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西焦煤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西焦煤科技
山西焦煤科技

杨文洲

月刊

1672-0652

sxjmkj@163.com

0351-6213842

030053

太原市西矿街325号

山西焦煤科技/Journal Shanxi Coking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追踪世界煤炭开发与综合利用的最新发展趋势,报道国内外煤炭领域的技术创新动态,促进我国煤炭行业的科技进步。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埋特厚煤层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研究

    李俊鹏王志恒候雅杰王文才...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浅埋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以中煤平朔井工三矿39204 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监测、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等多手段相结合方法,基于氧气浓度划分标准对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特征和最低推进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现场监测所得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范围和数值模拟试验结果相近,相对误差较小,其中进风巷散热带、自燃带和窒息带长度分别为 0~31.5 m、31.5~80 和 80 m以上,回风巷的散热带、自燃带和窒息带长度分别为 0~20.5 m、20.5~55.9 m和 55.9 m以上,依据所得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结果和最短自然发火期,计算确定了 39204 工作面每天推进长度应大于 1.02 m,每月应大于 30.6 m,可避免采空区遗煤发生自然现象,若推进长度小于计算值则需采取相关措施进行自然发火预防.

    浅埋特厚煤层采空区自燃"三带"氧气浓度推进长度

    矸石充填体变形特征研究

    高刚刚
    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矸石充填体的蠕变变形行为,以金辛达洗煤厂矸石与硅酸盐水泥为原料制备矸石充填体试样,研究了不同灰固比与不同水平应力下的蠕变变形特征,分析了试样应变率随时间变化的硬化特征与瞬时变形模量随时间变化的损伤规律,并基于分数阶导数建立了表征充填体变形的蠕变本构模型.结果表明:试样在初始应力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硬化现象,当灰固比较低或应力水平较高时,充填体试样的蠕变硬化特征越明显;灰固比较大的充填体试样具有更高的瞬时变形模量,抵抗变形的能力更强,而蠕变对于充填体试样瞬时变形模量的损伤作用不受充填体灰固比的影响.采用分数阶导数建立的本构模型可以较好地表征试验中的蠕变变形行为,尤其是瞬时变形模量的硬化规律与黏性系数的损伤规律.

    矸石充填体蠕变变形硬化特征损伤规律

    "墩柱+柔模"Y型通风高抽巷层位数值模拟研究

    赵永刚
    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王庄煤矿 91-105 综放 Y 型通风工作面瓦斯赋存量大和抽采难度大的特点,提出"墩柱+柔模"沿空留巷方法,采用以顶板高抽巷抽采为主,结合本煤层采前预抽孔及裂隙带钻孔综合抽采措施.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确定了 91-105 工作面顶板高抽巷的合理层位为垂直位置28~35 m,水平位置为 30 m.现场根据地质条件,高抽巷层位为顶板上 27~37 m,与工作面回风巷水平距 30 m,现场抽采瓦斯浓度平均 3.7%,抽采纯量平均 15.97 m3/min,达到设计抽采效果.

    "墩柱+柔模"沿空留巷高抽巷Y型通风裂隙带抽采效果

    解放层开采围岩应力应变演化规律及卸压效果研究

    宋明明
    14-1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沙曲一矿上解放层 02#煤层开采围岩应力应变演化规律及对下伏近距离煤层 2#煤层的卸压效果,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计算了上解放层开采围岩应力集中系数及底板破坏深度,模拟研究了随着 02#煤层的开采,底板围岩的应力场、位移场、裂隙场发育演化规律.研究表明:在煤层埋深 630 m、工作面采高 1.4 m、工作面长 180 m 的开采条件下,理论计算得到煤层开采后围岩应力集中系数 4.7、底板破坏深度 13.7 m;数值模拟计算得到在解放层煤层开采过后,距切眼 50 m处工作面竖向上的垂直应力最小、卸压范围最大;在解放层 02#煤层底板下方 15~25 m 位移变化最为明显、形成底鼓裂隙带,主要破坏类型为剪切和拉伸混合作用;被解放层 2#煤层处于底鼓裂隙带范围内,有利于卸压增透、减小煤层瓦斯压力,促进瓦斯抽采.

    解放层开采底板破坏深度应力应变塑性区分布

    基于空心包体应变法的口孜东矿地应力测量

    郭书鹏李迎富
    1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口孜东煤矿 1111 采区地应力分布规律,在 1111 采区胶带机大巷等 3 个位置进行了地应力测试,测试位置埋深为-855~-885 m,钻孔应力解除测试结果表明:最大主应力 σ1 为水平地应力,方向为NE92.0°~NE189°,大小 25.1~29.3 MPa,水平应力与竖直应力比为 1.13~1.38.得到地应力分布规律:水平应力为最大主应力、中间主应力,垂直应力为最小主应力.该规律为 1111采区巷道布置和巷道支护设计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空心包体地应力测试应力解除法地应力原岩应力

    特厚煤层下山煤柱冲击地压因素分析及防治技术

    魏志国张科星杨彬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常村煤矿 21 采区东西两翼已采毕,计划回收采区煤柱,煤柱工作面设计为仰采综放工作面,最大埋深 760 m,上覆巨厚坚硬岩层,回采期间冲击危险性较大.为确保煤柱工作面安全回采,从埋深、煤层冲击倾向性、顶板岩层特征、煤岩蠕变、采空区和煤柱、综合指数法等方面分析,得出工作面具有中等冲击危险.通过采用冲击地压监测预警、卸压解危、强防护和强支护等综合防治措施,工作面冲击显现程度明显弱化,工作面回采至 2023 年 6 月微震总频次、总能量均不同程度降低;能量达到 103 J的微震事件占比 35.5%,未发生能量为 104 J及以上微震事件,该技术有利于大埋深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的防治.

    特厚煤层采区煤柱冲击危险因素冲击地压防治

    巷道在采空区内双向开口施工技术实践

    范学锋
    27-2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煤矿巷道在采空区内双向开口时围岩难以控制、施工难度大等难题,以某矿15 号水平延深项目中回风暗斜井为例,采用了"注浆加固+锚网索支护+架设工字钢棚+依次双向开口+交岔点套棚+喷射混凝土+棚后注浆"的施工方案.掘进完毕后,通过巷道移近量观测,交岔点前后 10 m处测点最大顶底板移近量为 97 mm,最大两帮移近量为 64 mm,交岔点中部测点顶底板移近量最大为 42 mm.现场实践表明,采用该方案后,安全、高效地完成了双向开口工作,并能够有效控制围岩变形.

    采空区双向开口注浆加固架棚棚后注浆

    五虎山选煤厂配煤入洗方案研究与实践

    王金保
    30-3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乌海能源公司五虎山选煤厂多煤种入洗和产能提升问题,在对五虎山 12#、苏海图 12#和 9#原煤可选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五虎山选煤厂现有工艺,提出了最佳的配煤入洗方案和工艺流程改造方案.生产结果表明,当配洗比例为 10∶1∶1,目标产品为 1/3 焦煤(20090)时,采用三产品无压重介质旋流器+煤泥重介+两段浮选的工艺流程可以获得理想的分选指标,吨煤利润达到46.58 元.

    配煤入洗配洗比例重介质旋流器

    基于人工智能与5G技术的矿山安全智能监控系统应用

    张秉鹏
    34-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集成YOLOv5 算法,使用 5G技术构建的矿山智慧监控系统,能够对矿山进行全时段自动化、智能化的监控,构建矿山三维数字模型.在蒋家河矿山实践结果表明,该智慧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对各生产岗位、检修岗位的自动识别、风险报警,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

    矿山安全人工智能5G技术智能监控系统

    附壁风筒涡流控尘技术在综掘工作面的应用

    张晓婷
    3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降低辛置煤矿综掘工作面粉尘污染浓度,对涡流控尘技术原理和粉尘分散规律进行分析模拟,应用了涡流控尘系统,经验证,采用附壁风筒涡流控尘系统后,同传统的长压短袖除尘系统相比,降尘效率提高到 80%以上,使综掘工作面的操作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综掘工作面附壁风筒涡流控尘粉尘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