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妇产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妇产科杂志
四川省医学会
实用妇产科杂志

四川省医学会

赵霞

月刊

1003-6946

JPOG1985@163.com

028-86136595

610041

成都市青羊区上汪家拐街39号

实用妇产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Practic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立足临床,坚持实用,以解决各种临床实际问题,提高妇产科计划生育医务工作者的医疗技术水平为宗旨,创刊18年来,不但使每日从事大量临床工作的专家们爱不释手,也为广大妇产科医生提供了极为实用的临床指导,多年来,妇产科医生们一致认为,《实用妇产科杂志》不但看得懂,学得会,而且用得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荧光图像引导手术在妇科良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贾炎峰刘青
    712-7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荧光图像引导手术(FIGS)是一种术中可视化成像导航技术,该技术利用荧光染色剂[亚甲蓝(MB)、吲哚菁绿(ICG)、5-氨基乙酰丙酸(5-ALA)、荧光素钠等]增强显影解剖结构或病变组织,为医生提供实时的可视化指导。FIGS在妇科的应用由来已久,在器官荧光灌注方面,在可能损伤膀胱或输尿管的妇科手术中,使用荧光染色剂灌注可以预防膀胱及输尿管瘘等并发症的发生;在不孕症手术中,染色插管不仅可以检查输卵管的通畅性同时可以治疗输卵管近端阻塞,诊室宫腔镜检查(OH)染色插管对于检测输卵管阻塞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敏感度。在血管荧光造影方面,FIGS可为子宫和卵巢移植手术提供关键的实时血流信息,在卵巢扭转手术中让医生实时了解卵巢血流情况,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卵巢切除的可能性;可指导子宫切除术中的阴道残端缝合,评估残端血流灌注情况以避免阴道残端裂开及愈合不良,但其临床效果尚不确定,还需进一步验证。近年来,FIGS在组织荧光造影方面的应用也备受关注,尤其是吲哚菁绿(ICG)为代表的荧光染色剂被广泛用于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病灶,提高手术成功率。将可与特异性受体结合的靶向配体与荧光剂共轭偶联,制成靶向分子荧光剂,以提供更准确的定位和切除,帮助医生发现残存微小病灶。

    荧光图像引导手术近红外荧光可视化吲哚菁绿妇科良性疾病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与溶剂型紫杉醇用于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王金凤王宇琪张欣欣尹盼月...
    717-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nab-PTX)与溶剂型紫杉醇(sb-PTX)用于晚期上皮性卵巢癌(EOC)新辅助化疗(NAC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11日至2023年9月19日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术前行NACT的晚期EOC 1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使用nab-PTX联合卡铂静脉化疗52例(nab-PTX组),使用sb-PTX联合卡铂静脉化疗55例(sb-PTX组)。比较两组患者NACT后的临床指标和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术中情况及NACT的不良反应等。结果:nab-PTX 组 NACT 后肿瘤最大直径(3。7 cm vs。3。8 cm)、CA125(28。9 U/ml vs。31。6 U/ml)及 HE4(102。5 U/ml vs。119。0 U/ml)明显低于sb-PTX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nab-PTX组NACT后的总入量(2580 ml vs。2100 ml)、手术复杂性评分(SCS)中等占比(36。54%vs。18。18%)和淋巴结切除率(57。69%vs。29。09%)显著高于sb-PTX组(P<0。05)。两组NACT后的腹水量、临床疗效评价、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出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满意度、病理完全缓解率(pCR)、输注血制品、淋巴结转移率以及NACT期间出现的化疗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b-PTX用于NACT对疾病的临床控制优于sb-PTX,以实现更佳的肿瘤细胞减灭术,但其对病理缓解无显著作用,二者药物安全性方面相似。

    卵巢癌新辅助化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溶剂型紫杉醇

    新生儿脐带绕颈4周及以上的临床分析

    吴茜子艾国余楠杨宜红...
    723-7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脐带绕颈≥4周的高危因素、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及妊娠结局。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24年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分娩的新生儿脐带绕颈≥4周的64例孕妇(脐带绕颈≥4周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随机选取同一时期分娩的新生儿脐带绕颈1~2周的80例孕妇(脐带绕颈1~2周组)作为对照。收集两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超声诊断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脐带绕颈≥4周的高危因素、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并比较两组胎儿结局的差异。结果:①脐带绕颈≥4周组孕次、人工流产次数、产次、剖宫产史次数比脐带绕颈1~2周组低,自觉胎动异常、脐动脉收缩末期峰值与舒张末期峰值比(S/D)异常、胎心监护(NST)异常、胎儿窘迫的发生率比脐带绕颈1~2周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羊水过多及脐带过长是脐带绕颈≥4周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③超声检查诊断脐带绕颈≥4周在距剖宫产术前时间≤2 d时,超声诊断的符合率最高,与>3 d的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2%vs。6。3%,P<0。05);与脐带绕颈≤3周比较,超声诊断脐带绕颈4周和5周的超声诊断符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脐带绕颈≥4周组早产、新生儿窒息、入住新生儿科的发生率高于脐带绕颈1~2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分娩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小于脐带绕颈1~2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羊水过多及脐带过长是脐带绕颈≥4周的高危因素。超声诊断距剖宫产术前时间越近以及脐带绕颈周数越多,诊断符合率越高。脐带绕颈≥4周的新生儿结局更差。

    脐带绕颈4周超声诊断高危因素妊娠结局

    子宫内膜种植窗检测结合个体化胚胎移植对反复种植失败患者的临床应用分析

    李婷婷陈柔竹陈培根杨梦...
    729-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种植窗检测(ERT)结合个体化胚胎移植(ET)改善反复种植失败患者的妊娠结局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8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诊断为反复种植失败患者的临床资料,行ERT的428例作为ERT组,运用SPSS 26。0软件的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选择不行ERT的39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和妊娠结局,并比较子宫内膜种植窗(WOI)正常、延迟1 d、延迟2 d患者个体化ET后的妊娠结局。结果:ERT组临床妊娠率(47。73%vs。12。79%)和活产率(38。97%vs。9。76%)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ERT组的不孕因素中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和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因素占比较对照组高(P<0。05)。428例行ERT患者中发现有316例(73。83%)为WOI正常,有112例(26。17%)为WOI移位。WOI正常、WOI延迟1 d和WOI延迟2 d患者妊娠结局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T技术结合个体化移植方案可以改善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助孕结局,尤其是WOI移位患者,ERT技术具有应用前景和临床应用价值。

    子宫内膜种植窗检测反复种植失败个体化移植

    吲哚菁绿荧光指引腹腔镜淋巴结切除在临床早期子宫颈癌分期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汤彪任肖艳伍玲常军...
    734-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淋巴示踪在临床早期子宫颈癌分期手术中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1日至2023年7月31日于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接受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切除+低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的临床早期(Ⅰ A1~Ⅱ A1期)子宫颈癌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注射ICG分为ICG指引的淋巴结切除组(ICG组,17例)和常规手术组(对照组,14例)。将切除的淋巴结按部位及是否显影分类送检,采用列联系数法分析淋巴显影模式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病理的相关性,并比较两组的围术期相关资料。结果:①8例(25。8%)患者(两组各4例)术后分期较术前临床分期提升。ICG组切除淋巴结数少于对照组(18±9枚/人vs。26±11枚/人,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FIGO(2018)分期、淋巴结转移率、切除淋巴结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ICG组中ICG显影率为64。71%(11/17),显影淋巴结阳性率与非显影淋巴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影区域与淋巴结转移间有显著相关性(C=0。707,P<0。05),同一患者淋巴结是否显影与淋巴结转移间有显著相关性(C=0。557,P<0。05)。结论:临床早期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率低,ICG荧光显影可以示踪淋巴结并预测转移风险,在ICG示踪技术指引下仅切除显影淋巴结,即可充分评估早期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状态,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吲哚菁绿淋巴示踪子宫颈癌手术病理分期腹腔镜手术

    复发性流产患者血清尿酸与胰岛素抵抗的关联分析

    王梅王维静王芳
    739-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复发性流产(RSA)患者血清尿酸(UA)水平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联。方法:采用横断面设计,选择2019年9月1日至2022年2月28日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门诊就诊的771例RSA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UA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HUA)组和非HUA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SA患者发生IR的影响因素及血清UA水平和IR之间的关联,并对相关指标进行分层分析和交互作用检验。结果:①HUA组与非HUA组在居住地占比和BMI、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相关血糖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BMI、LDL-C、HDL-C、TG、ALT、UA水平为影响IR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在调整所有混杂因素后(模型2),RSA患者中随着血清UA每增加10 μmol/L,发生IR的风险增加4%(OR 1。04,95%CI 1。02~1。07)。敏感性分析示,在模型2中,相对于低UA组,中UA组、高UA组发生IR的风险明显增加(OR>1,P<0。05),血清UA连续变量获得的结果与分组后趋势性检验的P值一致。④分层分析示,在年龄≥30岁、BMI≥24 kg/m2、高中及以下学历、居住在农村、汉族、流产次数≥4次、TG及ALT值较高、LDL-C及HDL-C值较低的RSA患者中,HUA与IR关联性更强。各亚组中未观察到交互作用(P>0。05)。结论:RSA患者中随着UA水平的升高发生IR的风险增加,HUA导致IR的发生,尤其在特定人群中(年龄≥30岁、BMI≥24 kg/m2、居住在农村、流产次数≥4次、TG、ALT升高和LDL-C、HDL-C降低)更为显著。

    复发性流产高尿酸血症胰岛素抵抗

    外周血免疫细胞群检测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诊疗中的临床意义

    杨扬茹慧波徐坤吴纯...
    745-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检测外周血各类免疫细胞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的关系及临床诊疗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于河北省生殖健康医院就诊的351例URSA患者为URSA组,选取同期体检的既往正常分娩1胎且无不良孕产史的30例健康女性样本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黄体中期外周血不同免疫细胞亚群的水平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辅助URSA诊疗的免疫细胞水平最佳截断值,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URSA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URSA组外周血中CD3+CD8+细胞数量和百分比低于对照组,自然杀伤(NK)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黄体中期外周血CD3+CD8+细胞的增加是URSA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CD3+CD8+细胞数量702。82个/μl,CD3+CD8+细胞百分比28。39%和NK细胞百分比12。33%为辅助URSA诊断的免疫细胞水平最佳截断值。使用最佳截断值将连续变量转换为二分类变量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D3+CD8+细胞数量<702。82个/μl、NK细胞百分比>12。33%是影响URS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黄体中期外周血CD3+CD8+细胞的减少与URSA发生密切相关。CD3+CD8+细胞数量(702。82个/μl)和NK细胞百分比(12。33%)可作为诊断URSA的参考值。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外周血免疫细胞CD3+CD8+细胞NK细胞

    不同术式对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曾克非夏婷婷吴小兰雷详华...
    751-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对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CSP)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2月1日至2022年1月31日于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收治的Ⅱ型或Ⅲ型CSP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及入院治疗的时间顺序依次入组,根据治疗方式依次纳入A组30例、B组30例和C组30例。A组接受腹腔镜下子宫动脉结扎术(UAL)+子宫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FER)+子宫瘢痕修补术(UCR),B组接受子宫动脉栓塞术(UAE)+超声监测下宫腔镜FER,C组接受腹腔镜下FER+UCR。比较3组的术中、术后情况及随访复发性CSP(RCSP)的发生率和再妊娠率。结果:①A组、B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宫腔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低于C组,而手术时间、住院费用高于C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低于B组(P<0。05)。②A组、B组术后阴道停止流血时间、月经恢复时间和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恢复时间短于C组(P<0。05)。③3组术后并发症(盆腔粘连、感染、术后大出血及下腹疼痛)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7。60±5。61个月,A组、C组RCSP发生率低于B组(P<0。05)。A组、B组、C组再次妊娠率分别为82。14%(23/28)、77。78%(21/27)、81。48%(22/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 UAL+FER+UCR和UAE+超声监测下宫腔镜FER能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术后康复,只是手术时间延长、住院费用较高;采用UCR治疗后RCSP发生率更低,临床应结合Ⅱ型、Ⅲ型CSP患者具体病情、经济条件和保留生育功能需求等进行综合评估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子宫瘢痕修补术子宫动脉结扎术子宫动脉栓塞术

    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联合二甲双胍对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研究

    王美澄刘岩松牛菊敏赵欣...
    756-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LNG-IUS)联合二甲双胍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施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简称保育治疗)的有效性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0日于沈阳市妇婴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41例)及早期子宫内膜癌(11例)要求保育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26例,LNG-IUS+二甲双胍)及对照组(26例,高效孕激素+二甲双胍),定期复查子宫内膜病理,分析两组完全缓解率、复发率及妊娠结局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完全缓解、复发、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有更高的完全缓解率、更短的平均完全缓解时间、更少的复发率、更高的活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体质量指数(BMI)≥30 kg/m2是患者完全缓解的危险因素(P<0。05);BMI ≥30 kg/m2和患有糖尿病或胰岛素抵抗是治愈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BMI≥30 kg/m2及患有女性生殖系统伴随疾病是保育治疗后妊娠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LNG-IUS联合二甲双胍比高效孕激素联合二甲双胍的保育治疗,有更加满意的疗效及妊娠结果。同时患者BMI<30 kg/m2可增加患者完全缓解率,减少治愈后复发率,增加保育治疗后妊娠率。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二甲双胍

    磁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技术在压力性尿失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何雨欣杨闪闪江美江华...
    762-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磁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技术在压力性尿失禁(SUI)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7~12月于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盆底康复中心行康复治疗的轻、中度SUI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磁刺激+生物反馈治疗方案(磁联合组),对照组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方案(电联合组),均治疗1疗程(12次)。评估两组治疗前后Sandvik(尿失禁)严重程度指数、1h漏尿量、盆底肌力、盆底肌电生理指标、尿失禁影响程度(ⅡQ-7评分)、治疗有效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磁联合组和电联合组的Sandvik严重程度指数、1 h漏尿量、ⅡQ-7评分均降低,而Ⅰ类肌肌力、Ⅱ类肌肌力、快肌最大值和慢肌平均值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磁联合组与电联合组比较,以上各项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联合组的治疗有效率(93。33%)与磁联合组(9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方案对SUI的治疗有效率较高,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治疗SUI的康复技术。

    磁刺激生物反馈电刺激压力性尿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