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史学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史学月刊
史学月刊

李振宏

月刊

0583-0214

sxyk@henu.edu.cn

0378-2869623

475001

开封市河南大学东一斋

史学月刊/Journal Journal of Historic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最早的一家历史学专业刊物,发表高水平的史学研究成果,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复印量、转载率及影响因子在国内史学类期刊中排名前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嬗变——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前世今生

    于向东
    5-10页

    现代性语境中的印度马克思主义史学

    王立新
    11-15页

    非洲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流派及评价

    张忠祥
    16-21页

    马里亚特吉与拉美马克思主义史学

    王文仙
    22-26页

    阿拉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与嬗变

    梁道远
    27-32页

    保息蕃育:出土文献所见秦汉生育保障初探

    冯闻文
    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汉时期的生育保障覆盖从怀孕到生产再到抚育的不同阶段.出土文献中包含了关于秦汉时期生育保障的丰富史料.通过对相关史料的系统梳理可知,国家以法律手段对妊娠期的女性加以保护,给予刑具宽松、判决延期的区别对待.在婴儿出生后,政府则会要求在八月案户比民之际著录其户籍,为后续的福利发放提供依据.政府给予产子家庭一定时间的赋役免除,以保障亲职的履行.对于多子家庭,生育福利则会随着子女数量的增加而累进.

    出土文献生育福利产妇福利慈幼

    宋代财政复合单位考释

    包伟民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人往往将各种不同内容与价值的钱物数据简单相加,得出一个"贯石匹两"式的复合性单位,用以描述财政收支情况.此类现象在北宋文献记载中大量存在,令后人费解.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跳出财政核算的传统思路来理解这种文本.受实物财政体系影响,复合单位现象早就存在.汉代常有财政开支"巨万"钱币的记载,那不过是为了表达一种意象,不一定为实数.宋代常见的财政复合单位也正是这样,是表达财政统计总额的一种"说法"或"写法",而不是实际的财务"算法".到南宋,财政收支中钱币的比例明显扩大,人们开始倾向于将各种不同物品折算成钱币表述总额,复合单位现象因此减少.元明清时期,随着货币体系日趋统一,仅仅作为一种表述形式的财政复合单位也就更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事物了.

    宋代财政数据复合单位贯石匹两实物财政

    清代河南大工加价论析

    裴丹青
    5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因黄河决口而进行的大型堵口工程即大工,其物料和人夫开支以部定例价为准.乾隆中后期河南大工物料自官收民运改为官办官运,超过部定例价外的脚价及其他开支,以加价银的名目令百姓补贴,即为大工加价.与清代岁额河银体制先征后用、量入为出模式不同,大工加价银是先用后征、量出计入,较难受到清廷的监督,加价幅度为例价的二三倍不等.大工加价银先自国库借垫、工后摊征归款的操作方式给清廷留下财政隐患,摊征则伤民,豁免则亏国.嘉道年间大工加价银七成多的征解率,造成长期加赋于民的事实.乾隆、咸丰两朝平均近六成的豁免率,无论是乾隆帝的主动恩免,还是咸丰帝的无奈放弃,均使国家成为巨额加价银的最大承担者.大工加价银实为清朝国帑之漏卮.

    清代大工加价河南

    甲申朝局与张佩纶之进退

    邹晗
    6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绪初年兴起的清流势力因甲申年的朝局变动趋于式微,张佩纶之进退颇能反映清流士人群体的命运.光绪十年张树声父子运动盛昱上折弹劾张佩纶,此事的关键原因是双方围绕广西巡抚人选反复较量,矛盾无法调和.甲申易枢后醇王当国,颇欲罗致清流参与朝政,张佩纶会办福建海防应从醇王延揽清流的角度来理解.马尾海战前后,张佩纶两次运动京官弹劾闽浙总督何璟,遭到闽省官绅与清流后辈的联手反击.而朝廷起初无意惩处张佩纶,屡次不允张佩纶辞官,也与醇王此时用人尚重清流有关.最后张佩纶之所以被流放,乃因该年十月起清流对醇王用人施政屡有阻挠,质疑甲申易枢,促使慈禧、醇王改变对清流的态度,整肃清流.朝廷以雷霆手段惩治清流士人后,根基薄弱的醇王唯有倚重旗人与疆吏,未能成功建立以朝廷为中心的洋务体制,深刻影响了日后晚清政治的走向.

    张佩纶清流奕譞中法战争甲申易枢

    日本对1931年长江水灾的调查及中国官民态度

    石嘉
    85-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1年夏季,中国发生罕见的特大水灾,长江中下游地区灾情尤为严重,而湖北武汉更是此次大水灾之"中心地".此次水灾引起日本各方高度"关注",其不仅详细调查长江流域灾情,"关注"国民政府救灾措施及效果,而且通过民间团体"支援"中国灾民救灾.日本救援中国灾民的根本意图在于谋求缓和中国民众的排日情绪,迅速恢复中日通商、维护其在长江流域的商业利益,策应日军在中国东北的"军事行动".日本一面打着"人道主义""善邻交谊"的幌子救助中国灾民,一面趁中国爆发水灾国贫民弱之时发动九一八事变而强占中国东北,其最终目的不是"援华",而是加紧"侵华".日本此种极端矛盾又虚伪的"两面派"做法激起中国民众极大愤慨,纷纷发起大规模反日爱国运动,迫使国民政府拒绝其一切援助,以示坚决抵抗之决心.

    国民政府长江水灾日本调查九一八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