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运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运工程
水运工程

吴澎

月刊

1002-4972

sygcbjb@yahoo.cn

010-64066347;841995234

100007

北京东城区安内国子监28号

水运工程/Journal Port & Waterway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交通部主管、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主办,面向国内外水运工程行业公开发行的科技刊物。本刊及时报道国家在水运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重点报道港口、航道、航电枢纽、道路、桥涵、修造船厂、市政建设等方面的勘察、规划、设计、科研、施工、监理、水运经济及管理方面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及技术改造成果和主要经验教训;贯彻“双百”和“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开展学术和信息交流;介绍国内外水运建设方面的先进技术及动向,是我国水运工程界发行量和影响面较大的科技月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其他货类码头改为LNG码头的关键因素和技术要点

    钱怡杰周娜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近年来其他货类码头改LNG码头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结合工程实例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设计标准、平面布置、系靠泊方式、水工结构和工艺需求等关键因素,梳理、归纳出LNG码头在改造过程中的 15 条技术要点,形成一套改造技术体系,涵盖泊位长度、系靠泊设施、集液池和补偿平台和原构筑物与设计标准的匹配等,并依托工程实例的自身不同特点验证其适用性.依据该体系便于快速提出安全、合理、适用性强的设计方案,为相似工程提供借鉴.

    改LNG关键因素改造技术要点分析体系

    进水口形式对闸墙长廊道船闸输水系统影响的数值模拟

    辛玮琰于广年梁砚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船闸进水口水流条件关系到输水系统的输水效率、船舶停泊安全,因此进水口的形式布置是船闸水力设计和模型试验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两种常见的进水口布置形式,结合某船闸输水系统的具体条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从输水水力特性、水流流态方面对比分析了这两种进水口布置形式对于输水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闸墙长廊道船闸输水系统,相对于进水口外侧导墙拉直,进水口外侧导墙斜拉的工程措施在控制惯性超高和闸室水面最大上升速度、增强进水支孔流量过程稳定性、改善进水口水流流态方面更具优势.研究成果可为船闸输水系统进水口布置提供技术参考.

    船闸输水系统进水口形式数值模拟

    非恒定流下桩群绕流局部冲刷试验

    王多银唐选海穆军帅段伦良...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流经过桩群时,桩前会出现下降水流和马蹄形漩涡,显著增加水流的挟沙能力与输移能力.本文基于非恒定流桩群绕流局部冲刷水槽试验,研究非恒定流下桩群绕流的局部冲刷分布以及最大冲刷深度;通过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ow 3D对水槽试验进行模拟计算仿真,研究非恒定流下桩群绕流局部冲刷发展过程.研究表明:上游单桩的冲刷范围为桩前 2D(桩径)至桩后 1D,桩外侧2.5D至桩内侧1D;下游单桩的冲刷范围为桩前1D至桩后1D,桩外侧1.5D至桩内侧1D,且桩群各个区域的横向冲刷断面也有差异;最大冲刷深度和冲刷体积随时间呈对数形式增加,直至达到冲刷平衡状态,且 20%的时间局部冲刷可完成冲刷平衡时的 50%,50%的时间可达到冲刷平衡的 80%.

    非恒定流桩群绕流局部冲刷数学模拟

    船舶成组通过大型船闸匹配运行方式与工艺研究

    齐俊麟鄢玲祉闫晓青金锋...
    8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三峡—葛洲坝梯级枢纽通航建筑物长期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船舶待闸数量大、时间长的问题,国家正研究推进三峡水运新通道和葛洲坝航运扩能工程,葛洲坝航运扩能工程施工期将对葛洲坝船闸通过能力造成较大影响.为了提升施工期葛洲坝船闸通过能力,开展电动智能工作船牵引船舶成组过闸研究,提出船舶成组通过葛洲坝1#、2#船闸的3 种运行方案,并进行理论计算分析,从安全、效率、经济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论证,得出葛洲坝1#、2#船闸双向匹配循环运行方式为较优方案,船舶成组过闸可显著提升船舶进出闸效率,提高葛洲坝航运扩能工程施工期间的通过能力.

    葛洲坝船闸电动智能工作船匹配运行成组过闸

    长江口深水航道浮泥运移规律及精细化维护疏浚

    汤宇
    8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 2016-2019 年长江口深水航道施工区段月度测图和 2016-2020 年北槽深水航道洪枯季常态天气条件下的浮泥观测资料,研究浮泥输移特征及回淤、高频水深等变化特征,提出航道精细化疏浚维护方案.结果表明,常态天气条件下洪季的高低频水深差幅度大于枯季,北槽航道中段洪季的浮泥厚度要远大于枯季,航道回淤量具有随高低频水深差的增加而增加的特征.建议优先在洪季实施精细化维护疏浚方案,试应用后能有效减小浮泥、高低频水深差等变化过程对航道考核测量和航道维护疏浚的干扰,提高航道维护疏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长江口深水航道浮泥精细化维护疏浚

    山区河流航道整治原型观测方法及应用

    卢自来朱运权刘超群闫小平...
    96-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山区河流航道整治工程的原型观测内容和方法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一套山区河流航道整治原型观测方法.以岷江(龙溪口枢纽—宜宾合江门)航道整治工程一期工程施工图设计为案例,阐述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和水文测验等技术难题和关键要点.对枯、中、洪3 个流量级别原型观测的测量方法和效率进行讨论,合理安排测次工期,解决了水文测验各子项需在同一流量级别进行测量的问题.研究成果对山区河流航道整治的原型观测具有参考意义.

    航道整治原型观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水文测验

    急弯河段新建船闸上游引航道通航条件研究

    张湛刘洋赵凯
    104-110,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急弯河段已建枢纽上新建船闸工程,船闸布置受限因素众多,通航条件复杂.为分析船闸引航道通航水流条件,建立袁河石洲枢纽 1∶80 正态物理模型,开展急弯河段船闸上游引航道通航水流条件试验,对比隔流堤不同长度口门区的流速分布,同时结合自航船模试验分析船闸口门区通航条件.结果表明,延长隔流堤对减小口门区横向流速峰值、改善流态作用明显;隔流堤延长 250 m时,石洲船闸上游引航道最高通航流量可达到规范要求的 20 a一遇洪水.

    急弯河段上游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条件

    安谷竖缝式鱼道与1#仿自然通道的过鱼效果研究

    郭涛廖艺红黄晋胥贤...
    11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安谷竖缝式鱼道与1#仿自然通道的过鱼效果,在2 条鱼道内开展了2 种鱼类的通过性与折返性试验.以白甲鱼和唇(䱻)为研究对象,通过在鱼道内安装无源集成转发器(PIT)监测设备,记录 2 种标记鱼类在竖缝式鱼道与 1#仿自然通道的行为.结果表明,调查期间鱼道内采集到鱼类 14 种,共计 131 尾,属 2 目 5 科 13 属,其中蛇(鮈)、宽鳍(鱼鼠)、贝氏高原鳅和裸腹片唇(鮈)占比较高,分别为 29.77%、16.79%、16.03%和 12.98%.鱼道运行期间,6 月竖缝式鱼道进口处流速最高,为(0.242±0.019)m/s;5 月竖缝池室流速最高,为(0.493±0.009)m/s;5 月 1#仿自然通道流速最高,为(1.378±0.473)m/s;各月 1#仿自然通道流速均高于竖缝式鱼道进口处、鱼道池室.竖缝式鱼道的通过率为22.58%,折返率为19.82%;1#仿自然通道的通过率为18.06%,折返率为27.08%.标记鱼类均在20-8时使用鱼道频率较高,其中最频繁时间为2-3时与20-21 时.

    鱼道通过率折返率PIT标记

    兴隆水利枢纽运行后汉江下游枯水位变化及长江顶托关系调整

    温国楠
    117-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兴隆水利枢纽蓄水运行后,对坝下游枯水位、水位顶托关系等影响已初步显现.系统分析 1970-2022 年汉江下游水文站、水位站的流量与水位特征等变化.结果表明,汉江兴隆水利枢纽运行后,坝下游各站同流量的枯水位均表现为累积性下降态势,越向下游减幅越小.当汉川—汉口段和仙桃—汉口段水面比降分别低于 0.020‰和 0.025‰时,长江水位顶托作用显著影响汉川站及仙桃水文站的水位;当水面比降高于 0.060‰和 0.065‰时,长江水位顶托作用未影响汉川站水位和仙桃水文站.2013-2022 年与 2003-2012 年相比,汉川—汉口段和仙桃—汉口段比降高于 0.060‰和 0.065‰的时间为增大态势,即 2013-2022 期间汉江和长江水情组合有利于汉江下游航道水深条件的稳定与发展.

    兴隆水利枢纽汉江下游同流量的枯水位水位顶托关系

    岷江张坎航电枢纽船闸引航道通航水流条件优化

    马超陈明周绪生薛宏程...
    124-130,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拟建岷江张坎航电枢纽位于S形弯曲河道上,船闸下游口门区在弯道和复杂河床地形的影响下,水流条件难以满足通航标准要求.针对该工程面临的水流条件问题,采用平面二维水流数值模拟方法,在充分利用下游口门区原始地形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引航道边墙堤头形式、延长引航道边墙并向左岸偏转、增设导流墩等措施提出 3 个优化方案.结果表明:采用R=125 m的弧形引航道堤头,外加 1 个导流墩的布置方案,不仅能有效降低口门区横流、回流流速,亦能通过导流墩与引航道边墙的间隙引流破坏河道连接段回流的形成条件,从而改善在大流量下因弧形堤头引起连接段明显的回流现象,优化后的下游口门区及连接段通航水流条件满足规范要求,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船闸S形弯曲河段口门区水流条件数值模拟