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阎志坚

月刊

1009-2528

sxdk@263.net

010-58581402;58581401;58581400

100029

北京朝阳区惠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11层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ournal Leading Journal of Ideological & Theoretical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性刊物。全国高校思想理论教育核心期刊、新闻出版署“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期刊。主要服务于全国高校思想理论教育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坚持政确的理论导向,积极推进高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积极探索和反映高校“两得”教学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反映教育主管部门的全国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最新举措、动态和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三章、第十七章的内容逻辑和重难点解析

    丁俊萍
    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关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是对"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回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的第三章和第十七章,分别集中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思想,其中第三章"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主要阐述党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第十七章"全面从严治党"主要阐述怎样把党建设好,使党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这两章阐述的问题密切相关,在课程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这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同时,也需要厘清这两章各自的内容逻辑,明确教学中应当把握的重点难点问题.

    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内容逻辑重难点问题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七章逻辑体系与教学建议

    韩喜平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整体擘画、一体推进,突出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要从守正创新的大历史维度把握这一部署的必然逻辑,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这一部署的重大现实意义,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高度把握这一部署的战略价值.教材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为题按照总分的逻辑框架进行专章部署,突出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在现代化全局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思政课教师在讲授这一章时既要全面系统,又要突出重点,科学把握这一章在全书的地位、与其他各章节的内在关系,讲好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内在关系、讲好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讲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必然性,讲好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深远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育科技人才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十三章重难点问题探析

    李国泉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十三章专题讲述"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是首次在高校思政课教材中单独设立国家安全章.强调统筹维护国家安全和塑造国家安全的辩证统一,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特色.在教学重难点方面,本章应着重讲清楚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的现实针对性与核心要义,讲清楚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辩证逻辑及其对构建新安全格局的方法论意义,讲清楚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及实践意蕴.

    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新安全格局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逻辑、理论创新和重大贡献

    陈家付
    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深深根植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其形成和发展具有清晰的理论逻辑、时代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和价值逻辑,坚持"两个结合"是贯穿于习近平文化思想发展过程的逻辑主线.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在文化理论和文化工作的各个领域都提出了具有标志性和引领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原创性的文化理论成果,构成了原创性的文化理论体系,发展了原创性的文化理论话语,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在逻辑理论创新重大贡献

    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四维意蕴

    杨文圣蔺雨
    3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标识性概念,是中华民族在文化意义上坚定自我的核心表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发展中华文化主体性,需要在"历史—现实"之维,从古老中华文明的独立发端、近代中国文明蒙尘的历史境遇以及中国共产党勇担使命的重要节点中,明晰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溯源、挑战与坚守;需要在"传统—未来"之维,明确中华文化主体性在传统与现代的贯通中一脉相承、在面向未来的时空场域中生生不息的发展指向;需要在"理论—实践"之维,以"两个结合"塑造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探索文化创新空间;需要在"民族—世界"之维,既坚定中华文化立场,又以鲜明文化特性融入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文化主体性"两个结合"文化生命体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及其启示

    董慧胡斓予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明交流互鉴"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贯穿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实践的重要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聚焦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一系列论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世界交往理论的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理念的继承,对中国共产党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实践成就的聚成.习近平洞悉世界文明历史,把握世界发展大局,深刻回答了文明交流互鉴何以重要、文明交流互鉴是什么、文明为什么能够交流互鉴、文明如何交流互鉴的新时代命题.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

    习近平文化思想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

    "第二个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遵循与实践要义

    孙绍勇
    5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推进文化建设发展提出的重要论断,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验的新总结和新概括,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旨要.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精髓来看,"第二个结合"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反映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立场方向,指明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思维方法.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来看,"第二个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创造的思想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深化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逻辑机理.在实践要求上,只有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神实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融合,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统一,坚持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出去相呼应,才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担当文化使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第二个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精髓要义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马克思文化资本批判的三维逻辑探赜

    王洪波张朝阳
    7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的资本批判不仅关涉物质生产领域,还涵盖文化生产领域.作为产业资本在文化生产领域的存在形式,文化资本是一种特殊的产业资本.在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中,文化资本批判是隐性的、内在的理论线索.马克思的文化资本批判贯穿着功能批判、道德批判和伦理批判等三维批判逻辑:功能批判揭示了文化资本的基本矛盾导致社会文化生产的结构失衡;道德批判揭示了文化资本的价值增殖基于资本家与工人的不公平交换;伦理批判则揭示了文化资本的全面扩张侵蚀工人阶级的精神世界.回归现实,马克思的文化资本批判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马克思文化生产文化资本文化资本批判批判逻辑

    马克思恩格斯殖民主义批判中的"海盗隐喻"——以《纽约每日论坛报》系列文章为例

    徐芹
    8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揭露和批判西方列强殖民侵略落后国家的政论文章.在这些文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利用"海盗隐喻"完成了对殖民主义的现实批判."海盗隐喻"的使用不仅源于欧洲启蒙运动以来经典文献中与"盗"有关的描述,更是在资产阶级进步报刊上发表马克思主义观点的需要,即在话语表述上尽可能地隐晦化、通俗化和形象化.通过"海盗隐喻",马克思和恩格斯揭露和批判了殖民主义的掠夺本质、野蛮手段及其犯下的人权罪行,从而将殖民主义的极端不义性及滋生殖民主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狭隘性呈现给世人.

    马克思殖民主义批判海盗隐喻《纽约每日论坛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的历史考察、主体结构及其哲学基础

    陆卫明邓皎昱
    9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论断.研究两者的高度契合性既是学理问题,也是现实需求.从历史依据来看,两者的契合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中国共产党将两者有机结合的历史实践,展现了两者具有高度契合性的历史实然.从主体结构上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层面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两者具有高度契合性的哲学基础,包括实事求是及知行合一与实践精神的内在契合、执两用中及守中致和与唯物辩证法的内在契合、朴素唯物论与唯物史观的内在契合、整体思维与系统观念的内在契合.深入研究两者的"高度契合性",对新时代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深度结合、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第二个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