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黄春长

双月刊

1672-4291

Lkxuebao@snnu.edu.cn

029-85308734

710062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教育部直属高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学术性刊物,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它以繁荣科学文化,促进学术交流,发现培养人才,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办刊宗旨,刊登数、理、化、生物环境,计算机科学,体育运动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多次获奖,被多个统计源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土高原地区城市“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

    马蓓蓓钟堃李海玲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脆弱性评价的“暴露性-敏感性-适应能力”准则,采用熵权法、加权求和模型、空间回归模型等方法探讨2005 2015年黄土高原地区城市“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城市“社会-经济”系统整体属于中度脆弱,并处于良性的发展轨道;不同类型城市的“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呈现差异化的演变特征,资源型城市和大部分城市群的脆弱性下降,省会城市由于极化效应面临着较强的风险胁迫;脆弱性指数自东向西逐渐增强,大地形单元作为自然环境本底对脆弱性分异具有重要影响,脆弱性热点区始终集中在青海省东部的黄土高原沟壑区;脆弱性评价中的适应能力维度对该区域城市“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的影响最为显著,表明当前黄土高原地区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已从促进经济增长转化为提高可持续性,突出表现为强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济效益、调节城乡不均衡性和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

    城市“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时空特征影响因素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县域城镇化的地域分异与动因机制

    宋永永马蓓蓓李武斌董朝阳...
    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黄土高原341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区,综合运用统计分析、分区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从区域和分区两个层面分析1990 2015年黄土高原县域城镇化的地域分异特征,揭示黄土高原县域城镇化空间格局形成的动因机制.结果 表明:(1)1990 2015年,黄土高原县域城镇化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城镇化率由23.83%上升至54.33%,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东中部高而西部低的宏观格局.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等高城镇化县区的中心性明显,以鄂尔多斯高原为中心的高城镇化区形成并逐渐加强.(2)1990年以来,黄土高原县域人口空间集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呈现减小趋势,县域城镇化均衡发展态势明显.在地理分区上,除高原风沙区县域经济发展地域差异显著扩大外,其余各分区县域人口集聚和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趋于缩小.(3)县域经济发展阶段、非农产业产值比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粮食产量、人口密度、到中心城市的最短行车时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是区域城镇化地域分异格局形成与演化的基本驱动因素.(4)未来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化应依据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要素的地域差异性科学定位、分类推进,通过地域功能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口迁移集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生态补偿政策等的实施,协调好城镇化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新时代黄土高原县域城镇化率的稳步提升和城乡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县域城镇化地域差异动因机制地理探测器黄土高原

    渭北旱塬乡村聚落演化的影响因素与空间重构——以黄陵县为例

    薛东前陈恪贾金慧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渭北旱塬黄陵县为例,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15年遥感影像和DEM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最近邻分析、核密度估计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2000-2015年黄陵县乡村聚落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乡村居民点提出了重构思路.结果 表明:黄陵县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和面积先增后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乡村聚落分布具有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范围不断扩大;乡村聚落分布对地势、河流、道路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人口与经济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政策调控等因素对乡村聚落布局影响日渐增强;乡村聚落的空间重构应基于各类居民点的客观条件和功能进行整体规划,散布于生态环境脆弱区的零星居民点应关注生态移民,保留居民点应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中心居民点应强化其联系和服务城乡的枢纽效应.

    乡村聚落时空分布影响因素空间重构黄陵县

    土地流转背景下渭北旱塬农村居民土地依赖与地方依恋——基于黄陵县失地和未失地农民的比较研究

    薛东前陈棋吕玉倩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渭北旱塬黄陵县为案例区,基于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数据,比较土地流转背景下失地与未失地农民在土地依赖与地方依恋两个维度的感知异同,并从人口学特征和外部环境两个角度分析其地方感的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农民依托“土地”理解“地方”,未失地农民的土地依赖和地方依恋均强于失地农民,但各维度的因子得分存在差异.失地与未失地农民的感知网络核心均在于土地依赖维度,但失地农民感知负向且消极,未失地农民感知正向而积极.农村居民根植性随年龄增长而变强,随学历提升而减弱,整体较强;归属感与文化程度关系密切,文化程度上升,未失地农民归属感减弱,高学历者归属感更低,失地农民归属感整体较弱,但高学历者归属感稍强;满意度与人均收入关系最为密切,高收入则满意度高,同等收入状况,未失地农民满意度高,失地农民对收入期望更高;外部环境主要影响农村居民归属感和社交认同,自然-社会环境的改善,有助于增强农民与村落的情感连接.

    土地流转失地农民未失地农民地方感黄陵县

    黄土高原地区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空间布局及影响因素

    韩佳祥陈瑛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运用标准差椭圆、Ripley's函数分析和核密度估计等多种空间统计方法,对2006年、2010年和2015年黄土高原地区对外投资企业空间分异格局进行测度,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黄土高原地区对外投资企业空间分布的地理因子.结果 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对外投资企业空间分布呈现先向椭圆中心集聚后沿长轴方向扩散的现象;分布中心一直在向西南方向移动,中心点一直处于陕西省境内;企业空间分布的集聚范围先增加后减少,企业点的集聚趋势最强范围也呈现由大变小再增大的过程;高值核心区和较高值次核心区域范围逐渐扩大,形成“几”字形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在核心区外围相邻区域,有带状次核心区组团分布;黄土高原对外投资企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经历了从对外开放度单个因素主导到工业化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对外开放度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阶段.

    欠发达区域对外直接投资空间布局黄土高原

    国内旅游能否突破“胡焕庸线”——国庆黄金周与全年国内旅游西向迁移趋势分析

    金红燕孙根年
    4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05-2017年国庆黄金周与全年国内旅游客流量数据为依据,通过四分位空间分级、集中性与差异性指数比较及重心转移轨迹测量,分析黄金周与全年国内旅游的空间结构变化,探讨国内旅游能否率先突破“胡焕庸线”以实现东西部经济的均衡发展.结果 表明:黄金周与全年国内旅游呈现“胡焕庸线”的分布特征,历年来两者发展规模均有所提升并呈现向西扩展趋势;黄金周与全年国内旅游地区差异趋于扁平化,其中后者扁平化趋势更为显著,但“胡焕庸线”两侧的累加市场占比差距依旧较大;黄金周与全年国内旅游重心具有向西南推进趋势,且全年比黄金周推进的幅度更大;结合人口、经济分布及两者权衡,本文设定了国内旅游突破“胡焕庸线”的3个标准,依据时间序列分析及预测,2016年国内旅游已跨越了经济界线4%,预计到2020年、2021年有可能突破人口-经济权衡界线5%,2023年、2024年突破人口界线6%.

    国内旅游胡焕庸线空间迁移国庆黄金周

    中国出境旅游国际影响力的时空测度——基于市场占比和增长贡献度的分析

    李中建孙根年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出境旅游国际影响力的概念,系统搜集近20年来中国出境旅游客流量、旅游支出以及2012 2016年中国出境世界130个国家旅游数据,以市场占比、增长贡献度为指标,测定中国出境旅游影响力的时空变化.结果 发现:20年来,中国出境旅游的世界市场占比及增长贡献度不断提高,2010年后超越传统出境旅游强国,位居世界第一;目的地国家中,中国游客市场占比及增长贡献度较高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太地区,市场占比在10%以上,增长贡献度在20%以上,空间聚集现象明显;中国出境旅游影响力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对日韩和东盟10国的影响力最大,对美国及欧洲、非洲部分国家有一定的影响力,对西欧、南欧、南美、非洲大部分国家的影响力一般.

    国际影响力出境旅游市场占比增长贡献度中国

    钱塘江流域产沙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梁石正雄方海燕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钱塘江流域11个子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1964 1989年、2006 2015年水文站水沙记录数据,通过提取流域侵蚀产沙的潜在影响因子,运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钱塘江流域产沙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 发现:钱塘江流域11个子流域的产沙模数空间变异性大,产沙模数从113.26 t/(km2 ·a)变化到309.55 t/(km2 ·a),平均值为185.51 t/(km2 ·a);流域产沙量与流域面积、河流长度和径流量在0.05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产沙模数随流域面积增加而减小的相关性不显著,但与聚集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和斑块密度等景观指数在0.01水平上呈显著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模型对年产沙量(Ys)模拟效果较好,但对年产沙模数(Yss)的模拟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以流域面积、河流长度为代表的流域形态因子对产沙量的贡献达到75.6%,以景观指数为代表的主成分对产沙模数的贡献达到44.4%,这表明产沙模数与流域景观特征关系密切,可根据流域地形地貌特征,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控制流域的侵蚀产沙.

    钱塘江流域流域产沙空间特征影响因素

    温度-磁性双重敏感性复合纳米催化剂Fe3O4@Ag/P(NIPAM-co-MPTMS)的合成及性能

    姜春阁范颖兰张颖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负载纳米银粒子的Fe3O4@Ag异质结构为核,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和3-(甲基丙烯酰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TMS)为单体,通过乳液聚合法得到Fe3O4@Ag/P(NIPAM-co-MPTMS)有机-无机复合材料.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仪、热分析(TGA)和紫外-可见(UV-Vis)分光光度计等手段对Fe3O4@Ag/P(NIPAM-co-MPTMS)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结构、组成和性质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调节银氨溶液初始浓度可控制纳米银的分散性,且有机-无机杂化网络壳层厚度可通过单体的加入量进行调节.该复合纳米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温度可调控性和重复使用性.

    磁性纳米粒子纳米银敏感性复合纳米催化剂对硝基苯酚还原

    N1-取代的3,4-二氢嘧啶酮衍生物的绿色合成及荧光性能

    宋志国姜宏旭张顺王敏...
    8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80℃C、无溶剂条件下,以六水氯化铝为催化剂,芳香醛、乙酰乙酸甲(乙)酯和单取代脲为原料,通过Biginelli“一锅法”合成了一系列N1-取代的3,4-二氢嘧啶-2 (1H)-酮衍生物.考察了原料用量、催化剂用量和温度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确定了较佳反应条件为:n(芳香醛)∶n(乙酰乙酸酯)∶n(单取代脲)=1∶1∶1.3,氯化铝用量5 mol%,反应温度80℃.产品结构经1 H NMR、13C NMR、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固态荧光光谱分析的结果显示,目标化合物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质,在373 nm的激发波长作用下,最大发射波长在450~500 nm之间.

    Biginelli反应3,4-二氢嘧啶酮六水氯化铝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