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王作新

双月刊

1003-1332

sxltbjb@163.com

0717-6394048

443002

湖北省宜昌市大学路8号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Journal China Three Gorges TribuneCHSSCD
查看更多>>《三峡论坛》是由三峡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本刊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服务。本刊立足三峡,面向全国,既重视对基础学术理论的研究,又注重对现实问题的探讨,优先发表创新性和应用对策性研究成果,尤其是研究三峡问题的最新成果。为突出本刊特色,我们将着力推出百家论坛、三峡文化研究、水电文化论坛、水文化研究、生态与环境资源、移民研究、武陵民族研究、三峡田野、屈原研究、昭君研究、杨守敬研究等重点专栏。本刊面向所有关注三峡问题的海内外学者,并优先选用独立署名作者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五代巴蜀王朝对高氏荆南割据政权的影响

    孙振涛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代十国时期,同处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巴蜀王朝与高氏荆南政权,两者之间有着十分频繁的军事征伐、外交聘问、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等活动.五代巴蜀文人不仅在荆南政坛上非常活跃,对高氏割据政权的稳定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对荆南文坛的文学创作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

    五代十国荆南政权邦交关系文学生态

    "最宜昌"媒介景观的影像建构与审视

    张芹
    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视觉文化语境下,影像媒介深刻地影响着城市文化景观的生产.媒体人依托宜昌客观存在的自然地理空间符号和民俗文化资源,用各自不同的影像生产方式与审美认知,展现了多元的"最宜昌"城市意象.从文学地理学的视角考察近四十年以来最具代表性、包含了宜昌影像符码的影像文本,主要以纪录片、影视作品和短视频等为主,进行镜像文本细读、文化重释和意象提炼,获取"最宜昌"城市元素的具体影像建构、呈现与叙事表达策略,为今后更多的地域文化影像生产提供重要借鉴.

    "最宜昌"媒介景观建构审视

    地方歌舞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析——以宜昌市夷陵歌舞团为例

    舒斯强
    10-1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引导社会力量的参与.地方剧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有助于激发社会文化活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夷陵歌舞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管理滞后、经费不足、硬件设施不足等问题,需从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深挖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完善硬件设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拓宽与社会机构的合作渠道等方面加以解决.

    歌舞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力量种文化

    宜昌市方言词汇集(十三)——副词、介词、量词

    王作新徐宁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系"宜昌市方言词汇集"之十三.所集录为其副词、介词、量词类词汇.

    宜昌市方言副词介词量词

    凉山彝族岭氏土司简述

    曲木威古阿木布哈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凉山是川西南的一个多民族地区,元朝开始,中央王朝就在此区域推行土司制度直至清亡.岭氏土司属凉山四大土司之一,其祖上从唐朝的凉山邛部部落首领及其后裔逐渐演变承袭为土司,职袭近七百年之久.凉山邛部部落首领岭氏家族,从唐宋开始逐渐演变,至元朝由封建王朝任命敕封为土司治理其地施政,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进行民主改革之前)消亡,其繁盛衰落的历史是认识凉山彝族社会的窗口,利用各种口碑资料结合史料梳理来研究岭氏土司,这对研究凉山彝族社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凉山彝族岭氏土司彝族社会

    武陵地区传统聚落起源及发展影响因子探究

    黄东升王蕾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武陵地区的传统聚落发展主要受自然和社会两大因子的影响,并形成丰富多样的聚落空间格局和历史文化.自然因子主要包含了地貌因素、气候因素、瘴气野兽威胁、土地利用、建造资源等;社会因子主要包含了宗亲血缘、社会变革、文化交流、民俗信仰等.两大因子相辅相成,分别对聚落的起源、发展、规模、形态、空间布局,建筑样式、审美特征、陈设装饰,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武陵地区传统聚落影响因子

    从"大雅"的气质形成中探视长阳南曲之源流

    陈琼杨容
    29-3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阳南曲的"前三不唱"从表演形式上充分体现了长阳南曲中温文雅致的文人气质,而这种"大雅"气质与土家族民与生俱来的彪悍粗犷性格有着天壤之别,这是一个至今令人费解的谜.唯有解开此谜团,方能揭开长阳南曲源流何时何地之谜,方能揭开长阳南曲"传男不传女"、"后三不唱"、"无师承之节"等一系列悬疑,方能辩证看待明、清王朝更替时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方能切实有效地传承与保护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阳南曲前三不唱容美土司改土归流

    贵州黄平S村婚姻伦理失范探析

    龙寸英李军
    35-3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很多文化制度都面临着新旧交替,旧的制度正在转型,新的尚未定型,导致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同样,婚姻家庭问题作为社会问题的一种,也出现失范的现象.本文以S村作为田野点,对该村婚姻伦理失范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对婚姻失范类型分析,探析其背后的原因.

    婚姻伦理失范社会环境贵州黄平

    文艺丛书的出版与新诗经典化研究

    郭勇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战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大批文艺丛书的出版,使得新诗以丛书的形式而得以编选,新诗选本的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丛书的推出,以集体展示的方式,迅速推进了诗人诗作的经典化历程.同时,丛书编选的内在要求又促使诗人诗作向大众化、民间性的方向努力.丛书以"北方文丛""中国人民文艺丛书"最为重要,而其中的《王贵与李香香》《刘巧团圆》《漳河水》等作品,则集体展示了解放区诗歌创作的成就,也成为新中国新诗创作的典范.

    文艺丛书新诗北方文丛中国人民文艺丛书

    论沈宝基诗歌创作的特点

    梁海军
    4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沈宝基被称为中国早期的"象征派实验诗人",一生中共发表250余首诗歌,其中不少诗歌深受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诗歌语言中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想象力丰富,梦幻的意境与哀婉的现实交织辉映,将象征主义诗歌创作的美学原理诠释得淋漓尽致.沈宝基诗歌借用美好的景物抒发内心的情感,文字优美,色彩斑斓,通过对似梦似真的美的描绘诠释崇高的人生真理.

    诗歌沈宝基象征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