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物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物工程学报
生物工程学报

杨胜利

月刊

1000-3061

cjb@im.ac.cn

010-64807509

100101

北京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B401

生物工程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生物工程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学术期刊, 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中国微生物学会共同主办。主要报道生物工程研究的新发展、新成果、新技术。刊登的内容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生化工程、组织工程、生物信息、生物制药、生物芯片等。栏目设有:综述、研究报告、研究简报、技术与方法等。《生物工程学报》创刊于1985年。20多年来,本刊始终以推动生命技术发展和促进国家经济建设为宗旨,及时报道我国生物工程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 有力地促进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学术交流,为科研教学和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刊已被美国<CA>,<BA>,<MEDLINE>,及<俄罗斯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光盘版等检索系统收录,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导读

    1271-1274页

    活体生物药:生物技术推动的创新药研发前沿

    邹丹阳董雨萌陈晶瑜
    1275-1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微生物组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显示微生物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20世纪,人们发现了益生菌,并将其作为有健康功效的食品或膳食补充剂使用.21世纪以来,随着人体微生物组学、DNA合成与测序,以及基因编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微生物在人体健康方面展示出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在新药研发上,提出了"下一代益生菌"的概念,将微生物作为"活体生物药(live biotherapeutic products,LBP)"进行研究和开发.简单地说,LBP是活菌药物,可以用于预防或治疗人类的某些疾病和适应症.LBP因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新药研发领域的前沿方向,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着重从生物技术角度介绍LBP的类型和研究进展,并总结了 LBP开发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以期为LBP技术的发展与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活体生物药下一代益生菌新药研发微生物基因编辑

    活体生物药的应用及在遗传性代谢缺陷病治疗中的展望

    陈钊炜郭敏郑华军
    1290-13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活体生物药(live biotherapeutic products,LBPs)是指来自于人体肠道内或自然界中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活性菌.但天然筛选的活菌存在治疗效果不明显、差异性较大等缺点,难以满足个性化诊疗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研究者利用生命科学及工程科学手段,设计并构建了若干可响应外界复杂环境信号的工程菌株,加快了活体生物药的研发和应用过程.遗传性代谢缺陷病(inherited metabolic disease)是因体内某些酶的遗传缺陷致使体内相应的代谢物不能正常代谢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因此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针对特定缺陷的酶设计重组活体生物药,未来有希望用于遗传性代谢缺陷病的治疗.本综述以活体生物药为切入点,并结合国内外文献综述,来探讨活体生物药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以及对遗传性代谢缺陷病治疗的潜力.

    活体生物药遗传性代谢缺陷病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工程菌

    靶向紧密连接蛋白6的药物在癌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李桂霞毕宇鑫郝瑞家郑学敏...
    1304-1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紧密连接蛋白6(Claudin6,CLDN6)是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s,CLDNs)家族的一员,在卵巢癌、睾丸癌、子宫颈内膜癌、肝癌和肺腺癌等多种癌症中特异性高表达,而在成人正常组织中几乎不表达.其能够激活多条通路参与肿瘤发生的多个过程,包括促进肿瘤生长、迁移和侵袭,且促进肿瘤化疗耐药.近年来,CLDN6作为癌症治疗的新靶点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针对CLDN6靶点开发了多种类型的抗癌药物,包括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 抗体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 疫疗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CAR-T).本文简要概述了 CLDN6的蛋白结构、表达分布以及在肿瘤中的功能,并对其作为药靶开发的抗癌药物研发现状和研发思路进行了综述.

    CLDNsCLDN6肿瘤靶向药物

    多重耐药寡养单胞菌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唐宇航方诗琦谢琳琳孙超...
    1314-1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是一类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的革兰氏阴性非发酵细菌,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尤其具备高度耐受抗生素的能力,被认为是耐药基因(antimicrobial resistance,AMR)传播的"物流转运仓库".临床上寡养单胞菌检出率逐年提高,且耐受抗生素能力及其种类呈现增加态势.本文围绕寡养单胞菌基因组编码的多样性耐药因子,结合基因组学工具开发、抗生素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针对耐药相关因子所涉及的进化/变异和序列编辑技术展开综述.寡养单胞菌的比较基因组学(comparative genomics)研究,可推动耐药菌高效监测与扩散风险防控、解析微生物适应环境关键机制和设计靶向药物.

    寡养单胞菌基因组学多重抗生素耐药传播风险

    消化系统类器官研究进展

    刘鸿渊王若帆李绪隆吴正阳...
    1332-1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类器官是一种近年来新发展的细胞三维培养系统.类器官与真实器官的三维结构相似,并具有自我更新和再现组织来源等特点,从而能够更好地模拟真实器官的功能.类器官为研究器官发生、再生、疾病发病机制以及药物筛选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和应用平台.消化系统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功能,目前已成功建立多种消化器官的类器官模型.本文就近年来味蕾、食管、胃、肝和小肠类器官的研究进展及相关应用进行综述,并对这几种类器官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类器官消化系统疾病模型药物筛选再生医学

    水凝胶负载干细胞外泌体在组织再生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佟莹莹金威洋杨光华
    1351-1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衍生的外泌体在组织再生领域引发许多关注.MSCs衍生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讯的信号分子,具有天然靶向性强、免疫原性低等特点,其通过MSCs旁分泌途径被细胞吸收,参与调控发挥促进细胞或组织再生功能.水凝胶作为再生医学领域的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性等特点.将二者制成复合物联合使用后不仅可以提高外泌体在病变位置的滞留时间,且可通过原位注射等方法提高外泌体到达病变位置的剂量,在病变区域治疗效果显著且持续性改善.文中总结了现阶段外泌体与水凝胶复合物材料共同作用促进组织修复、再生的研究结果,以期为未来组织再生领域中的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水凝胶外泌体组织再生干细胞

    靶向RNA的CRISPR-Cas系统研究进展

    洪甜罗庆华
    1363-1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as(CRISPR associated proteins)系统是细菌和古细菌抵抗噬菌体、质粒等外源遗传物质的一种适应性免疫系统,该系统利用一种特殊的RNA(CRISPR RNA,crRNA)指导的内切酶来切割与crRNA相互补的外源遗传物质,从而阻碍外源核酸的侵染.根据效应复合物组成形式的不同,CRISPR-Cas系统分为1类(Ⅰ型、Ⅳ型和Ⅲ型)和2类(Ⅱ型、V型和Ⅵ型)两大类.目前已发现多个CRISPR-Cas系统具有非常强的特异靶向RNA编辑能力,如Ⅵ型CRISPR-Cas 13系统和Ⅲ型CRISPR-Cas7-11系统.随着研究的深入,相关系统在RNA编辑领域应用 日渐广泛,使其成为基因编辑的有力工具.本文介绍了靶向RNA的CRISPR-Cas系统的组成、结构、分子机制以及其潜在应用,这为更好地研究该类系统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也为后期开发为稳定的基因编辑工具提供新的思路.

    CRISPR-Cas系统基因编辑Cas13Cas7-11

    p62蛋白的分子功能及其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隋馨莹徐平段昌柱李衍常...
    1374-1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螯合体1(SQSTM1/p62)是一种选择性自噬接头蛋白,在清除待降解蛋白、维持细胞内蛋白质稳态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p62蛋白具有多个功能结构域,介导与多种蛋白质发生相互作用进而精确调节特定的信号通路,从而将p62蛋白与氧化防御系统、炎症反应和营养感知等重要生命过程联系起来.研究表明p62的突变或者表达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以及慢性疾病等.本文综述了 p62蛋白的结构特征、分子功能,并系统介绍其在蛋白质稳态和信号通路调控中的多种功能,总结了 p62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以期为p62蛋白的功能与相关疾病研究提供参考.

    SQSTM1/p62蛋白酶体自噬疾病肿瘤

    聚合物纳米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及相关机理研究进展

    邹航龙彦任玉珍尹铁英...
    1390-14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合物纳米颗粒通常指基于疏水性聚合物的纳米粒子,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高效的长循环特性以及优于其他纳米颗粒物的代谢排出方式等,在纳米医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关注.现有研究证明聚合物纳米颗粒在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诊断、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点,已经成功地由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但是聚合物纳米颗粒引起的炎症反应诱导泡沫细胞形成、巨噬细胞自噬,以及心血管系统疾病力学微环境改变引起的聚合物纳米颗粒富集等,都可能最终诱导AS的发生发展.在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聚合物纳米颗粒在诊断、治疗AS疾病中的应用及其与AS病变的关系和机理,为后续研究利用聚合物纳米颗粒开发新型纳米药物治疗AS提供理论依据.

    聚合物纳米颗粒动脉粥样硬化生物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