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王大成

月刊

1000-3282

prog@ibp.ac.cn

010-64888459

100101

北京朝阳区大屯路15号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内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Journal 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CSCD北大核心CSTPCDSCI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学术性刊物。报道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及神经科学等学科的国内外最新进展动态。刊登实验报告、快报、技术与方法介绍和学术争鸣等。读者对象为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及医药卫生、农林牧渔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Hippo信号通路及其相关miRNA在阿尔茨海默病与帕金森病中的潜在作用机制

    刘醒然张蒙寇现娟
    1485-15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为代表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特征是神经元进行性的不可逆丢失,导致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和认知功能的丧失,目前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全球老龄化问题的加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患病人数正在快速上升,已发展成为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治疗手段。Hippo信号通路是一种高度进化保守的途径,在细胞增殖、分化、发育以及凋亡等生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与miRNA互相作用产生广泛的生物效应,在多种疾病的发生中发挥作用。但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对Hippo信号通路与miRNA的探讨相对缺乏。本文通过梳理Hippo信号通路以及相关miRNA在AD与PD中的作用机制,探讨其内在联系,以期拓展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视野,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衰老神经退行性疾病Hippo信号通路哺乳动物STE20样激酶1Yes相关蛋白

    酶抑制剂及其构效优化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

    储超扬肖彪单江晖陈是燏...
    1510-1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而临床上缺乏有效治疗AD的药物。近些年来研究发现,多种酶抑制剂如胆碱酯酶抑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分泌酶抑制剂等能改善胆碱能系统的障碍、Aβ的产生和沉积、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氧化应激损伤、突触可塑性下降等AD发生发展的不同环节,从而改善AD症状和认知功能。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酶抑制剂或抑制剂构效优化靶向调节胆碱酯酶、单胺氧化酶、分泌酶等在AD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AD的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阿尔茨海默病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β分泌酶抑制剂γ分泌酶抑制剂糖原合成酶激酶抑制剂抑制剂构效优化

    维生素D对脑内多巴胺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王华林赵旭东刘冉李科...
    1530-1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维生素D(vitamin D,VD)是一种神经活性类固醇,可以调节神经递质合成、维持细胞内钙稳态,在脑内发挥调节神经元兴奋性、保护神经细胞等作用。新近研究表明,VD与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介导的动机、奖赏、学习和运动等行为有关,VD不仅可促进DA合成,调节脑内DA水平,还从多种角度对DA能神经元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本文将介绍VD的合成、代谢及作用途径,探讨VD对DA能神经元调控机制,为动机、奖赏等行为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维生素D多巴胺神经系统调控功能突触可塑性

    肿瘤治疗:靶向物质代谢重编程诱导铁死亡

    张金萍王栎清王默王欣悦...
    1540-1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在物质代谢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肿瘤细胞主要表现为合成代谢增加,分解代谢减少,以及物质代谢失衡。这些差异为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也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靶点。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的细胞死亡方式,其特征是细胞内铁依赖的脂质过氧化和脂膜抗氧化系统失衡,导致过氧化脂质过度堆积,引起脂膜结构损伤和功能丧失,最终引起细胞死亡。铁死亡的调控涉及多种代谢途径,糖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和铁代谢等都调控着铁死亡。肿瘤细胞为了快速生长,代谢需求比正常细胞更加旺盛。肿瘤细胞会通过代谢重编程来满足其快速增殖的物质和能量需求。代谢重编程主要表现为糖酵解和磷酸戊糖途径增强、谷氨酰胺代谢增强、核酸合成增多、铁代谢倾向于保留更多的细胞内铁等。代谢重编程伴随活性氧的产生和抗氧化体系的激活。高氧化应激的状态使得肿瘤细胞更容易发生氧化还原失衡,引起细胞内脂质过氧化,最终导致细胞发生铁死亡。因此,深入研究铁死亡的分子机制和代谢基础,有利于开发诱导铁死亡在肿瘤治疗中的新疗法。铁死亡作为一种可调节的细胞死亡方式,可通过药理学或遗传学靶向肿瘤细胞中的物质代谢诱导肿瘤细胞铁死亡,在肿瘤治疗中存在着巨大的潜在价值。本文通过总结细胞的物质代谢对铁死亡的影响以期寻找肿瘤治疗新靶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肿瘤治疗铁死亡物质代谢重编程

    载脂蛋白E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机制

    高博文王丽徐泱
    1551-1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载脂蛋白E(apoE)是脂质代谢中的重要分子,通过调节细胞增殖、能量代谢、氧化应激、机体固有免疫等方式,在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已成为潜在的肿瘤标志物和有潜力的治疗靶点,对于深入理解多种恶性肿瘤的病因学,推动恶性肿瘤的预防及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apoE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属性进行介绍,并梳理apoE在各个癌种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总结apoE与肿瘤的各种生物学特性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作为肿瘤标志物与治疗靶点的潜力和应用价值。

    载脂蛋白E恶性肿瘤脂质代谢基因多态性肿瘤免疫

    核酸适配体在膀胱癌诊疗中的应用

    冯树维张明鑫武晓秋林恒伊...
    1566-1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膀胱癌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具有很高的复发率和死亡率。膀胱镜检查是临床诊断膀胱癌的金标准,但其侵入性会造成细菌感染引发炎症;尿细胞学检查虽具有无创和操作简便的优点,但对低级别膀胱癌的敏感性较低,容易产生假阴性。因此,寻找理想的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对于膀胱癌的精准诊疗具有重要价值。核酸适配体是具有特定三维构象的单链DNA或RNA片段,可以识别从小分子到肿瘤细胞在内的多种靶标类型。目前发现了多个能识别膀胱癌的核酸适配体,作为分子探针已在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综述基于膀胱癌相关的核酸适配体筛选、表征以及核酸适配体在膀胱癌诊断和治疗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核酸适配体膀胱癌肿瘤诊断肿瘤治疗

    软骨细胞线粒体损伤对骨关节炎的影响

    李振伟侯靖宇林宇泽张智奇...
    1576-1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发病机制与机械过载、代谢功能障碍、衰老等多种因素相关,是一组以关节内软骨细胞凋亡、软骨组织纤维化(fibrillations)、滑膜炎症以及骨赘形成为特征的全关节疾病。目前治疗OA的方法包括口服氨基葡萄糖或非甾体类消炎药、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钠等,这些方法短时间内难以起效,需要长期治疗,医从性较差,有的只能起到暂时的缓解作用而并不具有软骨细胞保护作用,甚至有些还会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胃肠道疾病的风险。在OA发展的晚期,患者常常因为疼痛以及关节功能障碍不得不接受关节置换的手术治疗。线粒体功能障碍在OA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通过靶向改善线粒体生物发生、质量控制、自噬平衡及氧化应激水平,可保护软骨细胞。因此,较之传统的治疗方法,改善线粒体功能是一种具有潜力的OA治疗方法。本文收集了近年来线粒体在OA中的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潜在致病因素经线粒体途径对于OA发展的影响,并对相关治疗方法加以阐述,以期为OA提供新的研究和诊疗思路。

    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线粒体损伤

    运动通过调节骨自噬途径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代新宇李斌靳丹衣雪洁...
    1589-16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噬(autophagy)是一种溶酶体降解途径,可调节多种骨细胞(包括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功能,深度参与骨重塑过程。近年来,自噬在骨质疏松症及相关骨代谢疾病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总结已有研究发现,衰老、氧化应激、雌激素缺乏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等因素会导致自噬活动异常,破坏骨重塑平衡,诱发骨质疏松。运动作为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手段,可提高骨生物力学性能、增加骨密度,然而目前研究对于运动、骨自噬、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晰,运动通过骨自噬途径改善骨质疏松症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分子调节机制。基于此,本文综述了运动防治骨质疏松症过程中骨细胞的自噬变化,以期揭示自噬在运动改善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及可能分子机制,为从自噬角度探寻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干预手段提供参考。

    骨质疏松症自噬运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

    细菌生物膜耐药机制与纳米生物治疗研究

    何卓俊陈玉颖周泱戴桂琴...
    1604-1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细菌生物膜造成的耐药是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挑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细菌定植在机体后产生胞外基质形成生物膜,其具有结构致密、高黏附性、药物低渗等特征,是临床传统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失败的关键原因。因此,亟待开发抗细菌生物膜感染的新型治疗策略,应对日益严峻的耐药感染。纳米生物材料具有特异靶向、智能递送、载药量高、毒副性低、穿透性强等优势,被广泛用于细菌生物膜相关感染的治疗。本文阐述了细菌生物膜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耐药分子机制,介绍了纳米生物材料通过破坏成熟生物膜、阻断细菌通信、抑制细菌代谢和增强生物膜渗透等策略治疗细菌感染的进展,并展望了纳米材料生物治疗的发展趋势与转化前景。

    细菌生物膜耐药机制纳米药物生物治疗

    微流控离子浓差极化芯片研制及其生化检测中的应用

    贺志恒王小丽葛闯徐溢...
    1618-1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离子浓差极化(ion 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ICP)现象是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发生在微纳交界面处的一种电富集现象,将ICP现象与微流控分析技术相结合,可广泛应用于生化分析中带电粒子预富集、目标物分离、靶标物检测等领域。本文首先对ICP原理及微流控ICP芯片进行了简要介绍,梳理总结了ICP芯片的制备技术和方法,其中重点关注了微流道结构设计、纳米结构制备与设计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与进展。首先对基础单通道ICP芯片的结构进行分析,进而对并行通道ICP芯片结构以及集成多功能的微流控ICP芯片进行了总结和讨论,列举了ICP芯片中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进而,讨论了优化ICP芯片的富集效能途径,可通过引入多场耦合、阀门控制等多种手段,实现对靶标物的富集效能优化。最后,针对ICP芯片在多种带电生化样本分析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指出ICP芯片在匹配检测目标生物特性方面面临挑战,需要提高富集效率和选择性,解决流体控制、混合及传输问题。可以看到,微流控ICP芯片具有处理样本流量低、分离富集效果好、检测效率高以及易于集成化和小型化等优势,在生化检测领域展示出很好的研究意义和实用前景。

    离子浓差极化微纳结构微流控芯片分离富集生化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