀期刊三等奖,98年度生物类影响因子第4各,99年度生物类影响因子第9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AI辅助识别的鸟类被动声学监测在城市湿地公园中的应用

    白皓天余上潘新园凌嘉乐...
    109-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基于AI识别的鸟类被动声学监测手段在城市湿地公园中的应用效果,同时对比其与传统人工样线调查结果的差别,本研究于2023年3-5月在广州市湾咀头湿地公园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同期监测。样线法为每月调查两次;声学监测法通过安装两台声纹监测仪,全天开启触发录制模式,通过4G网络回传音频文件并使用以珠三角鸟类名录构建的AI识别模型进行鸟种识别,再对结果进行置信度筛选和人工复核。样线法累计记录鸟类2,200只次;声学监测法共采集音频96,848条,筛选验证获得有效记录34,117条。两种方法共记录鸟类70种,其中样线调查记录鸟类48种,声学监测记录49种,两种调查方法都记录到的鸟类有27种。两种调查方法重叠的物种比例不足总物种数的一半,说明在此类湿地公园生境下这两种方法尚无法互相取代。样线调查结果相对准确、便于估算种群密度,但对调查者的认鸟水平和工作量要求较高;声学监测可自动化运行,便于扩大监测规模,但后期数据处理难度较大,结合AI物种识别和人工校正可以提高数据处理效率。综上,基于机器学习的AI识别技术的鸟类被动声学监测方法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但仍需要结合传统的样线调查方法,两者结合将有更高的准确率和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鸟类多样性样线法被动声学监测AI识别模型

    城市发展对鱼类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以超大城市北京为例

    李雪原孙智闲王凤震席蕊...
    121-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发展对当地的水生生态系统会造成不利影响。北京作为全球超大城市之一,其城市化进程比大多数城市更为迅速,因此北京水生生态系统受到城市发展的影响更甚,尤其表现在对水生环境变化敏感的鱼类群体上。功能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部分,亦是评估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能更好地反映出鱼类群落中物种间资源分配和互补的程度。本研究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历史标本以及相关历史资料,选取了与栖息、摄食、运动和繁殖4个方面相关的功能指标,计算并比较了北京市1920-1960年、1960-1984年、1984-2013年和2013-2024年四个不同时期,以及北京市建成区与生态涵养区的鱼类功能丰富度指数(FRic)、功能均匀度指数(FEve)、功能离散度指数(FDiv)和功能分散度指数(FDis),探讨了城市化过程对北京鱼类群落的影响。研究表明,北京市1920-1960年、1960-1984年、1984-2013年、2013-2024年分别记录到81、66、48、55种土著鱼类。北京四个时期的鱼类功能丰富度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从28。889先下降到17。693,后又下降到11。358,最后又回升到19。888,这与四个时期的物种多样性变化同步,而功能均匀度指数、功能离散度指数以及功能分散度指数变化很小。北京市建成区与生态涵养区的功能丰富度指数与两地区的物种多样性也呈正相关关系,建成区的鱼类功能丰富度指数(1。639)明显低于生态涵养区(14。156),而两地区的功能均匀度指数、功能离散度指数和功能分散度指数变化较小。总体而言,功能丰富度指数对于城市发展变化的响应更为明显。北京市鱼类功能丰富度指数在2013年以前不断下降,2013年以后有所回升,这与土著鱼类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恢复,且与一些外来鱼类占据部分缺失的土著鱼类生态位有关。外来物种防控应是北京作为超大城市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环节。

    多样性保护城市化城市鱼类外来鱼类水生生态系统

    热带沿海城市土著鱼类面临的威胁:以海南省三亚市为例

    孙智闲田晨王鑫方雨田...
    137-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热带沿海地区有着独特的鱼类多样性,而沿海又是城市化的热点区域。三亚市是我国典型的热带沿海城市,位于海南岛南部,三亚河流域是该市最主要的河流系统。为了解三亚市的鱼类多样性,本研究通过鱼类多样性本底调查与固定监测两部分野外工作,并整合历史文献与标本馆标本,对该地区的鱼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以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评估了三亚河流域鱼类的多样性水平和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三亚市共有鱼类133种,其中土著鱼类120种。咸淡水区是三亚市鱼类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三亚河4条主要支流中,汤他水和六罗水的多样性较高。外来物种是目前三亚市鱼类多样性面临的最主要威胁。外来物种个体数量在红树林咸淡水区与各支流水库及以下城镇密集的河段占相当高的比例,河口和各水库上游溪流的外来种占比低。综合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三亚市鱼类多样性的保护首要是防控外来和入侵鱼类,其次是各类湿地的修复,同时需要控制面源和点源污染,统筹各水库下泄生态流量。

    α多样性河口外来物种城市鱼类红树林

    南京仙林大学城三种绿地类型中果蝇多样性及其被寄生率

    金泉泉向颖王华习新强...
    151-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生物多样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之前的研究多关注生物多样性的编目,但对于城市生态系统中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了解较少。本研究利用诱捕法调查了南京市仙林大学城中公园、居住区、道路3种绿地类型中果蝇与天敌的多样性,以及果蝇蛹的被寄生率。结果表明,在3种绿地中累计采集果蝇成虫2,228只,隶属于2属5种,其中4种偏好以腐烂果蔬为宿主。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最多,占总数的82。9%,且居住区绿地中诱捕的果蝇数量远多于其他两种绿地,道路绿地中未诱捕到以新鲜果蔬为宿主的斑翅果蝇(D。suzukii)。整体果蝇组成结构差异显著,公园绿地的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居住区绿地,且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道路绿地。采集寄生蜂成虫仅23只,包括15只蝇蛹金小蜂(Pachycrepoideus vindemiae)和8只毛锤角细蜂(Trichopria drosophilae),这两种果蝇蛹期寄生蜂是研究区果蝇的优势天敌。果蝇蛹中羽化得到寄生蜂334只,道路绿地中果蝇蛹的被寄生率最低,平均为22。7%,其中毛锤角细蜂仅占整体的6。7%。这很可能是因为毛锤角细蜂的寄生效率远高于蝇蛹金小蜂,而道路绿地中较大幅度的温度波动和宿主资源短缺不利于毛锤角细蜂生存。本文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对城市化影响生物多样性机制以及城市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关系的认识。

    果蝇寄生蜂城市化下行效应生态系统功能

    城市道路特征及自然景观对动物路杀的影响:以南京为例

    吴琼赵梓羲孙桃柱赵雨梦...
    161-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道路网络的快速扩张,交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严重,并逐渐受到生态学家的关注。道路网络的扩张导致动物栖息地破碎化和种群间的交流减少,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而道路交通所造成的动物道路死亡(即路杀),是道路对动物最直接且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华东地区的特大城市南京市为例,于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采用样线法对其不同行政等级道路的动物路杀情况进行调查,使用回归分析探究路杀事件的发生概率,并建立动物路杀探究模型,以进一步明确道路及其周边环境因素对动物路杀发生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调查期间共记录到21种293只路杀动物。其中兽类136只,占比46。42%,以猫(Felis catus)和狗(Canis lupus familiaris)最为常见;鸟类 143只,占比48。81%,以乌鸫(Turdus mandarinus)和麻雀(Passer montanus)最为常见。(2)自然景观特征中的耕地(旱作农田及灌溉农田)及建筑(建筑物及构筑物)的面积占比影响路杀事件的发生几率。道路周围250m范围内,耕地和建筑的面积占比与动物路杀的发生概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其中,随耕地面积占比的增加,鸟类的路杀发生概率降低,而兽类的路杀发生概率升高。(3)道路特征影响动物路杀事件的发生几率:当道路中有隔离带时,路杀事件的几率增加。(4)线性特征(到最近河流距离、到最近高架桥距离、到最近主干道距离)影响鸟类路杀的发生概率:离河流越远,鸟类相关的路杀事件越少;而离高架桥及主干道越远,鸟类相关的路杀事件则越多。本研究明确了南京市动物路杀的自然景观和道路特征影响因素,相关结果可为区域内路网优化、道路升级改造、生态廊道建设和管护等提供实践性的科学依据。

    动物路杀鸟类兽类影响因素

    基于红外相机调查的上海市长宁区社区生境花园生物多样性

    苏荣菲陈睿山俞霖琳吴婧彬...
    173-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加速,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区生境花园作为一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对高密度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积极影响,受到学界和政府关注。然而,当前仍缺乏生境花园物种组成、相互作用和影响因素的量化研究。本研究旨在掌握生境花园内野生动物的物种组成、相对种群大小以及物种分布的时空变化,识别野生动物对城市内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响应,并评估城市社区背景下特有威胁因素对动物产生的影响,基于此分析动物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并提出适应性管理建议。本研究基于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利用2023年2月11日至2024年1月13日在上海市长宁区7座生境花园中10个位点,累积总有效红外相机工作日627 d的调查记录,收集到20,375张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照片,分别使用相对多度指数、核密度分析法和回避-吸引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回归分析,评估了社区尺度动物种群的相对大小,分析了不同物种的日活动节律以及回避-吸引关系,揭示了生物多样性与生境花园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长宁区生境花园中至少存在15种鸟类和5种哺乳动物,其中猫(Felis catus)的相对多度指数最高。活动节律分析显示猫与其他野生动物存在时间上的避让关系,尤其对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构成威胁。生境花园周围景观的蓝绿基础设施斑块面积与花园内部的物种丰富度(S)(r=0。09,P>0。05)、多样性(H)(r=0。03,P>0。05)和均匀度(EH)(r=0。01,P>0。05)指数均呈正相关,但不显著。生境花园面积与物种a多样性关系微弱且相关性不显著(P>0。05)。生境花园的物种组成存在空间差异(β多样性)。本研究表明社区生境花园能与其他城市绿地空间协同为城市野生动物提供踏脚石,然而猫的泛滥对生境花园内物种多样性产生了破坏性影响。此外,花园自身的设计要素能够在微小尺度为野生动物提供水源、食源和庇护所等关键生存要素。在未来的建设和管理中,需要将生境花园纳入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中,考虑与周围景观的协同保护作用,并加强生境花园生物友好型的生态要素设计,加强对社区内宠物猫和野猫的管理,完善社区管理和维护机制。

    生境花园社区尺度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红外相机监测上海市长宁区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鸟类多样性

    王秦韵张玉泉刘浩李明...
    189-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属典型的城市公园绿地,也是城市生态系统和候鸟迁徙通道中重要的鸟类栖息地。查明该区域鸟类物种组成可为城市生态系统及其鸟类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样线调查、环志监测、文献资料和公众科学等多源数据,对1993年以来该区域的鸟类多样性记录进行了全面梳理。结果表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己记录野生鸟类262种,隶属16目56科154属,占成都市鸟类物种数(n=577)的45。4%,在国内城市绿地中名列前茅。记录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3种,即青头潜鸭(Aythya baeri)、乌雕(Clanga clanga)和黄胸鹀(Emberiza aureola);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31种,包括红角鸮(Otus sunia)、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蓝鹀(Emberiza siemsseni)等。与该基地历史文献资料的鸟类名录相比,本名录新增鸟类95种,新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1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青头潜鸭在园区天鹅湖被记录。

    城市绿地城市公园鸟类多样性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