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陈淑娴

双月刊

1673-5005

Journal@upc.edu.cn

0546-8392495 86983262

257061

山东省东营市北二路271号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dition of Natur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石油工业学科为办刊特色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中国石油大学教师和其他石油科技工作者的学术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柴西下干柴沟组咸化湖盆碳酸盐岩溶蚀模拟试验

    张世铭袁剑英张小军张婷静...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地层条件下有机酸对湖相碳酸盐岩基质微孔的改造作用及咸化环境沉积盐类矿物溶蚀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影响,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下干柴沟组湖相碳酸盐岩为例,采用高温高压模拟、扫描电镜及离子浓度测试等试验手段,依据岩心样品溶蚀模拟过程中矿物组分、物性、孔隙特征及反应液离子浓度的变化对咸化湖盆碳酸盐岩在有机酸作用下的溶蚀规律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酸性流体作用后碳酸盐岩样品物性均有一定改善,其渗透率增长明显;溶蚀过程中低温条件下发生与碳酸盐共生的石膏、芒硝及长石的溶解,方解石较白云石容易发生溶解,碳酸盐的溶解程度随温度升高具有先增强、后减弱的特点,存在"溶蚀窗",相对封闭条件下,石膏等盐类矿物溶解产生同离子效应抑制碳酸盐的溶解;温度和水岩比是控制碳酸盐溶解的关键因素,水岩比决定发生反应的体系,不同体系下温度对溶蚀强度影响存在差异,低水岩比情况下温度升高碳酸盐趋于沉淀,中等水岩比情况下溶解强度随着温度升高先增强、后减弱,较高水岩比情况下温度升高利于碳酸盐溶蚀.

    柴达木盆地古近系下干柴沟组湖相碳酸盐岩高温高压溶蚀模拟盐类矿物

    白云凹陷北坡珠江组下部储层生物遗迹及沉积演化特征

    吴伟白晓婧刘惟庆刘俊成...
    1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的白云凹陷北坡新近系底部的陆架边缘三角洲前缘砂体有良好的油气储集条件,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价值.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番禺低隆起珠江组下部为研究对象,将常规的岩心观察、地震相分析等手段与生物遗迹分析相结合,探索其沉积环境特征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陆架坡折处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发育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为主的沉积微相,发育Skolithos遗迹相,局部生物扰动剧烈.陆架坡折以北整体发育滨海三角洲沉积,以分流间湾和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为主,发育Skolithos-Cruziana遗迹相,生物扰动程度以中等—剧烈扰动为主,局部为稀少生物扰动.研究区的沉积演化可以分为海退期(21.0~19.0 Ma)和海侵期(19.0~18.5 Ma)两个阶段,海退期物源充沛,在陆架坡折处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海侵期海平面上升,发育退积三角洲,在陆架坡折以北发育滨海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

    陆架边缘三角洲滨海三角洲沉积相生物遗迹沉积演化白云凹陷

    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侏罗系原油成因与来源

    刘华孟祥雨任新成程斌...
    2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噶尔盆地多套烃源岩、多期生排烃过程导致了原油来源的复杂性.利用原油物性、气相色谱-质谱等资料,综合厘定盆 1 井西凹陷原油的地化特征与来源.结果显示,研究区存在 3 种类型原油:Ⅰ类原油具有高含量 25-降藿烷、高含量伽马蜡烷和大斜率"上升型"三环萜烷分布特征,是强还原沉积环境有机质形成的主生油窗阶段原油,来自于风城组烃源岩;Ⅱ、Ⅲ类原油具有较低含量伽马蜡烷和"山峰型"或弱"上升型"三环萜烷分布特征,是弱还原沉积环境有机质形成的原油,原油主要来自下乌尔禾组烃源岩,混有降解的风城组来源原油,其中,Ⅱ类原油是主生油窗阶段的原油,Ⅲ类原油是高过成熟阶段的原油.油藏具有多期充注特征,中晚侏罗世聚集的Ⅰ类原油分布广泛,但遭受了强烈生物降解,对成藏贡献小;晚白垩世聚集的Ⅱ类原油在砂体中长距离运移,多在凸起区汇聚成藏;新近纪,储层物性变差,原油难以长距离运移,该时期聚集的Ⅲ类原油多在断裂带附近成藏.

    准噶尔盆地原油地化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油气成因成藏过程

    龙凤山地区火石岭组火山岩输导体系特征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侯帅蒋有录苏圣民金帅...
    3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构造、风化淋滤等作用影响,长岭断陷龙凤山地区火石岭组发育断层-不整合-有效输导层复合输导体系,影响油气运聚与分布.火石岭组内发育有上下两套含油气层,平面上自北部洼陷带至西部构造带,均有油气发现.通过分析不同类型输导体系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探讨输导体系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油气平面上分布广泛性以及纵向分布差异性与输导体系组合类型及演化过程密切相关;早期活动断裂以及有效输导层是原油运移至西部构造带形成下部含油气层的重要通道,晚期断裂、不整合结构以及有效输导层则是天然气运移至东部斜坡带形成上部气层的重要输导体系;输导体系组合及演化造成现今油气平面分布差异显著,表现为"早期远源含油,晚期近源富气"的特征.

    火山岩油气分布断裂不整合有效输导层输导体系

    红车断裂带石炭系火山岩岩性岩相特征分析及储层识别

    殷文冯程周发鑫冯梓岩...
    5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录井岩屑、测井曲线和薄片资料,分析不同岩性测井响应特征,利用多参数分布交会法建立组合岩性识别图版,明确优势岩性特征.基于岩心刻度测井思路和火山岩储层特征,对研究区石炭系储层岩性、岩相进行精细划分,识别火山岩相特征.结合研究区储盖条件及地震反射结构和构型,分析火山机构特征及油气藏分布规律.运用地震多属性分析和沿层切片技术,并通过对地震平-剖面成果与井上有利储层的对比验证,进而确定优势储层的空间展布.结果表明:密度-电阻率/自然伽马交会图能够较好地区分玄武岩、安山岩和火山角砾岩,电阻率-自然伽马/密度交会图能够较好地区分火山角砾岩、安山岩和凝灰岩;火山喷发的凝灰岩和间断期的火山沉积岩形成良好的盖层,溢流相的安山岩/玄武岩和爆发相的火山角砾岩形成良好的储集层;综合运用地震纹理和瞬时相位余弦属性及沿层切片技术能够较好地刻画有利储层分布范围;研究区火山岩油气藏是受岩性和火山机构共同控制的非均质岩性油气藏.

    红车断裂带火山岩储层岩性识别岩相特征储层识别

    利用体积分方程的弱化BCGS算法模拟各向异性地层中多分量低频海洋可控源电磁响应

    魏宝君刘莹刘健李静...
    6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层状单轴各向异性介质的并矢Green函数和体积分方程的弱化稳定型双共轭梯度(BCGS)算法模拟各向异性背景地层中多分量低频海洋可控源电磁响应,并通过算例分析发射频率、海底背景地层各向异性和异常体埋藏深度对响应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发射信号的不同频率、电场强度的不同分量对海底油气藏的水平分辨能力不同;当测线沿x方向布设时,Ezz 分量的分辨能力最强,Exx 分量次之,Eyy 分量的水平分辨能力最低;在海底背景地层水平电导率相同的情况下,背景地层垂向电导率的变化对Exx 分量和Ezz 分量的影响规律不同,而Eyy 分量基本不受地层垂向电导率变化的影响;异常体埋藏深度越浅,Exx 分量和Ezz 分量对异常体的水平分辨能力越高,而无论异常体埋藏深浅Eyy 分量均不能对其进行分辨.

    体积分方程海洋可控源电磁各向异性多分量

    氯化铬对油页岩的催化热解及分子模拟机制

    孙金声侯麒麟吕开河金家锋...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位转化技术是实现深层油页岩大规模开发的关键技术手段,其原理是通过人工加热将地下的固态有机质转化为油气进行开采.利用热重评估实验和高温热解产油实验,开展过渡金属盐催化剂CrCl3 对油页岩催化性能影响的系统研究,采用GC-MS对页岩油产物进行分析,通过分子模拟研究页岩油产物在油页岩层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加入催化剂CrCl3 后,油页岩的热解温度能够降低约 50℃,油页岩的热解活化能由 80.18 kJ/mol降低到 44.58 kJ/mol,降幅达 44.4%;CrCl3 可将油页岩的产油温度降低,且产油率提升了 6.3%;CrCl3 可促进长链脂肪烃裂解成短链脂肪烃,且具有良好的生烃转化能力;CrCl3 可促进有机质裂解,并且使页岩油中短链烷烃的含量增加,具有优异的油页岩的热解催化活性.

    油页岩原位转化催化热解氯化铬分子模拟

    深水气井测试条件下井筒水合物生成及浅层水合物分解的环空保护液导热系数

    步玉环景韶瑞杨恒郭胜来...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南海海域可能钻遇浅层水合物,且在深水井测试过程中井筒生成天然气水合物造成井筒堵塞的难题,从环空保护液的角度出发,以南海某深水气井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深水气井测试时不同产量下不同环空保护液导热系数对井筒生成水合物和浅层水合物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环空保护液导热系数越低,井筒生成水合物的临界测试产量越低,当环空保护液导热系数低至 0.10 W/(m·℃)时,可满足产量 5×104 m3/d,井筒内不生成水合物;随着环空保护液导热系数降低,井筒外缘温度随之降低,浅层水合物越不容易发生分解;现场测试产量下的井口温度与模拟结果误差均小于 5%,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可行性.

    深水气井环空保护液井筒生成水合物浅层水合物分解

    基于神经网络的水合物藏降压开采产能预测及参数优化

    李淑霞于笑吴伏波郝永卯...
    8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数值模拟求解的传统水合物藏产能预测方法耗时长、效率低,准确、高效地预测天然气水合物藏产能是目前面临的难点问题.基于实际海域水合物藏的地质数据建立大量数值模拟样本,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学习,建立水合物藏产能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同时,预测神狐水合物藏和日本南海水合物藏开采 2 a的产能,并对降压开采的压力进行推荐.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的准确率超过 97%;预测得到神狐水合物藏 2 a的日均产气量为2839 m3,最佳开采压力为3 MPa;日本南海水合物藏2 a的日均产气量为21523 m3,综合考虑产气量和气水比,最佳开采压力为 4 MPa;69%的水合物藏适合的开采压力为 3 MPa;但当水合物藏的水合物饱和度大于65%、地层绝对渗透率高于 0.1 μm2 及原始地层压力高于 20 MPa时,建议开采压力选择 5 MPa.

    天然气水合物神经网络产能预测数值模拟开采参数

    考虑毛管力的全张量裂缝性介质两相流拟有限差分模拟

    张娜王少椿李立孙乾...
    98-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拟有限差分方法因具有良好的局部守恒性且适用于任意复杂网格系统,在流体力学等领域得到应用.建立基于拟有限差分法的裂缝性介质两相流模型,详细阐述拟有限差分方法的基本原理,并与离散裂缝技术相结合推导得到考虑毛管力的裂缝性油水两相渗流问题拟有限差分计算格式;采用全隐式方法对其两相流问题进行求解,克服传统求解方法不能有效处理全张量渗透率的缺陷.为了验证方法的正确性,对比不同湿润状态下的离散裂缝全隐式拟有限差分方法准确性和收敛性,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油田现场实例.结果表明:当考虑毛管力时水驱替前缘缓慢穿过基质和裂缝,然后到达生产井;忽略毛管力时水在基质中的流动相对缓慢,流体在裂缝中流动迅速,快速到达生产井;该方法能够正确地模拟不同润湿状态和不同裂缝位置下的毛管力和重力情况.

    自发渗吸拟有限差分毛管力全张量渗透率离散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