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运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运工程
水运工程

吴澎

月刊

1002-4972

sygcbjb@yahoo.cn

010-64066347;841995234

100007

北京东城区安内国子监28号

水运工程/Journal Port & Waterway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交通部主管、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主办,面向国内外水运工程行业公开发行的科技刊物。本刊及时报道国家在水运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重点报道港口、航道、航电枢纽、道路、桥涵、修造船厂、市政建设等方面的勘察、规划、设计、科研、施工、监理、水运经济及管理方面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及技术改造成果和主要经验教训;贯彻“双百”和“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开展学术和信息交流;介绍国内外水运建设方面的先进技术及动向,是我国水运工程界发行量和影响面较大的科技月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三峡船闸上游待闸锚地抵坡丁靠锚位结构设计方案

    孙辉方庆媛易琛赵振...
    131-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抵坡丁靠锚位结构受三峡库区水位周期变化影响,出现周边土体淘刷流失导致结构设计受力条件严重恶化,暴露出的高强度混凝土结构易导致船舶底部损坏等问题,依托实际工程,按三峡坝区 50 a一遇水流流速 1.0 m/s、风速 22.0 m/s环境条件,以靠泊5 000 吨级干散货船为代表船型,进行适用于坝区待闸锚地大型船舶抵坡丁靠锚位结构设计研究,重点对抵坡丁靠锚位尺度、船舶停泊方式、系缆力计算、护坡结构、施工工艺等进行系统论述.采用系缆桩两侧设置防护带,并将系缆设施布置为内嵌结构形式,系船柱顶部不超出坡面的设计方法.结果表明:该抵坡丁靠锚位结构形式既能满足锚泊结构稳定的要求,又能有效防止结构周围水土流失,可在水位落差大、水流流速小的库区船舶锚泊设施建设工程中进行复制推广.

    三峡坝区大型船舶抵坡丁靠

    新水沙条件下荆南四河松西河航道治理思路

    李强郭敏郭小虎
    137-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峡建库后,长江中下游来水来沙条件改变,由长江入洞庭湖的荆南四河水文泥沙边界条件随之变化,三口分流量较建库前减少 23%,分沙量减少 88.8%,三口河道总体由冲淤平衡转为冲刷,其中松西河冲刷占比 47%,中水位下松西河河道持续展宽,部分分汊、弯道及过渡河段冲刷较为剧烈,深泓摆动幅度较大,因滩槽不稳而碍航.针对长江-洞庭湖江湖关系变化带来的航道问题,在三峡建库后新的水沙条件及演化过程研究的基础上,对碍航特性、河床演变特性及趋势进行分析,提出松西河航道以疏浚和边滩守护为主,固滩稳槽、分段实施的治理思路,以典型的裴家场河段为例制定工程方案,并开展模型试验研究,对治理思路和方案效果进行验证.研究成果旨在为类似河湖连通长河段的航道治理提供借鉴.

    松西河水沙变化航道条件治理思路

    北部湾港大型深水航道远期适应性及通航标准仿真分析

    房卓赵鑫哲唐国磊沈忱...
    14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北部湾港北海港域 30 万吨级深水航道工程为背景,采用智能体仿真建模方法,建立北海港域铁山进港航道船舶进出港、锚泊、航行和码头停泊作业全过程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定量分析港口通过能力和航道服务水平等指标,结合航道平面尺度分析,提出湾外主航道远期推荐尺度和通航标准.基于港口通过能力瓶颈分析和支航道通航标准优化仿真分析,提出主要支航道北暮航道部分航段通航标准优化建议.结果表明,湾外主航道 2035 年达到(10+5)万t船双向通航,2050 年进一步达到(10+10)万t船双向通航的推荐通航标准;北暮航道 1 段通航标准由 15 万t船舶单向通航优化为兼顾 2 万t船舶双向通航,对提升港口通过能力具有较好效果.

    多智能体仿真北部湾港港口通过能力航道服务水平通航标准

    基于Bentley平台的内河高桩码头桩基参数化设计模块开发与应用

    丁琼曹少璞付平熊智...
    152-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内河高桩码头应用BIM技术的建模精度和建模效率难以保证的问题,采用VisualStudio 2017,通过C++、C#(Addin)、C++/CLI混合编程等开发手段,在Bentley的Microstation图形平台进行二次开发,研发适用于内河高桩码头桩基参数化设计的BIM软件模块.模块包含高桩码头平台轴网自动设计、创建轴网平面图、图形及模型预览、桩基参数化建模、桩基参数导入、导出及桩基参数表汇总等功能.通过直观化地输入模型创建所需的参数集,实现高精度、高效率的桩基参数化三维设计,从而简化一类模型的创建过程,体现了BIM技术在参数化设计、模型可视化统计工程量等方面的应用优势.

    BentleyBIM内河高桩码头二次开发参数化设计

    基于机器学习的长江航道水位集合概率预报模型

    李雪蔡孝燕林妙丽范雯霆...
    158-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目前水位预测模型预报不确定性以及水位预测精度不高等问题,通过综合多个模型预报结果,提出一种融合机器学习与贝叶斯模型平均法(BMA)的航道水位集合概率预报框架.以长江航道上荆江河段为研究区域,采用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以及人工神经网络(ANN)进行了沙市站和新厂站的水位预测,结果表明水位预测精度表现为RF>SVM>ANN,3 种模型预测精度整体均处于较优状态.基于 3 种机器学习模型预测结果,采用贝叶斯模型平均法进行了水位集合概率预报,BMA模型在沙市站和新厂站的水位预测结果相较于RF得到进一步提升,并准确获取了未来水位在 90%概率下可能的出现范围.研究方法有效提升了航道水位预测精度并实现了概率预报,能够为船舶通航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长江航道水位预测机器学习贝叶斯模型平均法概率预报

    BIM技术在船闸人字闸门设计中的应用

    李超军叶雅思彭厚德付平...
    164-169,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人字闸门传统二维设计方法及表达形式局限的问题,结合澧水青山船闸工程,运用BIM技术模块化、参数化、协同化特性开展人字闸门设计,创建人字闸门BIM模型并进行碰撞检查、工程出图及自动算量,生成多种可视化设计成果,从而降低工程技术人员的设计强度,有效避免了设计变更及产品返工问题.BIM技术相较于传统二维设计模式,能有效提升人字闸门的设计效率与图纸质量,降低沟通成本,把控工程造价.

    人字闸门BIM设计方法碰撞检查工程出图自动算量可视化成果

    湛江港深厚软土地区码头堆场工后沉降分析及处理措施

    张会荣姚紫涵
    170-175,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湛江港某工程堆场地基土层是由新近人工回填的素填土和原始海相沉积淤泥、淤泥质土组成的深厚软土地基,素填土土质极不均匀,呈欠压实状.淤泥、淤泥质土层承载力低,含水量高,为高压缩性软弱土,地基处理均采用堆载预压.项目交工后对堆场的沉降进行长期沉降观测,观测数据显示4 个堆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总结了堆场工后沉降的主要特点、规律,分析了造成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减少堆场工后沉降和不均匀沉降,根据堆场的功能、面积、荷载、地质资料等,提出堆场运营管理、软基处理设计、排水设计等针对性处理措施,有效消除后期沉降对堆场正常生产运营的影响,旨在为类似工程的设计、管理提供参考.

    堆场软土堆载预压工后沉降软基处理

    双排桩护岸在高边坡航道"三改二"工程中的应用

    王智海王曙光张楠郑子涵...
    176-181,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排桩具有施工方便、受力条件好、变形小等优点,广泛应用在各类临时工程和永久工程中.本文以某高边坡航道"三改二"工程为例,基于施工过程对双排桩护岸进行有限元分析,探求合理的桩长和桩距,并以此分析航道开挖过程中双排桩位移和弯矩的变化情况.计算结果表明:1)桩长的增加会明显降低双排桩的最大水平位移,但对双排桩最大正、负弯矩影响较小.2)桩距的增加将略微增大双排桩的最大水平位移,但显著增大双排桩最大正、负弯矩.3)综合考虑结构位移、结构内力和工程造价等因素,该工程前、后排桩的桩长均为 22.0 m,前、后排桩的桩距分别为 1.0 和 3.0 m.4)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大,前、后排桩的最大水平位移和最大正、负弯矩均显著增加.

    双排桩高边坡航道桩长桩距最大水平位移最大正、负弯矩

    管板组合结构拉森型锁扣咬合数值模拟研究

    皇鹏飞唐明刚胡兴昊娄学谦...
    182-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管板组合结构振打施工过程中的拉森型锁扣容易被撕裂的问题,依托管板组合桩结构形式的尼日利亚莱基深水港码头工程,采用有限元方法对管板组合桩拉森型锁扣拉伸、扭角、倾斜3 种咬合情况进行受力仿真研究.结果表明:管板锁扣咬合精度越低,锁扣咬合应力越大,对拉森型锁扣产生越不利的影响,并提出管板锁扣在不同咬合状态下偏移、扭角、垂直度等精度参考限值.最后建议加强对管-板桩沉桩工艺的研究,提高沉桩精度控制与监测,降低锁扣不利的咬合应力,减小锁扣撕裂风险.精度参考限值可为管板组合结构施工技术标准提供依据,以及为提高管板组合结构施工质量提供重要参考.

    管板组合结构数值模拟拉森型锁扣咬合应力

    振冲密实法在人工吹填砂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宋大军严军卢一林许奎鑫...
    188-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吹填土含水率较高,有着低强度、高压缩性、欠固结等不足,现有强夯、加填料固结等方式加固效果不理想.依托厦门大小嶝造地工程,通过控制不同变量,如振冲频率、振冲方式和施工手段,开展人工吹填砂土地基加固试验,确定适合吹填砂土地基的频率参数和振冲方式.结果表明:振冲密实法能够满足吹填砂土地基的加固要求,施工后承载力和标贯击数得到较大提高,加固后承载力达到150 kPa,一半的试验区标贯击数超过30 击,满足后续施工标准要求,证明了振冲密实法适用于吹填砂土地基的加固,土体达到中密状态;该方法能够降低施工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振冲吹填砂土加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