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物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物学杂志
生物学杂志

宋礼华

双月刊

2095-1736

swxzz@163.com

0551-62673629

230001

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83号合肥大厦9楼

生物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B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生命科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理、生化、遗传和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分子生物学、生物教学等方面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椴叶鼠尾草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成分研究

    王子夫闫俊伊刘洋吴江梅...
    6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寻找新型植物病毒抑制剂,以烟草花叶病毒(TMV)为供试病毒,研究发现入侵植物椴叶鼠尾草提取物具有抗TMV活性.通过半叶枯斑法不同施药方式筛选发现,在质量浓度为 1mg/mL时,石油醚萃取物的保护作用和钝化作用最强,抑制率为40.95%和52.85%;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治疗作用最强,抑制率为52.85%,与阳性对照药剂宁南霉素无显著差异.石油醚萃取物各馏分中,Fr7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最好,抑制率为40.51%和45.52%,Fr6的钝化作用最好,抑制率为74.63%.乙酸乙酯萃取物各馏分中,Fr1'的保护作用最强,抑制率为61.77%,Fr3'的治疗作用最强,抑制率为55.02%,Fr4'的钝化作用最强,抑制率为60.22%.运用现代色谱波谱技术分离鉴定了 5个化合物分别为tilifodiolide、eupatoric acid、熊果酸、齐墩果酸和2-甲基-5,7-二羟基色原酮.

    椴叶鼠尾草化学成分分离纯化烟草花叶病毒(TMV)抗TMV活性

    碳离子束辐照对马铃薯组培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王琦杨江伟许超丽周利斌...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高能碳离子束对马铃薯组培苗茎切段的影响,以马铃薯品种'新大坪'的组培苗茎切段为研究材料,设置4个辐照剂量梯度对其进行辐照处理,测定植株致死率、生根率、侧芽形成率、形态变异率以及叶片生理指标,确定'新大坪'组培苗茎切段的半致死辐照剂量.结果表明:辐照剂量与致死率之间的关系呈正相关性;组培苗茎切段的再生植株表型变化主要为叶片不对称、叶缘不规则、茎变异伸长、叶片丛生和叶片粘连等;随辐照剂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丙二醛含量则呈先升后降,随后又升高的现象.利用线性回归方程计算'新大坪'的半致死辐照剂量为20.37 Gy.

    高能碳离子束马铃薯组培苗辐照半致死辐照剂量生理特性

    福建省蛇菰科植物新记录种——多蕊蛇菰

    林贵灿邱麒安昌
    7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10月,在福建省华安县华丰镇发现福建省蛇菰科蛇菰属植物新记录种——多蕊蛇菰(Balanophora polyandra),凭证标本保存在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标本馆(FNU).该种植株形态与福建原产3种蛇菰科植物相似,但其聚药雄蕊近圆盘状、中央呈脐状突起、花药短裂、药室分成20~60小药室等特征可以明显与其他3种区分.详细描述该植物形态的主要特征及其民间主要药用价值等,并提供原植物的生境照片,进一步补充了福建省维管植物的本底资料,丰富了福建省的物种多样性.

    蛇菰科多蕊蛇菰新记录福建

    基于机器学习KNN方法的星云湖表层沉积物氮、磷元素空间分布及驱动因素研究

    熊静尹鹏飞贾雨欣尹继清...
    8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测定星云湖23个表层沉积物中氮、磷元素含量,结合该湖泊不同时期的营养盐数据和机器学习K近邻(KNN)、反距离权重(IDW)、普通克里金(OK)及核平滑(KS)方法,分析表层沉积物中氮、磷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各插值模型预测的精度,研究星云湖氮、磷浓度持续增加的影响因素,探讨机器学习KNN算法在湖泊表层沉积物氮、磷元素含量预测中的优势.结果表明:星云湖表层沉积物TN含量在0.56%~0.86%,平均值为0.71%;TP含量介于0.57%~0.91%,平均值为0.78%.4种算法模型插值预测的氮、磷元素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不同时期KNN算法的空间插值预测误差最小,拟合精度高于传统插值模型,并将其运用于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中,发现在氮、磷浓度相对较低时KNN模型的空间预测精度更高.研究表明,星云湖表层沉积物氮、磷元素浓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不同时期和空间上的差异主要由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农业面源及湖泊自然要素等影响.研究结果将为低纬高原湖泊表层沉积物营养盐空间预测及湖泊生态保护提供一定参考.

    低纬高原湖泊表层沉积物营养元素机器学习空间插值

    海南红树林底泥海洋放线菌的抗菌及抗群体感应活性筛选

    莫杰钱生辉钱嘉兴缪莉...
    88-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滤纸片法以紫色色杆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为指示菌对84株分离自红树林底泥的海洋放线菌进行抗菌及抗群体感应活性筛选,再对高活性菌株进行活性复筛以及薄层层析化学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菌株HN2-56具有很强的抗群体感应活性及较弱的抗菌活性,且代谢产物较为丰富.对该菌的代谢产物进行初步分离及GC-MS分析,从其活性组分中鉴定出13个可能的化合物,且多个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活性验证试验发现,化合物4(二乙基甲苯甲酰胺)和12(莪术烯醇)具有抗群体感应活性.经16S rDNA序列分析,结合形态观察和系统发育分析,将菌株HN2-56鉴定为链霉菌(Streptomyces chumphonesis).该菌株在抗群体感应方面有一定的应用潜力,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放线菌抗菌活性抗群体感应活性GC-MS

    氯霉素降解菌Pseudoxanthomonas mexicana CC18的筛选、鉴定和降解特性

    陈田周佳汪依萍耿宁雨...
    9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挖掘降解氯霉素的微生物菌种资源,从处理氯霉素废水的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内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得到1株氯霉素降解菌CC18,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CC18归属于墨西哥假黄单胞菌(Pseudoxanthomonas mexicana).菌株CC18降解氯霉素的最佳条件:接种量4%、pH值为7、培养温度28 ℃,24 h后其对20 mg/L氯霉素的降解率为22.9%.响应面试验结果表明,当接种量为3.6%,pH值为7.6,温度为30 ℃时,24 h后菌株CC18对20 mg/L氯霉素的降解率为30.6%.研究发现,墨西哥假黄单胞菌具有降解氯霉素的能力,不仅丰富了氯霉素降解菌库,也为环境中氯霉素污染的微生物强化处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氯霉素墨西哥假黄单胞菌筛选鉴定微生物降解

    绿藻产氢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王婧怡赵琪贾蒲连付爱根...
    10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介绍绿藻在厌氧条件下利用氢化酶产氢的3种不同途径,包括依赖光系统Ⅱ的直接产氢、不依赖光系统Ⅱ的间接产氢和暗发酵产氢,同时分析3种产氢途径各自的优缺点.受技术和制造成本限制,绿藻产氢仍处于初步开发阶段,实现大规模工业生产仍需很长一段时间.针对提高绿藻产氢效率、实现工业化的目标,综述该领域最新研究结果,概括从氢化酶改造、降低体系中氧气含量、减弱环式电子传递、降低卡尔文循环、缩小捕光天线、底物预处理和光生物反应器设计等7个方向优化产氢反应的方式,并展望绿藻产氢的未来发展趋势.

    绿藻光合作用氢化酶生物产氢机制生物产氢效率

    基于网络和组学方法的产电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研究进展

    丁德武张鵾何小青谢建明...
    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绍产电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EET)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概述细胞色素c、菌毛蛋白、电子介体等多种分子在EET过程中的作用,综述近年来利用网络方法和组学方法研究产电微生物EET过程的相关工作.从蛋白网络、调控网络与整合网络等方面总结网络分析方法在关键电子传递分子识别、电子传递模块挖掘、电子传递途径推断等方面的应用;从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多组学与宏组学等方面总结使用组学方法识别电子传递基因及其功能分析方面的研究;介绍整合生物网络与组学数据在产电微生物EET过程生物分子协调利用、关键基因与基因簇识别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整合多种生物网络和组学数据开展产电微生物EET研究的方向.

    生物信息学生物网络组学方法胞外电子传递产电微生物

    纳米花固定化蔗糖酶的研究

    崔诗琦姜晓冬王世杰王红英...
    113-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蔗糖酶(Sucrase,EC 3.2.1.26)在工业上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可用于分解蔗糖生成果糖和葡萄糖,现今在工业化技术上存在着蔗糖酶生产果糖方法单一、活力不易保持且难以重复利用等问题.采用共沉淀法制备Mn3(PO4)2-蔗糖酶的纳米花固定化酶[以下简称Sucrase@Mn3(PO4)2],并对制备条件进行优化;同时对固定化酶的形态、结构进行表征,对固定化酶的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制得的Sucrase@Mn3(PO4)2纳米花颗粒分散,大小均匀,呈雏菊形、盛开状,且内部晶体结构完整;固定化酶有明显的Mn2+、PO43-、酶蛋白质的EDS特征峰及明显的酶蛋白质和磷酸根的FT-IR吸收特征;固定化酶表现出良好的温度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Sucrase@Mn3(PO4)2被重复使用7次后其活性仍能保持其最初活力的40.38%;固定化酶在4 ℃保存28 d时仍保持40%的活性.

    固定化酶纳米花蔗糖酶酶学性质酶活力

    诺贝尔奖成果案例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课"分子与细胞"中的教学实践

    姜晖李艳
    120-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了以诺贝尔奖成果案例为主干线索牵引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课"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的改革试点,遴选课程11个核心章节的15个获奖案例,建议学生以诺贝尔奖得主的获奖报告为蓝本开展合作调研,重点关注科学家的研究背景、发现发明的亮点、成果的理论或应用价值.在课堂实践中,构筑导入-汇报-互动-总结的研讨单元,采用同行组引导讨论的方法,提升教学效果.融入国家需求、科学艺术、应对挑战、创新精神等要素,通过课外调研和课堂研讨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生物医学基本素质和理念,在有限学时下取得良好成效,90%的学生认为学习收获显著.进一步提出该课程的方法优化、观点更新、思政融合、视野提升等改进设想,对生物医学类专业生物基础课程教学的提质增效具有潜在借鉴意义.

    分子与细胞诺贝尔奖教学创新生物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