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孟秀峰

季刊

2096-4102

SXMGYXB@126.com

0351-4117088 4117043

030006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许坦西街29号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hanxi Coal-Mining Administrators Colleg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山西煤炭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传播文化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校内外学术交流,具有以煤炭经济管理和煤矿实用技术为主而兼及其他、文理兼容的办刊特色。本刊现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运行及其完善

    张洁
    6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是我国法院为应对大量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而建立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执行案件结案方式.实践中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适用为法院清理执行积案、提高执行效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以致于引发当事人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不理解.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落实财产查找方式以及增强终本案件后续管理等方面对其进行完善.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执行不能无财产可供执行

    国内副文本与翻译研究计量可视化分析

    杨玲燕
    6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副文本理论由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提出,近10年来逐渐应用于翻译研究领域.文章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借助文献计量分析考察副文本与翻译研究现状,对2007年至2020年9月发表在知网上的230篇文献进行直观可视化呈现与分析,发现国内副文本与翻译研究尚不深入,主要表现在:1.副文本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与翻译研究结合多从隐性角度探讨;2.副文本视角的研究较少.本文在分析不足的基础上展望其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

    副文本翻译研究热奈特计量可视化分析

    道德、情感与认知:论《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女性独立

    程晓娇
    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曼斯菲尔德庄园》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181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小说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描写了陷入感情纠葛的几对青年男女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感以及认知关系.小说中人物均被赋予了不同的形象,这些形象既变现了社会的现实性,同时从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纠缠的感情关系中,体现了作者对于社会发展中女性独立意识的思考.

    道德情感与认知《曼斯菲尔德庄园》女性独立简·奥斯汀

    双向治愈:余秀华的诗歌疗法

    赵阳
    7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歌疗法是诗歌除却传统的批评与鉴赏范畴外,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学科领域.诗歌具有双向治愈作用,作者写诗,借助诗歌的象征性语言,将内心不易言说的情感宣泄出口,疏导诗人内心的压抑情绪.读者读诗,通过诗歌净化自己,或意识到自己不是唯一遭受某种情况的个体,从而治愈自己.作家的创伤化经历与文学创作相关联,余秀华的诗歌承载了她苦难生活下的爱情、亲情以及生存感悟,诗歌特殊的语言、体式为诗人提供了一个既可倾诉又能保留适当隐秘性的公开性个人空间.余秀华与她的读者们正是在这个空间内完成倾诉与感悟交互的过程,达到双向治愈的目的.

    诗歌疗法余秀华双向治愈

    元杂剧的悲剧美学特征新探——以《窦娥冤》《赵氏孤儿》为例

    李治甫
    7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赵氏孤儿》与《窦娥冤》作为元杂剧的代表,都有着高度成熟的戏剧冲突的程式化模式,即正义与邪恶二元对立的外部冲突与凸显"主人翁之意志"的内部冲突,并且其悲剧模式具有某种共性,即有一种"悲剧原型".大团圆式的结局方式没有消解元杂剧的悲剧性反而使其悲剧性得以彰显,通过以上探究进而可以挖掘出元杂剧悲剧崇高悲壮的美学意蕴,同时引发对当下存在者进行审美关怀的思考.

    元杂剧悲剧美学《窦娥冤》《赵氏孤儿》

    《红楼梦》与《白夜》的互文性研究

    沈松钦
    8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梦》与《白夜》之间存在互文关系,《红楼梦》构成《白夜》的重要"前理解".两者在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都以神秘性和民俗性独特视角来突出人物的女性意识及形象特征,同时在意象建构和叙事艺术方面两者也体现出明显的互文性.

    《红楼梦》《白夜》互文性叙事艺术

    乌托邦的幻象——沈从文《丈夫》与黄春明《看海的日子》女性形象比较

    王明杰
    8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起沈从文与黄春明,先入为主的便是二人各自建构的"乡土世界",研究者也多从此角度着手,来比较海峡两岸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与社会风貌,而由此忽略了的正是因为其中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才得以让二位作家的乡土世界能够展现不同视角下的人性小庙.沈从文《丈夫》中老七的回归家庭,黄春明《看海的日子》白梅如愿以偿得到一子并获得社会尊重.二者相似的从妓经历,同样看似美满的结局背后是作者远离尘嚣所塑造的精神乌托邦,她们在自己既定的理想牢笼里自得其乐,这正是二位作家所关注的不同视域下女性的生存状态.

    沈从文黄春明女性

    论福斯特扁平人物叙事概念的理论构建

    赖桂珠
    8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斯特的艺术理论力求通过扁平与圆形人物的共同丰富,确立扁平与圆形人物的恰当运用,加深故事的社会现实性,更多地反映现实社区,反映社区.未来将提供影像创作的参考和指导,引导读者创作属于自己的优质内容,优化自己的优质理念,造福社会.在霍华德庄园正确使用圆形和扁平字符将有一个很好的机会来指导新书的艺术作品.

    文学叙事理论扁平人物圆形人物

    花自飘零水自流——张爱玲《花凋》与契诃夫《迟开的花朵》之比较

    黎荔
    9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凋》是张爱玲撰写的经典短篇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短暂且悲情的一生,犹如一朵没有绽放就凋零的花.《迟开的花朵》是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以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展现了社会荒诞主体,依靠故事情节和隐喻的方式形成叙事空间,反映社会现实.张爱玲和契诃夫所生活的时代不同,但作品各有千秋,《花凋》和《迟开的花朵》故事情节十分相似,且都具有荒诞意识,以"家"为角度的写实创作,表达了对旧社会女性的同情,在抨击人性阴暗的同时反映社会问题.

    张爱玲《花凋》契诃夫《迟开的花朵》张式苍凉

    凝视理论视域下的《千只鹤》研究

    李天锦
    9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凝视作为一种视觉领域中与权力和欲望紧密相连的观看方法,通常蕴含着权力运作与欲望纠结色彩.文章通过《千只鹤》文本的分析,可以揭示出处于不同凝视机制下的女性主体是如何在凝视中逐步将观者主体的价值判断进行内化,最终丧失自身主体性,从而物化自我,成为他者.此外,也可以探究女性主体是如何消解凝视,建构自身主体性.借助这一理论视角,能够深化对川端康成作品的理解,挖掘《千只鹤》新的理论价值.

    《千只鹤》凝视他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