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陈淑娴

双月刊

1673-5005

Journal@upc.edu.cn

0546-8392495 86983262

257061

山东省东营市北二路271号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dition of Natur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石油工业学科为办刊特色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中国石油大学教师和其他石油科技工作者的学术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牛庄洼陷沙四上—沙三下亚段细粒沉积岩成分与纹层结构的关系

    王冠民白玉蒋龙张云蛟...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相细粒沉积岩的纹层发育,但纹层的厚度、密度、连续度等结构特征变化很大,这些变化与细粒沉积岩的沉积环境密切相关.利用图像分析的手段,对牛庄洼陷沙四上—沙三下亚段细粒沉积岩纹层的厚度、密度、侧向连续性进行定量表征,并与细粒沉积岩的各种物质成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牛庄洼陷沙四上—沙三下亚段细粒沉积岩的纹层厚度、密度、侧向连续性与长英质、黏土、碳酸盐等矿物质量分数基本没有相关性,纹层密度与有机碳含量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长英质矿物与黏土矿物质量分数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牛庄洼陷沙四上—沙三下亚段细粒沉积岩的沉积速率越低,越有利于有机碳含量的提高;长英质矿物与黏土矿物主要是洪水以表层流、层间流的形式一起搬运到深湖环境沉积下来的;湖泊表层碳酸盐矿物的产生与沉淀,与水体深度、沉积速率没有关系,也不存在湖相碳酸盐补偿界面(CCD).

    沙河街组细粒沉积岩纹层结构有机碳矿物成分

    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环境演化及其对页岩发育的控制

    韩豫操应长梁超吴伟...
    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岩心观察、薄片观察、电镜观察、XRF元素扫描以及全岩X-衍射、ICP-MS元素分析、总有机碳含量测试等手段,对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岩相类型及其沉积环境演化进行分析,并探讨沉积环境高频演化对岩相的控制作用.将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划分为富有机质层状生物硅质页岩、富有机质纹层状(长英质-钙质)粉砂页岩、富有机质(钙质)粉砂页岩、富有机质纹层状钙质页岩、中有机质纹层状(长英质-钙质)粉砂页岩、中有机质块状黏土质页岩 6 种岩相类型.在岩相识别基础上借助特征元素比值Sr/Ba、U/Th、V/Cr、V/Ni、Ni/Co、Sr/Cu及Mo、Cu、Sr含量变化进行古沉积环境恢复,划分出 7 个演化阶段.结果表明:五峰组沉积早期气候温暖潮湿、水体较为氧化、盐度较低;五峰组沉积中期水体还原性增强、古生产力提高;五峰组晚期气候干冷,水体较为氧化,经历了赫南特冰期;龙马溪组自下而上古气候经历了暖湿—相对干热—暖湿—相对干热的演化,同时古水体也经历了还原—相对氧化—还原—相对氧化的演化.沉积环境高频演化对页岩岩相发育以及有机质富集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不同岩相有机质含量与海洋古生产力和水体还原性均呈现良好的正相关性,其中在古生产力较高、水体还原性较强的阶段沉积的富有机质层状生物硅质页岩和富有机质纹层状(长英质-钙质)粉砂页岩有机质最为富集,且石英含量最高,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优势岩相.

    页岩岩相纹层沉积环境演化有机质富集五峰组—龙马溪组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浅埋藏储层致密化成因

    张英男白青林束青林路智勇...
    2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镇原地区三叠系延长组8 段细粒砂岩在较浅的埋藏条件下便发生了致密化.综合利用岩心分析、铸体薄片、扫描电镜与图像分析等技术,对其孔喉及成岩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储层的成分及结构成熟度较低,孔隙结构以细孔—微细喉型为主,压实作用强烈,并且具有多期胶结与多期溶解的特征.以储层的"埋藏史-油气充注史-成岩演化序列-孔隙结构"为约束条件对储层的致密化定量表征发现,长 8 段在稳定的构造背景与辫状河三角洲环境的控制下,形成了细粒、富含塑性颗粒且高杂基含量的沉积,配合其后的快速埋深造成了强烈压实,其对储层致密化的贡献值为 85%.成岩环境的多期变化造成了富集不同盐类的孔隙流体对储层的强烈胶结作用,对储层致密化贡献值为 40.8%.早期绿泥石膜对颗粒的保护、稳定的构造背景及顶底板围岩处的硅质与钙质胶结层对孔隙流体活动的限制、过早的低渗和远离盆地生烃中心造成的缺乏酸性流体持续性注入等导致了溶蚀作用较弱,对储层致密化的抑制值仅为 26.1%,且形成的次生孔喉易被后期胶结物充填.构造、沉积、成岩作用及其与油气充注在时空的耦合关系造成了长 8 段储层在浅埋藏条件下的致密化.

    镇原地区延长组8段致密砂岩致密化定量表征成岩环境

    鄂尔多斯盆地长7泥岩生-储-排油特征及演化模式

    葛云锦贺永红许璟马芳侠...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低成熟度泥岩生排烃模拟试验,结合高压压汞、液氮吸附、核磁共振等测试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 7 泥岩的生油、储油、排油及热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对生成原油及其可动性进行分析,建立全过程演化模式.结果表明:长 7 泥岩最大的生油量出现在成熟度Ro = 1.0%附近,生油量约为 120 mg/g TOC,而后随着成熟度增高,生液态烃量逐渐降低,气态烃量逐渐增加,累积生烃量持续增大;排出页岩油量随成熟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Ro 为 1.15%时液态烃排出量最大,约为 64.55 mg/g TOC,之后随后成熟度继续增大,液态烃排出率迅速降低;随热演化程度升高,泥岩微孔体积持续增大,中孔体积先增大后减少,大孔体积先减小后增大,宏孔持续增大;可动流体饱和度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不同成熟度泥岩可动流体平均为 23.17%;长 7 泥岩生储排烃演化过程可划分为低成熟阶段、成熟—自饱和阶段、成熟—排油阶段、成熟—高成熟阶段 4 个阶段.

    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生排烃可动流体演化模式

    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生排烃效率及对含油性的影响

    冯家乐杨升宇胡钦红马斌玉...
    4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且通过水平井钻控获得了稳产工业油流.应用常规热解和分步热解技术,优化生排烃物质平衡法,提出了基于原始生烃潜力和现今残余生烃潜力的页岩生烃和排烃效率氢指数平衡计算方法,并探索成熟度以外孔二段页岩排烃效率的主控因素及其与含油性的关系.选取深度和成熟度较为接近的样品,以排除成熟度这一公认的生排烃效率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页岩有机质丰度和类型、微观孔隙结构和岩石类型等是控制其生排烃效率的重要因素.Ⅲ型干酪根产物以轻烃为主,排烃效率变化大且普遍高于Ⅰ型和Ⅱ型干酪根.Ⅰ型和Ⅱ型干酪根在TOC超过 3%以后,排烃效率随TOC的增加而增大.墨水瓶型孔对液态烃的滞留能力强于狭缝型孔;对气态烃而言墨水瓶型孔反而是利于排烃的优势通道.纹层状页岩比薄层状页岩具有更低的排烃效率.生排烃共同控制着页岩的含油量,页岩中含油量与排烃效率整体呈负相关,但与生烃潜力、生烃效率和滞留烃率的乘积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展示了生排烃效率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油排烃效率含油量生烃潜力平衡法

    福山凹陷低阻油层成因分析及流体识别方法

    魏博谢然红赵建斌张陈珺...
    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山油田涠洲组广泛发育低阻油层,储层低阻成因机制认识不清与储层流体准确识别是制约涠洲组高效勘探开发的主要难题.以花场、白莲、永安地区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岩石物理实验、地层水分析化验、测井、试油等资料,围绕地层水矿化度、淡水钻井液侵入、束缚水饱和度、黏土附加导电性、含油饱和度 5 方面因素展开分析研究.明确不同地区低阻主控因素,深入分析不同成因机制的岩石物理和测井响应特征,针对性构建综合储集指数、侵入因子、电阻增大率等流体敏感测井评价参数.结合测井解释及生产试油情况,建立相应流体识别图版,应用于涠洲组 27 口井 58 个试油层位.结果表明,流体识别符合率由76%提高到84%,有效提高了涠洲组低阻油层流体识别准确率.

    福山凹陷低阻油层流体识别综合储集指数侵入因子

    面向断溶体缝洞储层的智能化散射波地震成像方法

    杨继东孙加星黄建平李振春...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断溶体缝洞型储层的高效勘探开发,在强反射背景下利用绕射波信号实现小尺度地质体的高精度成像,提出一种反射波和绕射波智能化分离及联合成像方法.根据反射波和绕射波在倾角域成像道集中的几何特征差异,首先搭建生成对抗神经网络(GANs),实现反射波和绕射波的运动学识别和分离;其次,根据波形振幅特征,利用自适应相减实现反射和绕射动力学分离;最后,将分离的道集进行叠加成像,获得能够反映连续阻抗界面的反射波成像结果和可以反映小尺度地质体的绕射波成像结果.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断溶体储层的成像精度,实现小尺度溶洞地质目标体高精度地震成像.

    断溶体绕射波分离深度学习倾角域共成像点道集地震成像

    纳米材料提高水基钻井液页岩稳定性研究进展

    孙金声李贺吕开河黄贤斌...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维持井壁稳定一直是油气钻探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由于页岩微纳米孔缝与层理发育、水敏性高,井壁失稳问题在页岩层尤为突出.提高钻井液的性能是减少井壁失稳的重要途径.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尺度和性质,可作为水基钻井液添加剂以提高页岩的稳定性.通过对国内外技术的跟踪与分析,阐述纳米材料提高页岩稳定性的评价方法、纳米材料类型及其作用机制.开展纳米材料在非均质地层的基础理论研究,开发在高温高压及高盐环境下稳定有效的新型纳米材料,建立纳米材料提高页岩稳定性的微观评价方法,是纳米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

    纳米材料页岩井壁稳定水基钻井液

    基于多相压力波响应图版识别超深井气侵位置

    孙腾飞李永安张杨孔祥伟...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虑相界面雷诺应力、拖拽力、虚拟质量力、气液物性差异等参数,创建井筒多相压力波速及压力响应数学模型,基于超深井环空多相压力波响应图版唯一性,提出压力波响应图版识别超深井气侵位置的新方法;考虑井口气体溢流量、回压、钻井液密度等边界参数,结合差分数学方法对其求解,该方法在超深井YS1 井(8680 m)验证,压力响应误差小于等于1.703 s,计算与实测误差小于等于6.15%.结果表明:随回压增大,井筒流体可压缩性减小,井筒压力波速增大,压力响应时间减小;随井口气体溢流量增大,环空空隙率增大,压力波速减小,井筒压力响应时间延长,井口气体溢流量从0.83 L/min变化至38.33 L/min,井底8680 m处压力响应时间从10.127 s增至36.643 s,增大了 261.83%;气侵位置识别结果不仅取决于井口压力及流量传感器准确度,也与压力波响应图版计算准确性有关;实践证明借助压力波响应图版识别超深井气侵溢流位置的方法可行.

    压力波响应图版气侵位置压力波速多相流多相压力

    纳米SiO2强化CO2地质封存页岩盖层封堵能力机制试验

    李颖李茂茂李海涛周军平...
    9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页岩为CO2 盐水层地质封存常见盖层岩石类型,强化盖层封堵能力有利于提高CO2 地质埋存量和安全性.为探究随CO2 混注纳米SiO2(SNPs)强化盖层封堵能力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对CO2 地质封存页岩盖层样品开展原地条件下的超临界CO2 酸蚀反应试验,基础组为页岩样品-地层水、对照组为页岩样品-地层水+超临界CO2、优化组为页岩样品-地层水+SNPs+超临界CO2,并采用核磁共振测试、场发射扫描电镜可视化观测、X射线衍射测试和岩石力学试验,探究CO2 酸蚀反应前后的页岩孔隙结构、表面形貌、矿物成分及力学性质特征.结果表明:优化组的大孔孔隙分量及孔隙度和渗透率增大幅度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优化组黏土矿物与碳酸盐岩矿物相对含量损失少,表明随CO2 混注SNPs可使岩样内部酸蚀作用减弱;SNPs在岩石端面吸附聚集或进入岩心孔喉,可使优化组页岩样品力学性能损伤程度降低;随CO2 混注SNPs有利于强化CO2 盐水层地质封存盖层封堵能力.

    CO2地质封存纳米二氧化硅超临界CO2盖层封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