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妇产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妇产科杂志
四川省医学会
实用妇产科杂志

四川省医学会

赵霞

月刊

1003-6946

JPOG1985@163.com

028-86136595

610041

成都市青羊区上汪家拐街39号

实用妇产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Practic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立足临床,坚持实用,以解决各种临床实际问题,提高妇产科计划生育医务工作者的医疗技术水平为宗旨,创刊18年来,不但使每日从事大量临床工作的专家们爱不释手,也为广大妇产科医生提供了极为实用的临床指导,多年来,妇产科医生们一致认为,《实用妇产科杂志》不但看得懂,学得会,而且用得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CD47-SIRPα与妇科恶性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郭楚鸿
    591-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CD47是新型的免疫检查点分子,通过与巨噬细胞表面的信号调节蛋白α(SIRPα)结合,启动“别吃我”抑制性信号,从而使肿瘤细胞躲避巨噬细胞的吞噬,并影响特异性杀瘤性T细胞活化,介导肿瘤细胞的生长及转移.近年来,CD47-SIRPα轴促使子宫内膜癌、卵巢癌以及宫颈癌等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及恶性进展的重要作用逐渐被证实,尤其在卵巢癌的预后评估、协同高危HPV感染促进子宫颈癌变进展和子宫内膜癌免疫抑制微环境形成等方面意义显著.通过靶向结合于CD47或SIRPα的药物来阻断CD47-SIRPα信号通路,是妇科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途径.

    CD47SIRPα免疫检查点妇科恶性肿瘤免疫治疗

    产后出血风险评估工具和预警系统的效用评价

    王卡娜汪傲
    596-6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后出血(PPH)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充分评估PPH的高危风险,并建立有效的PPH预警系统,可早期发现并积极处理高危因素或潜在隐患,在一定程度上预防PPH,最大程度地降低严重产后出血(SPPH)发生率,减少孕产妇死亡.本文针对现有PPH评估工具及PPH预警系统进行回顾分析,对比各种评价指标及预警在PPH防治中的效用与价值.分娩过程是一个时时变化、需要时时评估的动态过程,静态单一的PPH评估工具时效性和效用均较低,需整合各种高危因素,综合、动态地进行评估,完善PPH预警.因目前诸多PPH预警评价体系中并无统一的管理方案,现应用较多的英国改良产科早期预警系统及孕产妇早期综合预警两个系统的标准之间也存在着一定差异,故而预警指标并不能完全取代临床判断,需结合临床,综合分析、个体化诊疗.

    产后出血孕产妇死亡风险评估工具产后出血预警系统

    外阴高级别及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临床诊断分析

    董晶汪清张宏伟高蜀君...
    601-6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和比较外阴高级别及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SIL)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SIL患者11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外阴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 88例,外阴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 31例.结果:①临床症状方面,外阴无症状占63.9% (76/119),外阴LSIL和HSIL无症状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8% vs 61.3%,P>0.05).②细胞学异常[意义不明确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LSIL、HSIL]比例为42.9% (51/119).人乳头瘤病毒(HPV)阳性率占89.1% (106/119).外阴LSIL和HSIL在细胞学异常和HPV阳性比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9.8% vs 51.6%;88.6% vs90.3%,P>0.05).③外阴LSIL和HSIL病灶存在色素沉着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6%vs 58.1%,P<0.05),在多灶性分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2% vs 35.5%,P>0.05).④外阴LSIL与外阴HSIL在阴唇后联合及舟状窝部位的活检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8%vs43.9%,P<0.05).⑤外阴SIL患者伴随多中心病灶达36.1% (43/119),外阴LSIL与外阴HSIL合并多中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阴SIL与HPV感染密切相关,存在色素沉着是外阴HSIL与外阴LSIL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在下生殖道检查中,应避免漏诊外阴SIL.

    外阴鳞状上皮内病变人乳头瘤病毒阴道镜检查

    早期子宫颈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分析

    易启华陈琳郑莹陈思敬...
    606-6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子宫颈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为临床是否切除盆腔淋巴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418例早期子宫颈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患者发病年龄18~69岁,孕次0~11次,产次0~5次,体质量指数15.15 ~32.42 kg/m2.临床表现以接触性出血及阴道不规则流血多见,分别占43.78%(183/418)及31.10%(130/418).临床分期以Ⅰ B1期为主,有244例(58.37%);组织学类型以子宫颈腺癌普通型为主,有219例(52.39%).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7.46% (73/418).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未行新辅助化疗、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肿瘤直径、子宫颈间质浸润深度、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宫旁浸润、切缘浸润、阴道浸润、宫体浸润、输卵管转移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FIGO临床分期Ⅱ期(OR 3.658,95%CI 1.950 ~6.680)、子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OR 4.962,95%CI 2.110~11.669)、淋巴脉管间隙浸润(OR 2.279,95%CI 1.190~4.363)、宫体浸润(OR 2.124,95%CI 1.115~4.047)、输卵管转移(OR6.429,95%CI 1.473~28.063)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早期子宫颈腺癌患者中,FIGO临床分期Ⅱ期、子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宫体浸润、输卵管转移的子宫颈腺癌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应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

    早期子宫颈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盆腔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

    全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和阴腹联合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并发症的比较

    陈礼全张晓薇梁雪早王苏...
    610-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全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和阴腹联合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并发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因“阴道穹隆脱垂”行全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的38例患者(全腹腔镜组)和因“子宫阴道脱垂”行“阴腹联合”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的161例患者(阴腹联合组)的临床资料.结果:全腹腔镜组及阴腹联合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无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术中出血量59.2±37.9 ml vs 74.8±45.4 ml,手术时间74.47±8.4分钟vs 107.6±6.5分钟,术后停留导尿管时间2.3±1.0天vs2.3±0.9天,术后住院天数5.6±1.6天vs 5.5±1.8天,两组间术后停留导尿管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出血及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腹腔镜组及阴腹联合组患者均无一例发生术中并发症,围手术期并发症为:发热2.6% vs 1.2%,尿潴留7.9%vs 5.6%;远期并发症为网片相关并发症5.3% vs 5.0%.两组间术后病率、尿潴留发生率及网片相关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全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相比,阴腹联合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并没有增加围手术期感染率及网片相关并发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全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阴腹联合”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手术并发症

    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王雅迪于风胜刘海梅于啸...
    615-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不同病理类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探讨影响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危险因素及辅助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初治的135例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79例子宫浆液性癌(USC组)、15例透明细胞癌(CCC组)、17例癌肉瘤(CS组)和24例混合细胞腺癌(MCA组)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①4组患者在年龄≥60岁、绝经、肿瘤大小、盆腔淋巴结转移及大网膜转移比例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USC组、CCC组、CS组和MCA组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63.1%、79.4%、37.6%、87.5%,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患者术后行单纯化疗、化疗联合放疗和无治疗组的5年OS分别为94.4%、100.0%、58.1%,不同治疗方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2组患者的预后均明显优于无治疗组(P<0.05).③经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筛选后,深肌层浸润(HR1.833,95% CI 1.017~3.306)、分期(HR1.763,95% CI 1.324~2.347)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HR1.340,95%CI 1.065~1.686)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不同病理类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有所差异,对于有独立危险因素的患者,临床上应重视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切除以及术后辅助个体化的放化疗.

    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预后辅助治疗危险因素

    Smad3在未足月胎膜早破中的表达及其影响羊膜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机制研究

    王路路尹楠林刘政漆洪波...
    62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Smad3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胎膜中的表达情况,Smad3对羊膜上皮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在未足月胎膜早破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2例PPROM孕妇(PPROM组)和15例正常足月孕妇(对照组)的胎膜组织,利用蛋白质印迹法比较胎膜组织中的Smad3和磷酸化Smad3(p-Smad3)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Smad3在胎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定位;免疫荧光法检测p-Smad3在人羊膜上皮细胞系(WISH)中的表达及定位WISH细胞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不经任何处理)、阴性对照组及SIS3抑制剂组;Smad3磷酸化特异性抑制剂SIS3处理WISH细胞后,利用Edu方法和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其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①p-Smad3/Smad3在PPROM组的蛋白相对表达量(1.248 ±0.140)明显低于对照组(1.579±0.1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胎膜组织中p-Smad3主要表达于羊膜上皮细胞和绒毛膜滋养细胞,且在WISH细胞中p-Smad3主要表达于细胞核;③SIS3抑制剂组WISH细胞的增殖能力[(39.094±5.142)%]明显低于对照组[(58.249±6.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SIS3抑制剂组细胞凋亡水平[(9.623±1.645)%]相较于对照组[(5.080±0.276)%]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Smad3水平的降低分别导致cleaved caspase-3蛋白(0.629±0.038 vs 1.084±0.057)和BAX蛋白(0.856 ±0.052 vs 1.387 ±0.079)上调,以及BCL-2蛋白下调(0.997 ±0.048 vs 0.736 ±0.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mad3蛋白水平的降低可能通过抑制羊膜上皮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而参与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AX、下调BCL-2的表达相关.

    Smad3未足月胎膜早破羊膜上皮细胞增殖凋亡

    不同剂量大豆异黄酮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的干预效果研究

    颜秀敏刘凯亮高心雨钟兴明...
    626-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大豆异黄酮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的干预效果.方法:将6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氯化钠对照组13只,PCOS模型组52只.PCOS模型组造模成功后将PCOS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二甲双胍组、低剂量(150 mg/kg)大豆异黄酮组和高剂量(250 mg/kg)大豆异黄酮组,每组13只.持续灌胃给药干预21天,期间氯化钠对照组、PCOS模型对照组均以1 ml/100 g0.9%氯化钠液灌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激素及IL-1β、IL-18炎症因子水平;qRT-PCR检测卵巢组织中IGF-1和AR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干预处理后,二甲双胍组、低剂量大豆异黄酮组和高剂量大豆异黄酮组均可恢复大鼠发情周期;3组的体质量、血糖、睾酮(T)、抗苗勒管激素(AMH)、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LH/FSH)、IL-1β和IL-18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0.05);而雌二醇(E2)和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升高(P<0.05);卵巢组织中IGF-1表达水平下降(P<0.05);两种剂量大豆异黄酮组与二甲双胍组体质量和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大豆异黄酮组血清LH水平显著降低(P<0.05);高剂量组IL-1β和IL-18水平较低剂量组显著降低(P<0.05);低剂量组降调卵巢中AR表达(P<0.05),而高剂量组表现为AR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大豆异黄酮与二甲双胍干预PCOS可以取得同等的降体质量和血糖的作用,250 mg/kg剂量和150 mg/kg剂量的大豆异黄酮均可改善PCOS大鼠体内激素紊乱状态,改善胰岛素抵抗,恢复正常代谢,250 mg/kg剂量大豆异黄酮有更显著的抗炎作用,但会上调卵巢组织中AR表达,进而有加重高雄激素血症的可能.

    多囊卵巢综合征大豆异黄酮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雄激素受体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探讨无剖宫产史经产妇的妊娠风险

    谢敏马骏楠朱天颖于圣南...
    631-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探讨无剖宫产史经产妇的妊娠风险.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资料完整的39640例无剖宫产史的单胎活产(≥孕28周)产妇的临床资料(其中初产妇34752例,无剖宫产史经产妇488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经PSM对两组孕妇的混杂因素进行控制,采用x2检验比较PSM前后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无剖宫产史经产妇的母儿并发症风险及其孕期管理重点.结果:①12年间经产妇比例由10.6%上升至35.2%,高龄经产妇比例由2.1%上升至11.5%.②相比初产妇,无剖宫产史的经产妇中子痫前期、GDM、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转入ICU、早产、新生儿体质量异常、5分钟Apgar评分<7分及新生儿死亡的风险明显增加(OR>1,P<0.001).③经1∶1PSM,配对后两组共计纳入产妇各2914例,匹配后L1measure统计量为0.331,小于匹配前的0.477,匹配良好.匹配后,无剖宫产史经产妇仅早产风险(OR1.40,95% CI 1.18~ 1.67)及新生儿死亡率(OR 1.88,95% CI 1.00 ~3.52)风险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分娩间隔≥10年者早产风险也增加(OR 1.96,95%CI 1.53 ~2.50,P<0.001).结论:无剖宫产史经产妇的早产(尤其是分娩间隔大于10年以上者)及新生儿死亡的风险增加.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随着高危经产妇的增加,应重视对无剖宫产史经产妇早产的监测和防治.

    无剖宫产史经产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早产妊娠结局

    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1例

    曾费天之刘大伟郭朋夏梦...
    637-6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