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运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运工程
水运工程

吴澎

月刊

1002-4972

sygcbjb@yahoo.cn

010-64066347;841995234

100007

北京东城区安内国子监28号

水运工程/Journal Port & Waterway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交通部主管、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主办,面向国内外水运工程行业公开发行的科技刊物。本刊及时报道国家在水运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重点报道港口、航道、航电枢纽、道路、桥涵、修造船厂、市政建设等方面的勘察、规划、设计、科研、施工、监理、水运经济及管理方面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及技术改造成果和主要经验教训;贯彻“双百”和“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开展学术和信息交流;介绍国内外水运建设方面的先进技术及动向,是我国水运工程界发行量和影响面较大的科技月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型船闸主动式安全拦阻方案研究

    齐俊麟李涵钊陈坤陈社...
    131-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有防撞拦阻系统与船舶大型化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进行主动式安全拦阻方案的相关研究.通过机械臂自主套缆,阻拦索上的拉力通过刹车带、导带轮传递至摩擦吸能单元,由摩擦吸能单元上的摩擦制动器在制动距离内逐渐吸收船队的动能等系列方法,保障船队过闸期间安全停靠,消除船舶失速、超速撞击船闸人字门的安全风险.同时通过数值模拟仿真验证拦阻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案可满足 8 750 t(空载)~3 万t(满载)载质量排水量范围的成组过闸船队,0.5 m/s进闸航行速度,在 20 m制动距离内减速制动,安全停船,有效保证船闸人字门和成组过闸船队安全.

    安全拦阻主动式成组过闸数值仿真大型船闸

    BIM+GIS数据融合在码头工程中的应用

    牛作鹏邹艳春
    138-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码头项目地形环境复杂、建设面积大、涉及专业多等特点,存在地形数据不够精确、施工协同管理效率低下、项目数据无法传递等问题,围绕BIM+GIS数据融合、融合数据处理及应用等开展研究,并基于国产GIS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实现模型轻量化、模型数据赋码、Web服务一键发布等,实现融合数据驱动数字化业务管理,形成一套码头工程BIM +GIS融合数据应用方案.以某码头项目为例,将研究成果在码头建设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开展数字化应用验证,提高了码头项目数字化管理水平,亦为码头项目全生命期管理提供一种思路.

    BIM+GIS数据融合数字化

    BIM技术在船闸金属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李超军叶雅思刘志敏
    145-149,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船闸金属结构二维设计具有绘图算量工作量大、设计周期长、专业协同局限、复杂结构绘图识图难等问题,运用BIM技术可统一金属结构设计路线,基于标准模板完成BIM模型创建、有限元计算、工程图纸导出等,实现金属结构BIM正向设计.BIM技术具有模块化设计、协同设计、参数化设计及可视化设计等特性,利用其开展船闸金属结构设计可缩短设计周期,推进产品标准化、系列化进程;促进专业间协作;实现参数的驱动修改与自动更新;精准表达、传递设计意图.实践表明,与传统的二维设计模式相比,运用BIM技术进行船闸金属结构设计能有效提升设计效率与质量,实现信息的高效传递与集成管理,优势显著.

    船闸金属结构BIM技术模块化设计协同设计参数化设计可视化设计

    自主产权的航道设计BIM软件的研发与工程应用

    钱原铭陈良志朱峰
    150-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水运工程航道设计BIM软件"卡脖子"问题,进行了航道设计软件关键性能需求分析和软件研发.结合国内某 30 万吨级航道改扩建工程,介绍了自研软件在航道工程设计中三维地质模型、航道参数化设计、自动剖图、工程量计算以及与其他BIM软件交互等应用.结果表明,自研的航道设计BIM软件符合国内航道工程设计习惯,满足当前国内水运工程航道的BIM设计要求,可为类似航道项目设计软件的自主可控提供借鉴和参考.

    BIM软件航道设计自主可控国产化

    BIM及3D打印技术在密集桩群模拟沉桩中的创新应用

    缪晨辉
    157-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上桩基相互穿插的密集桩群施工,极易发生桩在泥面以下碰撞、已施工桩基侵占打桩船沉桩路径,导致后续桩基无法沉桩等问题.采用BIM技术建模、桩径扩大模拟和沉桩参数动态调整的方法,分析桩基碰撞与偏位容许最大误差,实现沉桩碰撞预警与防范.采用BIM 3D打印技术制作海床、桩及打桩船缩尺模型,引入水位模拟、定位装置等组合,动态、高精度模拟海上沉桩,验证桩位布置的合理性,确定切实可行的沉桩工序.

    高桩码头密集桩群BIM技术

    静动力排水固结法处理吹填海相泥沙软基试验研究

    邓安华孙振涛张磊
    162-167,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加固吹填海相泥沙形成的软土地基,在汕头市东海岸围海造地的吹填区域内,进行堆载预压的静态排水固结法、强夯施工的动力排水固结法等试验,采用"降水+堆载+强夯"的静动力排水固结法加固吹填海相泥沙形成的软土地基.通过现场测试,研究施工过程中各层地基沉降、水位和孔隙水压力、土体位移变化情况,对处理前后的地基进行土工试验和原位测试研究,并验证该方法对海相泥沙的处理效果.研究表明,静动力排水固结法显著提高吹填软土地基的承载特性,可广泛应用于围海造地软基加固工程中.

    围海造地静动力排水固结法吹填海相泥沙软基加固

    大直径钢圆筒结构稳定性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王雪奎胡建军程明
    168-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直径钢圆筒结构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水工结构形式,具有结构简单、施工速度快、结构受力条件好、造价低等优点,能够适应水深浪大的恶劣环境,在软土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钢圆筒施工过程中,其在风浪荷载下的稳定性是工程关注的主要问题.以东海某码头工程钢圆筒护岸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研究钢圆筒结构的破坏模式和稳定性,并对位移、筒壁土压力、筒身应变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软土地基上钢圆筒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失稳破坏模式主要表现为倾斜失稳,而不是整体平移;钢圆筒失稳破坏时的极限荷载约为其所受水平荷载的2 倍;在水平荷载作用下,陆侧筒壁土压力逐渐升高,海侧筒壁土压力逐渐降低,陆侧筒壁土压力明显大于海侧;筒身应变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钢圆筒底部的筒身应力明显大于上部.

    钢圆筒结构软土地基稳定性离心模型试验

    基于混凝土水化热的灌注桩成桩质量评价方法及应用

    吕述晖苏世定张博
    173-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如何基于灌注桩水化热温度场准确评价桩身质量的问题,利用与桩身横截面中心径向距离大于 0.5 倍桩半径范围内,混凝土水化热温度随径向距离的变化近似线性的特征,建立根据钢筋笼上对称两测点的水化热温度计算钢筋笼偏位的方法.结合缺陷灌注桩的水化热仿真分析,系统分析缺陷几何特征和热工参数变化对灌注桩水化热温度场的影响规律,提出根据沿钢筋笼主筋布置水化热温度测点获得的温度-深度曲线特征,判断缺陷存在并分析缺陷空间分布位置的方法.结合现场试验及与低应变、跨孔超声波检测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灌注桩水化热桩身缺陷钢筋笼偏位

    真空预压与真空井点降水用于软土处理的机理差异

    陈富陈默
    183-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真空预压与真空井点降水两种工艺均可用于软土地基处理,表观上两者都是通过抽真空使土体内孔隙水排出并使软土沉降,但目前对两者的工艺和机理等关键差异的认识不深入,难以有效指导现场施工.真空预压和真空井点降水在抽真空设备、竖向排水通道和密封边界等设备与工艺方面有显著差异;两者的的排水机理也有着本质区别.真空预压的加固机理是负压作用下土体发生塑料排水板水平向排水固结,同时塑料排水板内的水向上流动与重力无关;真空井点降水的加固机理是群井抽水引起地下水位降低,土体的浮重度变为湿重度导致荷载增大使土体沉降,同时井点管内的水向上流动受重力影响.在工艺和机理的差异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真空预压和真空井点降水在 10 个关键方面的差异,包括加固机理、影响深度、不同深度的真空传播、土体水平变形、竖向排水与重力的关系、抽真空位置影响、与外界是否连通、影响区成因、地下水位变化、是否形成非饱和带.

    真空预压真空井点降水软基处理机理排水固结差异分析

    考虑配合比的砂泥岩混合填料剪切蠕变力学特性

    蔺国骞曹利军
    189-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砂泥岩混合填料的配合比是影响码头地基承载性能及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为研究不同配合比下砂泥岩混合填料土的蠕变力学特性,开展剪切蠕变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配合比下,随着剪应力加载等级的提高,瞬时、蠕变应变量及初始、稳态蠕变速率均呈逐渐递增趋势;当处于同样加载等级时,初始、稳态、极限加速蠕变速率及瞬时、蠕变应变量均随配合比中泥岩颗粒占比增大而呈递增趋势;混合填料长期强度折减较大,折减范围为 50.53%~66.95%,长期强度随配合比中泥岩颗粒占比增大而递减.研究成果可为码头砂泥岩混合填料地基长期稳定性评价提供一定参考.

    码头地基砂泥岩混合填料配合比剪切蠕变长期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