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文化
水文化

刘学钊

月刊

2096-9945

430010

武汉市江岸区解放大道1863号 长江委红楼

水文化/Journal WaterCultur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洪泽湖红色水文化研究

    李向向
    3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洪泽湖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和宿迁市境内,地域内黄花塘新四军军部、岔河红色小镇、彭雪枫和抗战烈士纪念场所等抗战红色文化丰厚,加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坚持执政为民,干部群众矢志奋斗,修建大批水利工程应对水患,同时注重深挖廉洁文化和法治文化,红色文化形式多样.洪泽湖红色文化存在新四军抗战文化和党领导群众治水除灾文化两大主流,地域和形式上呈现出多点开花,但存在联动性不强的困境,应通过加强系统联动,打造河湖红色水文化展示的样板.

    洪泽湖红色文化新四军

    大数据背景下的南水北调精神内涵及其传播路径研究——以焦作市为例

    赵帅
    4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孕育着可歌可泣的宝贵精神文化,随着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发展,南水北调精神内涵及其传播路径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本文对南水北调的精神内涵及传播路径进行探讨与总结,对焦作市在南水北调精神传播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和做法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新时代南水北调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多借鉴和参考.

    南水北调南水北调精神传播路径

    水文化传播教育的现状初探

    张超
    4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文化传播教育在当今社会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仅关乎水利院校、水利系统职工的文化教育,更是逐渐走上了全社会基础教育的平台.当前水文化传播教育的途径主要有公益讲座、大中小学课程和博物馆教育等,通过上述方式,水文化教育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着认可度有限、属性不明和支撑不够的困难.今后,水文化传播教育应当从加大宣传、构建体系、增加投入和培养队伍等几个方面着力,推动水文化传播教育在水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构建中发挥更好作用.

    水文化教育人水和谐

    洹河的历史文化发展与所属流域的河道变迁

    袁辰辉乔秀花崔敏敏
    4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河流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的城市大多依水而建,也因水而兴,河流深刻地影响着一方文化的地域禀赋、风土人情、精神内涵,它浓缩了民族文化之精髓,深入到中华文化之核心,是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河流文化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河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表征,河流的变迁也体现着中华历史的绵延久远.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华北平原形成了反映华北地区多样地域特征丰富的河流文化,对流域内人类生存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洹河作为中国的古河流之一,已流经上万年的历史岁月,在华夏的大地上至今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洹河流域历史文化黄河流域海河流域河道变迁

    滹沱河永安堤诗碑考释

    李融北李哲强
    4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隆兴寺内存有两块宋代石碑,一为刻于宋景祐二年(1035年)的《永安堤诗并序》碑,一为刻于宋熙宁六年(1073年)的《创修真定府中渡浮桥记》碑.其中,《永安堤诗并序》碑文较为详细地纪录了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龙图阁直学士给事中新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司任布在正定知府任上修建永安堤以防水患的事迹过程,以及任布即兴书写的诗和歌各一首.本文就碑文内容进行整理及考释,探究了宋代滹沱河的地理位置,分析了宋代水利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及宋代水利工程建设情况,对碑文在赞扬水利政绩中表达出的文学性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有关水利的文物保护以及展示的建议.

    滹沱河永安堤诗碑水利

    水尺在宁夏引黄灌区的应用及价值体现

    陶东曹亚宁马志峰
    5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尺是观测江河、湖泊、水库、灌渠等水域水位的标尺.我国水尺的应用历史悠久,古代称为水则、水志,水尺在明、清时期又称为志桩,至20世纪始称为水尺.宁夏引黄灌区干渠水位观测自明代时已有文献记载,1949年以前,主要大干渠在正闸(进水闸)及主要渠段的桥柱上安装水尺,刻以五市寸为一分的水位标尺,当地称"水刻字".现代水尺在宁夏引黄灌区已广泛使用,水尺成为安全、精准的调节控制水量的重要科学依据之一,同时也体现着丰富的水利文化价值.

    水尺引黄灌区水利文化遗产价值

    关于汉江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王欢谢娜杨明胡文瑞...
    5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在传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的过程,随着企业战略调整,集团需要准确把握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在传承企业文化精神的基础上,不断赋予企业文化的新的内涵,并加强新文化体系的宣贯落地,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导向功能和凝聚功能.本文以企业文化重塑、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宣传为讨论对象,探索企业文化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企业文化文化软实力高质量发展

    传承运河文化 打造最美运河——以苏北京杭运河为例

    陈葆郜雅
    5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北京杭运河自扬州六圩至南四湖二级坝、中运河省界,总长476.5千米,贯穿沂沭泗、淮河、长江水系,纵跨扬州、淮安、宿迁、徐州4个市共24个县(区、市).本文以苏北京杭运河为例,阐述了其历史概况、文化背景,进而表明在新时代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性,总结建设苏北京杭运河好的做法与经验,对打造最美幸福运河提供分析借鉴意义.

    苏北京杭运河运河文化保护与传承

    浅谈水文化在大汶河治理中的作用

    吕华徐国东
    6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进文化能够振奋民族精神推动经济发展,水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教化功能、引领功能、孕育功能、审美功能、传承功能、规范功能等重要作用.泰安市大汶河流域水文化建设在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制度形态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未来我们还需要对大汶河的水文化项目进行规划和建设,打造生态河道,提升大汶河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开发"水文化产品",建立水文化传播平台,使水文化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水文化大汶河治理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水文化、水文站网建设三项共促研究——以济宁为例

    林聪曹燕
    6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两创"为水文化和水利水文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济宁市水域类型众多,天然河湖水系发达,种类繁多的水文站广泛分布于各县市区各镇街,构成了济宁市独特的水文站网体系.当前,济宁市水文中心以运河文化、儒家文化打造后营水文站、书院水文站等文化建设高地,进行了水文设施与水文化有机融合的典型探索.以此为基础,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水文化的关系,进而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水文化、水文站网三者的互促机制,为济宁市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大局提供有效支撑和有益借鉴.

    文化"两创"儒家文化运河文化水文化水文站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