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陆岩

双月刊

1672-9749

szhjy1985@163.com

0451-86390039

150080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52号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our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主,立足龙江,面向全国,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规律,探讨前沿的教育理念,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及德育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指导工作,总结经验,沟通信息,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创新人才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时代新人"精神状态的前提追问、主要内容及优化路径

    栾青
    13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新时代,民族复兴伟业对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各项能力和素质上都提出来更高的要求.据此,我们对"时代新人"进行了更加深入地探索,充分认识到其精神状态的重要性.要优化"时代新人"的精神状态就要从历史进程、现实发展以及理论渊源三个层面追问考察时代新人精神状态的依据,回答"为什么优化"的问题;全面分析其精神状态的主要内容,明确"优化什么";进而通过深刻认识和发挥理论知识、文化资源、实践锻炼以及人的主观因素在优化人精神状态过程中的作用,帮助"时代新人"最终达成良好的精神状态,解决"如何优化"的问题.

    时代新人精神状态优化路径

    社会感知对新兴青年群体利益满足与社会认同关系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21年度调查数据

    吴巧慧丁欣烨
    141-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兴青年群体的社会感知、利益满足与社会认同具有内在逻辑关系.以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21 年的数据(截止至目前最新公开数据)为基础,通过多阶分层抽样(PPS)获取新兴青年群体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社会感知在利益满足与社会认同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即只有通过社会感知,利益满足方能对社会认同带来积极影响,社会感知越强的新兴青年越可能有更高的社会认同.因此,完善新兴青年群体的利益满足机制,在新兴青年群体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提高其生活满意度和工作满意度,提升新兴青年群体的社会保障、社会宽容、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就有可能进一步提升这一群体的社会认同程度.

    新兴青年群体利益满足社会认同社会感知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解"优"的三重逻辑

    张会来刘旭原
    148-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理论成果,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深入理解并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内涵,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解"优"的时代之问、现实之问,研究认为"第二个结合"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革新向度,彰显了文化革新始终为社会发展进步而服务的价值旨归,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革故鼎新的历史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适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适应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建构、有利于铸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基,构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理论逻辑;以人类主体性的发扬、生态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合力的凝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等,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建构与发展,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逻辑.

    第二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重逻辑

    数字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之困、发展之维与实践之策

    张楷芹
    156-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的到来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驱动着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多重考验.从现实困境看,私人定制分发削弱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度、感性认知偏好制约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度、圈层封闭区隔阻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广度、数字环境紊乱增大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把控难度.从发展维度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精准化、动态化、泛在化和智能化发展为牵引,锚定"深入人心"的新目标、探索"立体交互"的新模式、实现"全时全域"的新要求和塑造"科学高效"的新优势.从实践策略看,要强化数字理念,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理路;联动数字技术,释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动力;提升数字素养,夯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智力支撑;规范数字应用,保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成效.

    数字技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

    人工智能驱推网络道德教育的显著效用、风险检视及优化进路

    董婷曹胜亮
    163-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道德教育与人工智能共生共存于相同的场域.二十一世纪以来人工智能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必然着力催发网络道德教育的颠覆性更迭.经由人工智能与网络道德教育的深入嵌合,网络道德教育有效增强了精准性、亲和度和约束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人工智能的技术弊端、局限、过载又致使这一赋能过程面临价值偏离、功能弱化、主体消解等潜在风险.亟需从筑牢价值根基、提升智能素养、搭建多方梯队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网络道德教育的实践探索.

    人工智能网络道德教育转智成德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