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思想理论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思想理论教育
思想理论教育

江彦桥

月刊

1007-192X

sxlljy@vip.163.com

021-64185958

200032

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

思想理论教育/Journal Ideological & Theoretical Education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思想理论教育》是由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主管,上海市科教系统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会、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5年1月改为半月刊,上半月为综合版,下半月为行动版(面向中小学、幼儿园)。上半月(综合)版以“聚焦德育研究前沿,荟萃德育实践方略,展示学校办学理念,指导师生健康成长”为宗旨,努力推介加强与改进思想道德建设的精品力作,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是一本集学术性、前瞻性、指导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党建与德育研究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思想政治理论课讲道理要在"五个统一"上下功夫

    韩喜平蒋磊
    7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要达到这一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必须在以下五个方面下硬功夫:要做到"道"和"理"的统一,把具体与普遍、感性细节与概念思辨结合起来;要做到"学"和"术"的统一,不断摄取时代的内容,并把时代的内容熔铸进清晰一贯的理性形式中;要做到"讲"和"授"的统一,既宣讲真主义,又注重讲授的鲜活过程;要做到"教"与"学"的统一,把过程和效果融合起来,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要做到"知"和"行"的统一,让传授的知识和价值最终落实到学生的人格养成和实际行动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讲道理课程教学

    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上海大学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述论

    李林
    8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2-1927年的上海大学是在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下创办、中国共产党实际领导的"红色学府",其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实现"养成建国人才"目的、达成"知识分子无产阶级化"任务和落实"连接教室和街头"方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的上海大学坚持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社会问题为导向的教育、以现代政治为自动的教育、以革命活动为实践的教育,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大批领导骨干,克服了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探索形成了干部培养的早期模式.回顾和总结百年前上海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

    网络民粹主义的意识形态趋向及其澄清理路

    刘顺
    88-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民粹主义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趋向."去中心化"地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是其重要表现;网络技术赋权耦合利益结构分化,是其解构主流意识形态的动因;以"四泛"为代表的泛意识形态化,是其鲜明特征.当前网络民粹主义肇始于民生诉求而非政治要求,尽管蕴含着对公权力监督的一定正面价值,但却是侵蚀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变量.我们不妨通过"民生发力、民主协商、技术赋能、法治兜底"的联动机制来筑牢主流意识形态阵线,坚决防止网络民粹主义这股特殊的社会情绪转化为社会运动甚至政治行动.

    网络民粹主义意识形态技术赋权利益分化

    思想政治教育者把握大数据时代的意义和方式

    常宴会
    9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数据的关注不能局限于应用数据技术的方法,而应着眼于大数据反映的社会变动及其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回应人们的思想困惑.大数据的发展和人们对它的认知尚处在起步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接触数据的机会和能力,并且在一种高度分化的状态下进行知识生产,这些因素共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数据时代的认识.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看待大数据的兴起,从唯物史观出发分析大数据在生产、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批判和澄清各种错误认识;学习大数据技术的基本知识,深入到数据应用的具体场景,推动数据在学术研究上的共享,构建围绕大数据技术的学术共同体等,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把握大数据时代的主要方式.

    大数据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构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探析

    叶福林高哲
    10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是培养大学生肩负起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战略需求、巩固拓展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必由之路、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党史观的根本遵循.构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要在教育时间上显现经常性与长期性,在教育内容上展现针对性与时代性,在教育运行上呈现制度化与规范化,在教育效果上体现转化性与推广性.构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要从思想基础、实践根源、基本阵地、文化氛围、保障体系入手,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并举、红色资源与社会服务并用、党校教育与党团生活并行、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并肩、运行体系和评价体系并重.

    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基于高校第二课堂学分系统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刘骏高向东
    106-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课堂是高校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大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表现是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基于第二课堂学分系统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把握重视数字化环境建设、以"五育"具体内涵为评价指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为评价导向的建构原则.在具体的实践机理上,数据处理是评价实施的前提,模型测量是评价方法的核心,特征归纳是评价形成的基础,话语选择是评价描述的关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应实现从数据功能向育人功能的价值转化,并在学生个性培养、激励选拔、危机干预、生涯发展等方面发挥育人作用.

    高校第二课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