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妇产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妇产科杂志
四川省医学会
实用妇产科杂志

四川省医学会

赵霞

月刊

1003-6946

JPOG1985@163.com

028-86136595

610041

成都市青羊区上汪家拐街39号

实用妇产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Practic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立足临床,坚持实用,以解决各种临床实际问题,提高妇产科计划生育医务工作者的医疗技术水平为宗旨,创刊18年来,不但使每日从事大量临床工作的专家们爱不释手,也为广大妇产科医生提供了极为实用的临床指导,多年来,妇产科医生们一致认为,《实用妇产科杂志》不但看得懂,学得会,而且用得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下腹上丛神经阻滞在妇科手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王娇孔文婧
    268-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下腹上丛(SHP)神经位于骶岬前方,包含传导盆腔脏器痛觉的感觉神经纤维.影像学引导下行SHP神经阻滞可有效缓解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恶性肿瘤导致的慢性盆腔痛.全子宫切除或子宫动脉栓塞手术中同时行SHP神经阻滞可明显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显著降低疼痛评分.SHP神经阻滞操作简便快捷,不良反应少见,是一种安全高效的缓解盆腔疼痛的方法.

    下腹上丛神经阻滞全子宫切除术后镇痛

    妊娠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愈17例临床分析

    刘耀丹李隽魏敏
    271-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2020年1月31日至3月26日收治的妊娠合并COVID-19并痊愈出院的患者17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患者中轻型6例,普通型11例,无一例转为重症或危重症.发热10例,咳嗽6例,同时出现咳嗽、腹泻、气促及乏力等症状1例,无呼吸道症状4例.4例孕妇合并白细胞计数升高,10例出现淋巴细胞计数降低,11例出现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13例孕妇D-二聚体值升高.17例痊愈患者行抗病毒、抗感染及中成药物等对症支持治疗,10例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3例使用免疫调节剂,11例行低流量吸氧治疗.17例中6例患者(包含瘢痕子宫)因临产或先兆临产等原因经剖宫产术分娩,1例顺产,1例早孕自然流产,7例新生儿出生后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均阴性.9例患者出院后继续妊娠.17例患者经治疗后各项指标均好转,符合出院标准.结论:早发现、早治疗、适时终止妊娠对改善妊娠合并COVID-19的预后有一定效果,轻型或普通型COVID-19孕妇无终止妊娠的其他医学指征,可在严密监测下继续妊娠,COVID-19病毒及治疗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

    妊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生儿胎儿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距上次剖宫产间隔时间与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关系

    张婷姬宏宇王莉唐增军...
    276-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距上次剖宫产间隔时间与凶险性前置胎盘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4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分娩的548例瘢痕子宫孕妇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其中48例为凶险性前置胎盘.按剖宫产后再次妊娠间隔时间从0年至10年以上,每隔1年为1组进行分组,共11组.结果: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距上次剖宫产间隔时间不同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发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用曲线回归方程进行验证,四种曲线方程拟合模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0);散点图提示剖宫产与再次妊娠间隔时间<1年及≥5年凶险性前置胎盘发生率较高;再次妊娠间隔时间<1年及≥5年与1年≤间隔时间<5年比较,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4).结论: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发生与此次妊娠距上次剖宫产间隔时间有关,间隔时间过短或过长,都会增加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发生.剖宫产手术1年以后5年以内再次妊娠低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发生率较低.

    瘢痕子宫凶险性前置胎盘妊娠间隔时间

    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后子宫颈机能不全患者妊娠结局及其晚期流产的高危因素分析

    吴耀球梁晓燕杨星
    280-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后子宫颈机能不全(CI)患者妊娠结局及探讨其晚期流产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中心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妊娠后诊断CI患者(70例)的临床资料,将纳入孕妇分为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组(17例)与非PCOS组(53例)和单胎妊娠组(44例)与双胎妊娠组(26例),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妊娠结局.并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CI患者晚期流产的高危因素.结果:①PCOS组患者平均终止妊娠孕周低于非PCOS组(22.85±7.26周vs 25.71±5.99周,P<O.05).PCOS组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PCOS患者(41.18% vs 15.09%,P<0.05).PCOS组患者晚期流产率明显高于于非PCOS组(76.47%vs 41.51%,P<0.05),而足月产率明显低于非PCOS组(5.88% vs13.21%,P<O.05).②双胎妊娠组患者平均终止妊娠孕周明显低于单胎妊娠患者(23.86±4.71周vs 25.86±8.02周,P<0.05),双胎妊娠组患者GDM的发生率高于单胎妊娠组(34.62% vs13.64%,P<0.05),双胎妊娠组晚期流产的发生率高于单胎妊娠组(92.30% vs 31.82%,P<0.05),而足月产的发生率低于单胎妊娠组(3.85% vs 15.91%,P<0.05).③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仅双胎妊娠是CI患者晚期流产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862,95%CI 1.027~5.097).结论: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时,应尽量选择单胚胎移植.对于PCOS患者,孕前做好子宫颈评估,孕期监测子宫颈长度变化,加强产科管理,有助于改善妊娠结局.

    子宫颈机能不全多囊卵巢综合征双胎妊娠妊娠结局

    复发性流产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37含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黄素娜谢英东赖文彬徐金洪...
    285-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复发性流产(RSA)患者血浆中白细胞介素-37(IL-37)的含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RSA患者(RSA组)、30例正常妊娠者(NP组)和10例健康对照者(HC组)的血浆IL-37含量,同时检测RSA组和NP组血浆中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和孕酮(P)的含量以及外周血免疫细胞含量.结果:①RSA组血浆IL-37含量明显高于NP和HC组(P<0.05),RSA组曲线下面积AUC值达到0.7967.②RSA患者血浆IL-37含量与血β-hCG含量呈负相关关系(R=-0.3858,P=0.0387),RSA患者血浆IL-37含量与P含量呈负相关关系(R=-0.3759,P=0.0407);NP组血浆IL-37含量与血β-hCG和P含量均无相关性(P>0.05).③RSA患者血浆IL-37含量与外周单核细胞比例呈负相关(R=-0.4750,P=0.0080),而NP组血浆IL-37含量与外周单核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 =0.4782,P=0.0447),两组中IL-37血浆含量与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IL-37可能参与了RSA的免疫调节,具有作为诊断标志物的前景.

    复发性流产白细胞介素-37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的临床分析

    王佳倞耿力
    289-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MCDA)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sIUGR)的临床特征、妊娠结局.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产科分娩的24例MCDA sIUGR(sIUGR组)及同期分娩的42例非复杂性MCDA(对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IUGR组异常脐带入口的发生率(45.8%)较对照组高(7.1%)(P<0.05);sIUGR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分娩孕周(大胎儿出生体质量1917.71±473.58 g,小胎儿1335.83±412.79 g;分娩孕周33.59±2.59周)均低于对照组(大胎儿出生体质量2329.52±392.42 g,小胎儿2140.95±392.42 g;分娩孕周35.79±2.21周)(P<0.05);sIUGR组新生儿轻度脑损伤发生率(52.1%)、转NICU率(70.8%)均高于对照组(15.4%、38.1%)(P<0.05).两组间新生儿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例sI-UGR患者中,Ⅰ型的大胎儿、小胎儿出生体质量分别高于Ⅱ型及Ⅲ型(P<0.05).sIUGR组3种分型之间,新生儿发生轻度脑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UGR组中有20对围产儿均存活,4例存活儿围产期死亡;在孕26周前确诊为sIUGR较晚于孕26周确诊sIUGR的新生儿死亡率高(分别为20.0%及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UGR组3种分型之间新生儿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孕26周前确诊为sIUGR较晚于26周确诊sIUGR的新生儿死亡率高;sIUGR组的3种分型中,Ⅱ型及Ⅲ型sIUGR双胎胎儿出生体质量均低于Ⅰ型.sIUGR围产儿预后与脐血流多普勒频谱类型密切有关.

    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脐动脉血流多普勒频谱脑室内出血

    快速青春发育期女性外阴阴道感染特征分析

    许玲胡正强刘宏伟林小能...
    294-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9 ~13岁快速青春发育期女性外阴阴道感染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90例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就诊的9 ~13岁快速青春发育期女性外阴阴道感染状况,并按年龄分为9岁、10岁、1 1岁、12岁、13岁5个年龄组.采用X2检验分析其假丝酵母菌外阴阴道病(VVC)总发生率、细菌性阴道病(BV)发生率、炎症反应率、优势菌异常率,及不同年龄组上述四者的差异.结果:研究对象中BV发生率、VVC总发生率、炎症反应率、优势菌异常率分别为:37.95%、19.24%、16.15%、8.21%,BV发生率显著高于VVC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VC中白假丝酵母菌和非白假丝酵母菌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5.39%、3.8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组间经两两比较,发现不同年龄组BV发生率和炎症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岁组VVC总发生率(7.56%)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组(分别为20.75%、29.51%、25.42%、2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岁组优势菌异常率(12.26%)显著高于13岁组(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杆菌数量1+/油镜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而乳杆菌3+ ~4+/油镜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结论:快速青春发育期女性外阴阴道感染好发BV和VVC,且BV比VVC更易感,而VVC中以白假丝酵母菌感染为主;9岁女性VVC总发生率最低;10岁女性优势菌异常率高于13岁,波动尚无规律.乳杆菌数量随年龄增长呈规律性增加.

    快速青春发育期外阴阴道感染假丝酵母菌外阴阴道病细菌性阴道病乳杆菌

    晚期上皮性卵巢癌经腹腔镜和开腹的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或中间型减瘤术的临床对比研究

    柳禹曹莉莉周莉陈功立...
    298-3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经腹腔镜和开腹晚期上皮性卵巢癌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PDS)或(IDS)的手术效果,探讨经腹腔镜和IDS用于治疗晚期上皮性卵巢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陆军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妇产科收治的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237例,根据手术途径分为腹腔镜组210例,其中96例接受PDS,114例接受IDS;开腹组27例,其中22例接受PDS,5例接受IDS.比较两组的手术风险、术后相关参数和远期疗效.结果:手术风险: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中输血、术中损伤比例少于开腹组(P<0.05);术后相关参数:腹腔镜组的住院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开始化疗时间、术后并发症少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内IDS较PDS的手术时间(3.3±1.0小时vs 3.8±1.0小时)和术中输血比例(16.7% vs 33.3%)显著减少,开腹组内IDS较PDS的手术时间(3.4±0.6小时vs 5.2±1.7小时)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OS和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内PDS和IDS的OS(92,0个月Vs56.0个月)、PFS(26.0个月vs 22.0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内PDS和IDS的OS(57.5个月vs 35.2个月)、PFS(33.0个月vs 17.0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腔镜相较于开腹肿瘤细胞减灭术,IDS相较于PDS,都可以降低手术风险且并不影响患者的预后,对于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而言都是合适的治疗方案.

    晚期上皮性卵巢癌腹腔镜开腹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和中间型减瘤术预后

    正常妊娠结局的单胎妊娠孕妇体质量增长模式

    李丹刘兴会陈鹏
    303-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妊娠期规律产前检查未发生不良结局的单胎孕妇妊娠期体质量增长模式.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妊娠满37周但不超过42周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分娩的孕产妇,采集包括人口学资料、既往疾病史、家族史、孕产史、身高、妊娠前或建卡时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BMI)、妊娠期间每次产前检查时体质量、分娩前体质量等指标.结果:共纳入4053例孕妇,妊娠前BMI正常(18.5~24 kg/m2)的孕妇,妊娠16周体质量增长平均值为2.45±1.43 kg,妊娠40周体质量增长平均值为15.53 ±3.59 kg;妊娠前偏瘦(BMI< 18.5 kg/m2)的孕妇,妊娠16周体质量增长平均值为2.57±1.34 kg,妊娠40周体质量增长平均值为16.01 ±3.42 kg;妊娠前BMI超重(24 ~28 kg/m2)的孕妇,妊娠16周体质量增长平均值为2.39±1.44 kg,妊娠40周体质量增长平均值为14.11±3.86 kg;妊娠前肥胖(BMI≥28 kg/m2)的孕妇,妊娠16周体质量增长平均值为2.17 ±0.74 kg,妊娠39周体质量增长平均值为12.27 ±4.07 kg.结论:我院妊娠前BMI正常、偏瘦、超重和肥胖的孕妇适宜的妊娠期体质量增长范围分别为15.53±3.59 kg、16.01 ±3.42 kg、14.11 ±3.86 kg和12.27 ±4.07 kg.

    妊娠前体质量指数正常妊娠结局妊娠期体质量增长模式

    两种不同胚胎移植管在IVF-ET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兰灵文宏贵谭长秀陈栎朵...
    309-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Frydman移植管和PCC移植管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 ~12月我院IVF-ET治疗中由同一医生完成的949例新鲜胚胎移植周期,根据移植管类型分为两组:Frydman组481例周期(采用进口移植管Frydman),PCC组468例周期(采用国产移植管PCC),分析两组妊娠结局、血染程度、血染位置、装载胚胎耗时、外导管置管困难率和困难移植率.结果:①两组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异位妊娠率、继续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PCC组无血染率(84.83%)高于Frydman组(63.83%),轻度、中重度血染率和外导管血染率低于Frydma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导管血染率和内外导管血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胚胎装载耗时、困难移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C组外导管置管困难率(36.75%)低于Frydman组(7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F-ET中选择不同胚胎移植管妊娠结局无差异,但国产胚胎移植管PCC有降低血染程度和外导管置管困难率的优点,具有保护子宫颈组织的作用,临床适用性较好.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胚胎移植管妊娠结局血染外导管置管困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