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姚芝楼

月刊

1008-6285

skxuebao@tyut.edu.cn

0351-6014499

030024

太原市西矿街53号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山西省教育厅主管,山西十所理工农医类高校联合主办的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出版的社会类学术期刊,旨在为以高校“两课”教师和党政干部为主的广大社科工作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园地,以促进高校“两课”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提高,促进社科研究队伍的成长和社会学术领域的繁荣。创刊十余年来,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本刊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发表了大量有创见的学术论文,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部分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多家刊物全文转载。本刊稿源已扩大到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区)以及韩国等。本刊发表的论文均被有关部门作为评定职称的科研和学术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海外学界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认知评析

    王俊
    1-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在中国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引发了海外学界的一定关注。在一些海外学者看来,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反映了中国对世界变局的深刻洞察,又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需求作出有力回应。海外学者围绕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展开分析。海外学者肯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认为这一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发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内涵,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汇聚智慧力量。针对海外学界研究现状,应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国际传播,提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国际影响力,牢牢掌握解读中国思想、中国理论的国际话语权。

    习近平文化思想海外中国学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国际话语权

    马克思恩格斯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建构路向

    杨宏伟徐欣宇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的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与无政府主义者在面对如何处理国家这一问题上产生巨大分歧。无政府主义者以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和个人绝对自由为哲学立场,反对一切权威和国家,主张放弃一切政治斗争,严重危害了国际工人运动。为清除无政府主义的消极影响,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深刻批判了无政府主义的内容、实质与症结,并在批判中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建构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立场,澄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国家理论,推动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健康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无政府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延安时期《中国文化》推进"第二个结合"的理论探索与当代思考

    杨菁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取得革命胜利的进程中明晰了"第二个结合"的根本路径。《中国文化》是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首个理论文本,遵从了文化与政治的关系逻辑,旨在阐明中国政治与中国文化的发展动向和实践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进步的文化界直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思想论争,在"具体国情"中探寻"普遍真理",在具体任务的阐明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深度融合中超越了文化的"古今中西"维度,开启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文化创新空间,创造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形态,对于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启示。

    《中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结合"中华民族新文化传统文化新民主主义

    人类文明新形态赋能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探究

    魏伟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要求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创新性成果,将其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需要从教学叙事方式、实践教学场域和价值观教育理路等方面思考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助力高校思政课内涵式提升和发展。

    人类文明新形态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新中国75年生态建设实践的发展逻辑及其历史经验

    高帅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75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是一个不断化解生态问题,引领探索生态建设求真达善合美的过程。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问题与生态环境总体状况把握新中国75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生态保护初始期(1949-1978年)、生态制度建设与改革新时期(1978-1992年)、可持续发展推进期(1992-2002年)、生态文明新阶段(2002-2012年)、美丽中国新时代(2012年至今),这是一个从被动性防御到主动性建设与全面性规划,由"向自然开战"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再到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的渐进式过程。新中国75年生态建设实践的经验与启示就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必须坚持推进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新中国75年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历史经验

    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文明建设:话语势能、价值图景与实践路向

    赵晓营李向东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话语势能转换、价值图景明晰和实践路向具化的系列过程。建构性概念体系、"共同体"范畴、隐喻式表达方式,构成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话语势能转换;"两个结合"中的价值传承、整体性认知的价值关系、效益与理念并重的价值生产,指向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图景;以新质生产要素配置优化生态文明的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建设、以新质生产关系引导生态文明建设的五大关系、以新质生产力价值表达提升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指明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向。

    新质生产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话语构建国际话语权

    论恻隐之心与孟子政治伦理的建构

    贾晓东
    48-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的角度来说,作为"仁之端"的"恻隐之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道德情感。它本身不是具体的道德规范,但可以为判断具体道德规范的合理性提供标准。借助道德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恻隐之心"作为德性标准的心理机制可以被发掘出来,其所包含的认知、评价以及意欲等维度也具备了指导道德实践的可能性。孟子的政治伦理以"恻隐之心"为起点,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等多个层面,呈现出由情至理、情理合一的特点。而其"不失其赤子之心""反身而诚"等修养论内容,则从道德教化的角度为培养人的内在德性提供了方法,构成了其政治思想的内在层面。如此,孟子的政治伦理实现了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的统一。

    道德情感恻隐之心孟子政治伦理

    "旧邦新命":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传统政治文明的继承与创新

    张立进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旧邦新命"恰切概括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传统政治文明之间的关系,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继承和接续了传统政治文明的根脉,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民本思想加以吸收改造,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将"贵和"理念融入制度设计,构建和谐政治关系;使"大一统"政治发生"蜕变",转化为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进程中,我们要坚定"四个自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传统政治文明民本大一统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的历程、经验与推进路径

    陈清
    63-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是一个历时性发展着的动态结构,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从工作到科学、从学科建制到体系建构的动态演进过程。从历史向度来看,它嵌入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所提供的沃土之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之中逐步生发出来。从实践向度来看,始终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理念、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及主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自觉历程的重要经验。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新的自觉,关键在于坚持"两个结合",持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化建设,主动建构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自觉书写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篇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进程学科建设自主知识体系

    推进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三重路向

    郭昭徐耀铎杨颖萱刘嘉忆...
    6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需要以系统观念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大格局;以精准思维聚焦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助力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落地见效;以常态意识开展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走深走实。

    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系统观念精准思维常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