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010-52165441/5456;010-52165556;010-52165449

100021

北京市朝阳区广渠路37号院2号楼501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Journa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Three Gorge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编者按

    吴雷祥
    1页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长江中上游鱼类资源研究综述

    杨恒梁犁丽戴会超杨曦...
    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长江中上游鱼类资源领域研究,以主题"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金沙江下游""鱼类资源""鱼类早期资源"为检索条件,筛选了2023年7月前中国知网及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的503篇文献,利用CiteSpace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从文献数量分布、研究机构及代表作者分布、研究主题内容、研究热点及演变趋势方面对长江中上游鱼类资源领域研究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是该领域的领军机构;从发展趋势上看,该领域已形成了鱼类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鱼类资源的影响机制以及鱼类资源的保护对策3个重要的研究热点和方向.后面需进一步完善江段鱼类资源的长期动态监测方法、梯级开发背景下鱼类资源的变动情况以及鱼类资源的协同保护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长江中上游鱼类资源文献计量分析科学知识图谱

    长江上游高坝大库垂向微生物结构及其网络互作

    陈露欣鲁伦慧
    1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江上游一系列高坝大库导致水体光、温、氧等呈现特有的垂向分层特征,导致垂向微食物网结构发生变化.本文选取长江上游典型高坝大库溪洛渡、向家坝、三峡大坝坝前垂向生境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从坝前垂向采集了5个不同深度水层的水样,开展了坝前垂向生境特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调查研究.研究发现,7月溪洛渡坝前垂向从90到140 m,溶解氧浓度先降低后增加.溪洛渡水库5月在距水体表层40~60 m处发生温跃,7月在距水体表层80~120 m处发生温跃.向家坝水库5月在水层底部附近出现温跃.不同深度水层物种组成种类和丰度无显著差异,但香农多样性存在差异,并且从表层到底层,香农指数先降低后增加.蓝藻丰度在不同水深差异显著.共现网络分析表明,不同深度水层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以正相互作用为主;第二层水层水样微生物群落具有最高的模块化程度,比其他水深处的共发生网络具有更高的复杂度;藻类在微食物网中具有重要作用:藻类与细菌、藻类与原生动物、细菌与原生动物的互作是水生生态系统微食物网之间的主要互作类型,占物种间总互作的81.50%.研究结果表明,坝前垂向不同深度水层微食物网结构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在温度、溶解氧浓度等环境因子的作用下存在差异.

    高坝大库长江上游垂向生境微食物网群落结构网络互作

    2000-2021年长江流域植被NPP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成勤万君王清龙陈亮...
    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江流域是我国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的重要功能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重要指标,研究长江流域植被NPP变化特征和主要驱动因素,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中分辩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利用Theil-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 检验等方法,结合Thornthwaite Memorial气候模型,分析2000-2021年长江流域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并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其变化中的相对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1年植被NPP年均值为552.2 gC/m2;时间上波动增加,增率为 3.71 gC/(m2·a);空间上呈东部大于西部、南部大于北部的分布特征,城市化程度较高的成渝经济区、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地区植被NPP小于周边.(2)植被NPP与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总体呈正相关.(3)长江流域大部植被对气候资源的利用率小于50%,大于50%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和向云贵高原过渡的地带.(4)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长江流域植被NPP变化过程中的相对作用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性.气候因素主导的植被NPP变化区域最大,面积占比达55.15%,其中95.99%的区域植被NPP增加.人类活动主导的植被NPP变化区域面积占比为24.22%,其中82.08%的区域NPP减少,过度开垦、城市扩张是植被NPP减少的重要原因.

    长江流域植被生产力气候资源利用率气候变化人类活动

    2022年长江三峡地区气候状况分析

    崔童陈鲜艳邹旭恺曾红玲...
    3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长江三峡地区逐日观测资料和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再分析资料CRA-40,分析了2022年三峡地区气候特征,梳理了气候事件及气象灾害,简析了发生在夏季的极端高温事件成因.得出以下结论:2022年,长江三峡地区暖干气候特点突出,年平均气温较常年高0.8℃,为1961年以来第二高,夏季平均气温和高温日数均为历史同期最高,分别较常年高出2.4℃和24.8 d;三峡地区年降水量较常年减少18.4%,与常年相比大部分地区更加干燥,阶段性变化大,夏季和秋季降水偏少,年暴雨日数较常年减少.三峡地区夏秋季持续高温少雨引发严重气象干旱,对农业生产、水库蓄水、能源供应及人体健康产生较大影响.分析表明,全球变暖是造成极端高温发生的大背景,大气环流异常,特别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南亚高压异常,是高温发生且极端性突出的直接原因.

    再分析资料CRA-40极端高温气象干旱大气环流异常

    宜昌市颗粒物污染浓度特征及气象条件影响分析

    黄诚陈鲜艳张强罗剑琴...
    4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气象观测手段,监测分析宜昌市颗粒物污染浓度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为研究三峡水利枢纽对局地气候的影响以及水库气候效应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和资料基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宜昌市的颗粒物尤其是黑碳(black carbon,BC)气溶胶颗粒物的相关研究很少.本文利用宜昌国家基本气象站2014年4月—2022年12月的大气颗粒物PM2.5、PM10和黑碳气溶胶连续观测资料,结合同期气象要素资料进行数理分析,研究PM2.5、PM10和黑碳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条件.结果显示:(1)宜昌市PM2.5和PM10质量浓度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黑碳气溶胶质量浓度在2018年前总体下降,后呈较缓波动趋势,春季和冬季浓度较高,夏季、秋季较低,日变化呈双峰态势;(2)颗粒物质量浓度高低值分布与主导风向高度吻合,与风速、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3)黑碳气溶胶质量浓度与PM2.5、PM10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趋势高度相似,呈显著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5和0.747,表明宜昌城市大气中颗粒物具有很强的同源性.总体来看,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变化产生一定的主导作用,新型有效的经济环保政策实施对于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建设意义重大.

    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特征气象条件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湖南长江岸线生境质量评价

    李永进汤玉喜黎蕾唐洁...
    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岸线是长江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境质量时空响应对长江岸线生态保护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990、2000、2010、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模型,研究了湖南长江岸线3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及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90-2020年湖南长江岸线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面积持续增加,占比分别增加了3.69%、0.81%和0.56%,耕地和水域面积持续减小,占比分别降低了2.46%和1.88%.(2)1990-2020年湖南长江岸线生境质量均值为0.807 5,其中1990-2010年生境质量呈下降趋势,2010年后生境质量明显提高.生境质量空间分布表现为长江干线到防洪大堤逐渐降低.(3)生境质量等级以"优"和"良好"为主.相较于1990年,2020年生境质量"优"等级和"良好"等级面积占比共减少了0.25%.(4)土地利用转化产生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土地利用转化导致生态环境退化和改善的土地利用变化贡献指数(land use change contribution index,CI)分别为-1.8151和0.9569,其中草地、水域转为耕地和建设用地是造成研究区生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长江岸线土地利用变化与生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可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长江岸线土地利用InVEST模型生境质量时空响应

    极端降雨事件下三峡库区中部多尺度嵌套小流域径流泥沙特征分析

    闫洋洋黄智华严坤王玉宽...
    6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三峡库区中部泥沙来源及类型分布,本文基于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万州典型区水土保持监测站多尺度嵌套小流域2003-2022年降雨极值与泥沙特征数据,利用Mann-Kendall秩相关检验,深入分析了库区流域内输沙量趋势变化及其与降雨极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中部典型区小流域降雨天数和中雨、大雨以及暴雨天数有明显增加趋势;(2)支沟向出口汇聚过程中,部分推移质泥沙沉积,但在极端降雨时,沉积泥沙再次启动汇入下游,且极端降雨事件下流域坡面泥沙主要以悬移质形式流失;(3)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嵌套小流域内各支沟和集水区的侵蚀模数存在显著差异,最大侵蚀模数与最小侵蚀模数之间的比值高达10.71.同时,小流域及其嵌套支沟的年侵蚀模数呈现不同程度增加的趋势,并在极端降水事件频繁发生的2020年达到最大值.(4)虽然三峡库区中部典型区小流域降雨整体上有降低趋势,但极端性的降雨频发仍是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域.因此,针对频发的极端性降雨侵蚀特征及其小流域内泥沙迁移规律,加强小流域推移质与悬移质源头生态风险排除与治理,稳固河道沉积泥沙将有效降低小流域把口站泥沙的输出.

    三峡库区中部典型区极端降雨悬移质推移质

    三峡工程运行背景下洞庭湖近25年来水生态环境的动态研究

    严广寒殷雪妍汪星王丽婧...
    7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峡工程自2003年运行以来,对长江中下游水环境的影响备受关注.本研究基于25年来对洞庭湖11个点位的监测结果,分析了三峡工程运行背景下洞庭湖水情、水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明确了洞庭湖水环境演变的主控因素.结果显示,1996-2015年,长江三口年均水量和输沙量分别为(1.83~10.46)×1010 m3、(1.07~147)×106 t,三峡工程运行后的入湖水量和输沙量分别降低了27%和87%;湖体主要水质指标总氮(total nitrogen,TN)浓度在1999-2022年显著上升,而总磷(total phosphorus,TP)浓度则明显下降,全湖处于中营养水平,而东洞庭湖则处于轻度富营养化水平;浮游藻类密度变化范围为(9.00~272.03)×104 ind./L,且逐年上升,藻的优势类群逐渐由硅藻、隐藻向绿藻和蓝藻演替.整体来看,水文调节是维持洞庭湖营养平衡和水环境安全的关键要素.此外,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推进全面清洁生产,通过生境改善和生态修复来有效拦截入湖口及上游河流污染物是洞庭湖环湖经济带管理部门进行洞庭湖综合治理与水质提升的主要抓手.

    洞庭湖通江湖泊水环境富营养化三峡工程

    近30年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气候宜居性评价

    袁久坤周英陈鲜艳武强...
    87-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三峡库区腹心地带1991-2020年气象资料及2016-2020年生态环境资料,对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生态气候宜居性时空分布及其蓄水前后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表明,该地区年适宜温度及降水日数适中,冬季偏暖,大气含氧量较高,气候度假及旅游指数较高,各月人体感觉较为舒适;年平均大气自净能力较好,空气质量达标率、森林覆盖率、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均较高;气候宜居评价指标平均优良率达86.2%,总体生态气候适宜.但其中不适宜因素主要是夏季气温较高,年高温日数偏多,冬季日照偏少.气候宜居指数年变化呈现微弱上升趋势;空间上宜居区大体沿长江带状分布,江南优于江北,以石柱为宜居中心.蓄水前后气候宜居评价指标优良率分别为86.2%和84.7%;蓄水后气候宜居指数略高于蓄水前,蓄水前后气候适宜程度均较高.

    三峡库区生态气候大气自净能力气候舒适性宜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