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妇产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妇产科杂志
四川省医学会
实用妇产科杂志

四川省医学会

赵霞

月刊

1003-6946

JPOG1985@163.com

028-86136595

610041

成都市青羊区上汪家拐街39号

实用妇产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Practic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立足临床,坚持实用,以解决各种临床实际问题,提高妇产科计划生育医务工作者的医疗技术水平为宗旨,创刊18年来,不但使每日从事大量临床工作的专家们爱不释手,也为广大妇产科医生提供了极为实用的临床指导,多年来,妇产科医生们一致认为,《实用妇产科杂志》不但看得懂,学得会,而且用得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女性生育力保存国际指南解读

    丁海遐李文
    354-357页

    复发性细菌性阴道病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李焕荣王慧慧李佳范爱萍...
    358-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复发性细菌性阴道病(RBV),即细菌性阴道病(BV)治疗失败,再次或反复发作,可引起严重妇科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以阴道加德纳菌为主的多微生物生物膜是BV发病及复发的主要原因.BV生物膜成熟是生物膜致病的基础,当生物膜内微环境高度协调,建立物理屏障,将利于菌间发生表型转化以及耐药基因转移,导致生物膜难以根除.因此通过靶向生物膜,干扰生物膜内结构及代谢过程,充分杀死生物膜内菌,诱导生物膜分解,进而达到彻底消除BV以及RBV,是最新研究方向.但目前有关BV生物膜的研究尚处于在体外试验阶段,需要进一步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细菌性阴道病复发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治疗

    激素补充治疗在子宫恶性肿瘤治疗后的应用现状

    姚群霞贾瀛娴李春明
    362-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妇科肿瘤患者生存率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引起关注.年轻子宫恶性肿瘤患者通常因治疗导致的医源性卵巢功能不全,提早进入绝经状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最低有效剂量的激素补充治疗(HRT)能有效缓解绝经相关症状和减少远期风险,但对子宫恶性肿瘤治疗后的患者HRT以及具体方案仍存有争议.有限的证据表明,HRT不增加子宫颈鳞癌患者的肿瘤复发率,而子宫颈腺癌患者使用HRT的安全性仍尚存争议;早期低级别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使用HRT是安全的,但具体剂量、方案及给药时间仍缺乏统一共识;HRT在子宫肉瘤患者中的应用缺乏安全性证据,应避免使用.对肿瘤复发的顾虑,使得HRT在子宫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后的应用中受到阻碍.因此,目前仍需要更多这类患者使用HRT有效性及安全性的证据,为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新思路.

    激素补充治疗子宫恶性肿瘤低剂量

    妊娠合并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治

    汪川张羽
    365-367页

    妊娠期糖尿病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糖正常孕妇胰岛素释放试验及血脂相关性研究

    刘庆蔡雯张瑞晴卢聪...
    368-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妊娠期糖尿病(GDM)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血糖正常孕妇的胰岛素释放试验(IRT)与血脂的相关性,探讨妊娠期脂代谢异常与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定期产检孕妇453例,分为GDM组98例,IRT异常组144例,对照组211例.比较3组孕晚期空腹甘油三酯(F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游离脂肪酸(FFA)、餐后甘油三酯(PTG)以及空腹胰岛素、1小时胰岛素、2小时胰岛素水平,分析FTG、PTG与胰岛素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相关性,比较各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结果:GDM组的FTG、PTG及FTG/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和IRT异常组,IRT异常组的FTG、PT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DM组的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和IRT异常组(P<0.05);3组的FF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的空腹胰岛素、2小时胰岛素高于对照组和IRT异常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RT异常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TG、PTG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均呈正相关性(r>0,P<0.05);GDM组的巨大儿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IRT异常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TG、PTG均是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IRT异常孕妇与GDM孕妇均存在脂代谢异常,而其与巨大儿的发生密切相关.

    妊娠期糖尿病甘油三酯餐后血脂胰岛素释放胰岛素抵抗

    产前子痫及产后子痫临床特征分析

    曹雯喻红彪周容
    373-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产前子痫和产后子痫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的不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收治的子痫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其中产前子痫组(67例)和产后子痫组(25例)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及母儿结局.结果:①产前子痫组患者中年龄<25岁、未规律产检、低受教育程度、单胎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产后子痫组,经产妇中两次分娩间隔时间短于产后子痫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入院时和分娩时,产前子痫组中尿蛋白严重程度及病理管型的比例均高于产后子痫组(P<0.05);产前子痫组入院时白蛋白(ALB)降低、乳酸脱氢酶(LDH)升高的比例和肌酐(CR)的中位值明显高于产后子痫组(P<0.05).分娩后仅产后子痫组LDH均值高于产前子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产前子痫组发病时舒张压升高、发生抽搐的次数及水肿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产后子痫组(P<0.05).④两组妊娠期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合并肾脏疾病等合并症和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产前子痫组产后出血比例、胎盘重量、剖宫产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产后子痫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明显低于产后子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子痫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及新生儿不良结局差于产后子痫组,产前及产后子痫患者的临床特征有明显不同,提示产后子痫的发病机制或许与产前子痫存在不同,应注重对两者的分别研究,以改善不良结局.

    产前子痫产后子痫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母儿结局

    基于低深度测序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对胎儿染色体拷贝数变异的检测效能评估

    叶小青高雅宋西卫武晓娟...
    380-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低深度测序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NIPT)在胎儿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NV)中的检测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抽取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所选873例孕妇的血浆,通过低深度测序方法对随机重排的样本进行盲法检测,并采用基因拷贝数变异分析算法(FCAPS)鉴定胎儿CNV.对比核型分析及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评估低深度测序下NIPT对胎儿CNV的检测效能.结果:48例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大小约0.1~47 Mb)样本中,与低深度(0.51~1.19X)测序的NIPT检测结果一致的有32例,结果不一致的有16例,另正常样本组有21例假阳性样本.NIPT对CNV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67%和97.45%,特别是对>2 Mb的CNV,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高达85.29%和98.18%.结论:基于低深度测序的NIPT对>2 Mb的CNV具有高效能.在NIPT中应用优化的检测和信息分析方法进行胎儿CNV的产前筛查是可能的.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染色体拷贝数变异低深度测序

    椎管内分娩镇痛后发热患者的妊娠结局研究

    高夏苏晶晶李韵陶瑞雪...
    385-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椎管内分娩镇痛后出现的发热对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1日至2018牟10月31日于安徽省妇幼保健院行椎管内分娩镇痛后发热的100例患者(观察组)与行椎管内分娩镇痛后未发热的100例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后体温变化、初次发热时间、发热时子宫颈口扩张情况,发热时胎心变化、分娩和胎儿结局,产前、产时、产后白细胞计数(WBC)、嗜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宫腔分泌物培养等炎症指标,胎盘病理分析等指标.结果:椎管内分娩镇痛患者体温升高多发生在麻醉给药后4~6小时,在24小时内恢复.观察组剖宫产率(60.0%)较对照组(24.0%)高,阴道分娩率(32.0%)较对照组(73.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道助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初次体温升高时宫口扩张<6 cm的患者剖宫产率(88.4%)高于阴道分娩率(11.6%);宫口扩张≥6 cm后发生体温升高的患者剖宫产率(38.6%)低于阴道分娩率(6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热时WBC、N、CRP、降钙素原升高的比例及产后48小时CRP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40.0%的患者胎盘存在急性绒毛膜羊膜炎表现,镜下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观察组产时胎心> 160/min的阴道分娩率(21.3%)低于产时胎心≤160/min的41.5%;产时胎心>160/min的阴道助产率(12.8%)高于产时胎心≤160/min的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羊水污染发生率(29.0%)高于对照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新生儿出生后5分钟Apgar评分、入住新生儿重症病房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内分娩镇痛引起的产时发热导致剖宫产率显著增加,但并不增加产褥感染发生率,不增加胎儿不良结局的发生.

    椎管内分娩镇痛产时发热妊娠结局

    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围产结局717例临床分析

    原婷王艳艳田雪叶王玮...
    390-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围产结局,为临床诊疗工作和后续科学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明确重点方向.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3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双胎妊娠病例共717例,其中单绒毛膜双胎206例(单绒毛膜组),双绒毛膜双胎511例(双绒毛膜组).对两组的基本情况、母体结局和围产儿结局进行比较,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进行绒毛膜性对双胎不良围产结局影响的多因素分析.结果:①提供不同绒毛膜性双胎终止妊娠孕周和出生体质量的分布情况图,单绒毛膜组中在孕28~36+6周终止妊娠的占67.96%,双绒毛膜组中占58.51%.单绒毛膜组中大儿体质量集中在2000 ~ 3000 g占72.78%,小儿体质量集中在1500 ~2500 g占65.68%;双绒毛膜组中分别占70.27%和64.66%.②不同绒毛膜性双胎的母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双绒毛膜组比较,单绒毛膜组自发性早产率较高、入院孕周、终止妊娠孕周均较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单绒毛膜性是发生双胎之一死亡(OR2.82,95%CI 1.41 ~5.64)、体质量不一致性≥25%(OR2.00,95% CI 1.19 ~ 3.37)以及极低或超低体质量儿(OR2.40,95% CI 1.26 ~ 4.59)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相比于母体结局,绒毛膜性对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更大,单绒毛膜性是双胎不良围产儿结局的危险因素,临床管理中应重视对绒毛膜性的判定以及对单绒毛膜双胎围产期的监测,以尽可能改善单绒毛膜双胎的围产结局.

    双胎绒毛膜性围产结局

    气囊加压腹带在胎盘低置阴道分娩中的效果分析

    杨秀华孟涛
    395-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气囊加压腹带在胎盘低置产妇阴道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8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胎盘低置行阴道分娩的单胎足月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按诊疗常规处理,于第三产程给予缩宫素促进宫缩,观察组使用气囊加压腹带,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结局.结果:观察组第二、第三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胎盘娩出即时出血量和产后2小时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3天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压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2小时生命体征和新生儿出生情况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囊加压腹带可改善胎盘低置产妇的阴道分娩结局,减少产后出血,对产妇和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气囊加压腹带胎盘低置阴道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