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阎志坚

月刊

1009-2528

sxdk@263.net

010-58581402;58581401;58581400

100029

北京朝阳区惠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11层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ournal Leading Journal of Ideological & Theoretical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性刊物。全国高校思想理论教育核心期刊、新闻出版署“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期刊。主要服务于全国高校思想理论教育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坚持政确的理论导向,积极推进高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积极探索和反映高校“两得”教学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反映教育主管部门的全国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最新举措、动态和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背景、内在理路及实践路向

    刘吕红曲鑫锋
    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文化建设经验的凝练升华,构筑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面对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世情、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国情、巩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党情,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思想武器.习近平文化思想建构了"主体—任务—使命—方法—场域"的内在理路,彰显了党性与人民性、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传承与创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其实践路径指向坚持自主性、系统性及开放性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磅礴的文化力量.

    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主体文化新使命"第二个结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蕴的辩证关系

    赵付科万琦慧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蕴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意蕴,具体体现在:思想根基上的"魂脉"与"根脉"的辩证统一、实践原则上的"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价值旨归上的"民族"与"世界"的辩证统一.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辩证法意蕴,对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使命辩证法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探析

    袁鑫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国际和国内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一系列复杂多变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就意识形态工作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高屋建瓴、内涵深刻,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地位,阐明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政治意义和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为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根基、增强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巩固和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领导权话语权

    "两种生产"理论及其时代价值——基于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分析

    朱炳元张雪薇
    3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首次提出了"两种生产"理论,即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直接生活的生产进一步划分为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这"两种生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共同制约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两种生产"理论把人类自身的生产纳入唯物史观的视域,将其同样看作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是一个十分精辟的见解.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从"两种生产"的维度分别论述了史前各文化阶段的分期和家庭形式的变迁,又从"两种生产"相结合的维度分析了氏族与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揭示了私有制和阶级的由来和本质,指出了国家必然随着阶级的消灭而走向消亡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丰富和拓展了唯物史观理论体系.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结合当代中国实际,生动诠释了"两种生产"的价值立场、理念方法和目标主题,进一步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和创新.

    唯物史观"两种生产"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创新

    张雷声韩昌跃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史上的重大历史变革,其历史性创新集中反映在三个"改写"上.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世界历史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以既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具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改写"了现代化的内涵;中国式现代化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后的历史性发展成就为深厚基础,以世界历史绝无仅有的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人口规模和世界格局层面"改写"了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中国式现代化以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西方现代化文明形态的虚假唯一性,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逻辑超越了资本逻辑下人的异化,以和平共赢的共同体理念摒弃了霸权主义思维,"改写"了现代化的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性创新现代化内涵现代化版图现代化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

    杨军杨鑫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深刻批判,对未来社会实现和平、和谐的科学预测,对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追求的明确阐释,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现代化内在要求的系统认识,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入分析等,规定、指引着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一基本方向,同时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相对于西方式现代化的超越性、先进性和普惠性.

    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和平发展道路理论基础

    创新与超越: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祝奉明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新路径,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主体"超越"个体本位"、以"全面协调"超越"片面失衡"、以"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普世价值"、以"独立自主"超越"亦步亦趋",向世界展示中国共产党使命担当的大党形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提供文明进步的新方案、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比较视野鲜明特色

    爱国与斗争:抗美援朝时期青年动员及其当代启示

    朱天星江光亮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美援朝时期,为对外有力支援战争,对内巩固新中国政权、培养后备人才,中国共产党针对青年群体在组织、思想和行动等方面开展了灵活多样和卓有成效的动员.中国青年被广泛地发动起来,爱国热情和斗争精神高涨,全国报名参军的青年达70万人.此举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推动思想改造、增进政治认同、促进国内建设,储备了大量青年力量,推动了抗美援朝运动深入开展.新时代,应开展主导式动员、盘旋式动员、分众化动员,更好团结带领广大青年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好青年.

    抗美援朝青年动员爱国主义动员经验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观的群众实践逻辑

    郭呈才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群众实践为主线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具体内容是:群众实践具有创造性,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自以为是、高高在上,应始终坚持师生平等原则,进行共情式沟通和启发式教学;群众实践具有主体性,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强迫命令、包办代替,应始终坚持自觉自愿原则,突出群众亲身经验的基础地位;群众实践具有现实性,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脱离生活,应始终坚持物质利益原则,以群众切身利益为切入点、革命根本利益为着力点,循序渐进培育和强化理想信念.深刻把握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观的群众实践逻辑,不仅有助于深化理论认识,而且对做好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观群众实践延安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内在结构、建构逻辑及推进路向

    郑敬斌
    8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以理论性知识为基石、以实践性知识为照应、以方法性知识为中轴、以制度性知识为引领.基于自主知识体系的自主化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需注重知识生产的本土性、知识内容的融通性、知识结构的系统性、知识运用的原创性.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还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教材体系建设为抓手、以研究范式转换为重点、以国际对话交流为纽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在回应时代诉求、实现同题共答中彰显自主知识体系的全球影响力,完成自主知识体系的"自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内在结构建构逻辑推进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